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遜讓鄉:產業扶貧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2020-12-22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包拓業 報導) 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示精神,碧桂園集團自2019年10月起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莊頭村、八裡村和上後拉村探索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

11月19日,記者實地探訪當地扶貧工作情況。在八裡村油菜籽加工坊記者看到,油坊目前已建成運營,工人們正在忙碌加工菜籽油。

碧桂團大通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項目部負責人張重慶介紹,考慮到遜讓鄉政府已在八裡村建成油菜籽加工坊一座,並已註冊「土渾」區域品牌,碧桂園幫扶項目部聯動集團碧鄉公司團隊對遜讓鄉油菜籽產品設計統一包裝,並連動鄉政府計劃開發本地菜籽油產品,提升農業附加值,促進旅遊農副產品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已完成代加工企業初步調研和接洽,待農產品收購價格確定後進一步推動油菜籽加工和產品轉化事宜。

我從來沒榨過這麼多油

徐太平是八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成員4人,大女兒剛畢業參加工作,兒子今年才上大學。早些年,因為要供養2個孩子讀書,壓力很大。現如今,女兒開始工作,夫妻倆也養了6頭牛,生活越過越好了。種植油菜籽是家裡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夫妻倆種植了10畝,今年收貨了3000斤菜籽,要是像往年,就等著二道販子來家裡收購。價格低,還很挑剔,通常賣不了什麼好價錢。

今年,碧桂園幫扶團隊來到他家,向他們預定了1200斤菜籽油的購買計劃。原來,這是碧桂園在開展消費扶貧計劃。按照約定,以高於市場價2毛錢的價格收購2800斤菜籽,並榨成1200斤成品菜籽油。要榨這麼多油,夫妻倆一時有點著急,「我們從來沒榨過這麼多油,也沒這麼多容器」。幫扶團隊找來村裡的扶貧老村長董長林和扶貧團隊一起開始忙碌的準備工作。從菜籽的清選、晾曬、裝袋、裝車、運輸到油坊、分裝等,一行4人,整整幹了2個大半天。扶貧團隊也一同和他們算了一批帳,菜籽高於市場價2毛收購,增收560元,榨油產生1500多斤油粕,市場價1.2元/斤,除去加工費,比常規渠道增收1500多元。拿著幫扶團隊付給他們的採購款,夫妻倆開心的合不攏嘴。

據介紹,碧桂園幫扶團隊在上後拉村建設的「七彩木屋」鄉村旅遊設施,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遊。

村裡擺攤第一人

劉富存是上後拉村一名留守在家的婦女,這個夏天她在村裡擺起了攤位,賣起了自己做的特色美食,有釀皮、特色饃饃等。這對一個以農耕和務工為主要收入的偏僻小山村是不曾有過的,原來,碧桂園集團援建的「七彩木屋」鄉村旅遊設施在7月份順利開業運營了。每到周末,來村裡旅遊,觀看油菜花的遊客絡繹不絕。站在上後拉村的觀景點,萬畝油菜花盡收眼底。

在村裡擺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村民們習慣了從事農業生產,對嘗試新鮮事務都有一種牴觸情緒,同時也對自己沒有信息,老是覺得「會有生意?能賣的到多少錢?別人會笑話我」等等之類的。劉福存可是村裡懂廚藝的一把好手,「做的飯菜好吃,做的饃饃很好」她老公不時在我們面前這樣垮他的老婆。在他老公和項目組的動員下,劉富存在村裡擺起了小吃攤,第一次準備的食材,只有當地的特色釀皮。

起初,幾位遊客看了看啥都沒買就走了,後面有幾位客人零零散散買了幾份,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準備的釀皮還剩下好些呢。看來,開局不是很順利。聽他老公介紹,第二天她都不想出攤啦。賣的也不好,怕村民笑話她。可後來一連幾個周末,她的生意是越來越好了,每天都有一些村民圍在廣場邊,一方面是觀察擺攤的「錢途」如何,當然也有一些是說風涼話的攪局者。

再到後來,擺攤的陸續增加了起來,開小賣鋪的五保戶白大爺,從小店拉了菸酒零食到廣場售賣。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白玉祥賣起了滷肉,村主任家賣起了「沓合兒」特色鍋盔。

「七彩木屋」建起來後像劉富存一樣的農村婦女們放下鋤頭,從鄉村旅遊中增加了收入,又找回了自信。僅擺攤的20天左右的時間裡,劉福存增收3000餘元。她笑著告訴我「今年的旅遊季結束拉,明年夏天繼續」。

張重慶介紹,下一步,碧桂園集團將繼續在住建部和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聯動鄉、村兩委幹部、黨員、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動員村民廣泛參與,持續推進「共同締造」活動。通過完善組織建設,提升基層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進一步提升試點村人居環境;促進當地菜籽油、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發展,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措並舉不斷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逐步實現「共同締造」活動目標,並總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相關焦點

  • 青海大通:遜讓山中好風光
    位於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北山巒中的遜讓鄉上後拉村,是個典型青海農區腦山村,海拔高,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全村55戶人家守著一畝二分地無計可施。  「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示精神,我們碧桂園集團自2019年10月起在青海省大通縣遜讓鄉莊頭村、八裡村和上後拉村探索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碧桂園(青藏地區)大通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項目部負責人張重慶來到這裡工作已經整整一年時間了。
  • 青海大通:遜讓山中風光好
    夏日裡從青海省大通縣遜讓鄉上合拉村遠眺,群山巍峨,麥浪滾滾。位於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西北山巒中的遜讓鄉上後拉村,是個典型青海農區腦山村,海拔高,自然條件差,土地貧瘠,全村55戶人家守著一畝二分地無計可施。
  • 勤勞致富的王生明——大通縣遜讓鄉遜布村脫貧戶王生明事跡
    在大通縣遜讓鄉遜布村,說起王生明一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家中有4口人,本人一級聽力殘疾。妻子郭喜花是二級智力殘疾,長女王存兄智力二級殘疾。兒子王金全因無特殊手藝及照顧家庭原因,初中畢業後一直縣城附近打零工。家庭耕地面積二十畝,除去自用口糧外,每畝收益甚微。
  • 南召縣小店鄉李斌:奮鬥出來的脫貧致富最幸福
    說起自家的脫貧致富的經歷,李斌滔滔不絕。今年36歲的他來自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小店鄉東坪村,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精準扶貧政策下,靠自己的努力發展艾草產業成功實現脫貧,走上了幸福之路。年輕的李斌家境貧困,被確定為貧困戶時心有不甘。但他自身胳膊患有殘疾,妻子身體大病不多,小病不斷,下有三個孩子讀書,條件十分艱苦,經濟相當困難。
  • 河南省尉氏縣崗李鄉著力推廣本土品牌助力特色產業發展
    中國食品安全網訊(石松濤) 近日,中國食品安全網來到了河南省尉氏縣崗李鄉。崗李鄉黨委政府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作為脫貧攻堅重中之重,大手筆、重墨彩,繪就崗李鄉「一鏈一園41基地」扶貧產業美好藍圖,以蓬勃的朝氣,助推尉氏縣「十鏈百圓千基地」活動駛入快車道。
  • 肇東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增產增收
    加快推進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產業項目4個,發展扶貧車間2個、省級扶貧龍頭企業3個;在綏化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項目區建立扶貧就業創業基地,開發扶貧商鋪110個;外出務工3409人,公益崗位就業2257人;特別是通過創新昌五鎮直播小鎮、姜家鎮扶貧市場、人大代表訂購、政協委員認購等消費扶貧方式,建設宋站鎮合勝村笨雞肉羊、鐵西村中藥材、肇東鎮萬有村豬場、德昌鄉育民村木耳等扶貧產業基地,實現「蓋被產業」雨後春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丨金沙縣馬路鄉金龍...
    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想到要在這麼偏遠的地方工作兩年,我要怎麼照顧遠在遵義的家人,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
  • 思南縣鸚鵡溪鎮:脫貧致富產業興 群眾戰貧有決心
    結合區位、生態和資源優勢,鸚鵡溪鎮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選擇茶葉作為主導產業,同時發展其它配套產業,著力破解扶貧產業規模小、品種雜等問題。  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通過東西部產業鏈、財政扶貧資金,以及對接上級扶貧產業匹配資金,多種渠道引資,著力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起步慢等問題。
  • 周末,不妨去遜讓鄉尕漏村賞杜鵑、浪草灘
    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從遜讓鄉尕漏村往娘娘山景區二道溝走,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山巒間分布著大面積的野生高山杜鵑。這些高山杜鵑,美麗嬌豔,靈秀嫵媚,競相怒放,給景區增添了靚麗的景色。娘娘山景區位於大通縣城西端,山中植物資源豐富,品類眾多,是一座天然植物生態園。分布其中的高山杜鵑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3800米左右。
  • 扶貧日特別策劃丨吉安:產業扶貧鼓了「錢袋子」摘了「窮帽子」
    扶貧道路千萬條,產業興旺第一條。產業扶貧是脫貧的根基,只有產業的崛起,才能徹底拔掉「窮根」,摘掉「窮帽」,實現穩定脫貧。在脫貧攻堅中,吉安各地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注重把貧困戶帶入產業中,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產業興了,山村活了,荒山綠了,農民的腰包鼓了......
  • 聊城陽穀大布鄉:加強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大布鄉通過開展 「學、送、說、樹」等系列扶貧政策宣講活動,提升貧困戶思想認識,轉變貧困戶思想觀念,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魯網9月30日訊 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大布鄉通過開展 「學、送、說、樹」等系列扶貧政策宣講活動,提升貧困戶思想認識,轉變貧困戶思想觀念,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步伐。
  • 此路恆帶領赤恆底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
    很快,在他的帶動下,成立了福貢永發草果種植專業合作社,他帶著社員們種植了上千畝的草果,有效為村民們帶來增收。02挖掘文化優勢 組建民族服飾合作社「如何讓村民們真正有自己的技能和產業?」此路恆一直掛在心上。
  • 赫章縣輔處鄉:種好「小葉子」,抓實大產業
    為加快改變產業支撐不足、群眾收入單一、脫貧致富門路狹窄的困難局面,茶花村緊扣產業脫貧一批的戰略主線,深入踐行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整步伐,改變單一的傳統農業模式,進一步科學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全村範圍內興起了以種桑養蠶為主的產業革命,為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添磚加瓦。
  • 鹿寨:扶貧特色產業「五黑雞綠殼蛋」又迎新客戶
    鹿寨縣導江鄉黃坭村扶貧項目——特色產業「五黑雞綠殼蛋」,以其營養價值和優質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在鹿寨及周邊地區已小有名氣,3月5日,黃坭村「五黑雞綠殼蛋」又吸引來了兩家籤約客戶  當天,在導江鄉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中建五局、鹿寨縣碧桂園兩家企業與貧困村黃坭村正式籤訂協議,定點採購黃坭村「五黑雞綠殼蛋」,合作共建精準扶貧「朋友圈」。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工作掠影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貴港市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摸索並創新推廣五大產業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扶貧產業持續提升、帶貧成效逐步凸顯、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寧洱縣:特色產業拓寬群眾致富之路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這一主線,積極探索實施多元發展、立體推進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做優做強特色產業,實現了「四個一」產業精準到戶,拓寬農民持續增收致富路徑,提高脫貧發展質量,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 用「多元化發展」方式確立產業扶貧方向。
  • 廣西鹿寨扶貧產業「五黑雞綠殼蛋」助農增收
    中新網廣西新聞3月11日電(孫如珠 廖勁南)在廣西鹿寨縣導江鄉官方牽線搭橋及共同見證下,日前中建五局、鹿寨縣碧桂園兩家企業與「十三五」貧困村黃坭村正式籤訂定點採購「五黑雞綠殼蛋」協議,將合作共建精準扶貧「朋友圈」,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帶動更多群眾脫貧致富提供助力。
  • 張北縣郝家營鄉對口淖村:念好養牛經讓群眾日子「牛」起來
    就在董明一籌莫展之際,駐村工作隊入戶走訪,董明告訴隊員,自己想做點事,發展產業增加收入,可是無奈沒有資金。駐村工作隊和郝家營鄉對口淖村書記嶽秀軍了解到董明的情況後,第一時間為董明積極爭取小額信貸資金的支持和致富帶頭人牛永的幫助。
  • 鄭州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之產業扶貧專場
    積極加強縣、鄉、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成服務站點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全覆蓋,建成益農信息社1604個,打通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實現了「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實施光伏發電項目,投資1618萬元建設6座村級電站、150戶分布式電站,關聯受益貧困戶707戶。二、堅持項目帶動,集聚產業扶貧動能一是實施產業項目。
  • 產業扶貧系列觀察① | 小「草」迎風長 產業「牛」起來
    尤其是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已經成為我省不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門路。紫花苜蓿被譽為「牧草之王」,發展苜蓿產業,對於我省調整種植業結構,推進優質草畜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省沿黃草業帶發展勢頭良好,逐漸形成了規模發展、種養一體的產業新模式,日益成為貧困農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 電商助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