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效應指在MOS管開通過程會產生米勒平臺,原理如下。
理論上驅動電路在G級和S級之間加足夠大的電容可以消除米勒效應。但此時開關時間會拖的很長。一般推薦值加0.1Ciess的電容值是有好處的。
下圖中粗黑線中那個平緩部分就是米勒平臺。
刪荷係數的這張圖 在第一個轉折點處:Vds開始導通。Vds的變化通過Cgd和驅動源的內阻形成一個微分。因為Vds近似線性下降,線性的微分是個常數,從而在Vgs處產生一個平臺。
米勒平臺是由於mos 的g d 兩端的電容引起的,即mos datasheet裡的Crss 。
這個過程是給Cgd充電,所以Vgs變化很小,當Cgd充到Vgs水平的時候,Vgs才開始繼續上升。
Cgd在mos剛開通的時候,通過mos快速放電,然後被驅動電壓反向充電,分擔了驅動電流,使得Cgs上的電壓上升變緩,出現平臺。
t0~t1: Vgs from 0 to Vth.Mosfet沒通.電流由寄生二極體Df.
t1~t2: Vgs from Vth to Va. Id
t2~t3: Vds下降.引起電流繼續通過Cgd. Vdd越高越需要的時間越長.
Ig 為驅動電流.
開始降的比較快.當Vdg接近為零時,Cgd增加.直到Vdg變負,Cgd增加到最大.下降變慢.
t3~t4: Mosfet 完全導通,運行在電阻區.Vgs繼續上升到Vgg.
平臺後期,VGS繼續增大,IDS是變化很小,那是因為MOS飽和了。。。,但是,從樓主的圖中,這個平臺還是有一段長度的。
這個平臺期間,可以認為是MOS 正處在放大期。
前一個拐點前:MOS 截止期,此時Cgs充電,Vgs向Vth逼進。
前一個拐點處:MOS 正式進入放大期
後一個拐點處:MOS 正式退出放大期,開始進入飽和期。
當斜率為dt 的電壓V施加到電容C上時(如驅動器的輸出電壓),將會增大電容內的電流:
I=C×dV/dt (1)
因此,向MOSFET施加電壓時,將產生輸入電流Igate = I1 + I2,如下圖所示。
在右側電壓節點上利用式(1),可得到:
I1=Cgd×d(Vgs-Vds)/dt=Cgd×(dVgs/dt-dVds/dt) (2)
I2=Cgs×d(Vgs/dt) (3)
如果在MOSFET上施加柵-源電壓Vgs,其漏-源電壓Vds 就會下降(即使是呈非線性下降)。因此,可以將連接這兩個電壓的負增益定義為:
Av=- Vds/Vgs (4)
將式(4)代入式(2)中,可得:
I1=Cgd×(1+Av)dVgs/dt (5)
在轉換(導通或關斷)過程中,柵-源極的總等效電容Ceq為:
Igate=I1+I2=(Cgd×(1+Av)+Cgs)×dVgs/dt=Ceq×dVgs/dt (6)
式中(1+Av)這一項被稱作米勒效應,它描述了電子器件中輸出和輸入之間的電容反饋。當柵-漏電壓接近於零時,將會產生米勒效應。
Cds分流最厲害的階段是在放大區。為啥? 因為這個階段Vd變化最劇烈。平臺恰恰是在這個階段形成。你可認為:門電流Igate完全被Cds吸走,而沒有電流流向Cgs。
注意數據手冊中的表示方法
Ciss=Cgs+Cgd
Coss=Cds+Cgd
Crss=C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