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威廉·梵谷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作為印象畫派的代表,梵谷的作品個人色彩濃厚,只要看一眼他的畫哪怕不看落款也知道一定是他畫的。
跟梵谷的作品同樣出名的,是他那離奇的死亡,在37歲這個最具精力的時候開槍自殺,不顧自己的盛名,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但或許天才藝術家總是瘋狂的,正是這種過於充沛的情感才會讓他們創作出如此震撼的作品。
任何代表著"美"且被人賞識的藝術作品總離不開兩個字,仿製,名震天下的梵谷更是擁有著數量百出的模仿者,他們通過模仿梵谷的畫來賺錢,畫作在他們筆下不是靈感,不是藝術品,而只是機械性的賺錢工具,今天故事的主角趙小勇就曾是這樣一位仿製者。
趙小勇出生於湖南邵陽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庭情況並不是十分樂觀。但是父母並沒有覺得趙小勇是一個累贅,而是悉心的培養他,希望他能夠走出農村,改變自己的命運。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趙小勇從小就特別明事理,知道自己父母辛苦,在家庭作業做完了以後會主動幫助家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他還能做到學習家務兩不誤,在學校的成績也是名列前茅。老師認為他是一個十分有天分的孩子,特地跟趙小勇的家長說只要他繼續勤奮努力下去,未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但如果事情真的這樣按部就班發展,就不會出現這篇文章了。故事沒有按照原定的軌道在走,在讀初二的時候,家裡實在負擔不起趙小勇的學費。趙小勇很懂事,他沒有埋怨,收起自己那悵然若失的心情,選擇和幾個朋友一起外出打工。
第一次來到大城市的趙小勇對周圍的一切十分好奇,但是當務之急還是要找到一個能夠讓自己安定下來的工作。一群吃苦耐勞的青年無論到哪個城市都是不愁找工作的,沒過多久他們就在當地的藤籃廠上班,趙小勇負責的是上色的工作。
在藤籃廠上了一陣子後,以前的一位老鄉邀請趙小勇到廣州大芬村來工作。大芬村是什麼地方?全球著名的"油畫村",說更具體點就是人盡皆知的仿製油畫村,這裡擁有無數的"梵谷"、"莫奈"、"畢卡索",全球70%的仿製品油畫都出自這裡。
趙小勇有一個一直沒有說出口的夢想,他愛畫畫,想當個畫家。他知道自己的這個願望對於原本的家庭來說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因此將其壓在心底,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真的有機會親自畫畫。趙小勇立刻放棄在原先崗位的優厚報酬,轉而買了去大芬村的火車票。
年輕時誰沒幾個不切實際的夢想?熱愛畫畫的趙小勇一開始堅持原創,只想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期盼著有朝一日自己的畫能夠在市場上暢銷。但畫畫這個行業一講資歷二講名氣,除非是才華橫溢到梵谷那個水平,不然普通的小畫家哪裡有出頭之日?趙小勇的畫作一幅都沒有賣出去。
這裡畢竟是用來賺錢的地方,老闆不會一直容忍趙小勇在這裡浪費資源搞原創,他面前只有兩條路,另找工作自己畫畫,或者妥協去仿製。趙小勇向生活低下了頭。
不得不說趙小勇在繪畫方面的天分十分高,他仿製的畫作非常逼真,隨著他描摹的時間越來越長,他模仿的也越來越像,市場上買他的畫的人也越來越多,他最愛的就是梵谷的畫作,那讓他感受到了一種蓬勃的生命力。
一開始仿製的時候趙小勇還會抱著學習的心態去畫,但隨著幾百張,上千張,上萬張無意義的作品重複後,趙小勇漸漸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未來該怎麼走,他失去了創作的激情,每天在無意義機械重複,一重複就是20多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歐洲,他被一位大客戶邀請前去荷蘭阿姆斯特丹,這裡是梵谷的首都,他能夠直接近距離觀察梵谷的真跡,這讓他興奮極了,重新燃起了對創作的渴望。
但真正看到梵谷的真跡後她卻沉默了,過了好一會兒他顫抖著手說:"這裡不一樣,顏色不一樣。"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跟梵谷的差距,仿製永遠只是仿製,能繪其形卻繪不出其神,這是一種對原創作品的侮辱。
面對著這個他模仿了20多年的人親手所作的畫,他突然醒悟了過來,隨後來到了梵谷的公前墓深深鞠了一躬,既是向他道歉,也是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回國後他放棄了原本已經成熟的仿製工作,轉而培養自己的繪畫風格,畫起了家鄉的風土人情,近20年的仿製經驗讓他的繪畫技巧突飛猛進,他的作品漸漸被大眾看到,也能迎來欣賞他的客戶,如今他的畫作已經能賣到上萬元一幅。
2014年的時候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紀錄片《中國梵谷》橫空出世,不僅讓國內眾人了解到了這位新銳畫家背後的故事,後來這部片子還被送到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電影節,用趙小勇如今的成就向他摯愛的梵谷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