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小楷不需要摹帖

2020-12-04 如石書藝

小楷的學習一般選擇臨帖,不需要摹帖。

一是因為字體較小,用小楷毛筆寫,點畫筆法容易控制;

二是執筆姿勢以枕腕為主,不需要幅度過大的運筆動作,這種方式容易把控字體的準確性;

三是用小楷格紙臨,注意點畫在格子上的位置,臨字與字帖字大小基本一致,就能很好地理解字形間架。以小楷經典「靈飛經」為例,它是豎列,字距小,行距大,無格,點畫筆法非常清晰,結體嚴謹而靈動,適合初學。如果臨,不要用豎列格式紙,也最好不要用無格的宣紙、毛邊紙等,建議用專門的小楷格式紙練習,因為小楷不費紙,費用完全可以承受。

描寫也是一種傳統的學書方法,效果很好。如果小楷要描,建議將小楷略作放大處理,大於原帖1.5至2倍,這樣更容易描寫,也同樣起到描摹的效果。

相關焦點

  • 書法|我為什麼不主張初學書法一上手就從摹帖開始
    但我卻反對這種方法,尤其不主張零基礎學習書法的少年兒童一上手就用摹帖的方法學習書法。我認為,即使要用摹帖的方法學習,也應該讓學生大致掌握了基本筆法、有了一定控筆能力之後再摹帖。但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電腦可以直接將掃描後的字帖原樣印刷在紙上,既可以印製單字輪廓線,也可以將原帖中的字虛化、印製成淺色,摹帖者就可以省略畫輪廓這個繁瑣的步驟(但這卻是摹帖最不該省略的重要步驟,我將在後面的論述中再說)。
  • 鋼筆書法的臨與摹
    臨和摹實際上並不是一回事兒。初學書法,傳統的做法就是摹在前,臨在後,就是要先摹後臨,才是初學書法的正常程序。學習書法無論毛筆和硬筆書法都需要通過臨摹來掌握書法這門藝術。但有有人認為硬筆書法不存在臨摹之說,因為古代的書法作品都是毛筆寫成,硬筆所能夠表現的點畫線條粗細度是不能和毛筆相提並論的。
  • 初學書法,臨帖和摹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摹得結構,臨得筆法。這也是臨帖和摹帖這兩種書法學習方式效果的不同。而之所以會產生這樣不同的效果。是因為我們在臨帖的時候,可以較為方便和仔細的觀察到書法的筆法,直觀形象。一般來說,摹帖的話,我們得到的是這個字的間架結構。
  • 臨帖、摹帖雙管齊下
    「摹帖」和「臨帖」,也合稱「臨摹」。「臨摹」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照著寫」。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 • 論臨摹二法》曰:「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那怎麼讀帖、臨帖、摹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摹帖,就是用透明紙蒙在字帖上描寫,依據元字帖形跡書寫。
  • 此帖筆勢精妙,備盡楷則,不愧列為右軍小楷第一
    王羲之真跡雖然不存,但還是有諸多精良的摹刻本流傳。透過這些摹刻本可以讓後人一睹「書聖」風採,也向後人展了「書聖」王羲之書法的高深造詣及風貌,讓後人領略著王羲之書法的精彩奇妙處。王羲之流傳的名篇作品有很多,最負盛名的便是有「天下第一行書」美稱的蘭亭序,令無數的書法人們心馳神往,有別於章草稱謂今草名草書《十七帖》。
  • 衛夫人《古名姬帖》簪花小楷欣賞
    《名姬帖》又名《古名姬帖》,墨拓本,五行四十九字。衛夫人小字楷書碑帖,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被後人譽為簪花小楷。左上有"永安宮寶"。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
  • 曾國藩:寫字要用心摹帖,講究「墨色」
    01寫字要學會用心摹帖在這封信中,曾國藩寫道:「內有賀丹麓先生墓誌,字勢流美,天骨開張,覽之忻慰。惟間架間有太松之處,尚當加功。」他先是稱讚了兒子寄來的書法習作,後來又指出了不足之處,讓兒子繼續用功。「大抵寫字只有用筆、結體兩端。」
  • 陸繼善紙本行書《摹禊帖》冊賞析
    陸繼善《摹禊帖》冊 紙本行書 24.5×12.1cm 24.5×10.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頁為陸繼善用河北鼠毫筆,雙鉤其兄所藏唐人摹《蘭亭序》。
  • 做好摹帖、臨帖和讀帖,字帖練習不再犯難!
    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臨」而先要「摹」呢 ?這是因為初學寫字,手未十分熟練,筆未十分穩定,必須先經一段時間「摹」寫來打定基礎。就是已能初步掌握書寫技巧的人,一本新帖買到,對它的內容還完全陌生,只覺得帖裡的字寫得好,不知道好在哪裡,更不知道應該怎樣寫,也必須先通過「摹」寫,掌握了帖字的筆法、間架、精神、面貌,然後再「臨」,方不致茫無頭緒。
  • 做好摹帖、臨帖和讀帖,字帖練習不再犯難
    這是「摹」的兩個步驟。練習寫字,必須先「摹」後「臨」,不過我們現在應該變通辦理,將「描紅」「影格」兩個步驟並在一起來做,以縮短練習過程。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臨」而先要「摹」呢 ?這是因為初學寫字,手未十分熟練,筆未十分穩定,必須先經一段時間「摹」寫來打定基礎。
  • 「摹帖」、「臨帖」、「讀帖」,書法學習如何高效應用它們?
    書法有雲宋代黃伯思在他的著作《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中就有說過:「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 險勁剛毅:碑學影響下晚清的小楷審美
    學晉書者,固尤當以勁質先之。」「強弩引滿,蓄而不發」說明了魏晉小楷筆力足畫勢猛;「勁質」則指魏晉小楷勁健、質樸,這些均說明魏晉小楷質樸力厚。今傳諸家法帖,若元常《宣示表》,逸少《曹娥碑》,大令《洛神賦》,雖經輾轉摹拓,而古隸之典型具在。」「《戎路》者,鍾書也,波磔尚有隸意,勢急而不滯,純任自然,不假修飾。《尚書宣示》者,王臨鍾書也,不敢參以己意,惟法是守,故意滯而筆重。」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帖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宗,明末清初的書法家傅山說趙孟頫的書法有「媚氣」,其實恰好點出了「帖學」的特點:雅致、高貴、飄逸出塵、有神仙之氣。「帖學」之媚,還不應忽略王羲之的老師衛鑠(衛夫人),這位女性導師身上的柔媚之氣,與剛硬生澀的「碑學」拉開了審美上的距離。
  • 想把書法學好,自古華山一條路,從古碑帖入手,首先從讀帖開始,進而摹帖、臨帖,進行自我創作.
    「書」就是寫字,寫字,除了嬰幼兒,幾乎每個人都會寫,但涉及到書法,就不一樣了,書法主要講究的是「法」,法則、法規、法度,也就是寫字的規矩,按照規矩寫字就是書法。規矩怎麼來的,誰定的呢?當然規矩不是某一個人定的,而是很多的古人經過幾千年從摸索到實踐逐步總結出來的,因此,書法就不是每個人都會寫或者說都能寫好了的。所以,想把字寫好就得學習書法,怎麼學呢?
  • 唐朝人是這麼寫小楷的,功力精純,令後人難以望其項背
    楷書的完備是在晉人時期完成的,在魏晉時期,「帖學」達到了後世難以仰望的高度,而在小楷領域尤其如此。所以我們縱觀歷代的書法家,沒有一個成名的書法家,在小楷上不是登峰造極的,甚至於一些能夠流傳至今的無名書法家寫的小楷,也成為了後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對象。
  • 唐朝一位無名書家寫的小楷,功力精純,令後人難以望其項背!
    楷書的完備是在晉人時期完成的,在魏晉時期,「帖學」達到了後世難以仰望的高度,而在小楷領域尤其如此。評價一個書法人的基本功夫,一般可以從他的小楷當中看出來,論及一個人的書法境界,最為直觀的要看他的草書水平。
  • 大楷小楷俱佳,文徵明他們都不行,為什麼只有他搞定了?
    既然刻帖中的小楷與墨跡相去甚遠,那麼應當如何學習魏晉小楷?刻帖是否還有臨習的價值? 董其昌將學書比作參禪,須參活句而不參死句,真跡為活句,棗石為死句。在他看來,如果二者合參,死句亦可成活句。「學書者既從真跡得其用筆用墨之法,然後臨仿古帖,即死句亦活,不犯刻畫重儓之誚,方契斲輪之意。」
  • 元.鄧文原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元.鄧文原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 釋 文 鳥跡不復見,字體益以繁。至寶不淪沒,終為絕世珍。晴窗有真賞,妙理可忘言。流弊今若此,誰能決其源。 巴西鄧文原善之父。 鈴印:鄧氏善之 紅文,鄧文原印 白文 鄧文原(1258—1328),字善之、匪石,人稱素履先生,綿州(古屬巴西郡,今四川綿陽)人,人稱「鄧巴西」,與趙孟頫、鮮于樞並列「元初三大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