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三句話,揭示了人性的晦暗

2020-12-10 原來是你sw

之所以讀《人間失格》,是因為偶然看到的一篇介紹,說是一本直指人心、使人無處可逃、將人性的陰暗面描述得淋漓盡致的最喪的書,沒有點閱歷是讀不出味道來的。

強烈的好奇心促使我打開了這本似乎有些神奇、擊破人性和靈魂的作品。合上書本,我發誓不會再看第二遍。貫穿全書的喪和陰鬱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也許我的人生經驗不足以讀懂這本治癒系的書,無法產生共情。基調太灰暗了,那種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冷淡感讓我頭皮發麻,有種控制不住襲來的絕望和壓抑。

本書介紹了主人公葉藏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吸毒,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這是帶有作者太宰治半自傳性質的小說。透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一生的經歷與思想表達出來,並藉此提出身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

既然是小說,就有小說所要表達的深邃。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定有不同的理解。書中三句話,也許能幫我們看清人性晦暗的一面。

對討厭的事不能說討厭,對喜歡的事情也像行竊一樣戰戰兢兢

葉藏並不想要「獅子舞」面具當禮物,可為了迎合父親,討他開心,害怕出現無法挽回的後果,只得在筆記本上違心地寫下獅子王面具。

想上美術學校,可父親想讓他讀高中,將來從政做官。他不敢頂嘴,只好茫然遵從

這個世界上每天戴著面具的不只葉藏,還有生活中的我們。為了生存,總是不由自主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有時也不得不做出討好的行為。這種看似滿足了被認同的心理,其實內心卻因為本身的不願意而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對討厭的事情還要強顏歡笑,說不出、也不敢說出自己的討厭,而對喜歡的事情,卻沒有勇氣去做,只願意偷偷摸摸。

最後,我們已經分不清什麼是自己討厭的,什麼是喜歡的事情了。最終我們的人生,活成了軀殼。

討好的人生不快樂,儘快擺脫虛偽、陰暗的那一面,敢愛敢恨,才能活出真正的人生。

自己苦惱的罈子之所以這麼重,也都是因為父親的緣故嗎

幼年和青少年時期的葉藏都在為討父親開心順從地生活著,不敢違背父親讀自己喜歡的學校,在步步沉淪中逐漸喪失了做人的資格;即使在父親病故後,他那可親又可怕的存在一直沒有離開。

父親在人生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孩子成長指引著方向。但作為成長的主角,在有選擇和判斷能力的時候,指引的作用就不能再奉為唯一的圭臬。

自己的人生還需自己做主。走直了,是努力的結果;走歪了,是方向有誤。

我們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他帶著使命來,或帶來快樂,或教會你成長。別去責怪生命裡的任何人,更無須覺得自己委屈。不管經歷怎樣的掙扎,都是自己爭取來的。

想開了,看透了,才能笑度餘生。

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受傷

人如果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氣,即使幸福來敲門,也因為失去愛的能力而失之交臂。對葉藏來說,別人給他幸福他卻給不了別人幸福;棉花給他柔軟,他無法給棉花柔軟。

只有缺愛或者沒有被正確方式愛過的人才會對愛本身產生恐懼和不安。絕望的人不是因為一件事才絕望,是在希望跟失望中不斷拉扯,越來越害怕有所期待。

正是由於不敢期望,對所有的喜悅都摻雜了不祥的預感,潛意識裡對所有的親密關係都產生了畏懼。

不敢去愛,也不敢被愛,是最可悲的人。豈不知正是因為有了幸福,我們才有繼續生活的勇氣。我們要做的不是躲避幸福,而是學會創造幸福。

儘管小說過「喪」,還是把人性隱晦的一面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能從中正確認識自己,努力克服人性的弱點,活出真正自我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人間失格經典語錄
    其實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想到了自己。尤其在大城市裡默默無聞的你,我們很多人覺得自己承受了這個世界太多的傷害和痛苦。其實有的時候,將自己想的渺小點,所有的痛苦就緩解,要知道,無能導致憤怒。三、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
  • 《人間失格》這麼喪,為什麼那麼多人愛?看懂這4句話你就明白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人間失格》這本書,那一定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間失格》是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光從名字便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本喪到不行的書,人間失格又可以看做是喪失為人的資格。《人間失格》這本書目前的銷量已過1000萬冊,豆瓣評分常年在8.0以上,這樣喪的一本書,為何有那麼多人愛看?阿胖會與你分享書中震撼人心的4句話,看完你就明白原因了。
  • 《人間失格》:錯位的人生,需要自我救贖
    太宰治短暫的一生撰寫了很多重要作品,如《東京八景》《小丑之花》《晚年》《斜陽》《人間失格》等,表現出日本社會與現代人精神和感官世界的雙重萎靡。作品中對於掙扎在時代邊緣的理想主義者的心理剖析可謂入木三分,少有可以比肩者,故而被評價為「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並列為日本戰後文學的巔峰人物。
  • 充滿了人性陰暗、頹廢面的《人間失格》,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喜歡?
    提起《人間失格》,也許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想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但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出現在《人間失格》裡,它最早是由詩人寺內壽太郎提出來的,後來被太宰治引用在了《二十世紀旗手》中。但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真的再適合不過了。《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太宰治發表於1948年的一部自傳體小說,這本充滿極致頹廢氣息的作品,至今依舊大受追捧。
  • 《人間失格》最喪的20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不在其中
    但是這句話並沒有出現在《人間失格》中,這句話最早出自詩人寺內壽太郎之口,後來被太宰治在《二十世紀旗手》中所引用。「生命、夢幻、死亡」是太宰治一生的主題,並貫穿了他的所有創作。他用美的文字,寫出生命的美妙與失落,讓人讀起來有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 為什麼這麼多人愛上《人間失格》如此沮喪?十句話看他是如何提升
    這句話的背後,有一種墮落到極致的感覺,在一大批文藝青年中,立馬風靡一時,成功掀起了一股「悼念文化」。到目前為止,許多年輕人仍然使用這個句子作為他們的座右銘。同時,也有很多人感到困惑:這種消極情緒憑什麼,能被那麼多人欣賞和喜愛嗎?事實上這句話來自於泰澤智的小說《人間失格》。
  • 《人間失格》最喪的一句話,短短9個字直抵人性本能,拯救靈魂
    第一次知道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是因為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一定是許多人了解太宰治的開端吧。整本書雖然很喪、很壓抑,但這並不妨礙它剖析人性中的某些現實,乃至誘發讀者進行比對和思考。這也是這本書受歡迎的原因。
  • 《人間失格》:葉藏: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
    在《人間失格》裡,有一句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句子,「若能避開猛烈的歡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這部小說,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在我看來,相當於是作者人生的真實寫照。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揭示人在道德和情義下隱藏的陰暗面,從而得到真正的人性解放。借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評價小說主人公葉藏的話,那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卑微而自由」,或許用「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再合適不過了。
  • 《人間失格》中最經典的10句話,值得收藏!
    《人間失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 《人間失格》這麼頹,憑啥那麼多人愛?10句話看它如何掀起喪文化
    實際上,這句話出自太宰治的一部小說——《人間失格》。《人間失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於1948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最終,他在《人間失格》完成後的一個月投湖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感覺他是被世界拋棄了一樣,一生視消減自己的壽命為事業,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話。第一次看到《人間失格》時,只是因為書店的推薦角中總是放著這樣一本書。
  • 所謂世人,不就是你嗎:《人間失格》這10句話,我明白得太晚了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文章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記,而三篇手記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 太宰治:人間失格|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裡非常訝異:這個人,把做人的資格看得非常的莊重,同時又多麼地憎恨自己。很快,我就知道這句話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太宰治。1948年,太宰治的遺書裡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然後太宰治自殺身亡了。這已經是太宰治第五次自殺了,他終於成功地殺死自己了。在他死前,他的小說《人間失格》發表了。
  • 太宰治《人間失格》裡影響最深的五句話,我想送給你們,以此共勉
    《人間失格》這本書有點喪,不對,應該是很喪。喪到很多人都沒有辦法讀完它。它的每一個章節都很壓抑,內容充斥著厭世、欺詐、抑鬱、墮落等等人世間非常糟糕的事情,總之你在這本書裡看不到幸福就對了,所以很多人讀不下去,無法在書中找到共情之處。至於人間失格是什麼意思呢?
  • 《人間失格》| 他依舊痛並熱愛這失格人間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在《人間失格》後消失在了人間傅雷說:「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可太宰治不同,《人間失格》裡的葉藏也是。終其一生他們都在用靈魂去撞擊每一次相遇的人,在隱匿著將要迸發的情緒裡扮演者荒誕的喜劇者。那些愚蠢和出醜是他為了迴避更多的恐慌而戴上的面具。面具下是每日戰戰兢兢的痛苦思索,面具上呈現著不合時宜的誇張荒唐和文靜乖巧。撕裂至如此的靈魂是無法創造出一個不受他人幹擾只屬於自己的世界的。
  • 《人間失格》:人間不值得,不如隨心而欲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發表於1948年,這是一部關於太宰治青年時代的自傳小說。太宰治用細膩的筆觸,告白了自己前半生。在《人間失格》發表後的數月,太宰治便自殺身亡。這本充滿極致頹廢氣息的作品,卻大受年輕人追捧,直到今天。說句實話,讀完《人間失格》後,陷入一種壓抑狀態是通常反應。
  • 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圖片來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平時比較喜歡讀書,一年大概讀個100本左右,今天跟大家推薦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人間失格》可能很多朋友都聽過《人間失格》,這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最著名的作品「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太宰治曾引用的名句,《人間失格》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所代表的意義。人間失格的意思是「喪失做人資格的人」。這本書是由序、三篇手札、後記組成的,序和後記是太宰治以第一人稱講述的,其餘是以主人公大庭葉藏的口吻敘述的。
  • 書評,《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三句話是人間失格中最為經典的三個句子,也是一直被後世人所記得的句子。第一次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就是被那第一句話吸引過來的,那時我高二,正在讀意林。我看到人間失格的簡介,第一個想法是,作者很悲傷。悲傷到他似乎早就已經屬於深淵,早就已經沒有出來的餘地了。
  • 《人間失格》,缺愛的童年一生的傷
    初看人間失格的時候,是那種很喪的感覺,人間失格又稱喪失為人的資格,初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有點震驚,為什麼會取這麼喪的標題?是怎樣的人生經歷,讓作者會寫出這樣的書?又是為什麼這樣的書會被奉為經典之作?除了原生家庭,成長經歷的社會環境也很重要,時代是一座山,落在人們身上是一粒灰,這也表明了每個人都逃不掉時代在人身上刻下的深深印記,人間失格的作者是以自己為原型,那時候的日本社會動蕩不安,長兄制度讓排行第6的他也失去很多關注,最後在寫完人間失格之後,39歲投水自殺也展示了那個時代日本社會的動蕩,社會人的異化和人們心中的犬儒主義。
  • 《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無論是否接觸過《人間失格》其書,或者了解太宰治其人,多數人都會有一種感覺,越長大,越強烈。那感覺便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之前了解《人間失格》是一部關於解剖人性的書,很有名,以為又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科學著作,卻沒想到是一部小說。當然讀完後亦覺得,雖然是小說,但也不妨礙它登上「人性心理學」的寶座。
  • 《人間失格》中的三張照片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呢
    今日,二讀日本文豪太宰治的作品《人間失格》,還是那樣的令人內心無法平息。他總是用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魔力,我們心中或明或暗,都存在怯懦的一塊,被他無聲無息的侵襲,無從迴避。太宰治《人間失格》在書籍的開始,太宰治寫道「我曾經見過那三個男人的照片」。其實寫的便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