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包拓業 報導) 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指示精神,碧桂園集團自2019年10月起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莊頭村、八裡村和上後拉村探索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
11月19日,記者實地探訪當地扶貧工作情況。在八裡村油菜籽加工坊記者看到,油坊目前已建成運營,工人們正在忙碌加工菜籽油。
碧桂團大通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項目部負責人張重慶介紹,考慮到遜讓鄉政府已在八裡村建成油菜籽加工坊一座,並已註冊「土渾」區域品牌,碧桂園幫扶項目部聯動集團碧鄉公司團隊對遜讓鄉油菜籽產品設計統一包裝,並連動鄉政府計劃開發本地菜籽油產品,提升農業附加值,促進旅遊農副產品消費,增加農民收入。已完成代加工企業初步調研和接洽,待農產品收購價格確定後進一步推動油菜籽加工和產品轉化事宜。
我從來沒榨過這麼多油
徐太平是八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成員4人,大女兒剛畢業參加工作,兒子今年才上大學。早些年,因為要供養2個孩子讀書,壓力很大。現如今,女兒開始工作,夫妻倆也養了6頭牛,生活越過越好了。種植油菜籽是家裡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夫妻倆種植了10畝,今年收貨了3000斤菜籽,要是像往年,就等著二道販子來家裡收購。價格低,還很挑剔,通常賣不了什麼好價錢。
今年,碧桂園幫扶團隊來到他家,向他們預定了1200斤菜籽油的購買計劃。原來,這是碧桂園在開展消費扶貧計劃。按照約定,以高於市場價2毛錢的價格收購2800斤菜籽,並榨成1200斤成品菜籽油。要榨這麼多油,夫妻倆一時有點著急,「我們從來沒榨過這麼多油,也沒這麼多容器」。幫扶團隊找來村裡的扶貧老村長董長林和扶貧團隊一起開始忙碌的準備工作。從菜籽的清選、晾曬、裝袋、裝車、運輸到油坊、分裝等,一行4人,整整幹了2個大半天。扶貧團隊也一同和他們算了一批帳,菜籽高於市場價2毛收購,增收560元,榨油產生1500多斤油粕,市場價1.2元/斤,除去加工費,比常規渠道增收1500多元。拿著幫扶團隊付給他們的採購款,夫妻倆開心的合不攏嘴。
據介紹,碧桂園幫扶團隊在上後拉村建設的「七彩木屋」鄉村旅遊設施,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遊。
村裡擺攤第一人
劉富存是上後拉村一名留守在家的婦女,這個夏天她在村裡擺起了攤位,賣起了自己做的特色美食,有釀皮、特色饃饃等。這對一個以農耕和務工為主要收入的偏僻小山村是不曾有過的,原來,碧桂園集團援建的「七彩木屋」鄉村旅遊設施在7月份順利開業運營了。每到周末,來村裡旅遊,觀看油菜花的遊客絡繹不絕。站在上後拉村的觀景點,萬畝油菜花盡收眼底。
在村裡擺攤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村民們習慣了從事農業生產,對嘗試新鮮事務都有一種牴觸情緒,同時也對自己沒有信息,老是覺得「會有生意?能賣的到多少錢?別人會笑話我」等等之類的。劉福存可是村裡懂廚藝的一把好手,「做的飯菜好吃,做的饃饃很好」她老公不時在我們面前這樣垮他的老婆。在他老公和項目組的動員下,劉富存在村裡擺起了小吃攤,第一次準備的食材,只有當地的特色釀皮。
起初,幾位遊客看了看啥都沒買就走了,後面有幾位客人零零散散買了幾份,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準備的釀皮還剩下好些呢。看來,開局不是很順利。聽他老公介紹,第二天她都不想出攤啦。賣的也不好,怕村民笑話她。可後來一連幾個周末,她的生意是越來越好了,每天都有一些村民圍在廣場邊,一方面是觀察擺攤的「錢途」如何,當然也有一些是說風涼話的攪局者。
再到後來,擺攤的陸續增加了起來,開小賣鋪的五保戶白大爺,從小店拉了菸酒零食到廣場售賣。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白玉祥賣起了滷肉,村主任家賣起了「沓合兒」特色鍋盔。
「七彩木屋」建起來後像劉富存一樣的農村婦女們放下鋤頭,從鄉村旅遊中增加了收入,又找回了自信。僅擺攤的20天左右的時間裡,劉福存增收3000餘元。她笑著告訴我「今年的旅遊季結束拉,明年夏天繼續」。
張重慶介紹,下一步,碧桂園集團將繼續在住建部和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聯動鄉、村兩委幹部、黨員、志願者等多方力量,動員村民廣泛參與,持續推進「共同締造」活動。通過完善組織建設,提升基層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進一步提升試點村人居環境;促進當地菜籽油、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發展,助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措並舉不斷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逐步實現「共同締造」活動目標,並總結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經驗。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