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不喜枯荷句,《紅樓夢》兩改義山詩

2020-12-18 初衣勝雪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朝李商隱

「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誰非怨別人。若但掩關勞獨夢,寶釵何日不生塵。」唐朝李商隱《殘花》

詩文漫讀:竹做的水邊的亭子,清靜無塵,照眼清涼,我的思念越過了雲海,只覺得城城復城城。這秋雲壓下的黃昏,霜寒凌冽,一池的枯荷寂靜無聲,我寥落的心情,等待秋雨,打在枯荷上的聲音。

快要開敗的花朵,在早上的露水裡,悲嘆著春天的早逝。只怪你這麼早的就盛開了,怨不得春風遲來。若是靜靜的自守,只剩下一簾幽夢,只怕是金釵美玉,也會蒙上灰塵。

初衣解詩:對於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紅樓夢,語言清新自然,平淡家常中卻蘊含著深刻,已經到了每一字不可少,也不可多的地步。這至少是資深的紅樓夢的讀者不能爭議的事實。

如果說關於李商隱的詩句,只出現過一次的錯誤,我們可以理解為曹雪芹對李商隱的詩不喜歡,或者不曾熟讀。但是對於一個有意為閨閣女子留詩的作家,在前80回裡,兩次出現對李商隱詩的改動,就不能說這是他的無意了。畢竟他還有十年的時間,進行整理改動。

第一次出現的改動,是借林黛玉的口說出來的。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可憐李商隱被林黛玉最喜歡的這一句詩,還是錯的。因為李商隱的原句是「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是林黛玉有心犯的錯,還是無心犯的錯?這是曹雪芹故意為之還是真的不記得李商隱的原句?就算是無意的錯,這一段的場景也成為了經典,因為很多人就是通過這樣一句話來了解李商隱的。至少曹雪芹在意境上是和李商隱有著共同之處的,如同林黛玉連接幾次都說,就要留著殘荷。古代的化用也是一種文學表現手法,但如何非要點出李義山的名字來?

可見李義山在曹雪芹或者林黛玉心中是有地位的。雖然不喜歡也是熟讀了他的詩的。其實這是一個悖論,你不喜歡,怎麼會記住這個詩人的名字?怎麼會區分他的這句詩和其他的詩的區別?

這當然引起了諸多人的討論,說是故意化用,以符合場景。又或者是真的不喜歡,只撿著要緊的說。

如果說一句詩有錯,可以理解為曹雪芹無意。但是在紅樓夢中,兩次出現李義山的詩,第二次是苦學詩句的香菱,說有一句「寶釵無日不生塵」,就這一句話,就把李義山的句子給改了,李商隱的原句是「寶釵何日不生塵」。要知道香菱學詩非常刻苦,她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比較的。如果說她在這句話裡出現了錯誤,這個責任絕對不該香菱背,而應該直指曹雪芹。

一句「紅樓隔雨相望遠」,讓多少人將李商隱和紅樓夢聯繫起來。而曹雪芹,居然大肆寫的紅樓夢,在劇中用了很多李商隱詩中的場景,去獨獨將他的原詩兩次給改動了。如果說這也是無意的話,紅樓夢的藝術價值會大打折扣。

只能說曹雪芹是有意為之。因為李商隱的符號,是壓在他心頭上的揮之不去的傷痛。

李商隱是我國晚唐著名的詩人,其實讀過他的詩句和了解他生平的,都知道他不但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因為他的詩作,的的確確是藝術品,他更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愛國官僚。

為什麼曹雪芹會繞開李商隱?或者故意的在李商隱的句子中有改動?其實這是一種尊敬的做法。為尊者諱,不但是自己的親人,而包含自己的崇拜者。

那麼曹雪芹又為什麼尊重李商隱?其實通過現在的資料,我們已經很清楚了。李商隱服務的是大唐帝國,他憂患的是真正的他的皇帝,他的國民。李商隱仕途的百折不饒,實踐者一個偉大的愛國的現實主義者曲折而崇高的心路。

而曹雪芹,他卻是一個包衣子弟,是奴才的奴才,連同這個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至少在他的心目中都曖昧不清。國是他的國,君不是他的君。曹雪芹不但沒有效忠的對象,而正是洞徹了滿清政權的虛偽性,他無法在他的作品裡,安插李商隱這樣一個崇高的人物,作為效仿的對象。

林黛玉真的不喜歡李商隱嗎?林黛玉肯定喜歡李商隱,就如同曹雪芹也喜歡李商隱,但李商隱的路,他和林黛玉無法的延續。他用李商隱的精神來對待賈寶玉的仕途嗎?你要知道效忠的對象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留得殘荷聽雨聲」,是曹雪芹和林黛玉尊重李商隱,那麼「寶釵無日不生塵」,就是不願意用李商隱的原句,過分愛惜薛寶釵。因為薛寶釵恰恰努力想效忠的,恰似曹雪芹和林黛玉放棄的。在李商隱的原詩裡,他是對著,那春天渴望雨露渴望春風而過早開放的花朵,帶一種深深的憐惜,那麼曹雪芹對薛寶釵的態度,卻沒有這樣的深情。因為他知道薛寶釵的短視。

如果說李商隱是晚唐的斜陽,用杜鵑悲啼的聲音來高歌他心中的家國,曹雪芹分明的知道,這國不是他的國,他無法像李商隱一樣去效忠,去熱愛這樣一個王朝。他寧願自己毀滅。

但是末世的哀歌,都沾染著無辜人的血淚,曹雪芹雖然無法在在紅樓夢裡,給李商隱最好的尊崇,但曹雪芹寫下的無辜人的快樂和悲傷,卻正是李商隱所表達的深情與慈悲。

所以我認為曹雪芹和林黛玉一樣深愛著李商隱,並用各種方式向他致意。而且也小小的調侃了一下薛寶釵。就讓她寶釵生塵,雖然是她個人的不幸,但至少沒有為這個腐敗的王朝添磚加瓦。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殘花啼露莫留春,尖發誰非怨別人。若但掩關勞獨夢,寶釵何日不生塵。」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古典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

相關焦點

  • 留得枯荷聽雨聲,禪意並不悲觀,枯荷與《紅樓夢》殘荷的不同!
    讓我在這夜裡,守著一池的枯荷,去聽那打在荷葉上的瀟瀟秋雨聲。初衣解讀:這是一首著名的寫秋天荷花的詩句。在《紅樓夢》裡,它被改了一個字,叫做「留得殘荷聽雨聲。」才女林黛玉,在大觀園群遊荷花的夏天,非常俏皮的說了句,她平生最不喜義山詩,就只喜歡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成為紅樓夢裡最經典的,情景交融的橋段。
  • 曹雪芹為何故意把李商隱的「枯荷」改為「殘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都知李商隱原詩寫的是"枯荷",為何到了曹雪芹這裡變成了"枯荷"呢?難道真是筆誤嗎?其實細想來,"枯荷"和"殘荷"雖聽起來相似,其實很有區別,這一處"筆誤",倒像是有意為之的。那曹雪芹為什麼會把枯荷"誤記"為殘荷呢?
  • 林黛玉修改李商隱名句:留得枯荷聽雨聲,薛寶釵嘲諷:不如不讀書
    賈寶玉遊船時覺得荷葉惱人,抱怨說「如何不將這破荷葉拔了去」。此時林黛玉就出聲反對,認為荷葉不該拔除。(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說著已到了花漵的蘿港之下,覺得陰森透骨,兩灘上衰草殘菱,更助秋情。
  • 林黛玉為什麼把「留得枯荷聽雨聲」說成「留得殘荷花聽雨聲」
    《紅樓夢》第四十回描寫賈母帶領劉姥姥和眾人乘船遊荇葉渚,池中生長著許多殘荷。小說寫道: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
  • 唐詩閒讀:「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紅樓夢》讀到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回,眾人遊大觀園,寶玉見塘中荷葉破敗,於是想讓人拔了去,原文是這樣的:寶玉道:「這些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 枯荷聽雨: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但是深秋裡的殘荷、枯荷,似乎很容易被人忘記,今天,我們就從李商隱的詩作中,來感受一下「枯荷聽雨」的獨特意境。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紅樓夢》:從林黛玉到曹雪芹,是否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紅樓夢》:從林黛玉到曹雪芹,是否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圖:電視劇《紅樓夢》而李商隱的原句是什麼?「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所以在李商隱筆下,是枯荷,而非殘荷。而林黛玉為什麼要改為枯荷呢?寶、黛、釵三人中,性格是有各自的特點的、林黛玉喜散,賈寶玉喜聚,薛寶釵向來無所謂。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最不喜歡李商隱詩,為何卻獨喜歡這一句?
    ——《紅樓夢》第四十回在《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寶玉等人坐船瀏覽大觀園,看見枯枝敗葉,寶玉覺得不喜,林黛玉引用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李義山指的就是李商隱。此句來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尾句,那麼這句詩有何意義呢?
  • 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最不喜歡李商隱詩,為何卻獨喜歡這一句?
    ——《紅樓夢》第四十回在《紅樓夢》第四十回中,寶玉等人坐船瀏覽大觀園,看見枯枝敗葉,寶玉覺得不喜,林黛玉引用了李義山「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李義山指的就是李商隱。此句來自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中的尾句,那麼這句詩有何意義呢?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祖籍懷州河內,生於鄭州滎陽。
  • 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與「枯荷」賞析
    「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託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裡思念著遠隔千裡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
  • 林黛玉品唐詩:她最不喜歡這一位詩人,卻又對他的這句詩情有獨鍾
    《紅樓夢》第四十回裡,林黛玉對賈寶玉這樣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林黛玉這樣說,是為了讓賈寶玉放棄拔掉枯萎的荷葉。賈寶玉果然聽林黛玉的話,林黛玉一說,賈寶玉就覺得不應該拔掉這些荷葉了。
  • 林黛玉為何不喜歡李義山的詩?看完背後隱情,才恍然大悟
    林黛玉為何不喜歡李義山的詩?看完背後隱情,才恍然大悟《紅樓夢》第四十回,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林黛玉為何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卻又單單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呢?
  • 李商隱的名句枯荷還是殘荷,一字之差引發的思考!
    留得殘荷聽雨聲,原句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竹塢無塵水檻清」,詩人勾畫了駝氏亭清幽靜雅的環境,這遠離了塵囂的境地,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
  • 林黛玉將李商隱名詩修改一字,成她一生讖語,死後賈寶玉才明白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可以肯定不是林黛玉記錯。從「枯」改成「殘」,這句詩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完全改變了,與林黛玉的人生有了緊密契合。(第四十回)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賈寶玉見到池塘中枯荷惱人,抱怨為什麼不清理。
  • 紅樓夢那些描寫荷花的詩句裡,黛玉的那句最美
    那麼哪裡才是《紅樓夢》裡的荷花與時光呢?「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紅樓夢裡的第一支荷花,是一個如「香菱」般美好的女子。蓮花正盛的夏天,是這一曲紅樓夢的高潮。留得殘荷聽雨聲第三朵,便是林黛玉最愛的那一朵。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
  • 留得枯荷聽雨聲——詠殘荷古詩詞賞析
    即使秋荷殘破,唐代詩人李商隱仍然對它們深情不減: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託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裡思念著遠隔千裡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
  • 林黛玉最不愛李商隱詩作,卻偏愛其中一句,為何?意境太美!
    對於古代的詩人,林黛玉最喜歡的是王維,而最不喜歡的卻是李商隱。林黛玉為什麼偏偏不愛李義山的詩?是他的多情無端驚擾了林妹妹的思緒,還是孤標傲世的林妹妹生性不喜情多?可是,這林妹妹卻是大觀園眾多女子中最多情的一個。儘管不喜歡李商隱的詩作,可是對其中的一句,林妹妹卻非常偏愛,這句潔就是「留得枯荷聽雨聲」。為何?
  • 為何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卻獨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這一句?
    《紅樓夢》在第四十回中有一段關於林黛玉的描寫:賈母率眾人遊大觀園。行至荇葉渚,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林黛玉的詩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婉約而又"風流別致"的作品,如柳絮詞、桃花詩,代表作《葬花吟》、《秋窗風雨夕》,這一類詩是林黛玉最典型的多愁善感的性格的折射;除此之外,林黛玉還有一類詩是對"詩佛"王維的模仿,如《世外仙源匾額》,以工筆描繪,清新自然。 除了王維,林黛玉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人物,也受到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影響。
  • 曹雪芹和李商隱的一次詩文過招,通過林黛玉之口說出,曹雪芹勝
    林黛玉的詩才是《紅樓夢》之冠,極少會有其他人會在詩情上超越林黛玉。尤其黛玉的詩更是透露出她人生的際遇以及心路歷程。但林黛玉的詩,其實和李商隱的詩有些類似的效果,但原文中林黛玉偏偏說自己不喜歡李義山的詩。
  • 紅樓夢裡不為人知的殘荷與雨聲,竟暗藏驚天秘密!細思極恐!
    紅樓夢裡不為人知的殘荷與雨聲,竟暗藏驚天秘密!細思極恐!《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文本表面看似極盡享樂的遊園場景,卻暗藏無限悲情,蒙回前總批道:兩宴不覺已深秋,惜春只如畫春遊。可憐富貴誰能保,只有恩情得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