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我為什麼不主張初學書法一上手就從摹帖開始

2020-08-04 方圓居文化

在書法上,臨帖和摹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通常合稱為臨摹。臨帖就是對照字帖,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將字帖上的字照原樣寫到紙上的學習方式;摹帖則是用透明紙覆蓋在字帖上,先勾勒出單字筆畫的輪廓線然後再填墨或者直接在透明紙上描寫的方式。

臨摹是初學書法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相對於臨帖,摹帖更機械、更原始一些,很多書法老師在指導學生、尤其是少年兒童學生學習書法時,首先讓他們從摹帖開始。但我卻反對這種方法,尤其不主張零基礎學習書法的少年兒童一上手就用摹帖的方法學習書法。我認為,即使要用摹帖的方法學習,也應該讓學生大致掌握了基本筆法、有了一定控筆能力之後再摹帖

書法|我為什麼不主張初學書法一上手就從摹帖開始

摹帖實例


現代學習條件下摹帖有四種常用方法

傳統書法摹帖有兩種方式,都離不開透明紙覆在原帖上畫輪廓線這個步驟。但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電腦可以直接將掃描後的字帖原樣印刷在紙上,既可以印製單字輪廓線,也可以將原帖中的字虛化、印製成淺色,摹帖者就可以省略畫輪廓這個繁瑣的步驟(但這卻是摹帖最不該省略的重要步驟,我將在後面的論述中再說)。由此,摹帖就有四種基本方式:

(一)雙勾線填墨法

雙勾線填墨法是將透明紙覆蓋在字帖上,用鉛筆逐字勾出筆畫的輪廓線,然後逐個字在輪廓線內填墨。如果學習書法有了一定的基礎,能夠自如地控制毛筆,則最好用細的勾線毛筆來勾勒輪廓,這樣能夠更好地練習運筆,對於線條的訓練大有好處。但一般的初學者不具備這樣的的控筆能力,是做不到的。

雙勾線填墨法一般用於中楷以上的字,對於小楷這樣的小字,因為線條太細,則不適合,可以用下面的方法。

(二)覆紙直書法

覆紙直書法是將透明宣紙覆蓋在字帖上,直接在紙上書寫,書寫時力求完全用墨蓋住原帖,而不露白。這種方法對於摹寫中楷以上的字是不方便的,不如雙勾法好用,但對於小楷字摹帖卻很實用。

覆紙直書有一個不利之處,即,因為透明紙往往比較薄,墨汁很容易透過覆紙弄髒字帖,用不了幾次就會將字帖上的字弄模糊,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愛護字帖的書法人一般不願意用這種方式。

書法|我為什麼不主張初學書法一上手就從摹帖開始

傳統覆紙摹法

(三)描紅紙填墨法

描紅紙填墨法是在特製的描紅紙上填墨的方式。這種紙在一般的縣級新華書店或淘寶網上都有賣,既有宣紙的,也有毛邊紙的,已經將各種書體的字輪廓線印刷在紙上,摹寫者只需在紙上填墨即可,省去了不少勾線帶來的麻煩。

(四)淺色字填墨法

同上邊的描紅紙有異曲同工之妙處在於,這種同樣印刷在宣紙或毛邊紙上的字帖原字,卻是用淺色印刷,摹寫者只需在原字上填墨。這種方式更適合小楷類纖細筆畫的字,但同上邊的雙勾線印刷品沒有什麼區別。

淺色字填墨法的好處是不會弄髒字帖,而且也比透明紙覆蓋著的字帖更清晰直觀,有利於學習和摹帖。

書法|我為什麼不主張初學書法一上手就從摹帖開始

印刷品摹寫紙


我為什麼反對初學書法一起步就從摹帖開始

從理論上說,摹帖是一種直接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掌握不好卻容易使初學者養成不良習慣,反而不利於書法學習。其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反覆塗描,字跡不自然。初學書法摹帖,尤其是對於中楷以上的大字雙勾線法摹帖時,因為筆法不純熟,不能一次性將空白填滿墨,很多書寫者就會來回描抹,字跡就顯出明顯的塗抹痕跡,筆畫寫出來很不自然。更為嚴重的是,很多青少年書法學習者會因此養成寫字塗描的壞習慣,再脫帖寫字就很困難了。

二是依賴輪廓,筆畫無力度。學習書法,筆畫的線條質量很重要,要通過提按、頓挫等綜合性技法實現。但是,摹寫——尤其是雙勾線法摹寫——書者很容易依賴於線條的勾線,甚至過於關心筆畫的填墨,而忽視基本筆法的運用,時間長了寫出來的筆畫就會軟弱無力且不流暢,甚至出現疙疙瘩瘩的抖動現象,是不利於毛筆的運用和技法的訓練的。

三是不會讀帖,照葫蘆畫瓢。採用傳統方法摹帖,也就是首先在透明紙上勾輪廓線,其實是一個讓學習者邊勾線、邊讀帖的過程,在勾線的同時,學習者會對字的結構、線條的粗細、筆畫的起、行、收過程進行理解,在下步填墨時就會有的放矢,對於學習者正確理解原帖和作者的筆法特徵大有好處。但是,現在的學生摹帖多使用印刷品描紅的方式,簡化了勾線步驟,也就省略了讀帖環節,是不利於學習的。

書法|我為什麼不主張初學書法一上手就從摹帖開始

方圓居主人臨智永《千字文》


初學書法什麼時候開始摹帖合適

我反對初學書法在起步階段使用摹帖,並不是否定摹帖這種學習方式。摹帖是一種最基本、很有效的學習方法,對於學習者更好、更準確地掌握原帖的筆畫、尤其是結構,十分有幫助。但我認為,摹帖不能作為初學書法的入門功課,而應該當作有一定學習基礎之後精準臨帖的輔助方法。

因此,對於零基礎書法學習者,一定不能一上手就摹帖,而應該等學習有了一定基礎,對於筆法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也就是說要有基本的控筆能力之後,才能開始摹帖。這個時候,書寫者可以根據摹本的輪廓線自主地進行提按、頓挫、轉折等,而不是通過被動地適應輪廓線而去過度地描抹。更重要的是,書寫者有了一定學習基礎之後,可以在摹的過程中,加深對筆畫和結構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字帖的基本特徵和精神實質,對於學習是有利的。

由此可見,摹帖,不是初學書法的起步功課,它甚至是書法學習達到一定層次之後的提升方法。如果學習書法有了一定基礎,達到了再無進步空間的程度,這時不妨回過頭來認真地從勾線開始做一次傳統古法摹帖,相信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一定會對字帖中的一些被忽視的細節有全新的認識,一直在自學書法的朋友不妨一試。

相關焦點

  • 初學書法,臨帖和摹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自古以來,書法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說法。摹得結構,臨得筆法。這也是臨帖和摹帖這兩種書法學習方式效果的不同。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不同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可以較為方便和仔細的觀察到書法的筆法,直觀形象。一般來說,摹帖的話,我們得到的是這個字的間架結構。這和摹帖的方式有關,只是因為我們在摹帖的時候,是用一張紙鋪在我們要學習的書法範本上,然後用毛筆細筆一筆的把他描下來。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書法的學習,最先是先確定入門字體開始,接下來就是在這字體裡,選擇一本作為自己學習的範帖,範帖選擇好後,一般是採用臨摹來學習。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書法的學習,最先是先確定入門字體開始,接下來就是在這字體裡,選擇一本作為自己學習的範帖,範帖選擇好後,一般是採用臨摹
  • 書法小課堂 | 讀帖/臨帖/摹帖
    《書法小課堂》欄目:每日整理書法相關小知識,以期點滴進步,學海無涯,共同提升自我書法底蘊。
  • 鋼筆書法的臨與摹
    學習書法臨摹是最有效途徑,也是唯一途徑。臨和摹實際上並不是一回事兒。初學書法,傳統的做法就是摹在前,臨在後,就是要先摹後臨,才是初學書法的正常程序。學習書法無論毛筆和硬筆書法都需要通過臨摹來掌握書法這門藝術。
  • 初學書法,「臨」和「摹」的區別要先搞明白
    初學書法的朋友,在進行書法學習的時候,最常用的方法是:買枝筆,弄點紙,在找本唐代楷書法帖,或者歐陽詢,或者顏真卿,學習柳公權的都少,其他的更不用說了。這麼做當然你沒有錯,可關鍵是準備好了之後怎麼練的問題。怎麼練?當然是一遍又一遍地臨摹了,學習書法的都知道臨摹的重要性。
  • 想把書法學好,自古華山一條路,從古碑帖入手,首先從讀帖開始,進而摹帖、臨帖,進行自我創作.
    「書」就是寫字,寫字,除了嬰幼兒,幾乎每個人都會寫,但涉及到書法,就不一樣了,書法主要講究的是「法」,法則、法規、法度,也就是寫字的規矩,按照規矩寫字就是書法。規矩怎麼來的,誰定的呢?當然規矩不是某一個人定的,而是很多的古人經過幾千年從摸索到實踐逐步總結出來的,因此,書法就不是每個人都會寫或者說都能寫好了的。所以,想把字寫好就得學習書法,怎麼學呢?
  • 臨帖、摹帖雙管齊下
    「摹帖」和「臨帖」,也合稱「臨摹」。「臨摹」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照著寫」。
  • 初學書法問答(之四)(完)!
    61、為什麼要先摹後臨?答:練習寫字.必須先摹後臨。這是因為初學寫字,手不熟練,筆不穩定,必須先經一段時間的「摹」來打定基礎。即使是已有一定書寫基礎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對它的內容還完全陌生,只覺得帖裡的字寫得好,不知道好在哪裡,更不知道應該怎樣寫,也必須通過「摹」寫,掌握了帖字的筆法、間架、精神、面貌,然後再「臨」,方不致茫無頭緒。
  • 臨是臨,摹是摹,臨摹是臨摹!傻傻分不清,書法難進步!
    現代學習書法的人很多是將「臨摹」當作一個詞來看讀,如此也便產生了很多的書家和書法初學者將「臨摹」當作一個動作來完成。實則古人學習書法,臨是臨,摹是摹,臨與摹是兩件事,宋代的黃伯思說:「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摹,謂之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拓之。」
  • 初學書法,選擇什麼字帖很重要!
    3、《九成宮》和《多寶塔》是最佳選擇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剛開始學書法,歐體就選《九成宮》,顏體就選《多寶塔》!某一日看書,書中說歐陽詢字體剛健清肅,雖然適合多數人的審美,但對初學的人來說不好臨摹,並「恐嚇」我說,如果沒有專業系統的指導,比如指法姿態等的練習,很容易走偏。於是把我給嚇住了,所以我最後選擇了多寶塔。不過話說回來,多寶塔確實是初學書法非常好的入門碑帖。
  • 為什麼學習書法,必須以臨摹為本? | 《給孩子的書法》
    學書的方法學書的方法不外臨與摹。「臨」是對帖移寫,「摹」是用紙罩帖影寫,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臨帖臨書不受載體材質的限制,竹木、紙帛都可以臨寫,在磚上牆上地上也可臨寫。摹書須用紙。漢代發明造紙術,製作逐漸精良,晉朝時普遍用紙寫字之後,南朝人開始用紙影摹古人名跡。
  • 「摹帖」、「臨帖」、「讀帖」,書法學習如何高效應用它們?
    書法的學習,大抵是先確定入門字體開始,接下來就是在這字體裡頭選擇一本作為自己取法的範帖,範帖選擇好後,一般是採用臨摹學習法來學習,今天就對臨、摹和讀帖學習法做一個簡單的描述。書法有雲宋代黃伯思在他的著作《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中就有說過:「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 硬筆書法的臨摹方法
    無論學什麼都少不了要模仿,從模仿階段開始,漸漸進入創造階段。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是通向創造的一條途徑。學習硬筆書法少不了要臨摹字帖,而臨摹字帖就是一種模仿。如果恥於模仿,恥於臨摹,就無法學到他人的好經驗好方法,當然難以不斷提高和進步。
  • 【潤玉閣】書法如何選帖—書法那點事(六)
    姑且翰墨做伴 願得一生不負—書法那點事兒(六)書法如何選帖學習書法,必修的功課是臨帖,臨帖就得選帖。也有極少部分家境條件或者有學者文人親戚的,偶然看到或者得到一本帖,因喜歡書法,便如饑似渴的照著帖子臨寫,沒得選擇。當然西安「碑林」從宋開始修建至今,收藏、陳列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不失為了解中國書法發展史和學習書法藝術的好去處,而誰又能當鄰家串門的來來去去,恐怕去的多的也次數有限。
  • 取法乎上,是初學書法時喝下的第一罐毒雞湯
    許多朋友當我有啥真才實學,私信問我學習行草,怎麼選擇入門法帖。按照村委會「一事一議」的要求,今天的文,犯點忌,和朋友們討論關鍵兩個點。一、「取法乎上」,誰的上?在書法問題上,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答案恐怕基本上是一致的:凡唐人以後的不要學甚至看都不用看(都是二三流,甚至不入流);行草書最上的是二王,二王事實上就剩一王,一王中就《蘭亭序》、《聖教序》、《十七帖》。要麼就是《書譜》了。我的觀察、實踐,思考,比照,論證的結論是:此路只通一半。
  • 好書推薦| 書法史專家為孩子撰寫的書法入門讀物
    學書方法不外乎臨與摹,「臨」是對帖移寫,「摹」是用紙罩帖影寫。現在,小學生練習毛筆記描紅字之後就臨帖,捨棄了「摹帖」之法,劉濤覺得很可惜。他認為,臨與摹各有所長,臨書不容易得到古人的間架結構,相反摹書可以。臨書易於深入,摹書容易忘記。在劉濤看來,「摹帖」是效果顯著的學書方法,很適合初學者,即使跨過初學階段,也可利用摹帖追蹤筆勢,追蹤古人的書寫動作。
  • 淺論書法選帖
    可惜,這兩本字帖與顏體的其他碑刻字帖的差距不少,有人說《自書告身帖》與《顏勤禮碑》筆法相近,在我看來兩則的筆法雖相似,但在結體方面的差距還是明顯的,《自書告身帖》稍微傾斜些;而《竹山堂連句帖》筆畫柔弱、臃腫,不像是顏真卿的手筆。有人說《竹山堂連句帖》是後人的臨摹本,我覺得就算是臨本,也不是特別高明的臨本。
  • 書法學習:告訴你初學書法儘量要少走的幾個彎路
    我們知道,開始寫多大的字對於初學很重要。我個人認為是適當的放大或者按原帖(碑)大小書寫是最好的,有時候可以放大,但最多可以放大一倍左右書寫,因為再大筆法就一樣了,不利於對字形的把控,那種書寫的方式就跟原作不同了,屬於一種創作而不是學習。而最關鍵的在臨習小楷的時候還是要儘量貼近原大的。警示語:初學書法要忠實原帖,先弄明白基本信息再下筆也不遲!
  • 「摹帖」和「臨帖」你都掌握要領了嗎?
    「臨帖」和「摹帖」,也合稱「臨摹」。「臨摹」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照著寫」,它是初學書法繼承傳統的必經之路。  所謂「摹帖」,是用透明的拷貝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按照原帖的字形描摹下來。有下面幾種方法:  一、雙鉤。即用細線將字的輪廓勾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