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憲宗,大家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寵信比他大十七歲的萬貴妃,寵信太監汪直設立特務機關西廠等等,反正基本上就沒什麼好的。
但是實際上,縱觀明憲宗的所作所為他是一個難得的明君,其恢宏大度,知人善任,富有軍略,體恤萬民,實乃一代雄主。
當年明憲宗即位,接手的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爛攤子,憲宗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可謂是大明第一昏君,先是在土木堡之變中敗光了大明的精銳,其後又發動政變冤死于謙,任用奸佞,將整個朝堂搞得是烏煙瘴氣,民不聊生。
不僅成功敗光了仁宣之治積累的深厚家底,而且連累憲宗前十年內憂外患戰亂不斷,險些使崇禎朝提前二百年。
當時憲宗上臺時面臨的局面:荊襄百萬流民造反、四川蠻苗造反,兩廣壯瑤造反、寧夏陝西土官造反,揚州鹽商造反,甚至兩京都盜賊烽起。
各地饑荒水旱地震不斷,外面是蒙古部進範寧夏/陝西,佔領河套,建州女真崛起,吐魯番侵佔哈密衛。
明憲宗面臨的情況和崇禎時差不多,如此內外交困,如果換了崇禎那樣的,明朝估計提前一百多年就滅亡了。
幸有憲宗即位,任用賢能穩定朝政,平反于謙冤案,同時對外果斷用兵平叛力挽狂瀾,南剿大藤峽,西撫鄖陽流民,東犁女真虜庭,北擊蒙古收復河套,終於轉危為安開創成化弘治太平盛世,「仁宣之治於斯復見」(《明史·憲宗本紀》)。
想一想,一個僅僅用十幾年時間就能把明朝從崇禎拉回到仁宣的皇帝我們應該給予他怎樣的評價。可是明憲宗的名聲卻與其功績不相符,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都被黑的很慘。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明憲宗當年,把滿清的祖宗—建州女真殺的太狠了,明憲宗成化年間的犁庭掃穴之戰,差點將建州女真打得滅族,結果就是明憲宗在後世被滿清死了命的黑。
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當年那場酣暢淋漓的犁庭掃穴之戰。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建州女真的來歷,元代在統一中原之後,將東北地區的女真部族統編為萬戶府,以各部首領為萬戶。
當元朝統治崩潰的前夕,女真五萬戶府銳減為三萬戶府,轄下的三個萬戶經過數次的遷徙與離散,形成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三個民族衛所,成為建州女真部落聯盟的前身。
明朝建立後,為了維護東北邊地的穩定,也為了全盤繼承元朝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權,向東北邊地的諸部落展開了招撫行動。
在這樣的環境下,建州衛首領阿哈出主動歸附,建州衛由此設立。建州衛是三衛中最早設立的一衛,也是建州女真這一部落集合體的名稱由來。
明朝政府對阿哈出部的歸降相當重視,《明實錄》記載,明「設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以阿哈出為指揮使」。
建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的建立,標誌著建州衛並不只是邊地形勢上的羈縻衛所,而是在無法設立州府等政府機關的情況下,用以統屬軍民。
足見當時的明朝,是打算以建州衛為基礎,將遼東邊地的女真部落納入明廷的正常統治秩序之中的。
建州衛在設立之初,其所肩負的使命相較其他衛所而言,更加全面而具體,接近於內地縣級政府機關的作用。
擁有如此之大的權力,除了阿哈出一部在女真諸部中所擁有的影響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阿哈出所具有的雙重身份。
從明朝的角度來看,阿哈出歸降的時間實在永樂初年,明成祖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定朝廷局勢、革除建文帝殘留下來的反對勢力,並以最短的時間消除「靖難之役」對明朝政治秩序和民生所造成的影響。
並沒有太多的時間與意識來針對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進行徵討。這種客觀環境使得招撫的意義遠遠高於動用武力。
另外的一個原因是由於蒙古與女真部落的關係,蒙古和女真之間,有著「金元世仇」這樣一個歷史問題存在,這些都足以使明廷在中大做文章而得漁翁之利。
對於大明來說,此時蒙古是明朝邊患的最大威脅者,是能夠成功威脅到明朝政權統治的存在,如此形勢之下,明對於女真部落的招撫力度自然會加大。
而且明成祖尚為守邊親王時,便已與阿哈出結為秦晉,在君臣之禮上更多一層翁婿之情,因此明成祖對建州女真大力扶持。
其目的便是為了壯大建州衛實力,默許其成為邊地女真各部的領導者,這也使得自元末戰亂後分散的女真人再一次得以重聚。
而建州女真作為蒙古的宿敵,是明朝在東北邊地的一道有力屏障與可靠盟友,而作為成祖皇帝的姻親,阿哈出和他的家族間接與明朝的統治階層產生了聯繫。
明朝政權的穩定成為了他們之間的共同利益,捍衛東北邊地乃至明朝便成為了建州衛領導人的責任。
所以建州女真在初歸附時積極聽從了明政府的徵召,對明朝軍隊徵伐蒙古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建州女真對於明朝也日益恭順,明與建州的關係分外和諧。
但是「土木堡之變」改變這種情況,明朝的慘敗,向邊地各族暴露出了明朝的外強中乾,也讓瓦剌的實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各族都在衡量是否還要繼續依附大明,明朝在各族心目中的地位急劇下降。
而此時的建州女真南遷到婆豬江和蘇子河附近,由於有了適於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壤和氣候,又臨近大明和朝鮮,因而使得建州女真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其實力的增長加上大明邊軍的衰落,建州女真的野心也開始慢慢增長,其開始向明朝遼東地區大肆掠奪人口和財富,連續侵犯明朝邊境。
到了成化初年,建州女真的侵犯日益猖獗,一年入侵九十多次,殺擄人口十餘萬。建州女真的屢次犯邊,嚴重威脅了明朝遼東的安全,為了敲打建州女真,明憲宗決定出兵徵討。
於是明憲宗一面命令趙輔和李秉即刻進兵建州,一面派人宣詔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以阻止他們與建州女真結盟,並要求他們協助大明一起徵討建州女真。
成化三年九、十月間,李秉、趙輔率明軍進攻建州。李秉、趙輔所率一路為中軍,「自撫順,經薄刀山、粘魚嶺,過五嶺,渡蘇子河,至古城",即董山建州左衛居地。
右翼軍由總兵官韓斌率領經連山關、通遠堡進入動陽邊門至女真地區,左翼軍由武忠率領從鐵嶺方面由東南進入女真地區。
這次戰役、明軍斬首638名,俘獲男婦510名,奪回被俘男婦1165名。李秉、趙輔徵討建州女真大獲全勝,將建州女真董山從廣寧檻送北京處決。
經過此戰給了建州女真一個狠狠的教訓,暫時讓其安定了十多年,但是從成化十三年開始,稍有恢復的建州女真又開始偷偷摸摸的掠奪人口入侵邊境。
於是,成化十五年十月,明廷決定聯合朝鮮討伐建州女真。朱見深下達徹底剿滅建州女真的命令,要求:搗其巢穴,絕其種類。
《明實錄》載:「丁亥,命太監汪直監督軍務,撫寧候朱永佩靖虜將軍印,充總兵官,討建州夷」。
十月二十八日,明軍分五路、率兵二萬餘人,至建州女真居地蘇子河。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餘寨,獲牛馬千餘,盔甲軍器無算。
在古代,斬首數不等於殲敵數。明朝時期伴隨著火器在戰爭中的大規模的使用,只計肉搏的首級斬獲率變得比以前更低。
比如在戚繼光著名的花街之戰中,一千五百名明軍擊殺倭寇達到了千餘人,斬獲首級卻只有三百級。
而在萬曆朝鮮之役中的經典圍城戰平壤之戰中,明軍四萬人把平壤城內一萬五千日軍殺得「不滿五千」,但首級卻只斬獲了一千兩百八十五顆。
正常情況來說,斬首的首級數量和殲敵數目大概是一比十的比例。而且這些死的都是對部族最重要的青壯。
經過這兩次徵建州女真後,強盛的建州三衛衰落下去,有威望,有號召力,能統轄建州各部一致行動的首領都死於這兩次戰役。
從此以後一直到努爾哈赤的興起,建州三衛處於分散、微弱的狀態。委蛇於明朝和朝鮮之間,主要是修貢稱臣。
建州女真對於明朝來說可謂是典型的腦後有反骨,一旦其得勢,便要反噬主人。憲宗的犁庭掃穴行動,徹底將建州女真打趴了下去。
打出了遼東百餘年的和平,徹底樹立了明朝在遼東區域的威望。可惜到了隆慶萬曆時期,李成梁為了一己之私,又扶持建州女真,最終遭其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