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聯合國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緬甸能進行有效的改革,2011年緬甸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8%。國內革新能改善對外形象,之後將是國家影響力的提升。東協主席國印尼近日透露出信息,暗示將支持緬甸出任2014年東協主席國。
當下緬甸無疑正處於國力復甦的過程中,而數百年前緬甸就曾是中南半島的強國之一。緬甸歷史悠久,歷經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東籲王朝(1531年-1752年)、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其中東籲王朝堪稱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曾在統一國家後多次南攻北伐,一度攻佔暹羅(今泰國)國都阿瑜陀耶(今大城府)。其第三代國王莽應龍更被人稱為緬甸的「秦始皇」。
公元1531年年僅15歲的莽瑞體在東籲(位於緬甸南部,仰光北260公裡)即位,緬甸進入東籲王朝時代。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莽瑞體南徵北戰。他在位後期,東籲王朝治下的領土已經覆蓋了緬甸的中部和南部。然而這位年輕國王過早地失去鬥志,整日沉迷於飲酒和遊獵中,並在一次打獵途中遭人殺死。
萬幸的是,莽瑞體的乳母之子——36歲的莽應龍在危難之時繼承了王位。他在莽瑞體身邊徵戰了近20年,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在其文治武功,勵精圖治之下,此時的東籲王朝成為緬甸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代,而他也成為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在緬甸人民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即位不到兩年,莽應龍就率領莽瑞體的殘餘部隊,將瀕臨分裂的緬人團結起來,接下來。他要對付的是由孟人復闢所建立的勃固王朝。
1554年,莽應龍的大軍將勃固團團圍住,勃固國王斯彌陶意識到自己的軍隊根本不可能戰勝如此強大的敵人。但他不甘心就這樣滅亡,提出要和莽應龍單打獨鬥。莽應龍答應了,這表現了他的自信,同時也是為了振奮軍心,減小攻打堅固城池的損失。斯彌陶和身經百戰的莽應龍之間實力相差非常懸殊,他的敗北在當時看來就是顯而易見的。當斯彌陶逃跑時,緬軍順勢攻入勃固,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勃固王國就此滅亡。
莽應龍僅用了4年就恢復了和他年歲相仿的莽瑞體建立的第二緬甸帝國,重新將中南緬甸統一在一起,並再次使緬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統上互相融合,向著一個真正的統一帝國邁進。
1555年,莽應龍率領由步兵、象兵和葡萄牙火槍手組成龐大軍團一路推進到阿瓦王國的國都阿瓦城下。阿瓦國王試圖喬裝逃出城,結果被抓,隨後被廢為平民。至此,擁有近兩百年歷史,初創時連強大的中國元朝兵馬都無法戰勝的阿瓦王朝就這樣滅亡了。隨著勃固和阿瓦這兩個分裂時期的王朝相繼滅亡,莽應龍緬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掃平國內之後,莽應龍馬不停蹄地加快了東進和南下的速度。1556年,緬甸軍隊佔領了今泰國北部的蘭那泰王國,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但奪取蘭那泰並不是莽應龍的目標,他的目光早已指向了更遠的地方。蘭那泰乃是通往泰國和寮國的重要跳板……
此時的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和寮國都缺乏和緬甸抗爭的能力,但是寮國國王薩塔提臘卻並不缺乏野心。1558年,瀾滄國(當時中國對寮國的稱呼)的軍隊進入蘭那泰,莽應龍即刻認識到自己的威信受到了挑戰。他果斷髮兵反擊,並在擊退來犯之敵後又追擊入寮國本土,奪取明朝封給寮國國王的官印,並在寮國的土地上劫掠。1559年,薩塔提臘不得不和一向為敵的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結為同盟,遷居新都,加強防備。同時,寮國北方在今雲南境內的車裡國也表示臣服。緬甸的勢力滲透到了湄公河流域。
莽應龍試圖破壞寮國和泰國的同盟,便將注意力集中到阿瑜陀耶。公元1548年至1549年,他曾跟隨莽瑞體攻打過阿瑜陀耶王朝,但當時泰國軍民在王后素麗瑤泰的英勇表現感召下奮勇抵抗,使得緬甸雖有明顯強於泰國的軍事實力仍然無法攻下阿瑜陀耶城。
14年後的1563年,緬甸大軍在莽應龍的帶領下,再次進攻處於衰敗期的泰國。這次的緬軍比上次更強大,而泰國一方卻沒有誕生第二位像素麗瑤泰那樣的英雄。暹軍曾經試圖出城決戰,但是很快被壓制,莽應龍於1564年攻佔阿瑜陀耶城,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阿瑜陀耶王朝淪為緬甸的保護國。
莽應龍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空前遼闊,東到寮國的林城(即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1581年,莽應龍去世,享年66歲。《緬甸史》中曾如此評價莽應龍:「毫無疑問,在莽應龍統治期間,他的人格影響了整個印度支那半島,贏得了各種民族集團的敬畏。」(世界新聞報 王元豐)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