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用墨,既有李成的淡墨如煙,又有範寬的深秀渾厚

2020-12-02 俊東說畫

導語:郭熙為北宋後期山水畫巨匠,他觀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澹如睡」之感受。他提出的「三遠法」理論,對後世的繪畫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荊浩《匡廬圖》

當荊浩的《匡廬圖》還是勾皴擦點染步驟性很強的時候,郭熙的《早春圖》就已經出現了水墨交融的情況。他在溼墨上提出濃墨,濃墨上附加淡墨,使筆墨交融,有一種「水墨淋漓幛猶溼」的視覺感受,這種拖泥帶水的皴法不但開拓了山水畫的筆墨語言,也對後世的米家山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早春圖》

01郭家山水獨步一時

郭熙擅長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範寬,並勇於革新創造,終自成一家。當時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有"獨步一時"之譽。

郭熙字淳夫,河南焦作市溫縣人,因為溫縣地處黃河北岸,古稱河陽,又因為古人有以地名為稱謂的愛好,所以後人稱郭熙為郭河陽。

郭熙布衣出身,畫學並沒有家學的淵源,也沒有顯赫的身世,靠自己的天才,進入了宮廷畫院。在翰林圖畫院從藝學做起,升遷為待詔、翰林待詔直長,郭熙在畫院供職近20 年,深受宋神宗的喜愛。他的作品遍布皇宮、中書省、門下省等處,包括樞密院、學士苑等官署衙門,而京城及地方的許多寺院、道觀都以有郭熙的山水畫為榮。

《樹色平遠圖》

而在翰林圖畫院,郭熙的鑑賞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除了畫學考試郭熙為主考官外,皇家密室珍藏的名畫,都是由他詳細鑑定,編目造冊。就其審美境界和藝術功力而言,他與稍早一個時期的李成、範寬、董源、巨然相比,可謂毫不遜色。

《宣和畫譜》說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處,然後多所自得。」黃山谷曾論郭熙的畫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從此筆墨大進」。可見,郭熙在發揚李成的風格的基礎之上,博學眾覽,取眾家之所長,並融會貫通。他說:「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鐘王、虞、柳、元必入其仿佛。至於大人達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並覽,廣泛博考,以似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所以,他的山水畫構圖多變,巧於布置,高、深、平之法常巧妙結合運用;他的山水畫清曠悠遠,於平淡中見奇妙,幽深精湛,曲折而壯觀。用墨既淡潤又厚實,筆融俏利而含蓄;風格清逸而淡雅,有時則雄健又渾厚,形成了自己的郭家山水面貌。

《寒林圖》

02人之學畫,無異學書

與郭熙同時代的蘇東坡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郭熙也講:「人之學畫無異學書」。郭熙繪畫的書法用筆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既凸顯書法筆墨意趣,又不失其強烈的繪畫性。

宋人追求書法的用筆,郭熙亦是如此,他在《林泉高致》言:「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項,如人之執筆轉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正是這樣,郭熙山水用筆堅實而不滯,剛勁之中又透出幾分松靈。郭熙用墨既有李成淡墨如煙的特點,長於表現曠遠,迷離。煙巒輕動的景色,又具有範寬深秀渾厚的特點,或蒼茫迷濛,或深秀幽靜,或奇異壯麗或淡雅飄逸,各有不同意境。

看郭熙的畫會發現,不管是山石粗重的用筆,還是鹿角枝、蟹爪樹枝勁利的筆鋒,均是放筆直取,直抒胸臆,用筆跌宕起伏,對比強烈,像寫草書一樣。樹幹外輪廓筆法靈活多變而見情趣,樹身以淡墨空過,節疤處用墨通點,樹多虯枝,虯枝上多小枝,如鷹爪、蟹爪,樹葉拈針,雜葉多密。

《溪山秋霽圖》局部

繪山石則先用粗細變化而又曲折的筆法寫出輪廓,再用濃淡乾濕不同的墨色順序地掃過,層層皴擦出巖石表面的紋理,因速度很快,會產生了濃淡乾濕和飛白的效果,形成了獨特的筆墨特徵。又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故而有「捲雲皴」之說。

郭熙的界畫,在宋代也是獨樹一幟的。他所作的殿臺樓閣的嚴密工整的畫法特點,吸取了展子虔及李思訓父子的畫法長處,用於水墨山水中,脫去青綠重彩的格式,為界畫開闢了新的途徑,王士元、王振鵬、仇英及清代袁江、袁耀多受影響,不愧為「青出於藍勝於藍」。

《窠石平遠圖》

03平遠、深遠,兼能並擅

中國繪畫構圖的三遠法,最早明確提出來的是郭熙,他在《山水訓》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郭熙對於三遠法的運用很靈活,往往巧妙的綜合三遠法在一幅畫之上。這樣突破了空間的局限,更能方便地表現對象完整形貌,才能揭示事物客觀存在的真實,使畫面內容豐富,意境耐人尋味,滿足欣賞者要求作面面觀的心理。

《幽谷圖》

在現存的郭熙畫集中,我們可以看出。郭熙既喜作「平遠」之景,又常建構深遠之境。有學 者認為,郭熙對平遠情有獨鍾,平遠是他的最高審美理想」。的確,我們看到在《林泉高致》的「畫格遺拾」和郭思所撰的《畫記》中有不少相關記載,但其實在郭熙繪畫中「深遠」或高遠並不少見,如傳世作品《早春圖》、《幽谷圖》、《關山春雪圖》都是以「深遠」見著的。我們或許可以說,由於他能「飽遊飫看」,從而使南北山水一概「歷歷羅列於胸中」,所以他在山水畫構圖上往往是「平遠」與「深遠」兼能並擅 。

郭熙還強調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體貌結構的規律及其在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中的變化特徵, 而且還特別強調畫家如何去發現和塑造山水的優美藝術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他的山水畫曾對當時畫院內外的山水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對推動北宋山水畫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山村圖》

結語:

郭熙言:「以林泉之心臨之」,這個林泉之心指的是審美的心境,是一種非實用、非功利的態度,一種淡泊真摯的胸襟情懷。唯有以這樣的林泉之心去欣賞山水和山水畫,才能真正體會到山水之美,認識到山水的價值。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北宋郭熙,技法理論皆獨到,山石粗重樹枝勁利,以書入畫恰到好處
    他在溼墨上提出濃墨,濃墨上附加淡墨,使筆墨交融,有一種「水墨淋漓幛猶溼」的視覺感受,這種拖泥帶水的皴法不但開拓了山水畫的筆墨語言,也對後世的米家山水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除了畫學考試郭熙為主考官外,皇家密室珍藏的名畫,都是由他詳細鑑定,編目造冊。就其審美境界和藝術功力而言,他與稍早一個時期的李成、範寬、董源、巨然相比,可謂毫不遜色。《宣和畫譜》說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處,然後多所自得。」黃山谷曾論郭熙的畫為:「蘇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驟雨,從此筆墨大進」。可見,郭熙在發揚李成的風格的基礎之上,博學眾覽,取眾家之所長,並融會貫通。
  • 山水畫的變革:李成、郭熙、範寬國畫作品欣賞
    與此同時,範寬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由於南宋時期李唐繼承了範寬傳統,宋室南渡後因李唐、馬遠、夏珪等畫風主導整個畫院的發展,使得整個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幾乎全部出自範寬一系。李郭風格雖在北方金朝仍有一席之地,然由於金朝藝術並非文化藝術之主流,難以形成一股風氣,所以從北宋後期到南宋末年間,李郭派畫風沉寂了百餘年的時間。
  • 【學山水臨名畫】郭熙《早春圖》技法解析與臨摹
    ↓↓↓2.皴法 郭熙所用的皴法一般稱之為「捲雲皴」或「鬼面石」。勾山石的輪廓和脈絡時用溼筆,線條柔和,呈圓曲狀,形如雲層。然後在山石的頂部和陰凹部,以捲曲的筆法皴擦,中鋒中略帶側鋒,運筆要連貫,亂中求序。最後用淡墨略加罩染。
  • 範寬的山水畫作品
    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家可以開列出長長的名單來,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範寬、郭熙、許道寧、燕文貴……他們的畫風對於後世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李成、範寬和董源最為人們所稱道,被譽為「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湯屋《畫鑑》)。
  • 董源的山水畫,範寬的山水畫,李成的山水畫,簡直是天壤之別!
    而北宋最著名的三大畫家董源,範寬,李成,讓我們看看他們的繪畫特點吧。他的山水畫承荊浩、關仝的傳統,變更方法,創用"披麻皴",建立一種平和秀雅的風格。水墨學王維,著色學李思訓,墨氣淋漓,放縱活潑。工秋嵐遠景,大多畫江南真景,嵐色鬱蒼,枝幹勁挺,平淡天真,表現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 「李郭畫派」郭熙,創「三遠」「四如」法,繪帝國山水《早春圖》
    導語:郭熙的山水既有李成的「筆鋒穎脫,墨法精微」,又有範寬的博大恢宏氣勢,他還吸收了前人不少成果。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堅持從自然中吸取形象素材,因而最終自成一家。在繪畫史中他與李成井列,成為「李郭畫派」。郭熙:北宋傑出畫家、理論家,師法李成,結合董源、範寬,自成一家,山石創「捲雲皴」,畫樹如蟹爪下垂。
  • 功夫型畫家郭熙和他的《林泉高致》集
    郭熙是李成畫派的又一個傑出代表。後世言李成畫派,往往稱「李郭畫派」,這個郭就是郭熙。由此可見郭熙的地位。郭熙生的比許道寧遲一些,其繪畫的評價,經歷了神宗時期的捧為天人,到哲宗時期的貶為廢紙,可謂是從天堂到地獄。這樣一個畫家,在後來人研究李成繪畫的時候,逐漸成為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對象。以至於有很多人對於李成風格的理解,實際上就是通過認識郭熙的繪畫作品而來的。
  • 漢橋話畫:郭熙《早春圖》春山淡冶而如笑
    如果我們繼續深入一點點對《早春圖》畫風的探索,便不難從其中山石與樹的形態與筆墨將郭熙與前面剛剛欣賞過的李成聯繫起來。李成山水便是以靈動秀氣為最大特點,而在《早春圖》中,郭熙對他的繼承主要在幾個方面:像畫中樹木與《讀碑窠石圖》中李成的「蟹爪樹」的相似;在用筆上,郭熙將李成「捲雲皴」運用到極致,在畫中我們很難感覺到有生硬、明晰的輪廓線的存在,真有「石如雲動」之感;再有,對於淡墨的青睞也是兩者間相通的極重要的一點,飽含水分的墨筆或勾或染,一種統一的嵐輕發、山光浮動的氣氛充滿著畫面,一切似乎都處於蒸騰上長、雲蒸霞蔚之中。
  • 賞析丨宋代小品畫:範寬風格山水小品畫
    文/劉建軒    範寬,字中立,華原(今陝西銅川)人,北宋山水畫大師,與關仝、李成被後世譽為「北宋三大家」。其畫師法荊皓、李成,得北方山水雄渾壯闊之氣,米芾《畫史》稱之「顯顯如恆岱」。範寬作畫多以中鋒,用筆凝重狀若屈鐵,層層積染墨色渾厚。所用山石皴法獨具一格,中鋒點寫密如雨點,號為「豆瓣皴」。
  • 北宋山水畫家範寬
    李成、範寬兩位大師在宋初山水畫上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風貌,分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畫家。  善畫山水,師荊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別成一家。他重視寫生,常居山林之間,危從終日,早晚觀察雲煙慘澹、風月陰霽的景色,雖風寒月認錯,也不停止。宋人論他的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構圖繼承荊浩「善寫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傳統。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
  • 範寬:宋畫第一人
    ,並列「北宋三大家」,後又與董源、李成並稱「宋三家」。藝術成就使得範寬與同為華原人的柳公權合稱「柳範」。2004年,美國《生活》雜誌將範寬評為「上一千年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墨善用黑沉沉的濃厚的墨韻,厚實而滋潤。
  • 範寬 | 古今真絕筆
    範寬擅畫山水,是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在華山、終南山等處生活,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範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雲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 北派山水宗師——李成的傳世畫作
    其中李成、範寬繼承並發展了荊關的北派山水,此時北派山水發展到最高峰,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而「北派山水畫」這一概念,主要是指從唐五代到兩宋之間三百多年時間的山水畫派。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下北派山水宗師——李成。
  • 範寬丨與山對坐
    範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雲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作品有裝飾於殿堂廳室粉壁屏風的巨幅,也有繪於卷冊展放案頭的小幅。此時名家輩出、風格多樣,畫家重視深入觀察、體驗自然景物,技巧上有了巨大創造。由於北宋定都開封,中原地區成為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宋山水畫的主流是沿襲了五代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著重塑造黃河兩岸關洛一帶的山水形象。宋初以李成、範寬成就最高。
  • 北宋範寬《雪景寒林圖》欣賞
    範寬《雪景寒林圖》北宋時期的山水畫,以李成、範寬、郭熙、燕文貴、王希孟等名家最有成就。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將關仝與李成、範寬並列為五代宋初最有影響的「三家山水」,認為「關、李、範」「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一時成為山水畫的典範。範寬一生勤奮創作,《宣和畫譜》著錄有他的58件作品。以「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為其繪畫風格,被稱之為「與山傳神」。《雪景寒林圖》是範寬的傑作之一,收藏於天津博物館,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 範寬,「與山對坐」
    範寬用渾厚的中鋒構成的骨線,凸顯了山石這種頂天立地、堅實敦厚的面貌,不僅成就了《溪山行旅圖》的獨特意境,這種沉鬱蒼茫、雄強渾厚的畫風,也成為北宋時期北派山水畫的基本特徵。歷史上對範寬的身世記載特別少,甚至連其生卒年都不確定。一種說法是他字中立,另一種說法是他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寬緩,人稱「範寬」。
  • 醉書畫——範寬,與山對坐
    範寬擅畫山水,是北宋山水畫三大名家之一。早年師從荊浩、李成,後來覺悟到應當重視對自然山川景物的觀察、體驗,因而長期在華山、終南山等處生活,對景造意,寫山真骨,自成一家。範寬畫作中的峰巒渾厚端莊,氣勢壯闊偉岸,令人有雄奇險峻之感。他用筆強健有力,存世作品有《雲山秋霽圖》《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等。
  • 範寬畫集欣賞
    作為宋初北方畫派大家之一的範寬,由於其畫蒼古雄強,遂與李成清曠秀潤的畫格形成兩家宗風,世人謂之「一武一文」。殊不知,範寬雖在畫風方面是李成的「敵體」,早年他最先師法的卻是李成,還頗得李氏畫法之精妙呢!範寬,本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人,由於生性寬厚大度,行事又遲緩,故被人稱作範寬,本名倒被忽略了。他以模擬李成的畫法為始,後來又學荊浩,雖也能達到登堂入室的水平,但因在藝術上未能超越老師,風格上只能蹈襲前人窠臼,使他深為抱憾。經過長期殫精竭慮,他終於豁然自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
  • 「今日學畫」郭熙樹法、範寬樹法
    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捲雲的皴筆,後人稱為「捲雲皴」。他畫山水注重深入體察生活,能真實、細緻、微妙地表現出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於影塑,在牆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