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結電晶體的結構與特性
1.單結電晶體的結構
單結電晶體因為具有兩個基極,故單結電晶體又稱為雙基極電晶體。單結電晶體有三個電極,分別稱為第一基極b1、第二基極b2、發射極e。單結電晶體雖然有三個電極,但在結構上只有一個PN結,它是在一塊高電阻率的N型矽基片一側的兩端,各引出一個電極,分別稱第一基極b1和 第二基極b2。在矽片的另一側較靠近b2處,用擴散法摻入P型雜質,形成一個PN結,再引出一個電極,稱發射極e。單結電晶體的內部結構、等效電路、圖形符號如圖1所示。
存在於兩個基極b1和b2之間的電阻是N型矽片本身的電阻,稱為體電阻,由單結電晶體的等效電路可見,兩基極間的電阻Rb1b2=Rb1+Rb2, 其體阻值一般在(5~10)KΩ之間。
國產單結電晶體的型號,主要有BT31、BT32、BT33等系列產品,其中B表示半導體器件,T表示特種電晶體,第三位數3表示三個電極,最後一位數表示功耗100mW、200mW、300mW等等。
常用的型號為BT33的單結電晶體的外形結構,如圖2所示。
2.單結電晶體的特性——伏安特性
單結電晶體的伏安特性,是指在單結電晶體的e、b1極之間加一個正電壓Ue,在b2、b1極之間加一個正電壓Ubb,其發射極電流Ie與發射極電壓Ue的關係曲線。
單結電晶體的Ie——Ue伏安特性曲線如圖2所示。
由單結電晶體的伏安特性曲線可見:
(1)當發射極所加的電壓Ue<Up(峰點電壓,約6~8V)時,單結電晶體的Ie電流為很小的反向漏電電流,即曲線的AP段。此時,單結電晶體是處於截止狀態的,其e、b1極之間的等效阻值非常大,e、b1極之間相當於一個斷開的開關。
(2)當發射極所加的電壓Ue越過Up峰點電壓後,單結電晶體開始導通,隨著導通電流Ie的增加,其e極對地的電壓Ue是不斷下降的,即曲線的PV段。在曲線的PV段,其動態的電阻值是負值的,這一區間又叫負阻區。負阻區是一個過渡區,時間很短,隨著Ie電流的增加,電壓Ue將很快達到谷點電壓Uv。
(3)當Ie增加到谷點電壓所對應的電流,即谷點電流Iv之後,Ue將隨Ie的增加而增加,即曲線的VB段,其動態電阻是正值的,這一區間又稱為飽和區。單結電晶體工作在飽和區時,其e、b1極之間的等效阻值非常小,e、b1極之間相當於一個閉合的開關。
綜上所述,單結電晶體的e、b1極之間,相當於一個受發射極電壓Ue控制的開關,故可以用來作振蕩元件。
二、單結電晶體的主要參數與極性的判斷
1.單結電晶體的主要參數
(1)基極間電阻Rbb(即Rb1+Rb2)。其定義為發射極開路時,基極b1、b2之間的電阻,一般為(5~10)KΩ,其數值隨溫度上升而增大,不同型號的管阻值有較大的差異。
(2)分壓比η。η=Rb1/(Rb1+Rb2),由管子內部結構決定的常數,一般為0.3--0.85。
(3)eb1間反向電壓Vcb1。在b2開路時,在額定反向電壓Vcb2下,基極b1與發射極e之間的反向耐壓。
(4)反向電流Ieo。在b1開路時,在額定反向電壓Vcb2下,eb2間的反向電流。
(5)發射極飽和壓降Veo。在最大發射極額定電流時,eb1間的壓降。
(6)峰點電流Ip:單結電晶體剛開始導通時,發射極電壓為峰點電壓時的發射極電流。
2.單結電晶體極性的判斷
單結電晶體極性的判斷方法常有兩種,一種是從外觀來看,另一種是用萬用表來測量。
(1)外觀判斷法。從外觀上看,引腳與外殼相通的電極,一般是b1極;與凸耳相靠近的電極一般為e極,如圖5-8所示。
(2)萬用表判斷法
1)發射極e的判斷
單結電晶體,也叫雙基極二極體,有e、b1、b2三個電極,其三個管腳的極性可用萬用表的R×1K擋來進行判斷。測任意兩個管腳的正向電阻和反向電阻,直到測得的正反向電阻都基本不變時(一般約10KΩ~30 KΩ,不同型號的管阻值有差異),這兩個管腳就是兩個基極,剩下的另一個管腳就是發射極e。
2)b1、b2電極的判斷
在判斷出發射極e的基礎上,萬用表量程置於R×1K擋,黑表筆發射極,紅表筆分別接另外兩個極,萬用表兩次均會導通,兩次測量中,電阻大的一次,紅表筆接的就是單結電晶體的b1極。如圖4所示。
3.單結電晶體質量的檢測
檢測單結電晶體的質量時,萬用表的量程一般選用×1K擋。兩表筆接不同的電極時,其所呈現出來的阻值是不相同的,單結電晶體各管腳間阻值的規律如圖5所示,當阻值的規律不符合圖5所示的結果時,則管子是壞的。
三、單結電晶體振蕩器
1.單結電晶體振蕩器電路
在電子電路中,常常利用單結電晶體的負阻特性和RC電路的充放電特性,組成非正弦波脈衝振蕩電路,單結電晶體振蕩電路如圖6a所示。圖中,R、C為充放電元件,V為單結電晶體,Rb1、Rb2為基極電阻,其中Rb2為限流電阻,Rb1是負載電阻,其兩端產生的電壓降就是振蕩輸出信號。
2.單結電晶體振蕩電路的工作原理
單結電晶體振蕩電路的工作原理如下。當開關S閉合後,電源Ucc接入電路中,單結電晶體的b2經電阻Rb2與電源的正極相連,b1經電阻Rb1與電源的負極相接,即b2、b1之間加上了一個正電壓。同時,電源Ucc還通過電阻R對電容C進行充電,電容兩端的電壓Uc隨時間按指數規律上升,充電時間常數τ=RC。
當電容兩端的電壓Uc,即發射極所加的電壓Ue<Up峰點電壓時,單結電晶體的Ie電流為很小的反向漏電電流,單結電晶體是處於截止狀態的,其e、b1極之間的等效阻值非常大,電阻Rb1上無電流通過,輸出電壓Uo=0,即無脈衝信號輸出,如圖6b所示。
當電容兩端的電壓Uc上升到單結電晶體的峰點電壓Up瞬間,即Ue=Up瞬間,單結電晶體內的PN結導通,由於其負阻特性所引起的正反饋作用,單結電晶體迅速進入飽和導通狀態,單結電晶體的e、b1極之間相當於一個閉合的開關。此時電容C所充的電壓,經發射極e、PN結、第一基極b1和電阻Rb1進行放電。由於放電的時間常數很小,放電速度很快,放電電流Ie通過電阻Rb1時,便在Rb1上產生了一個尖脈衝輸出。
隨著電容迅速放電的結果,Ue急劇下降,當Ue<Uv谷點電壓時,單結電晶體由導通跳變為截止,輸出電壓Uo也下降到零,完成了一次振蕩過程。
然後電源Ucc重新對C充電,再重複上述過程。這樣在電容C上產生周期性的鋸齒波,在電阻Rb1上產生周期性的尖脈衝,如圖6b所示。
3.12V,24V蓄電池自動充電器電路
單結電晶體BT33、C3、W1、W2等元件組成了弛張振蕩器,其產生的脈衝信號經隔離二極體D4輸送至可控矽SCR1的控制極,調整W1的阻值可改變SCR1的觸發導通角,即改變了充電電流。可控矽SCR2、繼電器J、W3、W4、D5等元件組成蓄電池充滿電自動保護電路,當電池兩端電壓被充至W3、W4設定的上限值時,D5導通,SCR2受觸發導通,LED2顯示,繼電器吸合,同時J切換到常開,切斷了SCR1的控制脈衝集中,即停止對蓄電池的充電。K2為12V、24V電池充電的轉換開關,圖示置於12V檔位。
說明:以上內容為作者精心整理,幫助大家學習模擬電子技術基礎知識。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