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申義強 通訊員 魏文杰(全文圖片由王開心 田陽拍攝提供)
小可愛們又來啦!!
上周日(7月14日)下午,芽狀元美好生活館的第二批內測官如約而至。
7組家庭,父母相伴,聽故事,發豆芽,貼豆畫,玩拼圖,趣味拍照,好不熱鬧。
當然,好玩兒更有意義!
在芽狀元的文化展廳——如意軒和現代化孵化車間中,一個個關於豆芽的問號被依次拉直,讓大小粉絲們驚呼不已:「豆芽原來是這樣!」
1米多高的孵化桶裡只鋪30cm厚的豆子,就能長出1000斤豆芽?古法製作工藝中老奶奶生發豆芽為啥要壓一塊兒石頭?小豆芽發源於中國,究竟是如何漂洋過海到了其他國家?
來,我們跟隨芽粉兒的腳步,一起揭開豆芽的「神奇面紗」!
幕布拉開,聚光燈打亮,四周暗黑的背景下,一大桶鮮嫩欲滴的黃豆芽「砰!」地一聲躍然眼前,高約1.6米的孵化桶底小口大,生長了168小時的黃豆芽已經躍出了桶沿,一根根矗立著,仿佛是一片茂盛的「豆芽森林」。
走近細看,豆瓣頂端的水珠意欲滴下,卻還留戀這瓣鵝黃鮮嫩,懸而未落,那股子新鮮水靈勁兒,真惹人愛。
一桶豆芽1000斤,層層堆疊,倘若褪去孵化桶,大概也是一座層巒疊嶂的「豆芽山峰」。原來,豆子只在桶底鋪一層,30cm厚,相互施壓,相互激發,每隔4小時澆一次水,足足生長168小時,便成了眼前這般模樣。
有壓力才有動力,
要激發豆子的生命力,古人智慧無窮。
古法工藝場景中,老奶奶生發豆芽,
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就是「石頭」, 用井水洗過、泡過的豆子置於陶罐中,蒙上一層籠布,用以遮光,再壓上一塊兒石頭,無聲無息中,豆子的小宇宙悄然爆發,直至蛻變。
豆芽起源於中國,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最早文獻記載可追溯到《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東京夢華錄》等古籍中均有相關記載。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航程幾萬海裡,並沒有遭遇讓西方航海人望而生畏的壞血病,是因為,船員們航行前儲存了大量豆類,海上降雨提供水分,豆子發芽之後維生素C含量劇增,有效抵擋了壞血病的發生。
直至現在,以豆芽為代表的芽類活體蔬菜,依然是南極科考人員等在極限氣候中生活的重要儲備蔬菜。
明代初期,豆芽從中國傳入日本、韓國,隨後傳到東南亞、歐美等國,備受推崇。
當年李鴻章訪美,一道雜燴亂燉讓美國人對中餐廚藝讚佩不已,並以「李鴻章雜碎」之名流傳至今,其中必不可少的食材就是被譽為「中國食品界四大發明」之一的豆芽。
豆芽因為形似如意,被稱為「如意菜」,正因為此,在我國江南一帶的年夜飯的餐桌上,豌豆苗、黃豆芽等芽類蔬菜,是必不可少的菜餚,寓意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也正因為此,河南滎陽一帶,小寶寶滿月,姥姥送的「滿月禮」也是豆芽,寓意落地生根、富貴滿堂。
聽過看過不如親手做一做。
人手一個發芽罐,黃豆、綠豆各一包,搭配一塊海綿,裝置雖簡單,卻與古法豆芽工藝一脈相承。
發芽罐可瀝水,海綿作用像石頭,吸飽水後既可以提供水分,也可以施加壓力,原理一致。
洗豆、泡豆、浸溼海綿……
孩子們在親手操作的過程中,那些聽到的故事、看到的神奇,一點點內化為實實在在的自己的經驗。
4天時間,澆水、避光,給予適當溫度,原先的小袋豆子,成了滿滿一罐豆芽,直直矗立著,儼然是孵化桶的迷你版,這種蛻變和成長,一如孩子們的一夜長大,讓人歡喜不已。
芽狀元美好生活館,等你來!
目前,「芽狀元美好生活館」的大框架已搭建完畢,基本布置也已告一段落,現在誠向社會招募內測體驗官,共同完善生活館內容,一起傳遞「豆芽主題」正能量。
【招募對象】:以親子類為主。
【招募時間】:即日起至7月底。
【體驗地點】:芽狀元生產基地(滎陽市高村鄉穆寨村)
【體驗內容】:芽狀元豆芽主題博物館-現代化豆芽車間-美好生活館,參觀結束後需結合芽狀元品牌主題及個人體驗感受填寫場館完善建議
【獎品設置】:建議一經採納將受聘為「芽狀元產品年度體驗官」,將為您送出芽狀元年度大禮包。
【報名方式】:請微信添加好友「芽狀元小天使」了解詳情並報名(微信號:yzyxts),掃碼報名,坐滿發車。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申義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