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清新淡雅、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通俗易懂、委婉含蓄、深沉雋永、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纏綿哀怨、簡練生動、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沉鬱頓挫、渾厚雄壯、明白如話、平字見奇、準確精練、色彩豐富、雄奇奔放、質樸平實……
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及特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
常見錯誤:有些考生從語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煉詞、鍊字,闡述字詞運用的巧妙,這是以前詩歌點評的做法。語言的特色不能等同於語言的使用,這樣的解答顯然不對。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步驟一)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二)「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三)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練習一: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突出的語言特點。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參考答案】(步驟一)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質樸。(步驟二)清江、梁上燕、水中鷗構成了一派恬靜幽雅的自然田園景象。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愛;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足可愛。不作雕飾,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驟三)表現了詩人的欣喜、愉悅和滿足。
【鑑賞】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彎彎曲曲地繞村而流;在長長的夏日中,事事都顯得恬靜安幽。首聯以疏淡的筆調,點染出環境的清幽寧靜,詩人心境的恬淡閒適。「抱」字,看似脫口而出,未嘗用力,卻賦江水以情態,將草堂臨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環境和詩人置身於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現得形象而又生動。「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詩眼。照一般做律詩的規矩,中間兩聯在同一聯中忌有復字,首尾兩聯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麼嚴格,但也應儘可能避免復字。現在用一對復字,卻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並不覺得有重複之病。「清江」,指浣花溪。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自由飛翔、自來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離左右、相親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鷗。頷聯寫物情之幽靜。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說這一聯「見物我忘機」,在詩人看來,燕子與鷗鳥都有一種樂群適性、忘機不疑的意趣,襯託出詩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寫法上,「梁上燕」應「村」,「水中鷗」應「江」。兩句詩兩個「自」字,兩個「相」字,及「去」與「來」、「親」與「近」,都屬當句對,讀起來輕快流暢,別具韻致。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閒來無事,老妻展開素紙,畫著棋盤;無憂無慮的幼子敲彎細針,作成釣鉤。頸聯寫人事的閒趣。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痴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猶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愉悅之情,見於嬉戲之間,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麼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歷代評家一致讚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淺出,清真優美,但對頸聯則褒貶不一。批評者貶其「瑣屑近俗」,讚美者稱其「親切近情」,「盡其倫理之和」,「宜與智者道」。我同意後者。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濟一些祿米,我這微賤之人也就別無所求。尾聯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裡包藏著一絲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沒有忘記,眼前優遊閒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痛點。一旦分祿供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中間兩聯,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江村幽事,結句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題,很簡淨,很穩當。「故人供祿米」,戲指老朋友們給自己生活方面的資助。此聯上句又作「多病所須唯藥物」。不論需「藥物」還是需「祿米」,都不免過於鑿實。「微軀」,類似「賤體」之意,是自謙的說法。
練習二:請體會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參考答案】(步驟一)此詩語言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步驟二)首聯借鳳凰臺的傳說抒情寫意,並點明題目。這一聯中用了三個「鳳」字,本為律詩大忌,而此處卻不嫌重複,反覺圓轉流美。全詩用韻自然天成,不假雕琢,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步驟三)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鑑賞】詩的大意是: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裡遊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逕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陸遊《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裡。」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徵。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弔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練習三:品評這首詩歌語言上的特色。
長幹曲四首(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參考答案】(步驟一)這首詩歌的的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驟二)何處住,在橫塘,通過自問自答的對話形式,採用樸素的口頭語言,不加雕琢,烘託出一個素樸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步驟三)這首詩表現了女主角境遇與內心的孤寂。
【鑑賞】這首抒情詩抓住了人生片斷中富有戲劇性的一剎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就使人物、場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襯,似墨筆畫;它不用任何妝飾烘託,是幅素描;它不憑任何布景借力,猶如一曲男女聲對唱;它截頭去尾,突出主幹,又很 象獨幕劇。題材是那樣的平凡,而表現手法卻是那樣的不平凡。
先看這一首的剪裁:一個住在橫塘的姑娘,在泛舟時聽到鄰船一個男子的話音,於是天真無邪地問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鄉?就是這樣一點兒簡單的情節,只用「妾住在橫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點明了說話者的性別與居處。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個「君」字指出對方是男性。那些題前的敘事,用這種一石兩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詩一開頭就單刀直入,讓女主角出口問人,現身紙上,而讀者也聞其聲如見其人,絕沒有茫無頭緒之感。從文學描寫的技巧看,「聲態並作」,達到了「應有盡有,應無盡無」,既凝鍊集中而又玲瓏剔透的藝術高度。
不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詩人僅有口吻傳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寫得活靈活現。他不象杜牧那樣寫明「娉娉嫋嫋十三餘」,也不象李商隱那樣點出「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他只採用了問話之後,不待對方答覆,就急於自報「妾住在橫塘」這樣的處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齡從嬌憨天真的語氣中反襯出來了。在男主角並未開口,而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鄉」的想法,不正是因為聽到了對方帶有鄉音的片言隻語嗎?這裡詩人又省略了「因聞聲而相問」的關節,這是文字之外的描寫,所謂「不寫之寫」。
這首詩還表現了女主角境遇與內心的孤寂。單從她聞鄉音而急於「停舟」相問,就可見她離鄉背井,水宿風行,孤零無伴,沒有一個可與共語之人。因此,他鄉聽得故鄉音,且將他鄉當故鄉,就這樣的喜出望外。詩人不僅在紙上重現了女主角外露的聲音笑貌,而且深深開掘了她的個性和內心。
詩的語言樸素自然,有如民歌。
練習四:這首詩歌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新晴野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參考答案】(步驟一)平淡質樸(平淡自然)。(步驟二)這是一首田園詩。詩人善於抓住景物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就寫出了初夏鄉村雨後新晴的特徵,在平淡的描述中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步驟三)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鑑賞】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新晴,詩人眺望原野所見到的景色。詩的開頭兩句,總寫新晴野望時的感受:經過雨水的衝滌,空氣中無絲毫塵埃,顯得特別明淨清新;極目遠眺,原野顯得格外空曠開闊。詩人一下了就抓住了環境的特徵,僅僅用「原野曠」、「無氛垢」六個字,便把此情此境真切地再現出來。而且將讀者也引進這一特定情境中去,隨著詩人一起遠眺。
縱目四望,周圍是一片多麼秀麗的景色啊!遠處,可以遙遙望見臨靠著河邊渡頭的城門樓;近處,可以看到村邊的綠樹緊連著溪流的入河口。這在平時都不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田野外面,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波光,因為雨後水漲,晴日輝映,比平時顯得明亮;山脊背後,一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遠近相襯,比平時更富於層次感。這一組風景鏡頭,緊緊扣住了雨後新晴的景物特點。隨著目之所及,由遠而近,又由近及遠,有層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意境清幽秀麗,儼然構成了一幅天然絕妙的圖畫。
然而,這樣一幅畫,還只能說是靜物寫生,雖則秀美,畢竟顯得有點空曠,缺乏活力。王維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大師,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因而在最後兩句中,他便給這幅靜態畫面加上了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雖然是虛寫,卻給原野平添了無限生意,能讓人想見初夏田間活躍的情狀並感受到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一筆,整個畫面都活起來了。
這首詩基調明朗、健康,表現了詩人愛自然、愛田園、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他善於抓住景物特徵,注意動靜結合,進行層次分明的描繪,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練習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問: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麼特點?(4分)
【參考答案】(2)①作者主要通過一幅想像的畫面,即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以此來表現「思家」的。(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②詩的語言樸實無華。(平易通俗)(意思答對即可)(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