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說鑑賞之——探究形象
人物是小說的中心,自然也是探究的重點,人物形象探究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徵,人性弱點,命運成因;
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
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運給人的啟示。
解題思路:
從情節角度:情節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長史,探究人物與情節密不可分。
從人物自身角度: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
從主題角度:主題主要從人物中體現出來,要看人物對主題所起到的作用。
從環境角度:即人物所處的現實環境,看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從真實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
答題模式:人物自身特點+塑造人物的社會意義+塑造人物的手法+對小說主題的作用。
例1(2015全國卷Ⅱ《塾師老汪》)
老汪這一形象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氣質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實則不同,請簡要分析這種相似與不同。
答案:
相似之處:都溫和善良,誠摯率真;
都有些懦弱,也很落魄;
都有些書呆子氣,喜歡引經據典,來自我辯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處: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於封建文化,比如等級觀念的壓制,以及生活的窘迫。
老王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於內心的憋悶,即難以排遣的孤獨。
解析:這是一道鑑賞性探究題,考查對小說人物形象和小說意蘊等的分析鑑賞能力。
分析兩人在性情氣質上的相同之處時,要明確他們都是讀書人,都有書呆子的性格特徵,都很落魄。同時,他們都引經據典為自己的落魄辯解,有一種自我安慰的感覺。
分析其精神困境的根源不同時,要明確孔乙己和老汪所處環境、思想上的區別:孔已己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而老汪未受所處環境的毒害,卻內心苦悶,苦惱於不被人理解,有無法排解的孤獨。
例2(2016全國卷2《戰爭》)
有人說小說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說是「她」,你認為呢?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新編)
答案:
觀點一:主人公是「她」。因為
從情節看,全文情節是圍繞「她」展開的,「她」本就不幸,又遭遇到殘酷的戰爭,失去兒子,最後失去生命。
從人物形象看,小說塑造了一個熱愛生活、善良真誠、有責任心、嚮往美好愛情而不失理性的婦女形象,較「我」的形象更為飽滿。
從主題看,小說主題是對戰爭的失望、反思和控訴,「她」的遭遇更具典型性,更能激起人們對戰爭的痛恨,更能激發人們反對戰爭的情感。
觀點二:主人公是「我」。因為
從情節看,「我」貫穿了小說的始末。我養傷、打電話、表白愛情、得知真相等主要情節都是圍繞「我」展開的。
從人物形象看,「我」是「戰爭」的主角。戰爭不但奪走了「我」健康的體魄,也讓「我」失去了深愛的戀人,「我」的遭遇充分說明了「戰爭」對人的傷害,「她」只是陪襯。從主題看,小說主題是對戰爭的失望和控訴。而「我」所遭受的身心雙重傷害,更能激起人們對戰爭的痛恨和反思,主題意義更加深刻。
觀點三:主人公是「她」和「我」。原因分析可將上述兩者綜合。
例3《黃河》
關於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有人說是閻鬍子,也有人說是八路軍兵士,你的觀點呢?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見解。
答案:
觀點一:主人公是閻鬍子。原因:
從情節看,全文是圍繞閻鬍子的身世、家庭、生活來展開的。
從人物形象看,塑造了一個性格耿直、性情火暴卻通情達理(或「識大體」)、技術嫻熟、思念家鄉、家庭責任感強、熱愛國家、慷慨熱情的船夫形象,形象十分飽滿,生動地表達了主題。
從環境看,閻鬍子家庭生活的環境是自然災害頻發,加之眼下又遭遇到戰爭,自然就有了對生活、未來的擔憂,但他更高一層地表現出對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顧慮。
從主題看,小說主題是抗擊敵寇、保家衛國。小說是通過閻鬍子為國家運送物資,同時還運送難民,眼下又順捎八路軍戰士來表現的。
觀點二:主人公是八路軍兵士。原因:
從情節看,八路軍兵士貫穿了小說的始末,主要情節都是圍繞八路軍兵士展開的。開端是八路軍兵士要過黃河;發展過程中八路軍兵士認識了閻鬍子,聽取他的傾訴,交談中閻鬍子得知八路軍兵士正在保衛自己家鄉,就請他吃飯;高潮是八路軍兵士堅定地回答閻鬍子的疑問;結局是八路軍兵士遠去。是他給了閻鬍子中國必勝的堅定信心。
從人物形象看,八路軍兵士組織觀念強,有責任心,守紀律,善良,本分,坦誠直率,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是小說要歌頌的對象。
從環境看,雖然八路軍兵士的妻子去世,恰逢家庭不幸,但國家正經受災難,他遵循「沒有國哪有家」的原則,顧全大局,順應歷史大環境。
從主題看,小說的主題是抗擊敵寇、保家衛國,八路軍兵士所代表的部隊正保衛國家,與敵人做殊死搏鬥,是值得可歌可泣、大力弘揚的。
例4《你演奏吧》(保加利亞)
對於小說的主要人物,有人認為是伊萬,有人認為是店主萬科,請聯繫全文,談談你對此問題的看法。(6分)
答案:
示例一:伊萬。原因:
伊萬是小說中著力刻畫與描寫的人物形象,作者用語言、細節、動作描寫等方法,多角度、多層次地對其進行了刻畫。小說的主要情節都是圍繞伊萬的遭際展開的。
作者用伊萬這個人物形象,展示出了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的艱辛與人性的光輝。
示例二:萬科。原因:
萬科是小說的敘述主體,且與伊萬的形象相得益彰。
萬科雖然不是慷慨大方之人,但對伊萬一家卻表現出難得的寬容與慷慨,富有同情心,體現了人性的光輝。
萬科在故事中居於中心位置,伊萬與曼諾兩人的形象均因萬科而豐滿。
解析:從人物與小說故事情節的關係的角度去判定;
從人物與小說主題、創作意圖的關係的角度去判定。能自圓其說即可。
例5《俄羅斯媽媽》
小說的主人公是巴甫洛夫娜,但為什麼還用較大篇幅寫漢斯?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
從表現主題看,漢斯的悲慘境遇激起了巴甫洛夫娜的同情,表現了俄羅斯母親和俄羅斯人民的廣闊的胸懷。
從塑造人物看,漢斯是巴甫洛夫娜的陪襯人物,寫他是從側面間接表現巴甫洛夫娜,使俄羅斯媽媽形象更加豐滿。
從情節發展看,塑造漢斯這個值得同情的人物,使巴甫洛夫娜對他關愛的情節更為合理,也為後來對他的思念等情節作了鋪墊。
解析:除了聯繫「人物」本身之外,還要聯繫「情節」「環境」與「主題」等。此題問到巴甫洛夫娜和漢斯兩個人物,肯定要闡明兩人的關係(陪襯、側面描寫),同時還要從主題(表現巴甫洛夫娜的品格)、情節(鋪墊等)方面考慮。
例6《荷花圖》
同樣欣賞荷花的品格,但陶章甫與年啟庚對待韓聞軒的態度卻迥然不同。請談談你的理解以及從中得到的啟示。(6分)
答案:
理解:陶章甫寬容大度不計前嫌,同情韓聞軒的遭遇,看重其畫藝為人,是真正懂得欣賞荷花品格的人;
年啟庚鄙夷苟且造假之徒,但僅憑韓聞軒過往經歷武斷地評價其畫藝為人,並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韻。
啟示: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點寬容與理解。人應該遵守社會的道德準則,但不能以道德優越感誇示羞辱他人。
解析:由陶章甫得知韓聞軒的遭遇之後,不僅不計較韓聞軒曾經仿冒過他的畫,反而盡力幫助韓聞軒,可以看出其寬容大度,是真正懂得欣賞荷花品格的人;
由年啟庚僅憑韓聞軒曾經仿冒他人畫作就武斷地評價其畫藝和為人,可以看出他並不懂得荷花品格真正的神韻。
這兩個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啟示我們: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一點寬容與理解,社會的道德準則要遵守,但不能僅憑一面之詞或一些經歷就去武斷地評價一個人的品格,不能以道德優越感去羞辱他人。
例7《白痴生活》(愛沙尼亞 梅希斯·海因薩爾)
如何看待小說主人公的白痴行文?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他的白痴行為是一種在現實生活的極度壓抑之下的發洩和放鬆;
是一種在世俗生活中的名利,地位等牽累下的主動尋求解脫的方式;
更是渴求回歸自然、本真和追求自由,淳樸純真的一種表現;
總之,這種行為對他的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壓抑煩躁,激發了他的生活熱情和創作靈感。
(說明:參考《5年高考3年模擬》《金太陽考案》《創新設計》《考點通》等,一併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