你喝到過發酸的白茶嗎?
前兩年因為搬家,把再往前一兩年買的白茶落在了朋友家裡,為了省點兒地方,一直就擱朋友家裡了。
正好今年朋友打算買點白茶送人,我就讓她把我之前落那兒的白茶翻出來,想著這又過了兩年,加起來也存放了4年有餘,應該轉化得不錯了。
正期待著這份時間的驚喜,沒想到朋友試了卻說有股酸味,也不知道正不正常,還能不能喝。
白茶發酸正常嗎?
其實我也是第一次遇到有酸味的白茶。
鮮爽、回味清甜、毫香濃鬱、棗香、藥香,我們通常會用這些美好的詞來形容好的白茶應該具有的滋味,從來不會用到酸這個詞。
就像食物發酸就會讓人聯想到變質一樣,一提到茶湯有酸味,大家第一反應就會和變質、劣質聯繫到一起。
在大多數人看來,白茶發酸主要是兩個原因產生:工藝不到位、保存不當。
茶葉的含水量對於白茶的陳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藝白茶工藝當中的萎凋和乾燥都是使鮮葉失水的過程,最終使茶葉達到一個合適的乾燥度。
但是茶葉含水量如果太低,遠低於標準含水量,茶葉在保存時會非常容易被壓碎;如果含水量超過了標準水平,那麼就不利於茶葉的長期存放,很容易在存放過程中過快陳化、使微生物容易繁殖,茶葉發酵,從而產生酸味。
這就是為什麼酸味容易在全發酵的紅茶當中出現,因為紅茶是全發酵茶,如果發酵工藝不到位,就容易產生酸味。
說回白茶,白茶經過萎凋、乾燥之後,標準的含水率應控制在7%左右,長期保存還要更低,最多不能超過8.5%。
如果茶葉在加工過程中,萎凋走水過快、茶葉乾燥程度不夠,那麼無論後期三層存放還是幾層包裝,茶葉內部本身蘊含的水分都會往周遭環境中緩慢釋放,從而使茶葉在一個密閉的環境當中發黴、發酸甚至發餿,這樣的白茶使完全不能喝的。
存儲如果一款白茶工藝品質都到位,存放兩三年之後還是發酸,那就是存儲不當。
因為白茶有越陳越香的價值,所以很多愛茶人士也加入了存茶大軍當中,但是家庭存茶很容易存壞了。
白茶的正確存儲方式應該是密封,然後存放於45%空氣溼度的環境當中。
但是畢竟不是專業的存茶倉庫,很難做到控溫控溼。尤其是在空氣溼度大的南方,再加上密封性不足的話,會讓環境中的水汽混入茶葉當中使茶葉受潮,從而引起變質、茶湯發酸。
白茶有酸味,是因為正處於轉化階段?
大家普遍都認為白茶出現發酸的現象就是變質不能喝了,要麼是加工工藝的問題,要麼是沒有存放好。但是關於白茶發酸其實還有一些爭議。
有一種觀點認為:
茶葉當中本身含有有機酸,因為所佔比例不大,通常不會在茶湯中表現出來,但是隨著陳化時間的增加,通常是存放了三四年時間的時候,茶葉中的物質含量比例會發生變化,當中會出現酸味突出的階段,是正常現象;後期酸味也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漸漸消退。
關於這個觀點,我一開始是持懷疑態度,並不認可。
但是隨著查閱資料發現:茶葉當中的有機酸含量約佔茶葉乾重的3%左右,的確不高。有機酸是茶葉滋味和香氣物質之一,本身是沒有香氣的,經過氧化之後才會轉化為香氣成分。
另外,據研究表明:有機酸的含量隨著鮮嫩嫩度的下降而減少,也就是原料越嫩、有機酸含量越高;
不同的茶樹品種,有機酸含量也不同,福鼎種的含量最低;而在不同茶類之間,則紅茶含量最高。
所以相對其它茶類來說,白茶的有機酸含量應該是相對較低的,但是還是不能排除這個可能的。
好茶葉的口感講究的是協調,如果說「酸甜苦辣鹹「是人生五味,那麼「酸、甜、苦、澀、香、甘、滑」就是茶的七味,只要協調得當、喝起來可口,那麼就是好茶。
發酸的白茶,到底扔還是不扔?
既然白茶發酸有可能是正處於陳化的某個階段,那還要不要扔呢?
雖然說我也贊同茶葉當中會有酸味的存在,但並不意味著茶葉出現酸味了就當正常現象。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正確判斷酸的程度。
如果茶葉有黴變的現象,茶湯酸味明顯,那肯定是變質了,即使再貴也一個字:扔。不要再想挽救的措施了,就算再拿去乾燥,茶湯也會變得非常淡薄,沒有繼續存儲下去的意義。
如果只是有些輕微的酸味,檢查茶葉沒有黴變,茶葉內部環境也沒有受潮,那麼不妨在保證做好正確存放的條件下再放一兩年,到時候再拿出來喝喝看,看看到底會不會給你一份陳香四溢的老白茶。
存茶的一些小建議:
好的品質:儘量挑選品質有保障、加工工藝到位的白茶,這才是轉化的基礎。近年來市面上流行新工藝白茶,會在萎凋之後加入輕微的揉捻,這種白茶也可以保存,但是存儲價值不及傳統白茶。
存儲得當:用鋁箔袋裝茶,密封,用塑膠袋裝好放入紙箱之中,採用三層存放的方式。家中沒有專業倉庫環境,建議將茶葉放在書房的架子上,最好不要直接放在地上或窗戶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