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的回紇人,中國回族人,飲食習俗

2020-12-12 老菜帶你看社會

本文乃作者小sa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回族人即唐時的回紇人,元時的色目人,原是漠北的一支遊牧部族。公元9世紀前後信奉伊斯蘭教後而逐漸形成的非阿拉伯、伊斯蘭教的特色民族,在近千年與漢族的交融發展中,已成為農業型的現代民族。現有981.68萬餘人(2000年),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

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回族的存在,一部分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青海等地區,回族是中國本土化最深的民族之一,對中國民族文化事業具有巨大的貢獻。回族的飲食俗稱「清真」飲食,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是中國烹飪「西北風味」的主要成分。是伊斯蘭教飲食文化中國化的典型,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魅力。

蘭州拉麵

回族的宗教文化

回族是一個非常勤勞的民族,多數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善於經營商業、手工業和飲食業。其蘭州拉麵、刀削麵遍布全國城鄉各地,無論在種族和祖源方面,回族與中華包括漢民族在內和許多主要民族具有同根同源性。回族所信奉的伊斯蘭教在中國被稱為「清真教」、「天方教」、「回回教」等,已融合進中華民族綜合信仰宗教體系之中,成為重要的一個宗教門類。

回教的漢化程度極高,飲食服用的方法與漢民皆無大別,只是在飲食禁忌方面嚴格地尊奉著伊斯蘭教義而獨顯芳華。在中國「清真「或謂之「天方」,飲食主要尊奉的是由清初回族著名經濟學者劉智譯著的《天方典禮》《飲食篇》所作出的種種規定。

牲口的活殺

回族人食肉必須取自對牲口的活殺,宰殺時要高聲唱誦「太司米耶「經言,誦真主「安拉」之名,原意是「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唱必下刀割斷牲口氣管放血,務必放血淨盡,用清水衝洗使刀口清晰可見。穆斯林的取食是遵循取用美、善、潔,摒棄醜、惡。汙的食物原料的原則。

中國回民分布很廣,具有在全國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在飲食習俗方面也具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的清真飲食淵源於唐代絲綢之路與阿拉伯、西亞遊牧民族的交往影響,以羊肉、奶酪、麵食為主體。而南方清真飲食則源於海上香料之路南亞穆斯林的影響,受農耕文化作用最大,長於牛肉、家禽的加工,主食以稻米為主,水產類食用多於北方。

回族的甜點

回族的食品

在烹飪工藝上,中國回民主要吸收了漢飲食文化中的各種烹調方法。在中國少數民族烹飪中。清真菜點最為精彩多樣。也比之阿拉伯世界與南亞穆斯林的飲食加工方法更為豐富,風味上更側重於香、甜、鹹、辣,尤其在香料使用上更是獨具一格,秉承了阿拉伯—中東—南亞的古老風尚。例如,孜然、蔻仁、咖喱、茴香、草果、月桂、芫荽、千裡香、沉香。羅漢果、蔥頭、涼姜、胡椒等。

中國回民的著名點心品種有:油香、饊子、麻花、卷煎餅、蘇合、卷果、油糕。油圈、燙麵炸糕。春卷。蜜餞蒸糕。麻團。餛饃。乾麵鍋塊。擦酥燒餅、芝麻燒餅、火燒、燒賣。糖酥饃、拉麵、面片、刀削麵、揪面、炒糊餑。米蒿子長面(過橋面)等。回民特愛甜點。甜點在點心中佔有重要位置。

紅糖磚茶

回民的牛、羊、家禽類菜餚十分豐富,僅羊肉製品就有1000餘種菜品。另外,回民有飲糖茶、八寶茶的習慣,糖茶即是糖加茶的飲料。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鍋鍋茶等。除了糖與茶外,回族人十分注重添加具有滋補作用的輔料,有八寶(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枸杞等)、紅四品(磚茶、紅糖、紅棗、果乾)、白四品(青茶、白糖、柿餅、紅棗)和三香茶等。

除了一般的蓋碗茶外,各地回民也有一些不盡相同的飲茶方式,例如,北方部分回民喜飲罐之茶。雲南回民尚飲烤茶,湖南回民則用芝麻、黃豆。茶葉、綠豆混合製成。

抓飯

回族的生活習性

青海回民飲奶茶、西北部分地區回民具有飲麥茶的習慣。與中國回民、哈薩克族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還有塔塔爾族、維吾爾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和保安族等10個少數民族。

納吾魯孜節」中所吃的「抓飯」是用小米、大米、小麥、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主要要用親手製作的節日器皿招待客人。大家在冬不拉的伴奏下食用,同時還叮唱歌跳舞。哈薩克人的麵食品種較之飯食則較更豐富,「那仁」面是將羊肉切碎加洋蔥。

哈薩克人的照片

面片和香料攪拌煮熟的,這是招待上客的美食。常吃用的其他食品還有「別斯巴爾巴克」。炒小麥、小麥飯和饢。饢即大麵餅,近似義大利比薩,是用兩隻小鍋合在一起烤熟的餅,另外包子沙克(油果子)、油餅、麵條、蒸餅、面炸小餅、油饊子等最為普遍。

哈薩克人的飲食是遊牧民族傳統保留最為豐富的伊斯蘭飲食文化的一個分支,反映的是由草原牧民飲食直接轉化的本土特徵,而沙特和阿聯所反映的則是沙漠民族的融合特徵。

參考資料《飲食文化導論》

相關焦點

  • 善於經商的民族:回族發源於何時?這個民族有什麼特色習俗?
    尤其是在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時,更是出現過一次穆斯林商人入唐熱潮。他們不僅在這些城市定居而且還娶妻生子,並將後代留在了這片東方土地上。這批最先來到中國的穆斯林商人,被人們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所謂「蕃客」指的就是從西域來到中國的人,他們也被視為回回民族最早的的先民。
  • 中元節的飲食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這一天不同的國家有各自的習俗。中元節是我國最大的「鬼節」,每個地方中元節的飲食習俗都不同,或吃瀨粉、或吃鴨子,或吃「餃餅」,總之,七月十五鬼節的飲食習俗似乎有點「神秘」哦。吃瀨粉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
  • 「財神」趙公明是回族人?
    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中說,趙公明是終南山人氏,秦時避隱山中,精修得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玉帝派趙公明護衛丹室。張天師丹成飛升後,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趙公明從瘟神演化為財神,顯示了中國民間想像力之豐富、造神能力之強!而在其演化過程中,還有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插曲」——大約明朝後期以來,民間又有人將財神趙公明「認定」為回族,以至在祭祀時都不能供奉豬肉!
  • 檳榔——深植於人們的飲食、習俗甚至醫藥領域之中
    提起檳榔,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大多數人對檳榔的藥用價值卻了解甚少,更不知檳榔傳承千年,圍繞其所衍生的飲食、習俗。在醫藥領域,檳榔是四大南藥之一,文藝的講,檳榔乃是一顆「治癒系」的小青果。在飲食領域,也時常見到檳榔的身影。例如,在湖南湘潭,有一道很受歡迎的名菜——檳榔鵪鶉。這道菜的做法很簡單,把檳榔和鵪鶉、冰糖以及一些其他的食材慢火滷製一個小時,做好的檳榔鵪鶉裡略帶檳榔的甘甜青澀的味道,讓整道菜都變得清涼起來,吃起來鮮嫩勁爽,口感極佳。此外,較為出名的還有湖南湘潭的檳榔鴨、海南的檳榔花燉雞等等。
  •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回族人民的飲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羊肉泡饃:羊肉泡饃是最具有知名度的回族特色小吃之一了吧,羊肉泡饃也被稱為羊肉泡,或者是泡饃,羊肉泡饃在陝西西安是最有名的,用羊肉作為主要原材料,加入了蔥末、粉絲、糖蒜等等,在西安,很多人把羊肉泡饃當做早餐吃,口感比較好,肉爛湯弄,羊肉肥而不膩,營養健康,回味無窮。
  • 維吾爾族和回族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穆斯林民族,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回族和維吾爾族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穆斯林民族,他們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這兩個民族給人的感覺卻有很大不同。首先從人種屬性來看,維吾爾族具有明顯的歐羅巴人種特徵,而回族人幾乎和漢族人長相無異。這就牽扯涉及到兩個民族的起源問題了。
  • 重陽食俗與習俗,二九相重,登高吃糕、飲酒賞菊
    重陽習俗重陽節起源於漢初,《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傳說這些皇宮中的習俗,是因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遭到殘害後,其賈姓宮女被逐出皇宮,而將重陽習俗傳至民間。登高風俗重陽節登高避災之說始於東漢,傳說一位老人在九月初八夜晚,夢見神仙告訴他九月初九會有瘟氣降臨,需登高避之,才能保平安。
  • 赤峰迴族美食,給你的味蕾一場盛宴
    下面就來看看,回族的傳統美食都有哪些吧!油香油香是回族在伊斯蘭教節日或過 乜帖「做事」(也叫香鍋)時所做的清真食品。 回族在炸油香時,一般都要請年長的、有經驗的人來掌鍋。炸時,忌諱未洗大淨的人闖入,同時還在油鍋旁邊放一碗冷水,以防未洗大淨的人進屋,意在清淨。
  • 回族人為什麼愛戴帽子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回族人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愛戴帽子,仿佛做了帽子半永久不會掉一樣。這個帽子其實叫回回帽也叫「禮拜帽」、「頂帽」,是一種沒有簷的小圓帽,是回族的服飾標誌。
  • 世界十大恐怖習俗 排第一的竟是中國的它(1)
    大多數的國家都有著一些流傳在歷史長河中的傳統文化,我們都知道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些凝結著民族優秀文化的傳統習俗被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而一些違背人常、不利於社會進步的習俗也慢慢的被人們所淘汰。
  • 今天開始我國各地進入大雪節氣 大雪節氣飲食和習俗盤點
    今天開始我國各地進入大雪節氣 大雪節氣飲食和習俗盤點時間:2020-12-07 10:06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天開始我國各地進入大雪節氣 大雪節氣飲食和習俗盤點 今天開始我國各地進入大雪節氣,各地溫度如何?
  • 芒種是什麼意思含義 芒種節氣的習俗風俗及養生飲食技巧
    水稻過此時則不可種,稻田裡也已一片怡人的新綠。  北宋馬永卿在他的筆記《懶真子錄》中辨別說,此時有芒者,麥已熟,是指麥熟可收,稻過此時不可種。  芒種一詞,最早出《周禮》的「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的解釋是,「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 喪葬習俗:中國古代的出殯
    在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大礆以後,要將靈樞停放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安葬,這一過程被稱之為「殯」。「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殯取義於賓,意思是賓客。在出殯送葬的過程中,歷代以來有許多習俗,五花八門。明、清京師舊俗,出殯前,喪家要請陰陽先生將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幾何、殯葬日期寫在一張白紙上,靈樞出城時交關驗證,類似於活人使用的通行證.俗稱「開殃榜」或「寫殃書」。「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先生至,令書殃榜,蓋為將來屍樞出城時之證也。」出殯的前一天,親友前來祭奠送葬,延僧誦經,與眾孝子守坐在樞旁,徹夜陪伴,俗謂之「伴宿」,亦稱「坐夜」。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在河北、山東、山西等中原人身上,O3是主要的基因。四、日本傳說是男神伊邪那岐命和女神伊邪那美命的後裔據日本神話典籍《古事記》記載,遠古時天上的神看到海中飄著許多陸地,相互散落,也沒有人活動、繁衍,就命令男神伊邪那岐命用長矛將陸地歸併到一起,形成了日本島,又和女神伊邪那美命繁衍後代,形成了日本大和民族。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你知道嗎?這些習俗的含義也許你真不了解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吧。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今日大暑,酷熱難當,盤點大暑季節特點,時令飲食保健康
    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因為螢火蟲把卵產在枯草上,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變得悶熱,土地也變得潮溼;第三候是說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 中秋節古代習俗與現在的習俗的變化
    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可見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對月亮的朝拜儀式自周朝開始歲時化。此前曾有一說,即古代文人習慣中秋賞月、賦詩懷人;普通百姓則家人團聚,分吃「團圓餅」,更有「拜月」習俗。
  • 上海的文化習俗禁忌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蹟,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上海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建築類的弄堂文化、外灘建築群、廟宇的文化;生活類的習俗、節日、嫁娶、飲食、方言的文化;藝術文化類的滬劇、浦東說書、滑稽戲等上海傳統文化,帶你了解一個老上海的風情。上海話又叫上海方言、上海閒話,俗稱滬語,是主要分布於上海市區的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有哪些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