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20-04-04 14:34:00
MOS管的全稱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管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由德國人提出了Lilienfeld場效應電晶體的概念,之後貝爾實驗室的肖特基發明者Shcokley等人也嘗試過研究發明場效應管,但是都失敗了。1949年Shcokley提出了注入少子的雙極性電晶體的概念。到了1960年,有人提出用二氧化矽改善雙極性電晶體的性能,就此MOS管來到了人世間。
然而在這裡,我們也不得不提及另外一個大的人物,馬丁阿塔拉(Martin M. 「John」 Atalla)他也被認為是MOS場效應電晶體的發明人之一, 阿塔拉博士是埃及人,之後赴美留學。1949年阿塔拉進入貝爾實驗室研究半導體材料的表面特性。通過在矽片晶圓上培養出二氧化矽表層,他終於找到了幫助電流擺脫電子陷阱和散射的方法。後人稱之為表面鈍化的這項技術,因其低成本和易生產,而成為矽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其後,阿塔拉博士建議在場效應電晶體(表面運用金屬氧化物。並一起在1960年的某次學術會議上宣布了他們的成果。 之後離開貝爾實驗室後,阿塔拉博士又曾先後為惠普和仙童半導體工作。
為了滿足更高工作頻率及更高功率等級的要求,IR公司研發出首款功率MOSFET,接下來的二十年,功率半導體器件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很多新型的功率器件,比如IGBT、GTO、IPM相繼問世,並且在相關領域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早期的MOS管,抗靜電能力弱,導通阻抗大,輸入阻抗小,抗噪聲能力差,耐壓低,通過MOS工藝的改善,到了80年,MOS性能已經達到了大大改善,電壓可以耐1000V,導通阻抗小於1Ω,但是人們追求進步的腳步一刻也沒停止過,又提出了superjunction MOS,這種mos具有更低導通阻抗,更快的開關速度。常規的MOS有個問題是耐壓和導通阻抗成正比,要想獲得更高的耐壓值,必會導致Rds上升,導致MOS損耗加大,superjunction MOS採用多次注入開槽工藝,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隨著日益增長的行業需求,矽器件由於其本身物理特性的限制,已經開始不適用於一些高壓、高溫、高效率及高功率密度的應用場合。碳化矽(SiC)材料因其優越的物理特性,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研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碳化矽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 SiC材料與目前應該廣泛的Si材料相比,較高的熱導率決定了其高電流密度的特性,較高的禁帶寬度又決定了SiC器件的高擊穿場強和高工作溫度等優秀的性能。
人們發現Si材料本身的局限, Si材料的MOS的性能也不能做到極致,工程師們就會另闢蹊徑,發現一種新的材料GaN,是氮和鎵的化合物,具有耐高溫,耐酸耐鹼,寬禁帶等優良特性,在上世紀90年代,應用在發光二極體上,本世紀初,應用在MOS管,如今已經大量使用中。
MOS管功率器件的進步,等於減少能源損耗,為人類地球長遠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