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愙齋書法」書法高手不為人知的臨帖秘訣

2020-09-18 愙齋書法

字形是重要的一關,沒把握字形其他臨帖嘗試都是虛的。當我們能基本把握字形後,就要開始自己心裡留個心眼兒——臨帖的創作思維(基於筆法、墨法、通篇章法等臨帖嘗試)。



1

臨帖原大,讀帖放大


指的是結字的大小,在臨帖、創作時,一定要注意字的大小變化,這樣就避免了呆板。一般臨帖大小參考原帖,而讀帖可以選購放大版字帖,便於觀察筆法如轉折細微。



2

粗細變化,寫出質感


我們常說筆要提得起、按得下。提得起就是要求我們敢於在正常書寫狀態下突然用筆尖書寫,雖然是用筆尖書寫,但是也要有提按變化,也要用力書寫,而絕不是描。所謂按得下,就是敢於讓毛筆大面積吃紙,甚至使用側鋒。這裡要說明的是,雖然筆畫很重,但也要見行筆,筆劃要有質感。



3

枯要見筆,溼要見形


枯,是毛筆上的墨汁將近用完時的狀態,這時就是出現飛白。溼,自然是剛蘸墨時的狀態,這時寫的字很容易出現漲墨,漲墨後的字一定要可識,否則就變成了肥肥的墨豬。枯要見筆,溼要見形,枯溼過渡要自然。



4

疏密得當,通篇調控


除了要有相當的筆墨技巧,更重要的時能對全篇進行調控。



5

欹正相生,參差錯落


在一幅書法佳作中,一定是欹正相生,參差錯落。



6

筆斷意連,顧盼呼應


指字與字之間的連接關係。斷和連不要有死板的規律,但不能沒有呼應。



7

理性運作,感性生發


理性運作,巧作安排,感性恣意,情理生發。感性和理性的反覆運用,既能表現作者的情感變化,在形式上也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節奏感,同時也更能打動觀賞者。

相關焦點

  • 「愙齋書法」學書法有秘訣:細看+精臨+深悟
    臨帖的時候,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細看」,關係到眼界是否能高,眼不高手必不能高。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照抄,應多讀帖,多觀察。即是說,書法貴在神採,字寫出來要有生命,有神情動態;而在字形結構和筆畫上精細,卻神採不足的,只能算是次一等的水平。一個人如果寫的字既有形質之精美,又有神採之鮮活,那麼他就等於從古人那裡繼承到了精華的東西。
  • 「愙齋書法」田蘊章書法講座是不是誤人子弟?
    可學書法的人都應該知道,他自己也知道,學書法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臨帖,臨歐顏柳趙,臨二王,臨前人古碑帖,而不是臨田。那你學歐的不教大家怎麼臨歐,怎麼說的過去?他不講臨帖,不示範臨帖,我想這和這個節目的內容設計本身有很大關係,既然要講一個字的「楷行草」三種書體的寫法,示範臨帖就是一個無法操作的偽命題,你不能楷書示範歐陽詢的版本,行書示範王羲之的版本,草書示範孫過庭的版本,你想示範同一個人的三個版本,那就只能是田蘊章的了
  • 「愙齋書法」學習書法,這3個壞習慣不改,就不要再浪費紙了
    important}很多老師教書法喜歡強調「天賦論」,認為學習書法需要有好的「悟性」,也就是天賦,不二齋並不這麼認為,誠然,對於書法的學習,天賦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你不想成為大師級書法家,僅僅想希望通過書法謀生,或者作為一個興趣愛好,不二齋覺得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在書法尚取得一定的成績的。
  • 「愙齋書法」書法高手開出一份臨帖清單,這就是正路子
    初學書法,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無疑就是「選帖」。選擇一本正確規範的字帖,對以後的學書之路至關重要。如今書店裡,各種碑帖琳琅滿目,但帖不一定皆是好帖,由於出版社採用的方法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層次。因此,有些字帖可取,有些則不可取,要慎重選擇。
  • 「愙齋書法」隸書「三要」
    一、要理解隸書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隸書以及與其他書法四體的區別什麼時期的隸書成就最大書法歷史上有過哪些典型風格的隸書又是如何評價當下流行的隸書你腦子裡把這些問題整清楚基本上知道自己學的啥也就是所謂學習找到入門的「門」在哪裡才不至於糊塗練字
  • 「愙齋書法」乾隆臨帖,怎麼樣?
    乾隆是清代書法界優秀的學習者、收藏者和突出的宣傳委員,他對書法的喜好與清初期皇帝們主推米芾、乾隆在書法方面最大作為是刻成了《三希堂法帖》和編成《石渠寶笈》,兩個工程彙編了大量法帖,為書法的整理、傳播作為極大貢獻。
  • 「愙齋書法」怎麼練習篆書?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途徑,也是書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臨摹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向更高層面的發展過程。書家創作靈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 「愙齋書法」梁啓超臨《張遷碑》作品
    在書法這件事情上,梁啓超的努力在於臨帖。有目標的臨帖,是梁啓超與我們泛泛而臨的不同。對於臨帖,他自己曾說「第欲學書,終非痛下臨摹之功不可」。從他的「書法」實踐來看,確是從方正一路的《龍藏寺》《聖教序》《張遷碑》入手,經過長期不輟的臨習,最終形成了自己方勁、平實、雋美的「書風」。1995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梁啓超臨《張遷碑》十二條屏曾轟動一時。今日特分享給大家,舊物重讀。
  • 「愙齋書法」「讀帖」八種方式讀帖,與古人對話,輕鬆學書法
    秘訣是模仿書法。臨帖是寫好書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臨摹書法,才能向古人學習,繼承傳統,改造古人,煥發新意。從古代到現代,書法一直受到書法家的高度重視。即使已經成為書法大師,也不可忽視和忽視,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 「愙齋書法」啟功:你這是刀法不是筆法
    「書法童子功本書系啟功先生談論書法札記釋文:趙松雪云:「書法以用筆為上此義可通書法。拙筆如斯,想高手或不例外。眼前無精粗紙,手下無乖合字,胸中無得失念,難矣哉。
  • 「愙齋書法」中國書法,斷裂了五次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有著它特有的發展規律,書法更重筆法的傳承和藝術形式的借鑑。而社會的動蕩與戰亂,則是書法斷裂以至不連續的直接原因。,則是以損害其他書法——特別是王獻之書法——的自由發展為代價的。▲ 明 · 王鐸 《題野鶴陸舫齋》
  • 「愙齋書法」高手在民間:香菸上寫《蘭亭序》,惟妙惟肖
    我們經常說「善書者不擇筆,善書者不擇紙」,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自從看到這位民間高手的書寫情景,筆者對這句話也是深信不疑的。這位民間高手的行為,顛覆了筆者的所有想像力,也顛覆了筆者的審美,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一番吧。
  • 「愙齋書法」你沒見過的葉劍英父子書法
    書法上用筆較為纖細、簡練,但並不影響整體的氣勢。很多的字形處理得非常險峻,比如「科」、「過」、「關」等字,但險峻之中又能找到平衡點,可見葉帥深厚的書法功底。細細品來,無論是剛勁有力的書法,還是洶湧澎湃的書寫內容,都給人一種莫大的鼓舞與激勵。
  • 「愙齋書法」這樣寫鋼筆字,進步最神速
    和硬筆書法藝術是硬筆書法學習的三個階段。因此,欣賞一幅字是硬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藝術,要看它是否有藝術性,美不美。當然,有時候也難以分清。硬筆書法與硬筆書法藝術也無明顯界限,它要靠欣賞者的水平來判斷,這就上升到欣賞的範疇。
  • 「愙齋書法」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其實就"倆字」
    滿街充斥著「醜書」「江湖體」「老乾體」「雜耍式」「表演派」等諸多書法流派時,好像弄清「書法的真諦是什麼」就變得尤為重要。才明白什麼是書法,練字為了什麼。能融百家出新的人,無論是一些江湖大師,還是真正的書法高手
  • 「愙齋書法」書法欣賞 | 宋拓《松桂堂帖》
    米芾認為,謝安的書法水平在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之上,而他的《八月五日帖》又是其中的精品;而王羲之的草書除《王略帖》外,其它都是偽品;《十二月帖》則是王獻之的重要書帖,傳世「中秋帖」就是從《十二月帖》失去前六字「十二月割至不」之後,從「中秋」二字開始而得名的。
  • 「愙齋書法」初學書法,要知道的書法知識
    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說,時常會有這樣的困惑:毛筆應該用軟毫、硬毫還是兼毫?●硬毫筆:筆性剛健。如:狼毫、山馬、牛耳毫、鼠須、山兔、鹿毛筆。●軟毫筆:筆性柔軟。如:羊毫筆。如你是對照臨帖(或者點畫訓練)寫得慢一些還可以理解。如果是背臨或者創作時還用筆行速過慢就是用筆錯誤。怎麼判斷?以自己平時的書寫速度為參考,慢個五六拍,是可以理解。如還是太慢說明就是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書法的書寫和平時的寫字一樣,練習的是一種肌肉記憶。會拿筷子的人吃飯相信你即使閉著眼能餵到嘴裡一樣,這是一種長期訓練下的下意識行為。
  • 「愙齋書法」能留名青史的書法家,必須具備3個條件
    我們經常談臨帖,經常談古人,其實這是繼承和發揚的問題。繼承與創作,臨帖就是在繼承,能消化的去臨,有目的、有思想的去臨,臨完了那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創作。都是在臨帖上出了問題。如果要成為大師,那還是要有見地的,有身份的,在書法界
  •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唯一門徑,離開了臨帖則書法不能進步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唯一門徑,離開了臨帖則書法不能進步。世界上的各門藝術中,恐怕只有書法與他的傳統聯繫的如此緊密,離開了對傳統的正確繼承,書法幾乎不能前行。歷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創新」者,在推倒了傳統之後,也都在還沒有摸到書法大門的時候就倒下了。
  • 書法零基礎也能入國展——毛國典傳授選帖臨帖「秘訣」
    隸書中堂 曹操《觀滄海》 5月13日上午,2019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展「名家講堂」在省美術館開講,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毛國典,就如何選帖定位、如何臨帖、如何臨創結合,給廣大書法愛好者傳授了他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