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十八集*
(本文共 805字,閱讀大約 3分鐘)
第三點就是,「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第三句是講如何使人們互相勸勉為善,就是要舉用那些善者。那個人品德好,就舉薦他出來,讓百姓看了有所效法。教不善者,也不是說不善者不好,只要去教導他,也就是說一邊舉用善人,一邊又去教不善之人,人民自然相觀而勸,這個是不勸而勸。我們注意在這裡並沒有說,對於不能的人要把他拋棄,要把他開除,這個就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了。所以這個「教」就是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們看到很多的大學,這個學生一有問題就把他開除了。那麼把他開除了,他走上社會,請問誰來教導他呢?學校都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我們學傳統文化的團隊,都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請問誰來教他們呢?所以這個教就是對於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人,也不能夠嫌棄,更不能夠放棄,還要有耐心去教導他。中國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治國平天下,也是以教育為首要。所以一切的機構設施,都是為教育來服務的,都是以把人教好為中心的。
怎麼樣去教呢?我們看這個《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說「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說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看了就怎麼效仿,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所以有的人說為什麼教的效果不佳呢?我們從教育的「教」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了,左邊是一個孝子,而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是一個一模一樣的叉叉,再下面是一個孩子的子,告訴我們這個教,是身教重於言教。就是我們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我們要求別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夠做。我們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能做得恰恰相反。對自己要求很寬鬆,對別人要求很嚴格,那這個教一定教不好,一定有逆反。那麼在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柳條,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個教育要有耐心,它是需要我們時時拿著柳條在孩子身邊、耳旁,耳提面命。他做錯了就要給他提醒,給以開導。所以我們教,教不好,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兩個原因,第一是身教做得不夠,第二就是缺少耐心。從這兩點上找原因,也就一定能夠找到。
--------------------正體-----------------
第三點就是,「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第三句是講如何使人們互相勸勉為善,就是要舉用那些善者。那個人品德好,就舉薦他出來,讓百姓看了有所效法。教不善者,也不是說不善者不好,只要去教導他,也就是說一邊舉用善人,一邊又去教不善之人,人民自然相觀而勸,這個是不勸而勸。我們注意在這裡並沒有說,對於不能的人要把他拋棄,要把他開除,這個就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了。所以這個「教」就是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們看到很多的大學,這個學生一有問題就把他開除了。那麼把他開除了,他走上社會,請問誰來教導他呢?學校都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我們學傳統文化的團隊,都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請問誰來教他們呢?所以這個教就是對於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人,也不能夠嫌棄,更不能夠放棄,還要有耐心去教導他。中國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治國平天下,也是以教育為首要。所以一切的機構設施,都是為教育來服務的,都是以把人教好為中心的。
怎麼樣去教呢?我們看這個《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說「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說上面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看了就怎麼效仿,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所以有的人說為什麼教的效果不佳呢?我們從教育的「教」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了,左邊是一個孝子,而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是一個一模一樣的叉叉,再下面是一個孩子的子,告訴我們這個教,是身教重於言教。就是我們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我們要求別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夠做。我們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能做得恰恰相反。對自己要求很寬鬆,對別人要求很嚴格,那這個教一定教不好,一定有逆反。那麼在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個柳條,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個教育要有耐心,它是需要我們時時拿著柳條在孩子身邊、耳旁,耳提面命。他做錯了就要給他提醒,給以開導。所以我們教,教不好,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兩個原因,第一是身教做得不夠,第二就是缺少耐心。從這兩點上找原因,也就一定能夠找到。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