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怎麼辦?嘗試使用「青蛙效應」,娃學會自我管理

2020-08-27 包子媽媽育兒

最近,表姐和我說她孩子經常問一個問題,就是「接下來該幹嘛?」一聽這話我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聽完表姐解釋我明白,原來是孩子爺爺奶奶把他的生活安排得太明白了。孩子每天早上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玩玩具、幾點看書,大人都給一手安排好了,孩子只需要聽大人的話去做就行。於是當孩子有了一些自己的空閒時間時,竟不知該幹嘛好,只有問媽媽「接下來該幹嘛?」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一個對世界還懵懵懂懂的孩子,他們理所應當更想享受當下的快樂,但是很多家長受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觀念的影響,熱衷於幫孩子規劃成長路線,甚至具體到每天該學點什麼,仿佛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孩子習慣了「被安排」的生活,當需要他們給自己做主的時候,反而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其實不難理解家長們想要孩子好的那顆心,但是如果家長過度安排孩子的生活,反倒可能與他們的初心南轅北。父母的過分關愛對孩子成長的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時間久了就會顯露出弊端,我們通常把它叫做「青蛙效應」。

父母必須要了解「青蛙效應」

青蛙效應可以用一句簡單的俗語來理解,就是「溫水煮青蛙」,如果一開始就把青蛙放到熱水裡,他們就會立刻受到刺激而跳出來,而如果一開始把青蛙放在冷水裡,將水慢慢加熱,青蛙習慣了這個環境反而不會逃跑。養育孩子也是一樣,如果孩子長期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久而久之也會失去去自控力。

父母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失去自控力

1. 讓孩子自由生長的培養方式

有些家長看多了那些整天被家長要求著學習、參加輔導班、拒絕遊戲的孩子,認為既然這些孩子童年那麼不快樂,那我的孩子還是讓他自由生長就好了。於是放縱孩子的生長,想玩手機?可以;作業寫不完?沒關係;還有別的要求?沒事你可以自己決定。

這樣的家長認為讓孩子自由成長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制。而讓孩子輕輕鬆鬆的長大真的好嗎?有句話叫做適當的壓力就是動力,孩子本來就貪玩,如果家長不進行合理的引導,任由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就不做,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變得不自律,缺少適當壓力的的結果就是失去自控力。

2. 父母的愛太滿,過度幹預孩子生活

前面說父母一點都不管孩子不好,其實父母管孩子管得太過分也不好。我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我的舍友就是家長幹預太過分的典型例子,住校的第一天早上大家都洗漱好準備出門了,她連被子還沒疊好,一問原因,原來是不會疊。她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做什麼事都有父母幫忙。早上該幾點起床、吃完飯該做什麼,所有時間都有媽媽陪著她,很多事情她也想學著做,但是媽媽總是搶先一步做好了,然後安排她去學習,就這樣直到高中也沒學會疊被子。

這樣類似的事情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朋友最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經常在朋友圈吐槽:「現在的小孩也太不認真了,連自己的作業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有了微信,很多老師怕孩子不寫作業就會在網上發給家長一份,於是孩子就懶得自己記作業了。有時候家長沒及時留意信息,問孩子今晚作業寫哪裡,得到的只有「我不知道」的回答。還有些孩子遇到問題不願意自己動手,就喜歡家長幫著寫,他們只要把答案抄上去就好了,而家長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也只好這樣做。

像這樣習慣在父母的過分照顧下生活的孩子,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羽翼,就很有可能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力。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被安排了,一旦讓他為自己做出決定,他就會變得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很多這樣的家長都覺得自己是在愛孩子,卻沒想到這樣是在害孩子。

過分舒適的環境會對孩子造成這些影響

1. 形成不思進取的心態

孩子可能會因為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父母幫忙打理,想要的東西都有父母送到手上,而不需要他們去為之付出努力,這樣的生活環境會讓孩子失去奮鬥的心態,認為想要的東西都是唾手可得的,慢慢變得不思進取,

2. 缺少面對未來的危機意識

像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是生活在父母打造的舒適圈裡的,在這個環境裡他們可以毫無負擔的享受快樂享受生活,不惜去考慮這樣的快樂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將來可能面對的未知風險。

但是要知道這個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父母只能在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東西,如果超出了這個範圍,孩子就會不知所措。當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可能就會不知道怎麼去獨立解決問題,從而對自己喪失信心。

父母們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

1. 鼓勵孩子勇敢走出舒適圈

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想在舒適圈內生活,這樣的生活輕鬆又快樂,但是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孩子來說,生活在舒適圈裡很危險。因此父母們要多鼓勵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陪伴孩子參加一些具有新鮮性、挑戰性的活動,幫助孩子開發新技能,鍛鍊個人能力,而不是去安排孩子的生活。

2. 給孩子設立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很多家長也會擔心孩子沒有明確的目標,老是這樣不思進取對孩子不好,於是幫孩子設立以後要做科學家、做醫生等目標。但是對於未來還很懵懂的孩子來說,設立這些太過遙遠的目標反而無法激起他們的行動力,因為這個目標離他們的生活還很遠。因此,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給孩子設立他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通過實現目標的成就感鼓勵他繼續前進。

3.培養孩子的危機意識

有一句話叫做「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生活也是一樣。孩子長大了終究要自己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如果缺少危機意識,依舊保持著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那麼對他的生活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家長們要從小就給孩子傳達不進則退的思想觀念,鼓勵孩子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把孩子教好,就需要父母在孩子身上多花時間精力。但是生活終究是孩子自己的,因此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了問題、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擁有足夠的自控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相關焦點

  • 孩子缺乏自控力怎麼辦?嘗試使用「想像遊戲」,讓娃學會自我管理
    生活中,很多家長想要孩子獲得更大的成就,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補習家庭作業、上提高班、投入更多學習時間方面。但是,有關自控力的研究顯示,自控力培養可能比這些做法方法更有效,更能幫助孩子成功,也是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家長有什麼好辦法呢?
  • 孩子愛拖延怎麼辦,學會自我管理,效率大增
    你的孩子愛拖延嗎?到了睡覺的時間,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完成,你會讓他熬夜完成嗎?各種招數都用了,孩子還是喜歡拖延時間怎麼辦?今天就讓我們來解決你的煩惱。我們一直說孩子要自覺自主,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管理就是心裡有數,自己今天的作業有多少,要花多久寫完?完成了多少?還需要多久?這種情況下,就算孩子不是一放學就寫作業,玩一會再寫也沒有問題的。每天的時間也沒有必要固定,孩子自己會根據自己的狀況去評估,合理安排時間。孩子管理的不是他的時間,而是學習狀態。這就是我們想要孩子達到的,他能做到嗎?
  • 輕鬆做爸媽的秘密武器: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如今,大多數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智商、情商、習慣、性格等方面的發展,但卻很少有人重視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自控力的培養。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大腦有自控力中樞,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自我控制就是個體對自身情緒和行為的主動掌控。「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
  • 焦慮的父母,往往擁有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才會自律
    這樣,孩子也很難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管控好自己的。因為父母沒有提供自我管理的榜樣,孩子以為每個人都是需要別人來管的,也就無法發展出自控自律的能力。父母自控,孩子才能知道,原來人是可以這樣自己管理自己的。否則,孩子會覺得,人是無法自我管理的,需要別人來管。這樣,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就無法發展起來。比如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怎樣控制自己想要立刻給孩子糾錯和想要催促打斷孩子的衝動,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等,這些都能起到一個自控力的榜樣作用。
  • 提升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更好地自我管理,做好自己這2件事
    ,因為現在社會所缺乏的不是聰明人而是高尚的人。」四、如何提升孩子自控力,讓孩子可以自我管理呢?4.適當的限制,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保證孩子的安全與健康,有些事是需要父母限制的,比如吃糖只能吃一顆,過馬路一定要牽著媽媽的手不可以亂跑,安全與健康問題是硬性原則,不可以破壞。
  • 「娃一點自控力都沒有怎麼辦」——比自控力更靠譜的,是這個……
    打9月開學以來,常爸就接到不少家長對「自控力」的控訴: 「我家孩子上課坐不住,自控力差。」「孩子寫作業磨蹭,沒一點兒自控力。」「孩子愛打遊戲,怎麼能提升自控力?」「孩子看動畫片停不下來,是不是得趕緊提升自控力?」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燕子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她發覺自己班上有個叫歡歡的學生,什麼都好,就是太缺乏自信,總喜歡自我否定。有一天,她想叫歡歡上臺去講昨天布置的故事,但是歡歡說什麼都不肯上去,一直說:「我不行…我怕我講不好。」不管燕子怎麼鼓勵她,她最後還是沒上去。
  • 學會自我控制 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而自控力的養成,需要從童年起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需要家長在孩子的小的時候,從日常生活入手,有意識教其學會自我控制情緒、自我安排學習生活、自我管理時間、自我抵禦誘惑、自我約束不當行為,等等。對於培育孩子的自控力,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志亮表示,父母要「能忍」,家長要學會忍住立即滿足孩子需求的做法,因為對孩子的要求立即滿足會導致孩子學不會等待,很難培養出毅力、耐力、自制力。忍住一味妥協退讓的做法,讓孩子知道原則底線。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 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孩子社交力、自控力和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平時我們去超市購物,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買了一樣玩具還要再買一樣,家長只要不同意就大哭大鬧;在遊樂場玩耍時,總會看到一些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去飯店吃飯時,總會看到有的孩子一味地玩玩具,身邊的父母給他餵飯。為什麼這些孩子會這樣呢?其實,根本原因就是這些孩子都缺乏控制自控力。所謂的自控力是一種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
  • ——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不用說動手,懲罰都不行,好吧,那就放下所有身段,學著獎勵誇讚,不是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嗎?得,這回專家又發話了:不獎不罰。這屆父母徹底暈了,不獎不罰,佛系管娃,熊孩子怎麼辦?自控力難道會自動上身?這次由資深媒體人兼育兒專家凱薩琳·雷諾茲·劉易斯寫作的這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給中國父母支了個大招兒。
  • 孩子自控力差怎麼辦?做好這「4件事」,幫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能否有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因為這個能力很重要。例如孩子原本想的是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是寫作業,然後寫完再玩。但是因為自控力差,到了家之後就會被電視、零食所吸引,而把學習這件重要的事情往後拖,從而導致孩子每晚寫作業都要到後半夜。孩子自控力差怎麼辦呢?我建議家長做好這4件事情,幫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 讓巨人不再沉睡,讓侏儒學會等待——孩子自控力可以這樣提高
    碰到這種時刻,父母總是會生出同樣的疑問:我家孩子的自控力好像有問題,怎麼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呢?想要搞清楚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先要了解自控系統的運作模式。可以先拿父母大人熟悉的減肥事件來看。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既有滿足原始本能的本能系統(應激反應模式),也有不斷進化出的自我控制系統。
  • 孩子上網課缺乏專注力,怎麼辦?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比如:為什麼我的孩子靜不下心來學習?孩子學習時,有一點動靜都會分散他的注意力?我感覺自己坐不住怎麼辦?為什麼我的專注力這麼差?等等。孩子缺乏自控力,是導致專注力不夠的原因之一。媽媽不讓孩子飯前吃零食,孩子也知道,但當看到香噴噴的點心時,禁不住誘惑,趁媽媽不在就拿來吃了,到吃飯時,他就不好好吃飯了。孩子的行為不是故意不聽媽媽的話,而是缺乏自控力。
  • 太難我學不會,孩子自我放棄怎麼辦,不妨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就比如孩子在學自行車的時候,我們期望他今天可以學會,那麼我們就要不斷地向孩子傳遞:"你可以今天就學會"的積極暗示,並且在孩子學單車的過程中不斷給予鼓勵與肯定:"很好,很棒"、"你的平衡能力太好了"、"你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照這樣下去你今天肯定就可以騎得很好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向孩子傳遞"做得不錯"的信號,以此促進孩子有信心去做,並做得更好。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2.缺乏自控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因為自我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缺乏自控力,所以有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易怒、易衝動、沒有耐心……這些不穩定的情緒。孩子在自我控制能力不成熟的時候容易表現出一些令父母和大人不理解的行為和現象,更容易情緒不穩定。3.
  • 孩子總是缺乏自控力,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靜下心來學習?
    「孩子缺乏自控力,如何幫助孩子靜下心學習。」這話有點籠統地反映了孩子的學習狀況。沒有抓到本質。深層次問的是:如何讓孩子重視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對日常的學習有掌控和規劃?用來形容「缺乏自制力」孩子學習的現狀——類似於「小貓釣魚」:學習的時候,思維往往天馬行空。索性就做起了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 孩子上網課《自控力》太差?專家給4個方法,幫助孩子自控力暴漲
    當今孩子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意志力。還好終於盼到開學,很多家長是喜大普奔,開學後有了學校和老師的管教,的確能讓家長暫時放心。但如果孩子一直缺乏自控力,需要他人的管制,那進入大學、社會後,又會怎麼樣呢?所以,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真的很重要,而且越早開始越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 孩子上網課《自控力》太差?專家給4個方法,幫助孩子自控力暴漲
    這孩子跟孩子的差別怎麼這麼大呢?自從孩子上了網課,家長才發現:世界上最遠的路,就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當今孩子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意志力。還好終於盼到開學,很多家長是喜大普奔,開學後有了學校和老師的管教,的確能讓家長暫時放心。但如果孩子一直缺乏自控力,需要他人的管制,那進入大學、社會後,又會怎麼樣呢?
  • 《不獎不罰》:難管的孩子,如何擁有自控力
    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快樂的吃飯,孩子卻偏偏要把食物當玩具,始終不肯好好規矩的吃飯。道理講了百遍,獎罰的方式都試過,孩子依然沒有辦法自控,做一個講規矩的孩子。到底該怎麼辦呢?比如,受到嘲笑或欺凌,不被團體接受,都會誘發孩子內心的焦慮。焦慮的症狀嚴重之後,孩子就會出現行為失調、情緒失調,繼而不得不依靠藥物或菸酒。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否控制自身的衝動、情緒、想法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