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sa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回族人即唐時的回紇人,元時的色目人,原是漠北的一支遊牧部族。公元9世紀前後信奉伊斯蘭教後而逐漸形成的非阿拉伯、伊斯蘭教的特色民族,在近千年與漢族的交融發展中,已成為農業型的現代民族。現有981.68萬餘人(2000年),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
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回族的存在,一部分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青海等地區,回族是中國本土化最深的民族之一,對中國民族文化事業具有巨大的貢獻。回族的飲食俗稱「清真」飲食,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是中國烹飪「西北風味」的主要成分。是伊斯蘭教飲食文化中國化的典型,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魅力。
回族的宗教文化
回族是一個非常勤勞的民族,多數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善於經營商業、手工業和飲食業。其蘭州拉麵、刀削麵遍布全國城鄉各地,無論在種族和祖源方面,回族與中華包括漢民族在內和許多主要民族具有同根同源性。回族所信奉的伊斯蘭教在中國被稱為「清真教」、「天方教」、「回回教」等,已融合進中華民族綜合信仰宗教體系之中,成為重要的一個宗教門類。
回教的漢化程度極高,飲食服用的方法與漢民皆無大別,只是在飲食禁忌方面嚴格地尊奉著伊斯蘭教義而獨顯芳華。在中國「清真「或謂之「天方」,飲食主要尊奉的是由清初回族著名經濟學者劉智譯著的《天方典禮》中《飲食篇》所作出的種種規定。
回族人食肉必須取自對牲口的活殺,宰殺時要高聲唱誦「太司米耶「經言,誦真主「安拉」之名,原意是「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唱必下刀割斷牲口氣管放血,務必放血淨盡,用清水衝洗使刀口清晰可見。穆斯林的取食是遵循取用美、善、潔,摒棄醜、惡。汙的食物原料的原則。
中國回民分布很廣,具有在全國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在飲食習俗方面也具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的清真飲食淵源於唐代絲綢之路與阿拉伯、西亞遊牧民族的交往影響,以羊肉、奶酪、麵食為主體。而南方清真飲食則源於海上香料之路南亞穆斯林的影響,受農耕文化作用最大,長於牛肉、家禽的加工,主食以稻米為主,水產類食用多於北方。
回族的食品
在烹飪工藝上,中國回民主要吸收了漢飲食文化中的各種烹調方法。在中國少數民族烹飪中。清真菜點最為精彩多樣。也比之阿拉伯世界與南亞穆斯林的飲食加工方法更為豐富,風味上更側重於香、甜、鹹、辣,尤其在香料使用上更是獨具一格,秉承了阿拉伯—中東—南亞的古老風尚。例如,孜然、蔻仁、咖喱、茴香、草果、月桂、芫荽、千裡香、沉香。羅漢果、蔥頭、涼姜、胡椒等。
中國回民的著名點心品種有:油香、饊子、麻花、卷煎餅、蘇合、卷果、油糕。油圈、燙麵炸糕。春卷。蜜餞蒸糕。麻團。餛饃。乾麵鍋塊。擦酥燒餅、芝麻燒餅、火燒、燒賣。糖酥饃、拉麵、面片、刀削麵、揪面、炒糊餑。米蒿子長面(過橋面)等。回民特愛甜點。甜點在點心中佔有重要位置。
回民的牛、羊、家禽類菜餚十分豐富,僅羊肉製品就有1000餘種菜品。另外,回民有飲糖茶、八寶茶的習慣,糖茶即是糖加茶的飲料。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鍋鍋茶等。除了糖與茶外,回族人十分注重添加具有滋補作用的輔料,有八寶(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枸杞等)、紅四品(磚茶、紅糖、紅棗、果乾)、白四品(青茶、白糖、柿餅、紅棗)和三香茶等。
除了一般的蓋碗茶外,各地回民也有一些不盡相同的飲茶方式,例如,北方部分回民喜飲罐之茶。雲南回民尚飲烤茶,湖南回民則用芝麻、黃豆。茶葉、綠豆混合製成。
回族的生活習性
青海回民飲奶茶、西北部分地區回民具有飲麥茶的習慣。與中國回民、哈薩克族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還有塔塔爾族、維吾爾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和保安族等10個少數民族。
「納吾魯孜節」中所吃的「抓飯」是用小米、大米、小麥、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主要要用親手製作的節日器皿招待客人。大家在冬不拉的伴奏下食用,同時還叮唱歌跳舞。哈薩克人的麵食品種較之飯食則較更豐富,「那仁」面是將羊肉切碎加洋蔥。
面片和香料攪拌煮熟的,這是招待上客的美食。常吃用的其他食品還有「別斯巴爾巴克」。炒小麥、小麥飯和饢。饢即大麵餅,近似義大利比薩,是用兩隻小鍋合在一起烤熟的餅,另外包子沙克(油果子)、油餅、麵條、蒸餅、面炸小餅、油饊子等最為普遍。
哈薩克人的飲食是遊牧民族傳統保留最為豐富的伊斯蘭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反映的是由草原牧民飲食直接轉化的本土特徵,而沙特和阿聯所反映的則是沙漠民族的融合特徵。
參考資料《飲食文化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