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2020-07-30 姜媽育兒記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很多孩子在面對學習的時候,會陷入困境當中,就是不管自己怎麼努力學,認真做筆記,可是成績就是提不高。這時候許多父母看在眼裡卻無能為力,看著孩子這麼努力成績卻沒辦法提高的時候,心裡非常的著急。

天天是一個「標準」的愛學習的孩子,只要一上課,天天絕對是最聽話的孩子,不僅認認真真的記著筆記,回到家還會非常認真的背書寫作業,可就是這麼努力的天天,一到考試的時候就不行了,每次的成績都是排在班級裡的後面。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不僅是天天的父母怎麼也想不明白,連老師也覺得不知道怎麼回事,明明天天已經這麼努力了,可是成績就是提不上去,而且越是認真學習成績越是差。

後來沒辦法,天天的父母就想著這樣逼孩子學習也不是辦法,孩子也累,索性就允許了孩子在學習之餘可以適當休息,讓孩子調整一下學習的節奏,對於成績父母也看開了,孩子考得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身體要健康。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結果這樣調整一下學習的節奏之後,孩子的成績反而提高了,這讓天天的父母有了意外的驚喜。其實,天天的成績上不去還真的和他一味學習有關。

一味學習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精神壓力過大

一味的學習,孩子的神經一直都是緊繃的,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孩子的心態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學習,他的精神壓力太大,沒有辦法得到調節,學習時間雖然很長,可是效率卻會降低。

2、容易鑽牛角尖

一味的學習,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全部集中在學習這件事,導致容易出現鑽牛角尖的行為。就是一道題目想不明白,孩子就在這上面死命的去想應該怎麼解決,最後反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適當的休息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1、大腦得到放鬆

適當休息能夠讓大腦的得到休息,大腦如果長時間超負荷的運轉,其實是會變遲鈍的,想事情總是會慢半拍,這樣對學習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

2、容易出現靈感

很多的問題在我們拼命學習和思考的時候,卻怎麼也得不到答案,可如果休息一下,往往答案就得到解決了,靈感這時會不斷湧現,這是為什麼?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有科學家研究就發現,人的大腦中不同領域的知識就像是拼圖一樣,他們都是分散的,大家在集中精力學習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集中精力學習某一個拼圖,而有的問題的解決思路是需要好幾塊拼圖,也就是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到一起才能解決。

而當人放鬆下來後,這些拼圖就會開始遊走,逐漸合併,因此這時很多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因為不同領域的拼圖拼在一起了,幫助大腦找到解決的辦法。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父母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呢?父母先了解什麼是泰勒效應?

著名的發明家泰勒,在做了許多的調查和實驗之後,發現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學習的時候適當的休息非常的重要,懂得休息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反而比那些一味學習的要更好。

父母該如何使用泰勒效應,讓孩子勞逸結合?

1、學會利用時間工具

在時間管理工具中,有一個工具叫做番茄時鐘,它是一個很好的把工作與休息勞逸結合的工具。每學習10到15分鐘,就是一個番茄時鐘,結束了就休息上五分鐘。

具體的時間可以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來安排,孩子開始學習,就給孩子設定番茄時鐘,讓孩子清晰看到他還要學習多久就能休息,這樣孩子的目標感會更強,心裡也有數,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情。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2、周末固定要有休息時間

周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段,就算孩子在忙,也要抽出半天左右的時間,專門給孩子用來休息,放空大腦。

放空大腦的同時大腦裡的各種碎片化的知識就會開始融合在一起,能夠給到孩子不一樣的靈感。平時周末,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外出逛逛公園,又或者是參加一些活動都可以,幫助孩子轉變一下心態,釋放一下壓力。

孩子學習很困難?了解泰勒效應,讓娃學會「勞逸結合」很重要


學習是很重要,但是再重要也好父母也要給到孩子休息的時間,不能讓孩子一直埋頭苦學,這樣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學習成績也難以有提高。

育兒問題姜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姜媽育兒記,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孩子學習很費力?家長運用「泰勒效應」,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
    但是鑽牛角尖的孩子反而會和這道題死磕到底,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也耽誤了孩子的效率。總而言之,一味地讓孩子學習並不是一個好的行為,有的時候家長也需要讓孩子放鬆,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所以家長更應該要了解泰勒效應。
  • 糖豆媽的育兒漫畫:學習興趣兩不誤,「勞逸結合」最重要
    今天想告訴大家:很多父母覺得延長孩子的學習時間,可以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做更多的事情。可是這樣的疲勞戰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除了讓孩子身心疲憊之外,還會對於所做的事情產生厭煩感。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也沒有規律合理的生活,這對於孩子身心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所以,父母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作息時間,做到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有規律地學習和生活。這樣一來,孩子才能保持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身體健康了心情愉悅了,做起事情來才會更有動力,效率也會高出很多。
  • 孩子學習自覺性低?父母試試「鳥籠效應」
    父母們恐怕都有這種感受,自家的孩子似乎總是不能把心沉浸在學習上,在學習這件事上的自覺性幾乎為零,總是需要老師、家長在後面推著,才能在學業上出點力,但這種效果並不明顯,也不是長久之計,孩子終歸是要學會自主學習,自覺學習。
  • 孩子學習老走神?學會用「斯特魯普」效應,讓孩子贏在起跑線
    對於那些注意力很強的孩子,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容易走神,能夠把老師講的內容全都記下來。在考試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取得一個出色的成績。因此有一個出色的注意力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呢?李女士分享出了她的經歷,孩子今年已經上中班了,每天回家都要完成一些作業。但孩子卻總是分心,原本10分鐘就能寫完的作業,硬生生拖成了1個小時。
  • 拒絕漠視孩子的學習成果,了解「赫洛克效應」,促進親子關係
    文\蘭蘭編輯\蘭蘭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成績時,他們很少願意肯定,並且會用潑冷水的方式來保證孩子不要驕傲,這實際上是在漠視孩子的學習成果。小亮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在學習等各方面都會儘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可是小亮卻很少從父母口中聽到誇讚的話語,似乎只有在他犯錯後,父母才會變身為話多的人,這種不認同感使得小亮不再接受父母的意見,整體狀態都有所下降,這讓他的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了解&34;,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 給孩子報大量的輔導班,真的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嗎?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孩子,但往往事情卻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都不同,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也不同,但所有的家長初心都是一樣的。一些家長一味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為孩子報了大量的複習班,希望孩子可以變得更加出色,卻起到了反面效應,讓孩子產生了厭學的現象,這就讓很多家長感到不知如何是好了。
  • 如何讓孩子跳出學習的「瓶頸」區?了解蛻皮效應,讓孩子破繭成蝶
    愛迪生實現了自己的突破,讓世人記住了他,更重要的是,他也實現了人類的突破,讓人類真正進入了電氣時代。這種成功像是突如其來,但也是一種必然。如果沒有之前不停地試錯和堅持,愛迪生是無法取得最終的成功的。教子方法痛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只有順境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有需要獨自面對的困難。
  • 孩子常出現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一個人管理不好自己情緒,或者經常出現負面情緒,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不好的影響。作為家長,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都會受到影響,這對孩子的社交以及人格都不好。咱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如果孩子經常出現負面情緒,都有哪些危害。
  • 學會「自主學習」,過好停課不停學
    相信勞逸結合你懂的,「逸」可以避免自控力的耗竭,幫助自控力的恢復。of course,最最最重要的,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自己要嚴格按照時間表作息,帶動孩子,別讓時間表成為一個漂亮的擺設。提高專注的方法非常多,但最重要的十分有效的一條原則就是減少幹擾。想想自己在家辦公的經歷,就不難理解孩子在家學習艱難了。
  • 孩子不停努力卻不見成效?破除「毛毛蟲效應」,學會理性學習
    航航媽媽很著急,因為孩子無論是學習考試還是興趣特長,付出了很多努力都還是沒有進步。航航讀小學二年級,跟其他貪玩的孩子不同,他特別認真勤奮,不僅上課認真聽講,回家後也第一時間寫作業。剛開始,媽媽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給航航報了小提琴班,孩子也是勤學苦練的,讓人很欣慰。可是後來,孩子不僅學習成績上不去,小提琴考級也失敗了。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短板效應:孩子學會取長補短,學習更輕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不知不覺的影響著你的生活」,我們需要改變自己,需要不斷接受新事物,了解新世界。「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不要拒絕每一次學習的機會,珍惜且努力的改變,學習他人的優點。不然這些短處會影響一個人成長,「木板效應」,為人父母又了解多少呢?
  • 心理學家:孩子陷入「破窗效應」,家長要及時補,否則對娃不利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最近接到這樣一條求助:胡先生家的女兒上初中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任務和壓力,明顯感覺到很吃力,每天作業都會寫到深夜,家長也在一旁陪著孩子。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破窗效應」同樣適用。每當孩子犯錯時,有部分家長內心的想法就是:孩子還小,不忍心打罵;犯錯一次也沒關係,還是算了吧。每當孩子跌倒的時候,家長扶起來的速度比孩子跌倒還快。
  • 泰勒級數在高中導數中的應用
    泰勒級數是以於1715年發表了泰勒公式的英國數學家布魯克·泰勒(Sir Brook Taylor)的名字來命名的。通過函數在自變量零點的導數求得的泰勒級數又叫做邁克勞林級數,以蘇格蘭數學家科林·麥克勞林的名字命名。泰勒級數在近似計算中有重要作用。
  • 碰上不愛學習的孩子,「鳥籠效應」,到底會有多大效應?
    這兩天讀到好多介紹「鳥籠效應」的文章,內容大同小異,認為有的孩子學習上一點都不自覺,總需要父母或老師吼著、逼著、催著去學習。因此建議家長或老師試試「鳥籠效應」。什麼是「鳥籠效應」呢?這些文章的作者給出了大體雷同的建議:先了解孩子的興趣點,拋出「鳥籠」,與學習建立聯繫;不斷誇獎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運用心理暗示,讓孩子自覺去學習。
  • 孩子不愛學習?父母試試「鳥籠效應」,讓娃變得主動產生興趣
    如何讓孩子愛學習是令諸多父母頭疼的問題,其實,只要合理利用「鳥籠效應」,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愛上學習,自己主動去學習。,讓娃每天可以看到它,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試著去翻閱,同理,為孩子準備顏料、畫筆,會激起他們的繪畫興趣;為孩子準備一種樂器,能挖掘他們的音樂天賦。
  • 正視負面情緒,學會勞逸結合
    而最好的做法,其實應該就是勞逸結合。像我這樣一周就把所有的暑假作業寫完的,其實到了暑假最後,然後臨近開學的時候,我的手都僵硬到,不知道怎麼寫字了,拿起筆的時候,都覺得很陌生。而且作業量一下很大的原因,我的作業其實都是敷衍了事的,並不完美,並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這也是比較可怕的一件事情。
  •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該提早了解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別再罵孩子了。李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在行,興許是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對孩子格外地好,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會爭吵著要買東西,沒有道理可講,可是李老師不一樣,他和孩子的溝通非常有效,是我們羨慕不來的一個模範家庭。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別人的牛奶,按理來說,孩子需要道歉,畢竟是自己做錯了。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事實證明,經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害怕的孩子,一般不會發生可怕的意外,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人更好。很多家長都覺得,總是害怕的孩子就是膽小,甚至還會稱呼孩子為「膽小鬼」,有的時候,家長還會責罵孩子。實際上,比起責罵,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膽小的孩子快速變身小超人吧。
  •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怎麼辦?嘗試使用「青蛙效應」,娃學會自我管理
    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當需要他們給自己做主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其實不難理解家長們想要孩子好的那顆心,但是如果家長過度安排孩子的生活,反倒可能與他們的初心南轅北。父母的過分關愛對孩子成長的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久了就會顯露出弊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青蛙效應」。
  • 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
    如果這樣的情緒被孩子帶到學校,或者在以後被帶到公司的話,那麼就會讓孩子無法面對一些學習上的困難或者工作上的麻煩,屆時會因此而變得無法正面學習和工作上的壓力。如果孩子常陷入負面情緒的話,那麼家長不妨了解"鐘擺效應",幫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陷阱。02什麼是「鐘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