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漢印中的經典章法原則:對角呼應

2021-01-08 談藝錄

上一篇多次提到漢印的「太醫丞印」,原因是這一方印給人帶來的章法上的啟示,陳巨來在他的《安持人物瑣憶》中《趙叔孺先生生軼事》一節中寫道趙叔孺先生曾教授他:「刻印章法第一,要篆得好,刀法在其次也,漢印中有『太醫丞印』一方,『太』、『醫』兩字筆畫懸殊,一少一多,要排列得適當,看上去要勻稱順眼,多者不覺其多,少者不覺其少,此即所謂章法也。」陳巨來先生稱自己「餘聞之後,得此啟發,竅門乃得進了。」可見此印趙叔孺大師是多麼重視,而對陳巨來先生這一方印雙是多麼重要。因此,這一方印,實在是值得靜下心來,細細玩味的。我們再來回看一下這方印:

(漢印:「太醫丞印」)

上一節我們說過它的疏密有致,匠心獨運:1、「太」字極疏,「醫」字極密,匠人把「太」字加重,「醫」字筆畫減輕;2、對「太」字左右兩筆做了縮短的處理,使「太」字更疏。但本文又提到這一方印,重點並不在此,而在我們今天要說的漢印中的另一個經典章法原則重點:

對角呼應

「太醫丞印」中的「太」和「印」兩字較簡單,匠人們處得時把它們處理的筆畫粗細程度一致,既是呼應,又達到了印面的高度平衡,這使印面看上去不那反呆板,使平靜的印面由此獲得了一定的動態因素,打破了人們釋讀順序欣賞印章的習慣。從原來平正的左右對稱變稱了斜角對稱,於是有了別樣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斜解呼應有多經典,谷松章先生的《篆刻章法百講》中,提到斜角呼應時稱斜角呼應的「呼應因素基本涵蓋了字法與章法的各種因素,如字形、結構、縱橫、方圓、攲正、輕重、疏密、排疊、留空、朱白、殘損、邊欄界格……每一種因素產生的斜角呼應,作品效果都有其獨特之處……」。斜角呼應章法大量存在於漢印之中,這很重要,這也是漢印看上去普普通通,像平常人,而每一方印如果深入去研究,又都豐富多彩,像有故事的人。

舉例子更說明問題:

(漢玉印:「皇后之璽」)

皇后之璽,是天然的文字斜角呼應,「皇」與「璽」兩字繁密,「之」與「後」兩字簡疏,天然形成對角呼應。這樣的印例在漢印裡極多,放幾方:

(漢印:「騎千人印」)

很顯然,千人二字明顯簡單,大家任疏任密,並沒因為字形簡單就減小佔地面積,同時也形成對角呼應。

(漢印:「趙太子丞」)

太子二字簡單,依然是不做任何改變,堅持的仍然是任疏任密,對角呼應。

(漢印:「郎中戶將」)

原理同上,一目了然。

(漢印:「」呂章信印「)

不同的對角呼應形式,因為字形的天然原因,由左上角與右下角的呼應換成了右上角與左下角的呼應,總之是斜角呼應,章法處理上是相同的。

有朋友說了,這並沒有啥可供借鑑的啊,先別急,往後看,看完了再說。

說到這裡需要插兩句閒話,咋天有朋友留言給我說,疏密主要取決於天然字形,如果筆畫複雜的字,怎麼也沒辦法疏,筆畫簡單的字,怎麼也沒辦法密,其實,還有很多方法,比如昨天提到過的改變篆法,同一個字,可能會有兩個不同的篆法,一簡一繁,選擇適合的篆法入印就能改變疏密;再比如,可以改變朱白等等,寫好一個印稿的確不易,但不精心寫印稿,哪裡談得上創作呢?

漢印裡還有一些對角呼應的方法,顯然就對我們的章法處理有借鑑意義了,如:

(漢印:「宜土祭尊」)

宜、祭、尊三字與土字的章法設計上如果從天然字形上說,適合昨天講的三密一疏章法,但漢人選擇了拉長宜、尊、壓扁土、祭,構成了斜角呼應章法。視覺效果在三密一疏之外又加了對角呼應,更加耐看。

(漢印:「撫戎司馬」)

看似三疏一密的原始字形,漢人把馬字加粗,使馬字看上去並不疏,與之呼應的撫字又變細,同時又有意的將戎、司兩字的空地留紅故意放大加強,使三疏一密的原始字形轉成了對角呼應的章法,相校右上角撫字保持原重的三疏一密,更穩定一些。

(漢印:「許恭私印」)

這方印四個字基本沒有疏密關係,於是做了滿白處理,但為了使呆板的滿白更富有生氣,於是漢人將恭字和私字故意拉長,而許字和印字略略縮小,章法上的特徵變成了有動態的對角呼應,印面活潑多了。

(漢印:「郭德之印」)

如果把這一方印僅看作三密一疏的印例來理解,就忽略了更重要的章法上的變化,德字的簡化暫且不說,只說印字與郭字的呼應,印字為了呼應,改成了摹印篆的寫法,印字的下邊明顯多出了最下面的垂腳,選擇這個垂腳可以有效的拉長印字的字形,這正與故意往下擠,甚至擠與德字領地的郭字構成對角呼應,板正之外,另生奇趣。

(漢印:「韓多酒印」)

跟前面的例子一樣,多字和酒字被壓扁,韓字與印字被放大拉長,甚至印字又額外進行了加粗處理,使對角呼應更為明顯,滿白效果也更突出。

如果你認為就是擴大對角兩字,縮小對角兩字這麼簡單,那就太小看漢代工匠們的審美眼光了。我們看:

(漢印:「李市之印」)

這方印的對角呼應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漢人將對角的市和之刻成了朱文,而對角的李和印刻成了白文,這當然是保持天然字形之外的章法選擇,對我們也是有借鑑意義的。再比如:

(漢印:「」馮未央印「)

乍看之下,覺得與上印沒有多大區別,實際遠沒哪麼簡單,漢人依託這四個字的字形,改變了一般的印面文字排序,而代之以回文字序,這樣一改,不但左上角與右下角的兩個字改成朱文互相呼應,而且右上角的馮與左下角的央字排疊的豎線也有了良好的呼應,印面充滿生機,活潑生動又精緻典雅。

太多了,這樣的例子,翻一本漢印印譜,能找出來很多……厲害的漢人甚至還將對角呼應的章法應用到兩字印中,最老套的印例是那方著名的漢玉印魏霸:

(漢玉印:「魏霸」)

兩個字都被分成上下兩部分,視覺上有四個字的感覺,但又不生迷亂,魏字的上部與霸字的下部,魏字的下部與霸字的上部構成的正是對角呼應,極盡妙趣。當然,兩字印的印例也不是僅有一例,這說明漢匠人是有意為之,而不是無心插柳。再看:

(漢印:「韓眾」)

眾字下部的垂腳好長,如果僅此一處,這方印就難看了,而聰明的漢人,將韓字的上部豎畫也進行了故意的拉長,對角呼應由此生成,平衡感強了,印面安穩了。

(漢印:「武將」)

這方印的處理方法對角呼應同樣明顯,武字的下部與將字的頭部,故意形成的豎線呼應絕不是原始這些字的篆法特徵,而是匠人經過思考之後進行的藝術處理。

後世的名家們呢,他們對對解呼應的章法原理有沒有繼承和學習呢?且看:

(丁敬:「白雲峰主」)

白與主簡單,雲與峰複雜,對角呼應看似天然,但並不是這樣,丁大師將白和主壓扁了,縮小了,雲和峰拉長了,遠不是典型漢印的均分印面,章法特徵就是對角呼應。丁大師採用這種章法的印章絕不止這一方,再看:

(丁敬「嶺上白雲」)

不用解說,典型的對角呼應啊。

(鄧石如:「靈石山長」)

徽宗鄧石如也有這種章法印作,看似天然生成,實際苦心經營。

(鄧石如:「一日之跡」)

當然,對角呼應絕不止限於疏密、大小、粗細、還有方圓,鄧石如這方一日之跡中日與這兩字的圓筆呼應使印面均衡安定,並不因為突然而來的圓形而打破安定感,試想,如果之字的左右兩筆不做圓弧處理,那印面章法將多麼危險啊。

(趙之謙「趙之謙印」)

章法名作,怎麼能少得了天才印人趙之謙,看他的兩方名章,朱文這一方,採用了回文字序,趙字與謙字複雜,之字與印字簡單 ,這當然是趙大師為什麼採取這種字序的原因所在。

(趙之謙:「趙之謙印」)

同樣的回文印序,當然也是為了滿足對角呼應,之字與印字的留紅與形成的呼應,使之方印顯得章法特徵格外明顯,這雖不是拍賣達到500多萬的主要原因,但足見趙大師的藝術水準與匠心。

(吳昌碩:「十九字齋」)

吳昌碩大師的作品十九字齋,昨天提過,主要講三疏一密,今天再說這方印的對角呼應,這種呼應存在於方與圓的對角呼應,十、齋兩字多用直筆、斜筆突顯其方,九、字兩字則不幾乎不見直、斜,全以曲筆突顯其圓,一印之中,方圓並濟,又對角呼應,實在是章法上的精品。

(黃牧甫:「百折不回」)

黃牧甫的「百折不回」,其實也是對角呼應,百與回的正方形,折與不的圓筆,方對角呼應,圓也對角呼應……

看,是不是,幾乎所有的名家都拿來應用,好東西當然大家都會用,今天先說這些,回頭再聊,再強調一遍:漢印是個寶,學好不得了!

(【老李刻堂】之259,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秦爨公與《印指》中的印章審美篆刻講堂一百二十六
    對於篆刻作品我們該如何欣賞,也就是我們欣賞篆刻作品時,要注意哪些東西呢。一般學習過一些篆刻的朋友都會說字法(篆法)、刀法、章法,再深入學習一些的朋友會提到筆意,亦再深入者會提及其風格之淵源。但是對於一般的讀者,我們在欣賞篆刻或者書、畫等藝術作品時,往往第一印象是氣韻,這也許是你在不知不覺中的著眼點,氣韻一般包含作品的「氣」、「趣」、「色」等等。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雜亂無章
  • 篆刻小站簡敘印鈕的發展史,從漢到清朝,從鼻鈕到獸鈕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印,執政所持也;鈕,印鼻也。古人為執政所持便於攜帶印信,就在璽印的上方穿孔系上印綏佩於腰,這就是最早的印鈕,此時的印鈕只是為了實用,沒有觀賞價值。據史料記載,中國印章始於周代,距今已三千多年。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199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為江成之出版了《江成之印存》,內中收錄了四十餘年來各時期篆刻作品三百多方。沒過多久,五千冊書即告售罄。江成之印譜受到讀者如此青睞,更證實了他的篆刻藝術觀。對於歷史上印學流派,江成之獨鍾情於"西泠八家",這可能與其藝術個性相合之故。長期以來,在學習、研究浙宗上積累了不少心得和體會。
  • 上海市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大展作品展示之二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乃我之追求,友曾說要在玩味中拓展作品的視覺寬度,亦是樂趣。當下時興製作原拓印屏,我於此道略有研習,故制此信手拈來。題籤贅記以得天趣之外錦上添花,玩味氣息十足,以期觀者於賞印之餘對拓展篆刻藝術之內涵外延有所新的改觀和認識。
  • 零基礎學篆刻:比丁敬還早的切刀宗師——朱簡
    由這個推斷可知,朱簡所處的時期,正是篆刻發展的黃金時代:前面有文彭開創了文人篆刻,何震推廣了文人篆刻,後面有比他大七歲的蘇宣普及了文人篆刻,當朱簡在世之時,《集古印譜》已經印行於世,世間文人,親手施刀篆刻已成風氣。更重要的一點是,朱簡本人也有物質條件投身篆刻,他出於殷實之家,據他的老師陳繼儒在《印品》序言中說他棄家中「美田園」而遠遊,以學詩文及篆刻為樂事。
  • 印章的形式規律 - 節選《印學總論》
    清 袁三俊《篆刻十三略》:「結構不精則筆畫散漫,或密實,或疏朗,字體個別,務使血脈貫通,氣象圓轉」在任何藝術之中,尤其是本身受材質限制的印章中,挖掘形式的潛力,努力錘鍊藝術語言、提高作品表達的鮮明突出性是創作中不可逃避的任務。
  • 宅家兩個月,刻練習印上千枚……他用13方印章為英雄立傳,即將捐贈...
    拜中國水利書協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國展評委全國著名書法家耿自禮先生為師,在耿老師的辛勤指導下,篆刻藝術不斷進步,又在《河南印社》舉辦的名師公益大講堂跟隨徐正濂、趙雄、黃憞諸位先生進行學習。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不斷學習和臨摹,篆刻技藝摹古鑑今。
  • 「收藏」從藏印到讀印:方寸之間 氣象萬千
    漢印藏品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篆刻在歷史中有怎樣的傳承與發展呢?而印外求印,除了篆刻之外,還會把與篆刻同時期的秦磚、漢瓦、詔版、碑刻、漢鏡銘文,甚至山上的摩崖石刻都拿來參考入印。隨著用來入印的內容越來越多,趙之謙也逐漸創立了自己的風格。這融會貫通的風格也啟發了齊白石。齊白石在自己印譜的序裡寫道: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略得其皮毛。齊白石為學習趙之謙的篆刻,曾下過大功夫,其「大刀闊斧,衝刀直入」的鮮明個人風格,便是受趙之謙的啟發而來。
  • 捐贈篆刻心經入藏萬印樓|楊濰安、張樹青、王悅偉、譚偉峰、王毅
    全國及海內外的篆刻名家、精英齊聚『金石之都』濰坊,連續舉辦篆刻大展和學術研討,盛況空前,為濰坊篆刻界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學習交流機會。楊濰安、張樹青、王悅偉、譚偉峰、王毅五位才俊,萬印樓下長成,十鐘山房受教,是濰坊土生土長的篆刻家。他們師承名家,印從書出,研習刻苦,三十餘年無一日鬆懈,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國、全省入展和獲獎。
  • 翰墨金石意縱橫——邢佔一的書法篆刻藝術
    印者信也,源自上古,記載著千年的文化歷史和雅致生活。邢佔一的篆刻取法高古,淵源於漢印和吳昌碩。他講究篆刻的章法、屈伸,特別是穿插、虛實、呼應等方面的設計與安排,以此結構具有高度完整性的藝術作品。邢佔一刻印,有時一筆一刀,斬釘截鐵,爽快暢達,乾淨利落,有時則單刀直衝刻成,剛勁有力,線條顯得拙澀樸實,自然老到。邢佔一追求古代印章所蘊含的精神,其最可貴之處是能夠做到遺貌取神,得意忘形。
  • 2020年度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書法篆刻考級即將開始報名▸...
    2、點畫之間能相互呼應,初步掌握筆勢的運用手法。3、結構端正、安穩,並初步掌握主次、穿插等手法。4、章法大致合理,能較好地處理正文與落款的關係。5、臨帖作品要做到形似,創作的作品也要體現原帖的風貌。楷書用筆起收有致,點畫正確,結構合理,行書點畫呼應,落款規範。6級▲用鋼筆或水筆完成兩幅臨帖作品,其中楷書命題,行書自選(字數為100字)。註:須落款。用筆比較熟練,點畫呼應,結構勻稱,章法合理(繁、簡體不能混用),卷面整潔,無錯別字,落款正確規範。
  • 印人傳:中國篆刻界第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
    何震還遇到了一個契機,就是何震正值盛年時,顧從德的《集古印譜》(這是中國第一本印譜)正當發行,甚至何震得以觀摩顧氏搜集的秦漢印實物,從此匠人工藝與文人學問結合,何震終成一代大師。二、印學貢獻:1、紮根於文字學的篆刻由他提倡:何震的經典言論:「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
  • 簡化字入印創作講談之一
    我看今人的篆刻創作,有人將行書的特徵引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卻並沒有顯得突兀。因此,我想,簡化字入印的創作,也不妨引入一些行書甚至草書的符號。只要不引起誤識,易於辨識,都是值得嘗試的。2、漢印(白文)大致有個特徵,那就是,幾乎人所有的篆字經過變形後入印,都可以寫得方方正正。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簡化字,你會發現,很多簡化字你不可以這麼變形。
  • 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1918年,嗯,也就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吳昌碩的弟子徐新周(這是吳昌碩大師很重要的弟子,吳大師臂病、目病時,大多印作都是由徐代刀完成的)把自己的篆刻作品160方集成了自己的印譜,起了名字叫《耦花庵印譜》,請自己的恩師給他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很重要,除了對自己弟子的傾心讚賞外,說了一句對於篆刻學習者很重要的話,這句話可以當作學習篆刻者努力的三個重點。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彭城丞印、蒼梧侯丞、中司馬印)二字半通印,如圖:後來文人所寫的小篆多以此為基礎,比如王福庵《說文部首》中的小篆:我們再強調一遍:在學習篆刻史的同時,一定不要停止臨印和練習書法!本周的10方漢印臨摹樣本如下:41.山陽尉丞(2.3釐米X2.3釐米)
  • 初學篆刻神器,免水印上石,篆刻練習貼紙,漢印元朱文等
    此款產品操作簡單,每枚印章圖案均採用鏤空印刷,旨在幫助篆刻初學者更加方便的臨摹篆刻作品,掌握其篆法和刀法,省掉描稿和上石的煩瑣,同時可能有力提高初學者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 齊白石其印其書
    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書工篆隸,行書饒古拙之趣, 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齊白石對自己的篆刻與書法評價頗高,他在與胡契青和于非闇的交談中分別提到:「我的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我的篆刻第一、詩第二、書法第三、畫第四」。
  • 清代篆刻流派「浙派」的創始人丁敬以及「西泠印派」解讀
    丁敬朱文 「上下釣魚山人」丁敬識見甚高,其有《論印絕句》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捲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漢印雖好,但不能墨守,而六朝唐宋印章也並非一無可取,可見丁敬在取法觀念上不主故常。
  • 美術研究|篆刻|擬古璽創作用字漫議!
    本文漫議四個既相關又不很成體系的話題:提出印用文字與入印文字的概念,指出以印用文字進行篆刻的繼承傳統意義和用字客觀性、嚴謹性要求;梳理從唐代古文入印到當今擬古璽創作的篆刻風格和用字之流變;鉨文字書及相關字書之選用;擬古璽創作中的鉩文用法辨析。希望對當今擬古璽一路的篆刻創作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