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這首詩通過想像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著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特別是邊塞詩寫得極好。他的送別詩也寫得不錯,數量也多,在他現存的170多首詩歌裡,送別詩有大概50餘首,《送柴侍御》便是其中之一。
-
王昌齡與芙蓉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是因為王昌齡的一首七言絕句《芙蓉樓送辛漸》蜚聲天下,名聞古今。全詩僅用了二十八個字,就把芙蓉樓寫進了天下人的心中。從此,詩以樓傳,樓以詩聞,那麼,這座千古名樓最初是在何時修建的?王昌齡是在怎樣的機緣下登上芙蓉樓的?詩人寫下這首千古佳作又是在表達他怎樣的內心情感呢?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王昌齡與友人惜別,寫出一名句,為歷代清廉正直者所共鳴
在盛唐詩人中,王昌齡對後世的影響頗大,他創作了大量的七絕詩,並獲得優異的成就,有「七絕聖手」之美譽。正是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的,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在王昌齡現存的181首詩中,七絕就有74首。
-
王昌齡的這些好詩,值得一讀再讀
梁元帝蕭繹《採蓮曲》有「蓮花亂臉色,荷葉染衣香」之句,王昌齡詩由此脫胎而來,但卻有勝出不止一籌的出藍之美。詩人別出心裁地把夏日荷花與採蓮少女交融在一起,荷葉羅裙,芙蓉笑靨,人花莫辨,寫景即是寫人,寫景即是寫情,這兩個新鮮的富於繪畫美的比喻,使人與景水乳交融。如果說,前面兩句還只是靜態的色彩鮮明的水彩畫,那麼,後兩句動態的刻畫,就更加強了詩的魅力。
-
除了「青山一道同雲雨」,王昌齡還有這十首好詩值得一讀再讀
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話,今天看來,另具意味。《文鏡秘府論校箋》(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日]遍照金剛 撰 盧盛江 校箋王昌齡在仕宦方面並不得意,雖然考中了進士,但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他曾被貶官到嶺南,回來後又被貶作江寧丞,天寶七載又被貶為龍標尉,所以人們稱他王江寧或王龍標。這首詩,就是他擔任龍標尉期間寫的。
-
這是詩人最愛寫的也是最動人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王昌齡的這首詩
尤其是王昌齡的這首詩,且看: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這首詩的題目是《採蓮曲》,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採蓮女子形象。在我們的印象當中,王昌齡作為邊塞詩人,多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只不過沒想到,王昌齡寫如此嬌媚的採蓮女,依然可以如此精彩。
-
王昌齡平生最美的詩,短短28個字句句寫佳人,但佳人卻從沒出場
唐代邊塞詩人人才輩出,王昌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筆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何等豪邁有氣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又是何等英雄氣魄。不過,王昌齡可不是只會寫這些豪情萬丈的文字,他也有十分柔情的一面,比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康震講《芙蓉樓送辛漸》讓王昌齡拼命敲棺材蓋
這也難怪康震教授會把《芙蓉樓送辛漸》解讀得令詩人王昌齡著急得猛敲棺材蓋,欲爬出來對康教授說:「不是你說的那麼回事!」。那麼,康教授是怎樣解讀《芙蓉樓送辛漸》的呢?我們試想,在這秋冬交替的之際,昨夜的悽風苦雨已下得江天不分。我們可以想像,詩人王昌齡昨夜心情就非常糟糕。今天一大早,好友辛漸即將離去,而詩人不能隨好友同行 ,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吳地,此時此刻詩人王昌齡一定感到倍加陰冷孤單,情緒極差,好想拼命喝酒,借酒澆愁,一醉方休……但「高樓送客不能醉」我王昌齡還要保持腦袋清醒,否則我怎麼送客人呢?這也為下一句的「楚山孤」埋下了伏筆。
-
與王昌齡有不解之緣的「芙蓉樓」,有兩處,哪處才是他送別之地?
提到王昌齡,我們都知道他是一位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但同時他也很擅長寫送別詩,他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就聞名於世,特別是詩中最後一句,更是成為千古名句。——《芙蓉樓送辛漸》圖片來源於網絡也正是這首有名的送別詩,讓曾經那座不起眼的芙蓉樓名聲遠揚
-
鴛鴦帳裡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四處留情的杜牧這首詩寫了什麼
前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鴛鴦帳裡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表達了什麼意思?前言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七絕《送人》,原詩為:鴛鴦帳裡暖芙蓉,低泣關山幾萬重。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杜牧這首詩以女性為主人公,前兩句從女子的角度描寫離別的不舍和痛苦。同時,在詩的後兩句,也為將來的重逢寄予了希望。
-
1300年前,一位天才少年在鎮江寫的詩,讓人觸摸到大唐盛世的溫度
書法 陳昌琪1300多年前的某一個清晨,年輕的大唐官員王灣出差吳楚之地,路過潤州。這趟出差,他是乘船南下的,趕路的客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枕著濤聲臥眠一夜。殘夜將盡,紅日將出。王灣走上船頭,伸了一下懶腰。王灣沒想到的是,正是這首詩,讓他聲名遠播。他寫的詩不多,《全唐詩》共收錄了他的十首詩,最著名的當屬這首《次北固山下》,現在也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唐詩的排行榜上,不過李白、杜甫、王維等少數大V能做到人比詩有名,大多數還是詩比人有名,王灣就是這樣的情況。
-
寫好詩的第一句,不是指這詩的第一句,而是這首詩最先寫出的一句
開好頭,是不是寫好詩的第一句呢?不錯,是指寫好詩的第一句(或第一聯)。但這不是指這首詩的第一句,而是指這首詩最先寫出的一句。就是說寫詩不一定從四句或八句的第一句寫起。可以從第二句或其他句甚至最後一句寫起。在律詩中有一種叫轆軲體的,其中一句,是可以分別用作第一首的第一句、第二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第四句、第四首的第六句、第五首的第八句。
-
唐詩七絕高手,「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王昌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和李白、高適、王之渙等人都是好朋友,他擅長寫七絕,被譽為「七絕聖手」。後代有很多學者認為他寫七絕的成就可以和李白平分秋色。王昌齡特別喜歡寫邊塞詩,他和高適、岑參同為駕馭這種題材的頂尖高手。
-
王昌齡這首送別詩,悽楚悲壯,最後一句已成千古名句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說,這個時節,暮春子規聲聲啼叫著,不如歸去,讓人心傷,驚聞你被貶了,哥們,我只能借這明月向你表達我的慰問了。明月千裡,你懂我的心思,有清風一縷,薄酒一杯,送別。那時,王昌齡人生落到了低谷,終其原因,還是因為朝官齟牾,其實在敗走龍標之前,他已經先至嶺南啖了一年的荔枝,隨後回到了江寧。這時他正遭謗議,送別至友辛漸回洛陽,當時悽切心情可想而知。從江寧到潤州,他要在那裡與辛漸分手。他站在芙蓉樓上,遠眺江岸,寫下了兩首《芙蓉樓送辛漸》。
-
「七絕聖手」王昌齡,這7首代表作不可不背!
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就是唐朝邊塞詩的代表作,後世不少詩評家,將其評為唐朝最好的七言絕句。這首詩不僅唱出了貫穿古今的邊地徵戰之苦,更突出了盛唐時期詩作常以艱危見昂揚的特點。採蓮曲二首·其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王昌齡除了邊塞詩寫得好之外,還擅長寫閨情詩。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鎮江)西北。古人喜歡來此登臨並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唐代開元29年的某一天,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王昌嶺,當時的江寧(今南京)縣丞;另一位是王昌齡的好友辛漸,他準備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遊玩,然後在芙蓉樓為其餞行。
-
王昌齡這首詩美得令人心醉,寫下了美麗的少女,以及豔麗的荷花!
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也是盛唐時期最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大部分的詩作都是描寫邊塞的風光,以及邊塞的殘酷的戰爭,極少有其它類型的作品,但是他的這首《採蓮曲》,又是別具一格,整首詩寫得生動有趣,把一群少女在池塘裡採蓮的情形,通過一種有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的活靈活現,從而塑造出了美麗的少女和豔麗的荷花
-
王昌齡這首詩生動有趣,把古代採蓮女描繪的活靈活現,很值得一讀
其實王昌齡除了描寫邊塞的風光,以及邊塞的戰爭之外,他的一些比較抒情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一讀,例如他的這首《採蓮曲》,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描繪的生動有趣,詩人把古代採蓮女描繪的活靈活現。其實唐朝很多的詩人都寫過這一類題材,但是王昌齡的這一首則是別具一格,他並沒有描寫女子是如何採蓮,而是描寫了她們遇到生人時的那種嬌羞之態,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這樣的作品,讀來更是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
王昌齡五十二首送別詩中,這一首最受世人推崇!
王昌齡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雖然他最著名的是那些邊塞詩,但是他的送別詩在唐代詩歌中依然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王昌齡一生詩作共計兩百餘首,單是送別詩就達到五十二首。其審美情趣和表達藝術,在唐代送別詩中都極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