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牛娃浴血拼殺成為皇帝,縱觀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僅此一人。即使是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好歹也做過朝廷的亭長,掌管十裡八鄉。
而傳奇皇帝朱元璋的不同凡響,不僅僅止步於此。
他家境貧寒,他的祖父父親母親甚至他的兄弟姐妹大部分都在饑寒交迫中先後餓死了。只有他頑強的活了下來,幼年記憶中處處是痛苦,少年之時為了活著而奔波,中年時同樣為了活著與各地大軍閥拼的你死我活,最終在後半輩子有了個安穩的職業——皇帝。
如果說什麼故事最勵志,我感覺非朱元璋莫屬了。
一、哪裡有天生的帝王,不過是為了活著而努力的凡人
朱元璋出生於(1328年10月21日),少年時期的朱元璋,不,他這時候叫「朱重八」,因為他是在八月八日出生的,而窮苦人家起不來名字,只好就喊「朱重八」。作為一個八代貧農,他的祖祖父,祖父,父親都是一直給隔壁地主老劉家放牛,如果不出意外,他也會給隔壁地主小劉家繼續放牛。等長大後找一個門當戶對的窮苦妹子成家立業,然後,繼續放牛。
當過和尚
搞得好,或許會得到小劉地主賞賜的殘羹冷炙改善改善夥食。可是,現實總是很殘酷的,尤其是對窮苦的人來說。1343年,朱重八的家鄉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 隔壁劉地主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此後,他就投奔了皇覺寺成了一名鳴鐘焚香的和尚。在他17歲這年,皇覺寺所在地也發生了饑荒,沒辦法他為了活命就只好又外出乞討了。
此時的元朝已經入主中原90多年,因為元人絲毫不顧中原百姓們的死活,橫徵暴斂搞得天怒人怨,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 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接著,徐壽輝在蘄州 ,李二、彭大、趙均用在徐州紛紛揭竿而起。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 縣的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 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
參加義軍
二、走向成功的道路不僅不是坦途,更是處處刀光劍影
這時候,外面遍地狼煙,皇覺寺內的朱重八卻依然日復一日青燈古佛,在他看來,能夠安穩的有一碗飯吃就已經很幸福了。造反?那是要殺頭的。
所以,當他幼年的好友湯和寫信喊他一起加入義軍的時候,他果斷拒絕了。不巧的是,他在燒掉湯和信件的時候被另一個和尚發現了。而怕被連累的這個傢伙匆匆去向政府告密。萬般無奈下,朱重八找來了一個算命先生周德興(同鄉),卦象說「逃跑不利,自首不利,造反反而大吉」,於是懷揣對神明的敬畏,他斷然投奔湯和去了。
因為朱重八作戰勇敢又講義氣,很快就受到義軍首領郭子興的重用。郭子興不光把他的義女(後來的大腳馬皇后)嫁給了他,還給他取名叫「朱元璋」,諧音「誅 元 璋」,璋者,利器也。元朝日後必將被此人誅滅。天意已定。
在濠州城同時存在幾隻其他的義軍。孫德崖和其他人跟郭子興明爭暗鬥不可開交,有一次幾隻義軍內訌,多虧了朱元璋成功化解,郭子興才僥倖活命。經此一事,朱元璋充分認識到繼續跟著郭子興混是不可能有什麼前途的。於是,他挑選了24個人(徐達,常遇春,周德興,湯和等人)去另外的地方開闢根據地。這24個人就像是唐太宗的凌煙閣24功臣,也像當時小霸王孫策的程普黃蓋韓當周泰開國勳臣一樣,後來也是成為大明開國功臣,流芳於後世。
在前往滁州開闢根據地時,他遇到了改變此生的又一個人——一個書生,李善長。正是他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略最終助他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從此,文臣武將在英明領導朱元璋帶領下,立足滁州,衝出安徽,攻取應天(今南京),圖霸天下!
然而,真正的大災難才剛好來臨。
即位登基
此時天下態勢,北有元廷死而不僵,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長江上遊有陳友諒(當世梟雄,心狠手辣),下遊有張士誠(私鹽販子,注重私利並無大志),東南鄰居方國珍,南鄰陳友定。在這些地方割據勢力中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而陳友諒也是圖霸天下之人,二虎相爭必有一鬥!
「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
很快,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了他的頂頭傀儡上司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然後動員舉國之力起兵號稱60萬,戰艦數千艘,浩浩蕩蕩,就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順江而下,企圖一舉滅掉朱元璋。
朱元璋剛聽到這句口號的時候恰好在吃飯,大驚之下,碗筷「啪」的就甩掉了。可是他已沒有退路,無論是投降還是逃跑,必然死路一條。是啊,走上了這條爭霸之路,就只能不斷前進,前進,再前進,如果不能幹掉所有的對手,就只有成為別人登基的墊腳石。
此時,他又面臨了一次生與死的抉擇,只不過這次不能再算卦了。他只有靠自己,還有他身後這些兄弟們。
兵法雲,置之死地而後生。大兵壓境反而激發了朱元璋他們的勇氣。先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不是電視劇裡的藍玉)在洪都(今九江)阻擋陳友諒大軍八十五天,為朱元璋整軍備戰贏得了寶貴時間。然後,朱元璋親自統兵二十萬應戰陳友諒。在江西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大敗漢軍,而陳友諒也被亂箭射死。 (此劇情跟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何其相似,只能說歷史永遠在輪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 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 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所有的割據勢力都被他逐一消滅,他成了唯一能夠與元廷決戰之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其中有這麼一句「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這樣的文字透露出他對元廷逼迫死父母親人們的切齒之痛。
很快,在徐達常遇春的進攻下,元廷摧枯拉朽,一敗塗地。很快敗退漠北再也不敢覬覦中原。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從此,開創了一個「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的鐵血王朝。
三、即使功成名就,我們也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
建國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賞賜他們的浴血奮戰和生死追隨。
英雄遲暮
在皇帝任上,他發揮了勞模精神,為了治理好他一手開創的國家,他每天兢兢業業,先是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組織北伐,消除北元這個敵人對大明的威脅。後來在名將藍玉的帶領下,北伐漠北終於在捕魚兒海大敗北元殘餘勢力,穩定了北方。
對內,設立錦衣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特務機構)監視所有朝臣甚至他的兒子們。屢屢興起大獄,先後通過胡惟庸案廢除兩千多年的丞相制度,通過郭桓案空印案藍玉案大殺功臣宿將數萬人,將朝廷一掃而空……
可是,任憑他再努力再辛苦,也不可能替子孫後代完成所有的事情。「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在經歷幾十年戎馬生涯和數十年的日理萬機後,尤其是他此生最愛的馬皇后和長子朱標死亡後,他再也經不起折騰了。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遺照傳位於皇太孫朱允炆。結束了這位傳奇皇帝的一生。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其諡「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雖然很長,卻也無法涵蓋朱元璋一生的豐功偉業。
作為皇帝,他是稱職的。
對於百姓,他是仁愛的。
對於貪官,他是兇殘的。
對於子孫,他是慈愛的。
不管多少年過去,他的故事一直被傳承著,演繹著,也被後世之人津津樂道著……
只不過當微風起,一代偉人也不過是一粒塵埃而已。
作者「江船行者」,愛歷史愛閱讀。如果你也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我,留言交流學習更多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