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4月9日電 題:「被中文」的澳州「香蕉人」
中新社記者 唐小晴
「澳洲『香蕉人』多數不懂中文,內心亦不願學中文,但其父母均有一種迫切願望,他們設法讓孩子接受中文教育,了解中國文化。」澳大利亞墨爾本新金山中文學校教師沈雪玲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解釋當地華裔青少年「中文熱」的原因。
沈雪玲所說的「香蕉人」,是指出生在國外或幼年就赴國外的華人後裔新一代。他們有著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特徵,但不識中文,接受西方教育,說一口地道英語,常被描述為「夾縫中的人」和「中文盲」。
墨爾本新金山中文學校的53名華裔青少年,9日結束在湖南為期半月的「尋根之旅」乘機返澳。這半個月間,華裔青少年研習中國舞蹈、武術,學習中國剪紙,參觀長沙銅官窯、嶽陽樓、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謁拜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陵寢。
「我現在愛上了中文,擺脫了『中文盲』的稱呼。」祖籍山東的華裔青少年郭嬌嬌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自己學中文已有5年,但和許多澳洲「香蕉人」一樣,經歷了刻骨銘心的過程。
「我出生在澳洲,爸媽卻要求我能說中文,當時覺得不可思議。」郭嬌嬌說,自己12歲開始起步接觸中文,當時只能與年紀小的華裔一起上課,導致內心自卑不願學,還常常與母親爭得面紅耳赤。
但父母的態度十分堅決。郭嬌嬌的家離新金山中文學校有1小時車程,每個周末,父母都要開車送她到那裡上課。慢慢地,郭嬌嬌愛上了中文,也從中體會到學習中文的樂趣。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她每天看中文電視劇,加之父母營造的語言環境,郭嬌嬌現在已能通讀中文版的《三十六策》。
此次來湖南「尋根」的華裔青少年迪龍性格活潑,在和記者交流中他也坦言,曾因「中文太難」差點放棄學習。迪龍說,父母要他了解中國文化和語言,不希望自己長大後到中國不會說漢語。
剛開始學中文時,迪龍很不情願,「每當媽媽讓我讀中文時,我都會亂鬧,感覺很痛苦。」但在父母的開導下,迪龍開始讀中文報紙,學著寫漢字。「中文很『難啃』,但有用,能讓華裔深入了解祖(籍)國的歷史與文化。」
目前,澳洲的中文學校日益增多,華裔進入中文學校的數字也逐漸攀升。據統計,僅雪梨的周末中文學校就達近百家,學生逾萬人。新金山中文學校系墨爾本學中文人數最多的中文學校。
澳大利亞墨爾本新金山中文學校校長孫浩良希望,這次活動能讓澳洲華裔青少年愛上湖南和中國文化,成為中澳兩國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