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這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發表的重要言論,也是秦始皇造神之路的開始。
01幼年始皇
秦始皇名為嬴政,童年非常不幸,自降生以來便與其父莊襄王一起在趙國邯鄲城作為人質,身處異國他鄉。童年的悲慘經歷對嬴政的性格影響極大,導致其具有孤僻、獨斷、殘忍等性格特點,希望世間一切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也是嬴政後來稱帝後獨斷專政、中央集權的原因之一。
在嬴政與其父回到秦國後,嬴政成為了王儲。其父莊襄王因為在趙國作為人質時知書不多,所以在回國後非常重視對嬴政的教育,希望嬴政能夠博覽群書,學習各種知識,為將來的繼位做準備,從而更好地治理朝政。
嬴政從小就受到戰火的薰陶,這讓他懂得了許多道理,也讓他認識到權力的重要性。嬴政繼位時才十歲,當象徵權力的「周鼎」遷移到秦國後,其他各諸侯國感到了威脅,紛紛聯合起來對秦國進行猛攻,秦國猛烈地對各諸侯國組成的聯軍進行反擊,年齡尚幼的嬴政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統一六國的思想逐漸在嬴政內心萌芽。
02師從呂相
秦王繼位後,呂不韋任相國之位,自稱為「相父」。呂不韋這個人非常有學問,認為學習非常重要,因此非常注重嬴政的學習,認為只有學習才能夠開啟心竅,獲得智慧。為了進一步教導嬴政,編書《呂氏春秋》作為教科書,要求嬴政按照書中說的去做。呂不韋對嬴政的培養可謂是親力親為,盡心盡力,時時刻刻都在充當老師的角色,嬴政也沒有辜負呂不韋的教導,確實用知識武裝了自己,為六國的統一之路積累了充足的知識。
03謀定六國
嬴政繼位後,李斯已經離開楚國,拜在呂不韋門下成為了一名舍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斯與嬴政接近,在交談中受到了嬴政的賞識,賜予官位長史。在戰略部署方面,李斯可謂是難得的人才。李斯在嬴政面前提出了統一六國的計策,與嬴政謀定而後動。最終,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對六國施以「反間」手段,同時任李斯為帥。
04自稱始皇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為了突出自己前無古人的功績,決定更改的帝號,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成就。於是,嬴政將這一難題拋給了群臣,讓他們去探討。這可讓群臣絞盡了腦汁,經過一番討論後,秦王嬴政決定,將「皇帝」作為自己的帝號,因為先有「三皇五帝」,在古人看來,「皇」與「帝」是非常神聖的字眼,嬴政認為自己對後世的貢獻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比,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嬴政又希望自己的帝位能夠傳遞萬世,為了讓後世子孫能夠敬仰自己,並且與後世子孫的帝位進行區別,於是又自稱為「始皇帝」,這也是後世中「秦始皇」稱謂的由來。
05造神之路
「神」是一種虛無縹緲又非常神聖的事物,嬴政在「自稱始皇」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為自己的皇權統治籠罩上了神秘的色彩。聲稱統一六國是靠祖宗顯靈,自己是神的傳人,實現神的意志。
嬴政為了完成自己的造神之路,更好地神化自己的。第一,更改了自己的帝號。由「王」變成了「皇帝」,使其成為了最高統治者的尊稱;第二,創立了避諱制度。凡是與皇帝名字相關的稱謂都要改名。例如:嬴政名字裡有一個「政」字,那麼「正月」就要改成「端月」再如嬴政父親莊襄王名字裡有一個「楚」字,那麼「楚國」就要改成「荊國」;第三,因為「皇帝」是前無古人的稱謂,同時又是最高統治者。所以,在書寫與皇帝相關的書面材料時,「皇帝」二字必須另行抬頭,並且要頂格書寫,表示皇帝的帝位崇高,同時也是對皇帝的尊重。第四,重新對與皇帝相關的行為以及物品進行命名。例如:「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朕」,「印」為「璽」等。
06萬世始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希望自己皇位能夠傳遞萬世,受世人所敬仰,這是所有最高統治者理應具備的夙願。然而,秦國的未來並沒有如嬴政期盼的那樣發展,皇位僅僅傳到秦二世秦國就滅亡了。至此,秦始皇「萬世始祖」的願望破滅,秦皇朝的統治就此終結。
縱觀秦始皇對後世的貢獻來看,他確實具有雄才大略,可謂是「一代傳奇、千古一帝」。尤其是他開創帝制這一壯舉,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後世統治者紛紛對其效仿,因而,說秦始皇是「萬世始祖」也不為過。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