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學者們對於秦國的崛起充滿好奇,認為地處於西部邊陲的秦國,在諸侯列國的紛爭之中能夠脫穎而出本身就是奇蹟。最早的秦國不過是孤獨的生活在函谷關以西的部族,在函谷關和武關等重大關口為晉國把持的時候,秦國人即便有著東進的野心也不過是妄想而已,更多時候秦國人主要是在與雜居於西部的戎狄部族為戰,沾染的更多也是戎狄部族的脾性,中原人稱呼秦人為「虎狼之師」,很說不是某種貶斥之意。
秦國人數百年間都受到晉地諸侯的扼制,晉國在的時候秦人妥協於秦晉之好,通過晉國人獲取那些看似遙遠的中原文明,晉國三分的時候,秦國人又與魏國人對河西之地開展了百餘年的爭奪戰。因此秦國人的發展起來,是跟晉地諸侯的衰敗密切相關的,只有等到晉地諸侯們轉變對秦國人的態度和外交策略,秦國人才能找到東進之機會。所以,秦國真正在歷史舞臺上嶄露頭角,在中原文明中開始掌握話語權,正是在晉地諸侯徹底淪落而後。
顯而易見的是,秦國的東進之路大開,既跟河西之地的奪取有關,更是與魏國的衰敗有關。商鞅變法而後,秦國人與魏國的徵戰日趨頻繁,而河西之地的奪回,為秦人控制函谷關以東大片土地奠定堅實根基,正是在這些年以後,秦人的黃金年份才真正來臨。在攻破魏國防線而後,秦國人才真正意識到東進的機遇,在河西之地收復而後秦人就加強與其他諸侯國的徵戰,戰爭的規模逐步擴大,持續的時間更長。曾經有人做過統計,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傷亡人數超過兩萬人的戰爭大約有20餘次,而其中就有13次是秦國人與東方諸侯國的戰爭,而且都發生在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56年這六十多年間。
公元前317年秦國人樗裡疾敗韓、趙、魏於修魚,據說是斬首八萬,這場戰爭的勝利超過四十多年前的石門之役,石門之役中秦國人斬首魏國六萬大軍,已經被稱為秦國與魏國人戰史以來最血腥之戰,而修魚之戰明顯帶來了秦國人更大的野心,以一國之力摧毀三國聯軍,秦國人真正自此洞開了晉地諸侯的大門,秦國人的黃金六十年開始了。
在這六十多年之間,秦國人東挾三晉,南敗荊楚,破合縱,佔宋地,大軍直抵中原腹地。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57年,發生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是秦國黃金六十年的巔峰時刻,此戰雙方投入兵力計有百萬,單說趙國被坑殺的兵將史書記載就有四十多萬人,可說是橫貫古今的最大戰場。為了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秦昭襄王甚至盡發國內十五歲男丁參與戰爭,導致國內勞動力大受損耗,爆發較為嚴重的經濟危機。但相應秦國獲得的回報,則是從此而後東方六國徹底土崩瓦解,再也不能組織起有生力量與秦國對抗。
在這黃金六十年裡,死於秦國之手的六國兵將超過150萬,六國人聞秦國喪膽,秦國人終於成為縱橫中原的第一鐵軍,數年而後,他們將迎來終結這亂世的千古一帝,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