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者角度看「假理財」案:抓住這些關鍵點,銀行會吃癟

2020-12-19 新浪財經

來源:愉見財經

起這個選題我是猶豫過的,因為我真不想教投資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理性的、有讀理財合同能力的、遵守契約精神且可以承擔與收益匹配的風險的投資人,往往更有財運。

但有時候我也的確會被銀行的操作氣到,私刻章、飛單、虛假銷售、銷售過程中故意哄騙欺瞞、風險評估亂打勾……這些現象要是發生了,那就別怪投資人不願意按照協議願投服輸。「愉見財經」還是要告訴他們如何保護自己的金融消費者權益的。

更何況,很多產品的底層資產就是不透明的、嵌套的,你們叫投資人怎麼判斷清楚風險!就像前些日子某大行為他代銷的基金固收產品剛兌了20億,為啥這麼好心幫基金墊錢?自知理虧唄,人家基金其實反過來是你的通道吧。那底層資產,大比例是海航債,收益還只給4.1%!?要透透明明告訴投資人,我第一個不會買。且,海航債早雷了好吧。

別說別人了,就連我媽有次抱了個蛇皮袋去樓下銀行排隊存錢,眼尖的理財經理一看就知道那袋子裡是軟妹幣,還提溜袋子來存錢的老太太一般都是不懂金融的軟耳根,於是三下五除二給截胡了,拿個代銷的投連保險產品騙我媽是個「定期存款、還附送一份保險」。

不過好在那產品最後還過得去,比不上理財產品但的確比普通存款強點。就是,被鎖倉了五年,每年要去「存錢」,好煩。

我跟我媽說那人就是個騙子賺你佣金了,你去找她分傭去。我媽還說那人騙得對。真是氣死我了。

「假理財」

兩個細節觸目驚心

好了不嘮叨了說正題。

最近某股份制銀行航天橋支行「假理財」大案二審宣判的新聞,大家都看了吧。文書一公開,謎底揭曉,真是觸目驚心哦。

147名受害人、被騙資金27.46億元。

與此前「愉見財經」跟蹤報導過的情況如出一轍,就是一場典型的銀行「理財飛單」團體窩案。廚房裡蟑螂一爬爬一群,涉案的支行長利用這家支行搞起了帳外經營的龐氏遊戲,支行內部多名員工捲入其中。

兩個細節觸目驚心:

一是私刻蘿蔔章。支行在總行統一上線印控儀後(就是一個大機器,章鎖在機器裡面不能隨意取出,所有蓋章文件都要放入機器完成,在電腦監控下,合同蓋章的內容都會進行拍照留檔,這樣在總行後臺做到了留底備案),為了躲避用章的電子審批程序,涉案支行長讓支行辦公室主任刻了枚假的儲蓄業務章。其他同夥要在協議上加蓋假章時,只需向其請示後到辦公室主任處蓋章即可。

二是飛單資金投向大量非標資產。資金被騙出銀行「體外循環」後,投資的標的竟然購買了不少房產、汽車、奢侈品,其中用於購買唐卡、和田玉、紫檀、佛牌、手串、鑽石、文玩等,就花費6億元。

媽嘞。超乎我的想像力!

當然,法網恢恢,這種行為屬於合同詐騙。最終80後女行長被判無期徒刑,其餘涉案員工也被依法嚴懲。

備註一句,這家銀行也倒黴,員工沒管好,所以得兜底,在本案開庭審理之前就已經對所有受害者進行了賠償。

不過呢大家也別太擔心,有句講句,近年來,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和銀行內控合規力度不斷增強,像這種私刻公章虛假兜售所謂的「理財產品」、而後將天量資金騙出銀行「體外循環」的飛單窩案,已經非常非常罕見了。

不過即便如此,理財業務也還是銀行業消費者投訴的重災區。大騙是被打擊了,但小問題還是屢見不鮮。我一朋友就是處理類似投訴的,他跟「愉見財經」講,遇到最多的有:虛假銷售、代銷不盡提示義務,風險評級不審慎等糾紛現象。

下面我們來一一拆解,為大家的理財避避雷。

虛假銷售

上頭導語裡,我媽遇到的問題,基本上屬於虛假銷售。

顧名思義,虛假銷售就是本來客戶想買銀行A產品,卻在理財經理的誤導下(誇大收益、規避風險、有時候還送個米麵油甚至是紀念幣購物卡什麼的)買成了支行網點代銷的基金產品和保險產品。

(而我媽連米麵油購物卡都沒拿到!唉……)

我媽那次很幫銀行的人說話,非要說那理財經理是好心,因為她覺得存款在銀行是銀行的「親兒子」,而代銷保險是「領養的兒子」,那人屬於為了幫她大義滅親之類的。

腦補我的白眼表情吧。要知道,就算前者是「親兒子」,但提成相比代銷基金和代銷保險,遠遠不如後者啊。在理財經理營銷鄙視鏈中,他們的提成從高到低是:代銷保險>代銷基金>自營理財!

所以客戶經理忽悠我媽買保險,無非利字當頭。

當然除了賺錢,競爭壓力也是另外一個原因。代銷基金和保險的AUM考核佔的權重更大。

別看現在銀行前臺職員被詬病辛苦、降薪、職業上升空間有限,但內部競爭依舊「卷」得利害的。而且我也不曉得為什麼,大概在銀行工作還是很有面子之類,反正還是有好多人擠破腦袋要進銀行。

「愉見財經」聽某股份制銀行東北地區一個支行網點的理財經理說,校招的小朋友從入職到試用期轉正,需要完成上百萬的AUM,否則不予以轉正直接走人。我夥呆,小朋友有啥營銷手段和市場人脈啊,拼到最後全是爹媽或親戚來湊唄。

那既然上文說了,代銷基金和保險的AUM考核佔的權重大,這些小朋友好不容易碰到一個舉棋不定的小白客戶,還不得一個勁地拿基金、保險往上招呼啊。

這代銷基金或保險,要是表現好,那也罷。就像我媽被忽悠了還感覺甜蜜,民不告官不究了。但要是拉胯了呢,基金大虧了呢,這下銀行的麻煩就來了。聽說這類投訴集中發生在老年客戶群體。

發生了理財糾紛,究竟誰佔理具體還要看當初代銷基金的合同是如何籤的,在什麼情形下籤的,銷售人和「雙錄證據」是否支持客戶「不知情」等關鍵證據。如果能證明客戶不知情、或者是「雙錄」就不規範,那麼虛假銷售幾乎等於實錘,這種情況拿到地方銀保監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處反映,幾乎一告一個準。

相關焦點

  • 判決書揭秘民生銀行「假理財」案,明星支行長如何詐騙客戶27億...
    三年前震驚全國的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假理財」案終於迎來法律的裁決。12月9日和10日,中國裁判文書網先後公布了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原行長張穎和副行長肖野的一審判決書和二審裁定書。去年12月27日,北京市一中院一審以合同詐騙罪判處張穎無期徒刑;以合同詐騙罪判處肖野有期徒刑十年。
  • 民生銀行航天橋「假理財」案宣判:騙147名客戶約27億 張穎被判無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說案丨民生銀行航天橋「假理財」案宣判 騙147名客戶27億餘元 張穎被判無期三年多以後,此前備受矚目的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假理財」案件二審宣判。張穎讓客戶輸入密碼,櫃員轉帳,對於客戶而言,「理財產品」即購買完成,但實際上這些錢款轉至張穎控制的祁某豔、高某天、池某、崔某琦、崔某強、閆某、王某、陳某健、鄭某玲等人在民生銀行的帳戶。這些名義持卡人知道張穎使用他們的帳戶,但不知道具體用途。
  • 「明星行長」詐騙147名客戶共27億,民生銀行 「假理財」案終審判決!
    這款在航天橋支行一共銷售了27億的理財產品,經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查詢後發現從未發行過。民生銀行北京分行隨後匯報總行並開始自查,次日選擇報案。「假理財」消息傳出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曾前往航天橋支行採訪,見到了一些「聞訊趕來」的投資者。
  • 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假理財案20多億去哪...
    記者|張曉雲2017年轟動一時的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理財「飛單」大案迎來二審判決,揭開了更多案件細節,海康威視(002415.SZ)因獲得高額貼息而未公告也捲入其中。12月10日,裁判文書網分別公布了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原行長張穎和副行長肖野的一審和二審裁定書。
  • 銀行員工詐騙5000萬,什麼是「飛單」?
    後來,這些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現,麥某為了掩蓋自己的違規銷售行為,偽造了理財產品合同書,虛構為某銀行代售的理財產品,騙得趙某等16被害人籤訂虛假投資理財產品合同,通過其投資上述虛假理財產品,並向其所控制的銀行帳戶支付投資款。還有部分款項用於個人投資證券市場,以及購買豪華汽車及消費揮霍。
  • 聚焦爭議判決背後 買理財虧了銀行賠不賠
    「買了銀行推介的理財產品出現虧損,銀行要不要賠?」這一直是投資者關心的話題。近日,相關法院就公布了兩起典型案例,一則銀行賠償投資者本金及利息、另一則判銀行無責,且兩起案件均經歷了二審改判。爭議的背後,投資購買理財產品出現損失,銀行何時要擔責以及賠償損失數額多少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 某銀行一理財經理詐騙5000萬 銀行該為「飛單」擔責?
    在越權銷售銀行理財產品「飛單」出現問題後,麥某找這些資金管理公司交涉,他們提出可以繼續幫他們銷售理財產品,用後續資金來補前面的損失。麥某考慮這樣做風險大,於是他就萌生了做假理財產品銷售給客戶的念頭,想用客戶購買這些假理財產品的資金,來填補之前因越權銷售非某銀行理財產品「飛單」出現的資金斷鏈問題。
  • 「國債理財」被騙6億 葫蘆島銀行對壘銀河公司
    具體來看,法院二審認定,莊某川誘使葫蘆島銀行到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銀河證券」,後更名為銀河公司)廈門虎園路證券營業部購買「國債理財」,經多方商議利率約為8%,此后庄某川聯合該營業部工作人員套取銀行理財資金炒股、還債,甚至將部分資金通過地下錢莊轉往境外,導致相關款項無法償還。
  • 通過假理財騙取147人27億 民生銀行一支行行長被判無期
    案發3年多後,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虛假理財案迎來終審判決。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原行長張穎和副行長肖野的一審、二審刑事判決書。2017年4月,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因百餘名投資人在該支行購買的約30億理財產品系支行行長張穎等人偽造的風險事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2017年4月18日,民生銀行證實,該行發現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有涉嫌違法行為,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裁判文書顯示,民生銀行於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間,代為賠付絕大部分被害人的損失。
  • 江瀚:固定收益的銀行理財也能虧?買理財虧錢時代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買的時候明明被告知是穩健型理財產品,怎麼現在會有跌破本金的風險?」投資者將不解投向第三方投訴平臺上。不少購買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用戶投訴稱,「該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長期大幅虧損」,並要求相關銀行進行退款、解釋和賠償。那麼之前一直都覺得不會虧錢的銀行理財為什麼會虧了?買銀行理財到底靠不靠譜?我們到底又該怎麼看呢?
  • 銀行理財真的安全嗎?我們扒出了5個大坑
    但銀行理財,別看它掛著銀行金字招牌,就以為能夠閉眼買,實則可是神坑重重,所以這篇,就來完完整整的扒一下。一、不止賣銀行理財現在的銀行,不再是傳統品牌專賣店,自產自營自銷。前兩年,民生銀行北京的一家支行行長,偽造了款假產品,賣給了150多位私人客戶,金額有30億,合同還蓋了公章,結果碰巧有人去查,發現根本不是民生銀行發行的產品,就是「飛單」。去年招行也暴雷了,他們旗下的錢端APP,出了一款理財產品,收益也不高,5%左右,宣傳也說是低風險理財。結果到項目逾期、沒有兌付,才發現是P2P,9000戶加起來有14億。
  • 監管劃定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靠譜銷售渠道
    但誕生不足兩年,各方對於理財子公司的機構類型、產品屬性等認知較為模糊,理財子公司自身品牌的培育也需要過程。對於普通投資者,如何正確識別理財產品購買渠道、避免購買到仿冒產品?理財子公司、代理銷售機構和投資者三方的權責關係如何釐清?這些實際問題如今都將進一步明確。業內人士認為,《辦法》為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提供了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指引。
  • 理財產品19天虧265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錢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  自2014年起,孫某開始在某股份制銀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根據其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孫某屬於平衡型的投資者。
  • 銀行理財市場轉型加速 淨值型產品:如何挑,有講究
    看到每天約有100元進帳,累計收入不斷增長,她會有點小小的開心。 蔡麗在長沙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去年底,她的股票虧損20%,忍痛清倉,重新購買了銀行可以隨時贖回的寶寶類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在4.5%左右,雖然不高,但覺得踏實。 上個月,她將自己50萬元的寶寶理財,換成了一款月月盈淨值型銀行產品。
  • 大爺大媽被忽悠、理財經理一問三不知,銀行代銷基金亂象調查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72條明確了金融產品銷售和服務提供中賣方機構的適當性義務:「適當性義務是指賣方機構在向金融消費者推介、銷售銀行理財產品、保險投資產品、信託理財產品、券商集合理財計劃、槓桿基金份額、期權及其他場外衍生品等高風險等級金融產品……過程中,必須履行的了解客戶、了解產品、將適當的產品(或者服務)銷售(或者提供)給適合的金融消費者等義務
  • 判決書:民生銀行一支行長以虛假理財合同詐騙27億,無期!
    判決書顯示,這位1980年出生的女行長,利用職務便利,以高息為誘餌,誘騙被害人籤訂虛假的理財產品購買或轉讓協議,並將被害人錢款轉入其個人銀行帳戶,騙取147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27.46億餘元。這些錢被其用於購買房產、汽車、奢侈品,及向個人、企業支付額外的存款好處費。
  • 機警理財日報丨「二手理財」撿漏高收益,可信嗎?(12月10日)
    目前已有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10餘家銀行推出了理財產品轉讓業務。理財轉讓專區的產品屬於銀行自身理財產品,並非代銷產品。投資者可通過各銀行線下營業網點和線上手機銀行App的理財專區辦理理財轉讓業務。從收益率來看,這些「二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超過「一手」。 但對投資者而言,首先,不要盲目購買長期理財產品。
  • 從格萊珉銀行到金融消費者保護,亞洲國家普惠金融五個典型案例
    從早期的格萊珉小額貸款模式,到現今東南亞國家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獨特創新,亞洲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努力與嘗試可圈可點。本文介紹了亞洲一些國家普惠金融典型的實踐案例,分別從政府推動與頂層設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創新的業務模式、消費者金融素養與保護等五個方面介紹和闡釋了亞洲普惠金融生態體系建設的經驗。
  • 從格萊珉銀行到金融消費者保護 亞洲國家普惠金融五大典型案例
    Aadhar身份識別卡擁有12位數字,政府能夠將銀行帳戶與具體人員(尤其是窮人)進行聯繫。結合印度的業務代理員模式,當業務代理員配備IT設備時,客戶就可以直接通過指紋識別完成銀行業務。同時,印度政府正在收集銀行帳號、生物識別數據和手機號碼,通過結合這三方面信息,會使福利補貼的發放更具針對性。印度還推出「數字鎖」和「數字籤名」(或電子籤名),可實現主體之間資料共享和合同籤訂的數位化和遠程化操作。
  • 又一家股份制銀行入局理財子,眾望之下,銀行們走到了哪裡?
    市場對銀行理財子最大的期待,顯然是其在權益市場大展手腳。但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從產品發行情況看,似乎理財子發行的主流產品依舊是他們最擅長的老本行——固定收益類投資;而在對投研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的權益市場,他們的腳步還不夠快,配置比例也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