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始皇」莽應龍:統一國家 取中南半島大半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前不久,聯合國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緬甸能進行有效的改革,2011年緬甸的經濟增長率將達到5.8%。國內革新能改善對外形象,之後將是國家影響力的提升。東協主席國印尼近日透露出信息,暗示將支持緬甸出任2014年東協主席國。

  當下緬甸無疑正處於國力復甦的過程中,而數百年前緬甸就曾是中南半島的強國之一。緬甸歷史悠久,歷經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東籲王朝(1531年-1752年)、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其中東籲王朝堪稱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曾在統一國家後多次南攻北伐,一度攻佔暹羅(今泰國)國都阿瑜陀耶(今大城府)。其第三代國王莽應龍更被人稱為緬甸的「秦始皇」。

  公元1531年年僅15歲的莽瑞體在東籲(位於緬甸南部,仰光北260公裡)即位,緬甸進入東籲王朝時代。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莽瑞體南徵北戰。他在位後期,東籲王朝治下的領土已經覆蓋了緬甸的中部和南部。然而這位年輕國王過早地失去鬥志,整日沉迷於飲酒和遊獵中,並在一次打獵途中遭人殺死。

    萬幸的是,莽瑞體的乳母之子——36歲的莽應龍在危難之時繼承了王位。他在莽瑞體身邊徵戰了近20年,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在其文治武功,勵精圖治之下,此時的東籲王朝成為緬甸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代,而他也成為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在緬甸人民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即位不到兩年,莽應龍就率領莽瑞體的殘餘部隊,將瀕臨分裂的緬人團結起來,接下來。他要對付的是由孟人復闢所建立的勃固王朝。

  1554年,莽應龍的大軍將勃固團團圍住,勃固國王斯彌陶意識到自己的軍隊根本不可能戰勝如此強大的敵人。但他不甘心就這樣滅亡,提出要和莽應龍單打獨鬥。莽應龍答應了,這表現了他的自信,同時也是為了振奮軍心,減小攻打堅固城池的損失。斯彌陶和身經百戰的莽應龍之間實力相差非常懸殊,他的敗北在當時看來就是顯而易見的。當斯彌陶逃跑時,緬軍順勢攻入勃固,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勃固王國就此滅亡。

  莽應龍僅用了4年就恢復了和他年歲相仿的莽瑞體建立的第二緬甸帝國,重新將中南緬甸統一在一起,並再次使緬人和孟人在文化甚至血統上互相融合,向著一個真正的統一帝國邁進。

  1555年,莽應龍率領由步兵、象兵和葡萄牙火槍手組成龐大軍團一路推進到阿瓦王國的國都阿瓦城下。阿瓦國王試圖喬裝逃出城,結果被抓,隨後被廢為平民。至此,擁有近兩百年歷史,初創時連強大的中國元朝兵馬都無法戰勝的阿瓦王朝就這樣滅亡了。隨著勃固和阿瓦這兩個分裂時期的王朝相繼滅亡,莽應龍緬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掃平國內之後,莽應龍馬不停蹄地加快了東進和南下的速度。1556年,緬甸軍隊佔領了今泰國北部的蘭那泰王國,將其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但奪取蘭那泰並不是莽應龍的目標,他的目光早已指向了更遠的地方。蘭那泰乃是通往泰國和寮國的重要跳板……

  此時的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和寮國都缺乏和緬甸抗爭的能力,但是寮國國王薩塔提臘卻並不缺乏野心。1558年,瀾滄國(當時中國對寮國的稱呼)的軍隊進入蘭那泰,莽應龍即刻認識到自己的威信受到了挑戰。他果斷髮兵反擊,並在擊退來犯之敵後又追擊入寮國本土,奪取明朝封給寮國國王的官印,並在寮國的土地上劫掠。1559年,薩塔提臘不得不和一向為敵的暹羅阿瑜陀耶王朝結為同盟,遷居新都,加強防備。同時,寮國北方在今雲南境內的車裡國也表示臣服。緬甸的勢力滲透到了湄公河流域。

  莽應龍試圖破壞寮國和泰國的同盟,便將注意力集中到阿瑜陀耶。公元1548年至1549年,他曾跟隨莽瑞體攻打過阿瑜陀耶王朝,但當時泰國軍民在王后素麗瑤泰的英勇表現感召下奮勇抵抗,使得緬甸雖有明顯強於泰國的軍事實力仍然無法攻下阿瑜陀耶城。

    14年後的1563年,緬甸大軍在莽應龍的帶領下,再次進攻處於衰敗期的泰國。這次的緬軍比上次更強大,而泰國一方卻沒有誕生第二位像素麗瑤泰那樣的英雄。暹軍曾經試圖出城決戰,但是很快被壓制,莽應龍於1564年攻佔阿瑜陀耶城,將泰王及大部分王室成員和居民擄至緬甸,另立傀儡王。阿瑜陀耶王朝淪為緬甸的保護國。

  莽應龍在位末年,緬甸的國土空前遼闊,東到寮國的林城(即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1581年,莽應龍去世,享年66歲。《緬甸史》中曾如此評價莽應龍:「毫無疑問,在莽應龍統治期間,他的人格影響了整個印度支那半島,贏得了各種民族集團的敬畏。」(世界新聞報 王元豐)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爭霸中南半島!泰國和緬甸為什麼打了300年的戰爭?
    在中南半島上就有兩個國家曾經發生過接近三個世紀的戰爭,交戰雙方是泰國和緬甸。到了14世紀,泰族人烏通王實現了對泰人各政權的統一,定都阿瑜陀耶,史稱阿瑜陀耶王國。▲公元1300年左右中南半島形勢,其中蘭納、素可泰都是泰人政權,中南半島西北方分布著緬甸割據政權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阿瑜陀耶王朝限於地形的阻礙,它的東邊和京族人建立的越南之間是山地,西邊和緬甸之間也是山地。
  • 泰國南部旁,緬甸為何多出一塊狹長的領土?
    泰國和緬甸地處中南半島的核心,兩國陸地邊境線長約1800餘千米,北起著名的毒品產地——「金三角」地帶,南迄馬來半島西海岸線。從地圖上看,緬甸南端的狹長地帶,仿佛一條觸手,直插泰國南部,一路延伸到克拉地峽附近,形成一道詭異的邊境線。
  • 歷史上的那些民族國家——緬族與古代緬甸
    內遷和臣服者最終均為漢藏兩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帶生活了約半個世紀後,由於蒙舍詔的統一入詔行動和唐與南詔的天寶大戰而無法安生,於8世紀初繼續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太平江、瑞麗江河谷通道於9世紀前後進入緬甸境內。9世紀中葉,白狼先緬人陸續集中到了緬甸中部叫棲一帶,並在叫犧附近建立了11個村莊。早期的緬人(古白狼羌人)帶有遊牧型經濟文化特徵。
  • 如果中南半島四個國家統一,在國際上會有怎樣的影響?
    在我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有一個由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為主的四個國家共同組成的半島——中南半島。中南半島不僅是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其作為世界上國家第二多的半島還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明。 這樣一個先天優勢明顯的半島如果四個國家統一之後,在國際上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 為何中南半島在歷史上從未統一過?其原因有三點
    而其他地區則由於語言、宗教等方面的影響並未形成統一的文化圈。加上許多大大小小的民族分布太雜,離心性太大,這使中南半島很多時候都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 可偏偏因軍事、體量等因素的巨大差距,中南半島出現的面對中國往往只有招架之力。 如中南半島歷史上出現的強大勢力高棉帝國、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東籲王朝、貢榜王朝、吞武裡王朝等。他們在巔峰的時候也不是不願意嘗試去統一中南半島,但不少時候受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影響,無力真正統一中南半島。當然中國歷代中原王朝也不會允許中南半島出現一個大一統的勢力存在。
  • 緬甸歷史有三位君主尊稱大帝,哪三位君主?對緬甸有何偉大貢獻?
    緬甸形成國家的時間比泰國早,以公元1044年蒲甘王朝建立為開始,此後經歷了三個大一統朝代和兩個大分裂時期,公元1885年英國漢諾瓦王朝滅掉緬甸貢榜王朝,從此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君主制在緬甸也隨之廢除,直到公元1948年緬甸脫離英國獨立。
  • 雲南也有「兩河流域」,這個國家可謂是中南半島文明的發源地!
    這是一個傣族先民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這個時候中原還是戰國初期,在西北方向瀾滄江、怒江的中上遊流域,建立起了一個部落聯盟式的國家,他就是我國傣族的祖先,哀牢人建立的哀牢國,大概勢力範圍就在今天的我國雲南省與緬甸撣邦交界處。
  • 中南半島將修鐵路 中國與7個國家相連
    中南半島,全名是中國以南的半島。半島國家在歷史上深受中國影響,因中國延伸出來的橫斷山脈阻隔,這些國家往來中原很不方便,中原帝國直接控制的區域,主要是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一帶,其他地方多是古中國萬國來朝中的一員。中南半島面積約207萬平方公裡,大約是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市總面積之和。半島海岸線約1.17萬公裡,接近中國的2/3。
  • 中南半島地理及三宣六慰的失敗
    大家好,今天讓我們來聊一聊關於中南半島地理及三宣六慰的失敗。中原王朝攻略中南半島的失敗,一邊可以歸咎於進取心不足,另一方面,則地利原因則佔有很大成分。 那就是對北對西封閉,內部兩大核心地區爭霸。2.中部兩個相互隔離的平原地區(中南半島的核心之地) 中南半島千年來的歷史就是這樣,誰奪取了平原,誰就是中原半島的主人,中南的主要平原是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平原,以及湄南河平原-湄公河下遊平原,泰國的湄南河平原與柬埔寨的湄公河下遊平原沒有山河阻隔,可以視為一體。這就是中南半島千年以來的核心地帶。誰控制了這兩大平原之一,誰可以創造更多的糧食和人口,而周邊的國家民族,則將成為附庸。
  • 東南亞最強大的朝代,把整個中南半島納入版圖,如今國都只剩遺址
    本文的標題有兩個地理概念,一個是東南亞,另一個是中南半島。東南亞即亞洲東南部,由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別稱馬來群島)兩個部分組成,有越南、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汶萊、菲律賓、東帝汶,一共11個國家。
  • 東南亞宗教觀:佛教為什麼在中南半島佔據優勢?
    (泰國信仰佛教)2、上表可以看到,民眾主要信仰佛教的國家有: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和新加坡,這些國家幾乎都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除外,但是考慮到新加坡華人佔比很高,佛教信仰佔優並不意外)(緬甸:仰光大金塔)3、主要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此三國是比較典型的海島國家,馬來西亞佔據馬來半島一端和加裡曼丹島北部地區,而印度尼西亞則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也是擁有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 中國不打對越反擊戰:越南百萬大軍早就勢不可擋 統一中南半島
    並且比整個中南半島的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加起來還要強大很多。實際上,越南已經具備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南半島206萬平方公裡3億人口的實力。在1978年12月25日,越軍集中使用18個陸軍師又15個團(旅)、1個航空兵師,共約20餘萬人的兵力對柬埔寨發動全面進攻。
  • 緬甸史上最偉大的國王,創造了緬甸這個國家,還發明了緬甸文字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在歷史上實行過君主制,那這個國家一定有對自己國家有偉大歷史貢獻的君主,這些君主在那個國家的地位,就像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偉大皇帝在中國的地位。與中國相鄰的國家緬甸,在歷史上也有幾位偉大的國王,今天小編給讀者們介紹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 CNT國際|中南半島逍遙遊
    中南半島是亞洲南部的三大半島之一,主要包括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 5 個國家。這裡有出類拔萃的熱帶自然景觀,也保留著眾多古蹟和獨特的風土人情,由於和中國接壤,是出境自駕遊的一條理想路線。勐臘縣與寮國只有一步之遙,是中國大陸通向中南半島的走廊。經過中國最南端的陸路口岸磨憨口岸,車隊正式進入寮國境內,前往琅勃拉邦。琅勃拉邦被湄公河與南康河環抱,是寮國現存最古老的城鎮,1353—1560 年曾是寮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政權——瀾滄王國的首都。這座古都面積不大,但歷史遺蹟不少,1995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東南亞的十一個國家中,位於中南半島的「越南」實力怎麼樣?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南亞總共有11個國家,分別是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
  • 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的幾個要點
    比如,相關國家的制度體制差異較大,個別國家或地區政局動蕩不穩;文化繁雜多樣,非傳統安全因素突出;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市場開放存在一定的難度,等等。推進構建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機制,開展以經貿合作為主題的主動型外交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以中國廣西南寧和雲南昆明為起點,以新加坡為終點,縱貫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
  • 互利與共贏 共建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
    &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南寧5月26日電 (沈泉池)5月26日下午,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發展論壇在南寧舉行。論壇主題以「互利共贏,共建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為主題,共有「共建中國—中南半島國際大通道」和「共促中國—中南半島運輸與通關便利化」兩個互動議題。
  •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今天,我們以半島的面積來衡量,尋找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半島,這三個半島都位於亞洲,它們分別是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面積排名第二,大約為209萬平方公裡,形態呈現三角形向印度洋伸入,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中南半島的面積排名第三,大約為206.5萬平方公裡,形態較為複雜,其中西側的馬來半島狹長延伸,中南半島東臨中國南海,南臨泰國灣,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
  • 綜述: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加速推進
    是次論壇推進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沿線合作的深入對接,9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額達784億元人民幣。  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規劃建設的六大經濟走廊之一。該走廊以中國廣西南寧和雲南昆明為起點,以新加坡為終點,縱貫中南半島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是中國連接中南半島的大陸橋,也是中國與東協合作的跨國經濟走廊。
  • 寮國:「中南半島蓄電池」
    「中南半島蓄電池」  寮國地廣人稀,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裡,和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相當,而人口只有不到700萬,為廣西的1/9。寮國的礦產資源因為勘探不完全還無定論,但鉀鹽、黃金、銅、錫等富礦正在不斷被發掘。  寮國廣袤的土地上充分的雨熱條件正成為其農業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