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陳靖)訊,隨著註冊制、再融資等制度的推行,券商投行迎來大增長的一年。轉眼2020年即將結束,各券商投行座次也已見雛形。
收入排名來看,2020年中信證券投行收入29.05億元,高居榜首;中信建投27.45億元排在次席;第三位是中金公司,投行收入為22.38億元。從各家券商投行收入排名來看,共有25家券商排名上升,31家券商排名下降,3家券商排名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浙商證券較去年同期排名提升32位,排名提升超過20位的還有摩根史坦利華鑫和平安證券,分別提升22、20位,財通證券排名提升17位,瑞信方正、興業證券提升15位。
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張玉龍表示,科創板IPO審核提速、創業板註冊制推行、新三板精選層推出等一系列政策,無不利好券商投行業務,各家券商都在投行業務抓緊布局。這從投行業務排名前20位的券商業績增長情況便可見一斑。尤其是浙商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平安證券、財通證券、興業證券、瑞信方正等出現了業績暴增,這樣的增速在其他單項業務中並不多見。
中信、中信建投、中金位列投行收入前三名
全面註冊制下,投行項目資源頭部券商聚攏已成定局。
具體來看,今年中信證券投行收入29.05億元,高居榜首;中信建投27.45億元排在次席;第三位是中金公司,投行收入為22.38億元。海通證券排名第四,投行收入為17.53億元。
華泰聯合、國泰君安投行收入分別為15.78億元、14.98億元,分列第五、六位。此外,民生證券、招商證券和國金證券投行收入也超過10億元,分別為10.94億元、10.71億元和10.35億元,分位列第七、八、九位。
此外,位列投行收入前十的還有東興證券,為8.03億元。
與此同時,還有多家投行收入表現一般,中天國富(0.95億元)、中山證券(0.95億元)、紅塔證券(0.81億元)、華安證券(0.78億元)、瑞銀證券(0.76億元)、中航證券(0.63億元)、瑞信方正(0.60億元)、中原證券(0.59億元)等38家券商投行收入尚不足1億元。
一方面是券商投行的整體業績理想,另一方面是券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尤其在2020年複雜的市場環境下,券商的排位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從具體排名來看,上半年共有25家券商投行收入排名上升,3家券商排名未改變,同時還有31家券商收入排名下降。其中,浙商證券、摩根史坦利華鑫為上升最顯著的兩隻黑馬,名次上升均超過20位,此外民生證券、國金證券一舉從2019年的第13位、第16位升至前10,超越了國信證券、興業證券、廣發證券、申萬宏源、東興證券、中國銀河一眾體量更大的頭部券商。
排名下降的券商共31家。東興證券、國元證券、天風證券分別下降1位。招商證券下降2位,下降3位的為中銀證券,華龍證券、華融證券則較去年同期排名下滑4位。中德證券、申港證券排名分別下滑5位。值得注意的是,還有券商排名下滑超30位,分別為太平洋證券(-40)、東北證券(-37)、高盛高華(-31)、瑞銀證券(-30)。
2020年,科創板IPO審核提速、創業板註冊制推行、新三板精選層推出等一系列政策,無不利好券商投行業務。信達證券發布研報稱,更高格局看待資本市場改革,全年業績值得期待。新證券法全面推進註冊制、創業板註冊制火速推出,新三板精選層等,包括或有銀證混業,未來債券市場大概率擴容,國家將打通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重任賦予資本市場,券商投行增量業績十分確定。7月以來券商已進入自我強化,交易量的放大將帶動經紀、兩融、自營等業務條線,全年業績可期。
股權承銷方面「三中一華」居前
2020年以來,券商投行業務普遍向好,股權融資規模環比大增。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共58家券商投行參與IPO承銷保薦,IPO承銷保薦收入合計216.20億元。其中,IPO仍然是券商股權業務創收的主要來源。
行業排名前五的券商投行分別是中信建投、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海通證券和華泰聯合。這五大投行上半年IPO承銷保薦收入均超過13億元,累計93.23億元,佔全行業比重43%。
同時,今年IPO承銷收入超過10億的有6家,除了中信建投、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外,海通證券IPO承銷收入15.62億元排在第四位,華泰聯合以13.17億元的IPO承銷收入排在第五,國泰君安11.16億元列第六位,國金證券9.40億元列第七位。民生證券(9.15億元)、招商證券(8.74億元)、光大證券(7.48億元)分列第八、九、十位。值得注意的是,「黑馬」國金證券、民生證券、光大證券的表現可圈可點。
國金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公司在IPO方面取得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客戶至上始終未核心價值觀第一條。項目組站在企業的角度,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全心全意地以最快的速度、企業付出最小的成本去解決企業上市中遇到的問題。二是,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及由此帶來的對項目問題的快速反應。一旦IPO項目出現問題,很快直達公司中高層,公司迅速開會討論解決方案,調動公司整體資源為客戶解決問題。」
「目前國金證券投行業務的發展戰略是區域和行業齊頭並進。經過多年發展,公司投行在特色投行的布局建設上已經打好基礎。地域布局上,長三角、珠三角、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區域(包括山東、河南)、西南地區都是公司業務發展的重點區域。並設立華東區一總部、華南總部、北京大區總部,在北京、南京、上海、廈門、深圳、成都均設立了機構,經過多年經營,公司在醫藥行業和汽車產品行業取得了較強的優勢。」他表示。
投行人士何南野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註冊制帶來的影響,一是公司包容性增加,二是發行速度和時間的可預期化,兩者結合使得公司上市的通道被大幅拓展,確定性顯著增加。直接的結果是企業數量和融資金額穩定增長。同時,在上市的示範效應下,很多公司也紛紛加入上市的隊列,使得近一兩年擬上市企業數量劇增。
在增發承銷收入方面,收入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信證券(4.63億元)、中信建投(2.24億元)、華泰聯合(2.07億元)。
中金公司(2.03億元)、國泰君安(1.58億元)、招商證券(1.38億元)、海通證券(1.25億元)、民生證券(1.00億元)、長江證券承銷保薦(0.70億元)、平安證券(0.65億元)排在第四~第十位。
還有共10家券商在配股承銷中取得收益。收入位列前三的分別為中信證券(0.56億元)、興業證券(0.24億元)和國泰君安(0.24億元)。
中德證券(0.23億元)、中銀國際(0.16億元)、江海證券(0.09億元)、中原證券(0.06億元)、海通證券(0.06億元)、國信證券(0.05億元)、萬聯證券(0.01億元)排在第四~第十位。
債券承銷爆棚,中信、中信建投多維度領先
除股權融資環境火爆外,今年以來,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推波助瀾下,各類債券發行也持續加速,各家券商也因此賺的盆滿缽滿。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券商年內合計債券承銷規模(含公司債、金融債、地方債、企業債、短融中票、可轉債、定向工具、ABS等)達到9.11萬億,較去年同期的6.83萬億大增33.38%,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的7.62萬億規模。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債中短融債品種上半年發行量井噴,發行數量和融資規模均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兩倍多。
從市場份額結構來看,依舊是頭部券商獨大,債券承銷金額前十券商佔據總承銷金額的七成,其中有20家券商的債券承銷規模邁入「千億元俱樂部」。與之相應的是,排在尾部的18家券商的債券承銷規模均不足百億元。
中信證券以11619.25億元的債券承銷規模暫居榜首,共計承銷2800隻債券,平均承銷金額4.15億元。中信建投證券緊隨其後,實現債券承銷規模10402.50億元,共承銷2598隻債券,平均承銷金額4.00億元。
此外,國泰君安、中金公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平安證券、光大證券、中銀國際今年以來的債券承銷規模在6634.76億元至2549.05億元不等,依次位列第三名至第十名。能夠看出,頭部兩名券商承銷金額是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等第二梯隊的近兩倍。
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相較於與銀行、信託等機構,券商2020年在債券承銷業務方面的業績可圈可點,將有利於提高整體業績收入,特別在再融資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券商投行中債券業務有望進一步增厚券商的經營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