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人的黃金六十年後,東方六國終於不再能組織力量與秦國對抗!

2020-12-25 騰訊網

很多歷史學者們對於秦國的崛起充滿好奇,認為地處於西部邊陲的秦國,在諸侯列國的紛爭之中能夠脫穎而出本身就是奇蹟。最早的秦國不過是孤獨的生活在函谷關以西的部族,在函谷關和武關等重大關口為晉國把持的時候,秦國人即便有著東進的野心也不過是妄想而已,更多時候秦國人主要是在與雜居於西部的戎狄部族為戰,沾染的更多也是戎狄部族的脾性,中原人稱呼秦人為「虎狼之師」,很說不是某種貶斥之意。

秦國人數百年間都受到晉地諸侯的扼制,晉國在的時候秦人妥協於秦晉之好,通過晉國人獲取那些看似遙遠的中原文明,晉國三分的時候,秦國人又與魏國人對河西之地開展了百餘年的爭奪戰。因此秦國人的發展起來,是跟晉地諸侯的衰敗密切相關的,只有等到晉地諸侯們轉變對秦國人的態度和外交策略,秦國人才能找到東進之機會。所以,秦國真正在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在中原文明中開始掌握話語權,正是在晉地諸侯徹底淪落而後。

顯而易見的是,秦國的東進之路大開,既跟河西之地的奪取有關,更是與魏國的衰敗有關。商鞅變法而後,秦國人與魏國的徵戰日趨頻繁,而河西之地的奪回,為秦人控制函谷關以東大片土地奠定堅實根基,正是在這些年以後,秦人的黃金年份才真正來臨。在攻破魏國防線而後,秦國人才真正意識到東進的機遇,在河西之地收復而後秦人就加強與其他諸侯國的徵戰,戰爭的規模逐步擴大,持續的時間更長。曾經有人做過統計,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傷亡人數超過兩萬人的戰爭大約有20餘次,而其中就有13次是秦國人與東方諸侯國的戰爭,而且都發生在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56年這六十多年間。

公元前317年秦國人樗裡疾敗韓、趙、魏於修魚,據說是斬首八萬,這場戰爭的勝利超過四十多年前的石門之役,石門之役中秦國人斬首魏國六萬大軍,已經被稱為秦國與魏國人戰史以來最血腥之戰,而修魚之戰明顯帶來了秦國人更大的野心,以一國之力摧毀三國聯軍,秦國人真正自此洞開了晉地諸侯的大門,秦國人的黃金六十年開始了。

在這六十多年之間,秦國人東挾三晉,南敗荊楚,破合縱,佔宋地,大軍直抵中原腹地。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57年,發生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是秦國黃金六十年的巔峰時刻,此戰雙方投入兵力計有百萬,單說趙國被坑殺的兵將史書記載就有四十多萬人,可說是橫貫古今的最大戰場。為了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秦昭襄王甚至盡發國內十五歲男丁參與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受損耗,爆發較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但相應秦國獲得的回報,則是從此而後東方六國徹底土崩瓦解,再也不能組織起有生力量與秦國對抗。

在這黃金六十年裡,死於秦國之手的六國兵將超過150萬,六國人聞秦國喪膽,秦國人終於成為縱橫中原的第一鐵軍,數年而後,他們將迎來終結這亂世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相關焦點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秦始皇時期,以秋風掃落葉的趨勢橫掃六國,終於完成了幾代先祖夙願,也結束了從西周末年以來整整五百多年的亂世,而這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且正值當時六國羸弱,再加上經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各個方面都比其他六國強大,而且由於秦國是依法治國,所以才有了秦國六代的明君。秦國的變法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一個關鍵性原因。其實我們再從現在的影視劇以及歷史書籍中可以得知,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不僅在法治以及明君上得到體現,最為重要的是:秦國對於科技技術的重視程度強於東方六國。
  • 東方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徹底將秦國,推向了巔峰時期
    公元前241年,秦國和東方六國之間的最後一次戰爭展開了,這是六國最後的一次掙扎。天下苦秦已久,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秦國從方方面面都開始超越六國。不論是東方的大國,齊國,還是南方的強敵楚國,都無法和秦國單獨抗衡,這種情況之下,六國人心惶惶。
  • 一塌壺荼軼史第四回——秦國的兩杯毒茶,是怎麼要了六國命的
    秦國為什麼能統一六國引起古今中外不少政治家、歷史學家、思想家的深思(典型的閒著沒事幹,不如去喝杯茶):當春秋時代開始之際,秦還是一個西戎小國,其社會發展整整落後於中原先進大國一個時代,後來秦穆公雖然稱霸一時,但在戰國時期秦孝公之前,秦國仍屬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諸侯國,而被東方大國以「虎狼之邦」視之。為什麼叫虎狼之邦?
  • 他派間諜去坑秦國,陰差陽錯幫了秦國大忙,加快了六國的滅亡速度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漸強盛,在關東諸國為地盤人口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秦國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暗中積蓄力量,逐漸成長為強國,多次東出發動侵略戰爭。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接連重創齊、趙等強國,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這裡,《過秦論》的作者歸納秦國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不施「仁義」。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始皇嬴政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即秦朝。在戰國末期,雖然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六國已經是非常衰弱了,也即無法和秦國相抗衡了。
  • 為什麼戰國時代的山東六國在統一戰爭中敗給了狂暴的秦國?
    相比於秦國關中盆地的天然堡壘+巴蜀的糧倉,山東六國沒有一國有如此好的經濟重鎮+軍政重鎮的地緣組合,齊國雖然富裕,但是缺乏戰略縱深;楚國地廣人稀,在核心地帶江漢平原被打擊之後很容易一蹶不振。燕國所在地區的地理價值在戰國時代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所以在山東六國的對抗中,沒有一國形成類似於秦國的絕佳地緣優勢。
  • 宜陽之戰:韓國喪失宜陽重鎮,東方六國開始直面秦國東出
    公元前307年,宜陽之戰落幕,韓國喪失宜陽重鎮,秦國開始部署東出的橋頭堡。此戰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一城一地之失,但是對韓國來說此戰決定了韓國命運,宜陽喪失後韓國只能長期依附秦國,直到滅亡;對秦國來說此戰是秦國東出的裡程碑,幾代秦君東出的夢想終於實現;對於整個戰國來說,山東六國失去封鎖秦國的屏障,自此東方六國開始直面秦國東出。
  • 戰國時代東方的態度都會有什麼樣的不同
    一戰後,東方主要參戰國的態度都有哪些不同?歷史上每次對敵徵戰,對戰國時代東方的態度都會有什麼樣的不同?《了不起的戰國》中將這一切一一道來。世界盡在這一刻盡在這一刻_騰訊視頻講述這場戰爭的還是日本大阪城保衛戰(上),我覺得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對東方的態度。希望和書本不同,主要談的是戰國時代中國戰國時代對日本近代軍事的影響。因為只有通過對戰國的歷史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戰國時代的軍事特點。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合縱抗秦只有東方六國嗎?西方這個國家也加入了,卻被第一個滅國
    公孫衍首先發起「合縱抗秦」,他極具戰略眼光,不僅聯合東方六國,還把西方的一個國家也拉進了同盟,這個國家就是義渠國。義渠國被視為西戎之一,亦稱義渠戎,當時佔有今天的陝西省北部、甘肅省東部和寧夏等地。他們數百年來,長期與秦交戰,互為勁敵。 公元前444年,秦伐義渠,打敗了義渠國,並且獲得了大量的土地。義渠戰敗後,吸取教訓,厲兵秣馬,用了14年時間的養精蓄銳。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中國,會徵服東方秦國嗎?英國專家:會一敗塗地
    在徵服印度後,亞歷山大停止了他繼續徵服的步伐。是什麼原因讓他停止了繼續東徵的步伐? 在當時,部隊中出現了厭戰情緒,他們渴望回家和親人們團聚。有許多士兵不適應印度地區的亞熱帶氣候,很多士兵患上了瘧疾,還有一種原因是當時在亞歷山大的字典中,並不知道在東方也有一個巨大的戰場,如果他要是知曉的話,那種嗜血的衝動必定會重新燃起。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303,閱讀時間:約6分鐘歷史提問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 張儀怎樣助秦國一臂之力,破壞六國合縱,連橫於秦
    張儀連橫是指公元前318年,秦國的著名謀臣張儀使用欺騙的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到了齊國,燕國等國家,說服其他諸侯王採取連橫的政策與秦國建立友好的關係,破壞了六國的合作聯盟,為之後秦國覆滅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 秦國真無敵了
    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自此,齊國一蹶不振,復國後一直處於觀望狀態,不參與國際事務。然後再說南方大國——楚國。楚國自從懷王時期喪失漢中,上庸之後,就走了下坡路。秦國不斷對楚國進行蠶食。齊國元氣大傷後,秦國派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核心腹地。公元前278年,鄢郢之戰,佔領了楚國都城郢。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在秦國連續六代出名君的情況下,六國的君主大多昏庸無能,遠忠臣而近小人,一代不如一代。還有就是六國之間爾虞我詐,一直無法達到團結,直接導致秦國對於合縱的瓦解有機可乘。 早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前二十年,即公元前241年,戰國諸國在趙國的組織下,最後一次合縱行動終於達成,趙將龐煖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聯軍統帥。
  • 從利益牽扯和國家實力,分析六國合縱為何敗給秦國連橫?內部鬆散
    這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了,山東六國的合縱可以說是以六對一的,按理來說,無論是在軍隊的數量上還是在實力上,都有絕對的把握去對抗秦國的軍隊,而後來秦國所提出的連橫政策,很大程度上來講只是秦國與齊國的一種聯合而已,而且秦國與齊國又是相距比較遙遠的國家,並不能夠給予秦國什麼實質性質的幫助。
  • 六國在秦末掀起了復國運動,為何到了漢朝就偃旗息鼓了
    秦始皇去世後沒多久,被他滅的關東六國就掀起了轟轟烈烈復國運動。不到一年,楚、齊、燕、趙、韓、魏全都復國了,秦國也在項羽、劉邦等勢力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統一僅僅維持了14年。繼之而起漢朝繼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卻延續了三百餘年。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六國人為何如此仇恨秦國,卻又能坦然接受漢朝的統治呢?
  • 秦始皇嬴政如何能一統六國,原來秦國早就有了這種心思
    秦國真正被承認為諸侯立國較晚,而且以往一直是個西垂小國,不被其他國家重視和看得起,而秦國也是在艱辛奮鬥,天天和身邊的少數民族戎狄死掐對嗑,畢竟國讎家恨,都積累了數代了,父子兄弟,再加上秦國君主這一家族確實有點不服輸的倔強性子,性情上出了幾代能開創事業的人。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打敗了戎狄,收復了周國故地。
  •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究竟有多強?
    一統六國的秦朝,實力究竟有多強?在《古風·秦王掃六合》中曾這樣記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各國爭霸天下的局面,將四分五裂的各國,合併統一起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秦王朝。那麼,秦朝是憑藉著什麼,才滅了其他六國呢?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秦王朝比其他各國都要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