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上九天攬月」鑄就民族復興裡程碑-南寧晚報

2020-12-14 南寧晚報

  ■李兆清 

  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後續,嫦娥五號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將與上升器分離,擇機返回地球。(詳見本報今日11版)
  最近,中國科技界捷報頻傳,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嫦娥五號前往月球「挖土」之旅順利進行,如今準備返回地球;此前的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毛主席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詩詞中的美好嚮往成為現實,怎不讓人興奮,怎不令人自豪?
  科技實力鑄就太空探索裡程碑。嫦娥五號不僅要在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實現軟著陸,還要採集2公斤月壤後返回地球,完成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如果成功,將是40多年來首次有國家從月球上帶回「土特產」。中國此次採用無人交會對接的方式進行月球樣本採集並返回,在世界上尚屬首次。此次任務有望創造五個「中國首次」,美國專家表示嫦娥五號的技術複雜程度「在很多方面都令人稱讚」。嫦娥五號若取得成功,可為獲取火星樣本乃至載人登月提供藍圖。完成這樣壯舉的背後,是科技實力的支撐。這些年,我國科技工作者枕戈待旦、披星戴月、廢寢忘食、不懈努力,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綜合國力激發國民自信、豪情。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天問向火星,積極完成空間站建造計劃,中國人在太空領域不斷進步。航空航天屬於高精尖領域。要在這些領域實現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次,俄羅斯、歐洲送上祝福,美國希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數據,本身就是對中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肯定。嫦娥五號探月,激發出了國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萬丈豪情。事實上,航空航天領域進步的背後,是中國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當下,中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克服疫情影響,推動經濟復甦。中華兒女多奇志,只要肯努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前進的徵途中會有困難等待著我們。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我們一定能降伏前進徵途中的「攔路虎」。
  嫦娥五號探月去,「挖土」之旅引關注。飛天夢想邁大步,民族復興展宏圖。讓我們將嫦娥五號探月激發出的豪情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動力,砥礪奮進新徵程,拼搏奮鬥寫華章,朝著民族復興的光輝彼岸揚帆遠航!

相關焦點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擺脫落後挨打的命運,無數仁人志士艱辛探索,無數勞苦大眾奮起抗爭,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維新變法,再到辛亥革命,無一例外都因為沒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而慘遭失敗。1921年,中國革命的紅船在南湖啟航,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 漫評:在國家公祭中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83年過去了,中華門城牆上密集的彈孔依舊清晰可見,「萬人坑」的累累白骨尚在,但再多的文字也難以真正記錄大屠殺發生時的悲慘與殘酷。  歲月的距離隔不斷國人的悲憤,我們把歷史記取。以國家之名祭奠遇難同胞,共同追憶那一段困難深重的歷史,是傳遞中國人民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信念。  以國之名公祭遇難同胞,不僅僅是為了打撈那段被時間湮沒的歷史,更是為了喚醒民族的共同記憶。
  • 毛主席曾說過『可上九天攬月』,現在我們實現了『九天攬月』
    今年取得了太多成就,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還實現了全國脫貧,多麼豪邁的事業。另外,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說,按照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嫦娥五號將從月球上帶回土壤。這些珍貴無比的月壤,一部分會保存在北京,另一部分則會保存在湖南。
  •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那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不僅是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戰,也是為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而戰。
  • 網絡評論|以偉大抗疫精神推動民族復興
    網絡評論|以偉大抗疫精神推動民族復興 2020-12-21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嫦娥五號升空俺有幸親眼圍觀
    央視記者也沒地方站了,只好站在有潮水溼腳的沙灘上。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它在探索月球結束後飛過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二點,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從月球前往此點,後又飛掠圖塔蒂斯小行星並滑向深空。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和玉兔一號成功軟著陸月球,成為37年內再次訪問月球的人類使者,嫦娥三號至今仍保有一定工作能力,創造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紀錄。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曾經我們常自詡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每當為人說起時無不豪情四溢。而今,中國嫦娥五號再次「登」上月球,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一種豪情、一個夢想,而是一個指日可期的未來!中國航天工程之月球探測始於2004年,它有個神話色彩及其濃重的名字叫做「嫦娥」。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 希伯來語復興與猶太民族國家建立
    然而揆諸史實,卻發現:選擇哪種語言作為民族語言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化現象,而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思想啟蒙與民族意識崛起的產物,這體現為語言復興和民族國家創建思想上的碰撞和交鋒,期間的反覆和曲折導致18世紀猶太啟蒙運動與希伯來語書面語率先復興、19世紀下半葉希伯來語口語才在猶太民族主義與復國主義的糾結下緩慢復興、20世紀上半葉希伯來語在現代民族國家創建的推動下全面復興。
  • 九天攬月 大國逐夢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航天人弘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為實現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不斷奮進。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2021開年大課《上九天攬月》逐夢開講
    「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2021開年大課《上九天攬月》逐夢開講23天「嫦娥」凱歌還月亮「土特產」取貨成功38萬公裡星際快遞嫦娥五號完成中國航天史上最複雜任務16年夢圓探月工程「繞」「落」「回」計劃圓滿收官月壤將赴韶山告慰一代偉人「九天攬月」壯麗夢想2020「嫦娥」收官,2021
  • 第2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20」晚會錄製完成
    晚會提出了打造「雲上民歌節,網紅打卡地」的全新理念,現場不組織觀眾、採取錄製播出的方式進行,屆時廣大觀眾朋友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站,或登錄手機客戶端在線收聽收看晚會的精彩盛況,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和藝術享受。
  • 瞭望周刊:顏曉峰:抗戰精神激勵民族復興
    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 南寧晚報-內容詳細
    6月10日下午,南寧城區忽降大雨,市氣象臺緊急拉響多個預警。11日,南寧仍是「多雲+陣雨」模式,雷陣雨會在午後任意翻牌某個局部地區。提醒大家出門時記得帶上雨傘,遮陽擋雨兩不誤。   受高空槽、切變線等天氣系統共同影響,5月29日以來,廣西出現連續性強降雨天氣過程,本次連續性強降雨天氣過程持續12天。
  • 抗戰 中華兒女不屈的民族氣節
    古人云:「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中國人的氣節,經過世代培育、弘揚、傳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是數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梁。  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不屈的氣節,是中國人民取得最後勝利的法寶。
  • 解放軍報評論員:偉大的抗疫精神 復興的強大力量
    原標題:偉大的抗疫精神 復興的強大力量 危急時刻,考驗一個國家的意志;災難面前,顯現一個民族的精神。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 以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砥礪民族復興力量
    中國國產大型運輸機運-20第一次執行運送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任務,機身上醒目的01編號、機身外戰鬥機伴飛和機場「過水門」迎接,無不體現著祖國對烈士們的無限尊崇。這一天,距離他們長眠他鄉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這一天,距離我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還有三天;再過四天,我們就將迎來新中國第七十一個華誕。「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 【地評線】九天攬月創輝煌,砥礪奮進聚偉力
    逐夢前行,從九天攬月中汲取力量之源,築牢「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定信仰。「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夢想是激發活力的源泉,有夢想才有奮鬥目標,才有勇往無前的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勇於追夢的民族,在前進的徵程中從未停下腳步。
  • 隸書新作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每日一品第961期)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毛澤東主席在1965年5月下旬重新登上井岡山之後,寫下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詞中兩句充滿大無畏革命精神的名言,這也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
  • 鍾華論: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鐘華論: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浩浩長江水,巍巍黃鶴樓。2020,歲在庚子,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荊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 鬱慕明:不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 還算得上中山先生的信徒嗎?
    「我們身為中國人,到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共謀民族復興,那是坦坦蕩蕩!」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 資料圖據臺灣中時報導,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18日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此刻的他,人在中山。鬱慕明還說,他也看到這段時間以來,不少國民黨的年輕一輩說「九二共識」過時,認為「九二共識」只是處理兩岸關係的「操作性工具」,算不上國民黨的黨魂信仰。那麼,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呢?「三民主義」,首重民族主義的認同,如果不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復興,還算得上中山先生的信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