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子7歲成詩,比《詠鵝》更精彩,卻並不適合少年閱讀

2020-12-15 小珏說歷史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湧現不少神童,他們之中有的如同方仲永,泯然眾人,有的卻像駱賓王,六歲寫下了《詠鵝》詩之後,依然才情不減,成為天下聞名的文人。其實,在宋朝,還有一位才子,曾經在七歲時做出一首詩,絕不遜於《詠鵝》。只是這首詩,雖然寫得精彩,卻並不太適合少年閱讀。

此人就是黃庭堅,他是蘇軾的學生兼朋友,也像蘇軾一樣,是中國歷史不可多得的全能型文人。他推崇杜甫,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對於詩歌的影響,他甚至超過了大文豪蘇軾。他的書法自成一派,被列為「宋四家」之一。雖然是蘇軾的學生,名列「蘇門四學士」之一,其實在當時與蘇軾齊名,被稱為「蘇黃」。

這樣傑出的歷史人物,在年幼的時候已經展現了驚人的才華。童年時的黃庭堅,已經可以吟詩作對,在當地轟動一時。有一次,父親的朋友聚會,為了考教黃庭堅,讓他即興作詩。當時年僅七歲的他,毫不怯場,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出了這首《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這首詩最先出現在《桐江詩話》中,在前兩句中,描繪出一幅雲淡風輕的田園風光:遠遠看到牧童騎著牛在前村緩緩路過,他吹出來清幽的笛聲,被輕風從田壟上送來。這隨口的兩句詩,雖然只出現了牧童一人,卻如同打開鄉村畫卷,讓人身臨其境。

尤其是「遠遠」二字,不但將焦點全部匯集到牧童身上,更暗示了四處的恬靜。生活的喧鬧和嘈雜,在這一刻全部蕩然無存,唯有那一份祥和寧靜,在讀者的腦海中揮灑不去。再加上「橫吹」的「笛聲」,隔著田壟也能清晰聽到,側面描繪出山村曠達。

唐詩無疑是詩歌文化的巔峰,然而還是有許多人始終認為,宋詩並不遜色。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唐詩長於抒情,宋詩則更善於議理。兩者相得益彰,各有千秋,不分高下。這首詩的作者黃庭堅,雖然當時只有七歲,卻在後兩句中,說得相當有哲理。

本該是繼續描寫鄉村生活,他卻宕開一筆,出人意料地寫出了「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長安的名利客,自然是那些爭權奪利的政客,他們的學識、才華、眼界,當然要比鄉下的牧童強得多。但是,黃庭堅卻認為,這些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而還不如牧童。

作為成年人看來,會對這兩句詩驚訝不已。我們知道,爭名爭利的人,這輩子過著算計的生活,也過著防止別人算計的生活。他們雖然享受過錦衣玉食,也掌握過生殺予奪的大權,然而,直到最後終究還是會失去一切。歷史上無數的風雲人物,在雲巔之中轉眼就掉到了谷底。

即便就算是功名利祿享用一生,那又如何?生活還是不如牧童那麼從容愜意。黃庭堅年紀雖小,卻明白了人生苦短的道理。他也以此表明自己孤傲不群,絕不同流合汙的態度。

那麼,為什麼這首詩,並不是適合少年兒童閱讀呢?這是因為,詩人都是激情澎湃的,並非科學家那麼嚴謹。黃庭堅在這首詩中,顯然還是過於偏激了。所謂「長安客」中,當然也有一心為民的好官,也有壯志未酬的忠義之士,並非個個都是精於算計的小人。多少人宦海沉浮,卻堅守著道德底線,堅守著當年的夢想。

另一方面,黃庭堅是天才,能寫出如此深刻哲理的詩歌。但又有幾個普通人能想得到,寫得出?甚至連讀起來,都怕會誤入歧途,陷入相對陰暗的立場。所以,這首詩還是要辯證地讀,才不會走極端。當然,你若讀懂了,相信也飽經滄桑,並不是當年率性而為的少年。

相關焦點

  • 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七歲成詩,《詠鵝》寫得怎麼樣?
    大家從小就會吟誦那首駱賓王的《詠鵝》。駱賓王七歲成詩,少有才名,後來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其實他才名的主因是那篇「討武檄文」(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我們這次只聊聊這《詠鵝》。那麼,他寫得怎麼樣呢?一起來看。
  • 5歲娃陪爺爺散步寫首詠花詩,短短20個字流傳至今,後成一代高僧
    上小學時,讀到《詠鵝》,筆者不明白為何7歲的駱賓王能寫出如此經典的詩句。後來自己也有了孩子,也教了學生,才明白這並不一定是因為孩子們的知識量有多豐富,而且是因為他們的世界更純淨,所以他們寫出的文字也就更加純粹自然。
  • 7歲駱賓王寫的詠鵝毫無情感 為何能流傳千年?鵝鵝鵝三字堪稱一絕
    說起《詠鵝》這首詩,我想大家都會背,這是一首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詩詞。從內容上看,也許很多人不會把它看成一首詩,只會看成一首童謠。
  • 駱賓王:七歲成千古絕唱《詠鵝》,修書討伐武則天卻被奉為座上賓
    其實他的聰明智慧從小就嶄露頭角,那首千古流傳下來的詠鵝相傳,他年僅7歲的時候創作出來的。有一天家裡來了一位客人,當然這位客人有可能是遠方親戚,也有可能是爸爸的朋友,這個就不知道了。但是這位客人其實很早就已經聽過了,駱賓王這個孩子很有悟性,是個神童是個天才,所以這個人一進去就用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刁難駱賓王,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駱賓王不加思索地對答如流。
  • 駱賓王《詠鵝》配圖
    今天翻看小學時的舊課本,看到了這首《詠鵝》時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學過的第一首唐詩啊。這首《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作品,而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好像也是7歲,呵呵。當時只知道背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並不知道:駱賓王的父親在山東做官,7歲的駱賓王和他母親在老家,一日,有客人來訪,駱賓王的母親忙著給客人做飯,小駱賓王就和小夥伴們去河邊洗澡了,當客人問起駱賓王時駱母才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沒回來,忙跑到河邊去找,小駱賓王看到母親過來,就對母親說:「媽媽,你看河裡的那群鵝多漂亮,它們的羽毛是白色的,鵝掌是紅色的,它們唱歌頭伸向天空」。
  • 天才少年駱賓王,7歲提筆寫《詠鵝》,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眾所周知,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杜甫比他小十幾歲,按照時間跨度劃分,二人屬於盛唐詩人。其實,唐朝初期的詩壇上,也有許多大神級人物,他們叱吒風雲的時候,李白尚未找到投胎的人家,從輩分上看,這些人是李白、杜甫的前輩,才華也足以照耀千古。
  • 老農模仿《詠鵝》寫個《詠雞》,獲國家級文學獎,短短18字寫了啥
    就像這首《詠鵝》,駱賓王寫完這首詩後,後輩的人多次想要模仿超越這首詩,都無果而終。原因就是這首詩實在是太難了。可是就在今天的湖南省,有一位將近70歲的老人寫了一首《詠雞》獲得了中國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並且和駱賓王的詠鵝一樣,都是簡簡單單的18個字。而這位老者,竟然就用18個字獲得了萬元大獎,引得網友們紛紛效仿。
  • 3歲誦詩4歲吟句,7歲時隨便作詩一首,卻成經典登上語文課本
    但是就算詩人眾多的唐朝,也很少有人能少年出詩,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成年之時才展現出過人的天分,有少數是在少年時期就留下佳作的青年才俊。而今天要說的這一位,則是在兒童時期就寫下了傳世佳作的「絕世天才」他就是——駱賓王。
  • 才子給妻子寄了張白紙,妻子想半天回了首妙詩,才子讀完開懷不已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這兩句詩說的是世間有一種夫妻,琴瑟和鳴,夫唱婦隨,美滿、溫馨、甜蜜。中國古代社會,好夫妻的典型很多,有的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有的是郎才女貌,有的是糟糠不厭、白頭到老……今天要說的這一對夫妻,則是才子對才女,才氣逼人,才情動人,讓後人驚嘆不已。
  • 《詠鵝》是五言古詩,為什麼第一句只有三個「鵝」,而不是五個?
    《憫農》、《靜夜思》、《詠鵝》堪稱古詩詞界的三大神曲,是小學語文教材裡的不老神話,凡識字者皆能背之。尤其是駱賓王的《詠鵝》,聽覺與視覺的交融,靜態與動態的契合,將鵝的悠然神態展露無疑,令人拍案叫絕。更有傳說此詩是駱賓王七歲所寫,這更增添了一層奇幻色彩。
  • 宋代才子酒醉酣眠,一首五律信手拈來,盡顯風靜日閒,歲月悠然
    下面介紹的是宋代才子酒醉酣眠,一首五律信手拈來,盡顯風靜日閒,歲月悠然。醉眠宋代:唐庚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餘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唐庚是北宋詩人,25歲進士及第,後經宰相張商英推薦進入仕途。張商英罷相後,他也隨之被貶謫於惠州。後雖遇赦北歸,卻不幸於返蜀道中病逝。這首詩創作於他在惠州的居所,詩人獨酌而醉眠,醒後有感而作此詩。詩人初到惠州時人地生疏,雖然偶然有親朋來探望,但多數時候非常苦悶和焦慮。
  • 7歲小孩寫首詩,前兩句充滿童真,後兩句卻老辣如70歲老人之言
    在我國文學史上,從來不乏「神童」式小孩的出現,唐代的駱賓王7歲便寫出流傳千年的《詠鵝》,而宋代的寇凖同樣也是在7歲寫下了氣勢非凡的《詠華山》。
  • 七旬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僅18字,並榮獲萬元大獎
    這首《詠鵝》是駱賓王在8歲的時候做出來的,想想我8歲的時候在做什麼,還不是哭著找媽媽。而駱賓王竟然都能作詩了,其實駱賓王也是被逼出來的。有一日,家中來了很多的客人,周圍人都知道駱賓的父親是一位文學才子,想著孩子一定也不差,便讓駱賓王對著眼前的大鵝,作上一首詩詞,這不才有了這首鵝鵝鵝嗎。這首詩看似簡單易懂,整首詩也就十幾個字,但詩想要模仿出來,還是很有難度的。
  • 宋代才子的一首五律,寫作技法高超,尾聯更值得咀嚼
    詩人們常年漂泊在外,每當歲末年關,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奔波的路上,飄零了多少傷感;羈旅的行程,碾碎了無數期盼。每一次雪花飛舞,似乎都夾雜著親人的呼喚;每一次孤舟離岸,都載滿了孤獨和不安。宋代就有一位詩人,在歲末時感懷頗多,下面介紹宋代才子的一首五律,寫作技法高超,尾聯更值得咀嚼。歲暮自桐廬歸錢塘晚泊漁浦宋代:潘閬久客見華發,孤棹桐廬歸。新月無朗照,落日有餘暉。漁浦風水急,龍山煙火微。
  • 七歲孩子的志向 那些年我們忽略的《詠鵝》
    據明朝胡應麟《補唐書駱侍御傳》記載,這是駱賓王七歲所作。賓王生七歲,能詩。嘗嬉戲池上,客指鵝群令賦焉。應聲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客嘆詫。呼「神童」。猶記得當年學習這首詩,老師和課本告訴我這首詩通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聲音與色彩完美結合,生動描寫了鵝的形神。許多年過去後,學習了古詩文吟誦,再讀此詩時,已覺跟從前大不一樣。這首詠鵝是一首典型的詠物詩。古人作詩所為何事?
  • 12歲才子被老先生刁難,當場寫首詠瓜子皮詩,28個字道出人生至理
    7歲寫《詠鵝》的駱賓王,7歲寫出「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的黃庭堅,7歲寫出《詠華山》的寇準。這些小才子,用一首首經典之作,讓多少大人們都自愧不如。 而在清代文人袁枚的《隨園詩話》中,也記載了一件龍鐸小時候的趣事。說龍鐸自小就很有才學,在當地挺有名氣,很多人都愛給他出命題詩來考他,他都能一一答對。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我最初喜歡黃庭堅,是因為他的兩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明明是很平淡的14個字,可是組合起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所謂「化腐朽為神奇」也不過如此。深入了解了黃庭堅之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 70歲農民模仿《詠鵝》寫《詠雞》,僅18個字,獲10000元文學大獎
    很多孩子在學古詩的時候,第一首背的就是《詠鵝》,這首詩是駱賓王7歲時所作,相傳當時駱賓王的家中來了一位客人,有意試試他的能力,考了幾個問題,駱賓王都對答如流,客人又指著池塘裡的鵝,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加思索,不一會就創作了《詠鵝》這首詩。
  • 詩人仿《詠鵝》寫《詠雞》,送給大衣哥朱之文,朱之文把它讀火了
    2017年寫的《回家》一詩,曾感動不少網友。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是谷傳民送給大衣哥的一首小詩,詩名《詠雞》。這首詩模仿的是唐代大詩駱賓王的《詠鵝》,此詩經大衣哥朗讀後,一時間在網絡中火了起來。我們看看寫得怎麼樣:《詠雞》雞雞雞人看你弱小容易欺你卻趾高氣昂向天啼雞雞雞人在五更猶睡夢你卻一聲長鳴迎晨一看這首詩就是專門為朱之文寫的,是讚美朱之文不服輸的性格。雖然是現代詩,但詩中一連3個「雞」的寫法,確實是在模仿駱賓王《詠鵝》的首句「鵝,鵝,鵝」。
  • 神童眼中的美,小學必背古詩之《詠鵝》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首跟動物有關的唐詩,駱賓王的《詠鵝》。「鵝」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家禽,傳說鵝的祖先是天上飛的鴻雁,經過人類數千年的馴養而來。 《詠鵝》的「詠」即是歌頌的意思,詩的題目用「詠」意指以寫詩的方式歌頌、讚美某一事物,《詠鵝》就是讚美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