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孝」字的理解和今人有這麼大的區別

2020-12-01 小草根學歷史

兩千多年來,《孝經》中的養老、敬老、尊老、親老、送老思想被反覆地強化,成為了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美德,甚至具有了法律的功能。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得認識中國的孝道;要理解中國的孝道,就得從「孝"字談起。

漢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優點就是可以望文生義,我們可以從「孝」字的字形,推測它最初的意思。「孝」字的最早的意思,並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孝道,而是「祭祀」的意思。從字形看,「孝」字的上部是「屍",下部是「子",像行禮的孝子;單就字形來理解,就是一群孝子在祭祀祖先。下面,我們先來分析「孝」字上部的「屍"字。理解了「屍"的含義,也就知道「孝」字的本義了。

先秦時期,在說「屍"的時候,不完全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屍體的意思,「屍"字與中國古代「祭必有屍"的習俗有關。先秦時期,尤其是西周時,在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中,其中最為重要的事項就是「屍祭"。

"屍"字在先秦文獻中隨處可見。《詩經》是西周歷史的重要文獻,且是先秦少有的幾部文獻中爭議最少的一部文獻,其真實性較強。(詩經》中,說到「屍"字的共有七篇。這七篇是:《召南·採蘋》《小雅·祈父》《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大雅·既醉》《大雅·鳧鷺》《雅·板》,其中的「屍"字,多是與祭祀有關。如《小雅·楚茨》:孝孫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鍾送屍,神保聿歸。

姚際桓先生在《詩經通論》中對此的解釋是:「此農事既成,王者嘗燕以祭宗廟祭祀狩獵塗朱骨拓片 商代之詩.」在先秦時期,祭祀宗廟是一年四季都必須舉行的。祭祀之中,是少不了 「屍"的,這句詩中的「皇 屍",「屍」是同一個意思,只不過,「皇」是大的意思,指的是在農業豐收的儀式上由活人扮成「屍",作為祖先的神靈,接受其他人的祭拜。孝子、孝孫,通過這種祭拜的方式來得到祖宗神靈的保佑,以取得來年的豐收。又《詩經·大雅·既醉》:昭明有融, 高朗令終。 令終有俶,公屍嘉告」。

這是《詩經》中反映周王在祭祀完畢之後用饗的情況,意思是說,周王祭祖結束之後,他借「公屍」之口,向主祭人祝福。通常,這裡的「公屍」是由卿大夫來充當的。唐朗的孔穎達在解釋這句詩時說,「周公祭天,用太公為屍」,也就是說,以太公來扮演「屍」,接受周公的祭拜。這只是在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上有一些差異而已。

先秦時,多種情況下都會用屍,如祭祀社稷、祭祀祖先等。同樣的情況在《尚書大傳》中有詳細的記載:

天下諸侯之悉來,進受命於周,而退見文武之屍者,千七百七十三諸候。皆莫不磬折玉音,金聲玉色。然後周公與升歌,而弦文武。諸侯在廟中者,仍然淵其志,和其情,愀然若復見文武之身。

這段文字說的是在周公時舉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屍祭儀式,事因是當時將洛陽定為成周(拱衛鎬京宗周之意),要舉行盛大的祭祀。這段文字雖然語焉不詳,但祭祀的對象是文王和武王,倒是說得很清楚,因祭祀儀式上有「文(王)、武(王)之屍」,參加祭祀的諸侯王有一千七百七十三人,可知這次祭祀文、武的規模是空前的,從這次屍祭的場面可以看出西 周初期的國力空前強盛。在《尚書大傳》中,還記載了一次周公時期的 屍祭儀式,此次祭祀的對象只有文王,地點是在太廟(穆清廟),說周公司儀式上,見到文王之屍,仿佛見到了文王本人,周公臉上現出了憂傷。

有關屍祭的情況,在《儀禮》中有詳細的記載,《儀禮。 士虞禮)中有「祝迎屍」的說法,鄭玄的解釋是:「屍, 主也。孝子之朵, 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屍而主意焉。」這裡的「祝」, 相當於主持人。顯然,在祭祀中「立屍」的目的,是讓孝子、孝孫們看到屍而移情於死去的祖先,藉助祭祀來析福。

屍祭是一個非常煩瑣的過程,要舉行一系列的儀式,裡面有許多表演的成分,現在甚至有人將屍祭的過程當做戲劇過程來研究,將屍祭分為三個階段。第- -階段是「噬屍」,意思是通過算卦的方式選定屍,讓選定的屍得到神靈的認可,也就是通過這一階段使屍的扮演者得到合法的 地位。在選定屍之後,還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要給選定的屍選擇一個配偶,這就是「女屍」,這種情況記載在《儀禮。士虞禮》中:「女,女屍;必使異姓,不使賤者。」鄭玄的解釋是,這個扮演女屍的,應當是「庶孫之妾」,若不是嫡出、正室,則沒有資格做「女屍」,也就是說,要做女屍,得有一定的身份才行, 並不是誰都可以做。

確定了屍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的「宿戒屍」。「宿」是「進"的意思,至於「戒屍」,是指告誡,指在正式舉行儀式之前,告誠諸官要齋戒,齋戒之後就是祭日。

第三個階段就是在祭所進行屍祭。這是屍祭的主要階段,是屍祭的高潮。這一階段,涉 及屍所穿的服裝、屍的受祭過程、屍的形體動作、屍的言談、戶飲酒食菜、屍的舉止等的規定、程序等。 這過程非常煩瑣,由一些固定的儀式組成,屍要在祝的主持之下,完成屍祭的過程。從文獻資料來看,正式的屍祭大致有以下一 些程序:首先是「屍人」到「屍坐」,也就是屍如何進人屍祭場所,包括屍坐的方向,都有規定。 屍坐定之後,男祭主和女祭主都得悲傷的哭。 之後是「獻屍」,就是祭主拜屍,屍酬拜主人。隨後是戶、主人等象徵性地吃飯、飲酒。最後是「利成」、「屍出」。 所謂 的利成,就是在儀式結束時,祝要說的一句話, 就叫「利成」,表示儀式即將結束。「屍出",就是在儀式結束時,屍隨著祝之後,離開屍祭場所。

有兩個屍祭的考古文物,形象地再現了古代屍祭的場景。一處是江蘇六合的屍祭殘圖,屍者雙手扶膝,垂足安坐,兩邊是祭祀者,此圖來源於春秋時期的刻紋銅殘片。另一處是在雲南晉寧石寨山獲得的屍祭雕像一組, 雕像上共有56人,跪著,十分虔誠地向屍行禮,此雕像源於西漢時期的基室之中。有關這兩組考古文物的含義,存在著爭議,尤其是後者,因雲南在漢朝時是否受中原的文化影響,還是一個問題。但無論怎樣,對這兩起考古文物的解讀,為認識古代的屍及屍祭,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我國一些地方,現在仍然有古代屍祭的殘跡。有的地方,在死去祖輩或父輩的喪葬儀式上,餐桌的北方右手位,也就是最為尊貴位置上,通常是不坐人,但仍擺著碗筷,那是給「屍」坐的,也就是「屍位」,只不過現在顯得簡單些罷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很容易理解「屍」的意思了,由「屍」字組成的「孝」字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原來,「孝」是一些人在那裡祭祀祖先,舉行祀祖敬神的活動。

既然在先秦古籍中的「孝」字表示祭祀,那先秦時期的孝道到底用哪個詞語表達呢?先秦在表示孝養父母時,另有專詞,那就是「畜」、「養」。在談到這兩個字時,先從《周易》開始。《周易》中有「大畜」的卦辭:「不家食,吉。」古人解釋「不家食」的意思,說是「養賢也」,《康熙字典》中解釋為「教養」之意,總之,畜有養的意思。至於「養」字,則與畜字同義,都有養育之意。在《詩經》中,「孝」與「畜」、「養」的差別就更加清楚了,《詩經》中有多處使用「孝」字,由孝字組成的詞有「孝思」、「孝友」、「孝子」、「孝孫」等,但此處的孝字,多是指與祭祀有關的活動。《詩經) 中的"孝子,「孝孫"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孝子",「孝孫」並不是同樣的意思。(詩經》中所謂的"孝子」,指的是主人的嗣子,也就是在廟堂中能夠紀念祖先業績而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的人,至於「孝孫",《詩經·小雅·楚茨》中說:「孝孫徂位,工祝致告,"意思是說孝孫前往祭位,祝官開始致告辭 這裡的 "孝孫",指的是替代祖父的屍,也就是供人祭拜的屍。

也有人將「孝孫」解釋為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的主祭之人。不論是何種解釋,「孝子」,「孝孫」都是與祭祀活動有關的。"畜」,"養」兩字,在(詩經)中有數處提到,指以食物餵養,表示父母養育兒子或丈夫撫養妻子。

後來意義上的孝,雖然在《周易》《三禮》中難以找到,但在《詩經》中有形象生動的寫照,畢竟《詩經》是從民間採風來的。《詩經》三百篇中有三首詩是表達孝子之思的典範之作,這三篇是《陟岵》,《鴇羽》和《蓼莪》 其中的《陟岵》一詩,是表達孝子行役,思念父母的。其背景是說,因魏國太小,不得不讓本國人為大國服役,本國的人遠離家園,這些遠離家園的人們就有了父母之思。相較於《陟岵》,《詩經 ·唐風 ·鴇羽》更為有名一些。《鴇羽》是哀嘆 「王事"徵戰過多,沒有時間在家裡種植各類莊稼來奉養自己的父母親以下僅引其中的第二章:

肅肅鴇翼,(野雁沙沙撲雙翅,)

集於苞棘(落在酸栆樹叢裡。)

王事靡駿,(徭役一直無休無止,)

不能藝黍稷(不能種植高粱和粟子。)

父母何食?(父母拿什麼來吃?)

悠悠蒼天!(高遠的蒼天啊!)

曷其有極?(這樣的日子到何時是個了結?)

《鴇羽》出自《唐風),唐是傳說中的堯帝的所在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南部一帶,故堯又稱作「唐堯」,今山西也稱「唐」。這首詩的背景,應當發生在今山西,一般認為是在晉昭王到武公這數十年間。這期間,戰事頻繁,從軍人伍的戰士,不能養其父母 ,特作此詩,表達孝子之心意。《鴇羽》是《詩經》中表達孝子之心的名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說,苦於徵役,而不得養其父母,則有《鴇羽》之嗟。《蓼莪》是《詩經》中表達孝子之思的最為著名的一篇,也是最為感人的一篇。其主旨也是說遊子徵戰在外,不能孝養父母,表達孝子希望奉養父母的急切的心情。此處僅引其第一和最後一章。

蓼蓼者莪, 匪我伊蒿。(高高的是莪蒿,不是莪蒿,是蒿草。)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可憐父母親,養我真辛苦。)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南山多險峻,暴風真強勸。)

民莫不轂,我獨不卒。(人人光景好,獨我不得盡孝心。)

此詩說的是窮人終年勞作,卻沒有能力養活自己的父母,詩中的人物寢嘆自己太窮,對自己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感到愧疚。一千多年之後,西晉營陵(今山東樂昌縣)人王裒,每次讀《詩經》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句時,仍淚流不止,因這個原因,他的弟子就不再講此篇詩。

王裒何以讀到此詩如此傷心,這得從他的父親說起。王裒的父親王儀,是魏將軍司馬昭的司馬,司馬昭在與吳國的一場戰役中戰敗後問王儀,此仗失敗,責任在誰,王儀說,責任在元帥(指司馬昭),司馬昭為此殺了王儀,王裒因父親無端地被殺而懷恨在心,就不仕於朝廷,隱居教授,築室於墓側,旦夕拜跪,攀柏悲號,涕泣著樹,樹為之枯。二百多年後,南朝齊吳興鹽官(今浙江海寧)人顧歡,他與王裒一樣,也是每次讀到《詩經》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就執書痛泣,於是,授學者廢《蓼莪》篇,不再講授。

顧歡是南朝梁齊間的著名的道士,早孤,後隱居天台,講黃老之學。唐朝末年的東平巨野(山東巨野)人孟元方,在他十八歲中舉時,父母相繼去世,孟元方未嘗有笑容,每讀到《夢莪》篇時,必哀咽號跳,情慕不已,必定到父母的墓上抱樹而哭,有時到傍晚才停下來,即使在荒郊野外過夜,亦無恐懼之色。

即使是貴為皇帝,讀到《夢莪》時,也不能免於悲傷。一次, 唐太宗在自己的生日宴會上,讀《夢莪》篇,淚泣數行而下,左右皆悲。有人在評價《夢莪》篇時說:「喻父母生長我身,至於長大乃是無用之惡子,不能終養也。此孝子自怨其身之辭也。」魏陳思王有詩日: 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退詠南風詩,灑淚滿煒袍。」

相關焦點

  • 「孝」字解析!如何理解: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孝」字解析:甲骨文字形很形象的表達了內涵!漢字「孝」的字形非常簡單,上面一個「耂」,下面一個「子」。而這個字的甲骨文更形象,仔細看下圖:像不像一個孩子在攙扶著老人在走路的樣子?也可以這麼理解:老人在上面,孩子在下面。
  • 「孝」字解析!如何理解: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今天解析我們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個漢字「孝」。「孝」字對我們 所有人來說,顯得如此的厚重,裡面囊括了太多的人和事。本文將從從漢字的角度來分析「孝」字,聊一聊這個字背後的寓意。你如何理解「孝」字?「孝」字解析: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地表達了內涵!
  • 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孝」?
    同樣是在強凋孝是為人的根本,人有德和教化,故孝也是為德和教化的根本。反過來說,不孝則非人,是獸之行;不孝則無德,更談不上教化。對孝本質的理解和對錯此處暫且不論。那什麼是孝呢?古人一再強調孝,天子多以孝治天下,可從來沒有人給孝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 古人的字和名有什麼區別?
    無論是在遠古時期還是在三皇五帝之後,人只有擁有姓氏和和字才表示這個人是存在於社會的。而當時人的名其實和當時的部族圖騰有著密切的關係,人的名在一定程度上象徵著一個部族,而不是個人,與之相區別的是他們的字。從這點來看,古人的名和字最大的區別就是出現的時間點上。
  • 古人作《易》,今人習之,那麼,古人和今人在易經方面誰更厲害?
    易經的形成,離不開古人的智慧,也離不開當時的環境,而社會是向前發展,越來越進步的,那麼,在易經方面,到底是大人厲害,還是今人厲害呢?這種類似的問題,由來已久,我國歷史上,一直有一種思想的交鋒,叫「古今之辨」。什麼意思呢?
  • 如何理解「淫字論事不論心,孝字論心不論事」?孔子被誤解了2000年
    如何理解"淫字論事不論心,孝字論心不論事"?孔子被誤解了2000年如何理解"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是中國古人對思想和行動最精闢的論述。今天我就好好講講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野。當然,這不是主題,主題是,古人判斷"萬惡淫為首和百善孝為先"的標準,是主觀上的"心",還是客觀上的"事"。先來解釋一下"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是什麼意思。淫字論事不論心,論信千古無完人。
  • 古人書法是有話要說,今人書法是有字要寫
    20世紀換第一次「換筆」,從毛筆換成鋼筆,21世紀第二次「換筆」,從寫字變成敲字。兩個世紀、涉及億萬人的兩次「換筆」,徹底改變了書法的生存環境、生存形態、生存意義和生存價值。於是,一個嚴酷的現實擺在我們眼前,書寫的基礎已經不在,那麼書法大家何以產生?曾有人問我,問的很有意思,他說:「你說為什麼古代大書法家的字也不整齊?字,好壞我不懂,但一行一行寫得齊不齊我看得清。
  • 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臨摹碑帖的理念也很重要
    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臨摹碑帖的理念也很重要!臨帖是書法學習最重要的一環,臨帖的差異,可以說起點就決定了最終的技法高度,儘管都是臨帖,那麼,今人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呢?是殊途同歸還是背道而馳?古人臨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進步飛速,能不斷精進技藝,但是今人臨帖卻無法實現突破。面對精帖名帖滿腔熱情,最終卻無所適從。那麼,今人臨帖與古人臨帖有何不同呢?
  • 也談今人書法有否超過古人
    前段時間,中書協劉洪彪先生的"今人已超古人"書法論,引起了書法界的巨大漣漪。為什麼現在的書家們如此不自信呢?個人認為,時代書法的普遍衡量,應該是尖子對尖子,數量對數量,普遍書者水平對普遍書者水平去比較才行。這個怎麼比呢?即大家都從一個百年的時間裡去比。
  • 田蘊章:今人書法未超越古人!劉洪彪:我們已超越
    「狂」今人已經輸了田劉二人究竟誰的觀點正確,我們先放在一邊,先說說「狂」字。其實,今人之狂遠不及古人之狂,狂的方面今人就輸了。拋開魏晉和隋唐,僅北宋的仨狂人估計就要甩今人十萬八千裡。為了帶點江湖色彩,我特意為這三位狂人取了別號。
  • 田蘊章:今人書法沒有超越古人!劉洪彪:我們已經超越!
    他說:「今人書法的水平,應該說遠不及古人。我們還不要往太遠了說,今人和民國年間那批人比,就不能夠相提並論。那個年代寫的如啟功先生那樣水平的恆河沙數,不勝枚舉,太多了;那個年代寫好字的人,簡直是高手如雲、高手如林,太多太多了。"同時,田蘊章還表示今人書法沒有機會超越古人。
  • 臨帖,據說90%的人把字寫大了
    但其實,古人很少寫大號字的!對於古人而言,今人寫的碩大行草是難以理解的事。圖/王羲之手札都是小字,今人為了「展廳效果」而寫大其實,無論是臨字還是摹字,建議按照字帖原字規格寫。為什麼這麼說呢?按照原大來臨摹,可以感受到古人寫字時候手上的感覺:提、按、使轉…古人的手總不會和現在有差異吧。如果你非要把古人的小字放大去寫,我認為就不是「寫」了,而是在「畫」字!
  • 練書法,90%的人把字寫大了
    ,古人很少寫大號字的!對於古人而言,今人寫的碩大行草是難以理解的事。費了不少話,寫大字和寫小字到底有啥區別呢其實,無論是臨字還是摹字,建議按照字帖原字規格寫。為什麼這麼說呢?按照原大來臨摹,可以感受到古人寫字時候手上的感覺:提、按、使轉…古人的手總不會和現在有差異吧。如果你非要把古人的小字放大去寫,我認為就不是「寫」了,而是在「畫」字!
  • 古話說「淫字論事不論心,孝字論心不論事」,如何理解淫與孝?
    中國有句古話:「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這句話說得很明白,也就是色心人人有,不做就是好人,孝心只要心中有,做不到也不算壞人。中國自古還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 古人與今人(散文一篇)
    —— 此文節選自貧道散文集《人生,我只是路過》 今人總是喜歡嘲笑古人「土」,卻渾然不知自己在古人眼裡卻只是一個字「淺」!因為今人只擁有「小聰明」卻毫無大智慧可言;而古人卻擁有至高無上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文採、文筆、乃至是一舉一動都影響了歷朝歷代的人們。上至帝王將相,中至中產階級,下至一介草民,誰不是在「諸子百家」思想的陶冶之下成長起來的?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 「淫字論事,孝字論心」,古人在圍爐夜話什麼,有何道理
    博大精深的俗語是我國文化特有的標誌,短小精悍卻有意味深長,而這裡頭往往是古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就這樣漢語的優勢便形成了妙語連珠,使得諺語生動形象又如涓涓細流滋潤心頭。,「淫字論事不論心,論心千古無完人。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萬年無孝子」。古時讀書人多是儒家弟子,三綱五常無疑是繞不過去的彎,君臣、父子與夫妻,仁、義、禮、智、信。
  • 《朱子家訓》解讀二:古人對家內事務的要求,今人從中學到了什麼
    昨天整理出了古人對生活習慣方面的要求,定時發布了《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以後,有一定數量的分享、收藏和轉發,你的分享、收藏和轉發會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在此先感謝各位網友的厚愛。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古人對家內事務有什麼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
  • 賞花 古人與今人大不同!
    古人賞花和我們可是大有區別,不僅追求多形式、多層次的美的享受,更追求心靈上的感受。比如曲賞、酒賞、香賞、琴賞、茗賞等形式,還會觀花之「色」、聞花之「香」、品花之「姿」、賞花之「韻」……不禁感嘆,賞花,還是古人會玩,這文藝範兒簡直滿格啊!第一:古人賞花花樣多曲賞:賞花詠歌,為唐代所好。
  • 今人書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古人?
    有沒有超越古人的地方呢?恐怕就是見仁見智、不能統一了。我以為,除了形式方面,我們當代書法在很多方面是有所突破的,只是我們不能以一種很理性、客觀的治學態度去認真對待今人書法。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拿古人壓今人,或者互不服氣、互相輕視,不能冷靜地看待、分析今人書法的優劣,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今不如昔。只要有人說今人有超過古人的地方就群起而攻之,或曰「祖宗之法不能變」,使好多人不敢再說。
  • 大家經常理解錯的詩句:最後李白的這一句,被今人誤解了很多年
    大家肯定都是背古詩的長大的,那麼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大家容易理解錯的古詩。一、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形容新婚洞房之事的,可是真正的含義真的是這樣嗎?這句話這其實來自於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一首詩,名字叫做《春宵》,這首詩有四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