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發現杏仁茶和羊肉同煮,滋補身體,口感更佳。羊肉和胡桃合煮,能消除羊肉的羶腥之味。蘇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裡還記載了和羊肉相關的趣事。
中國人吃羊肉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先民就馴化了羊,羊成為日常六畜之一。漢代以前羊肉主要用煮,或者用泥裹著烤著吃,加工相對粗糙,調料也很少。漢朝的時候,熱愛美食的人民,想盡辦法烹飪美食,他們有時醃製羊肉,有時熬湯,還能夠晾乾做肉乾,也能切成細條烹飪,甚至用煙燻烘烤等等,羊肉的製作方法日益精湛。
羊肉的「文吃」與「武吃」
唐朝時羊肉作為美食進入的新紀元。一次韋巨源升官作了尚書,請皇帝吃飯。其中有幾種羊肉的美食,今天看來仍然令人驚嘆。比如:通花軟牛腸,這種香腸是用羊骨髓與牛肉攪拌在一起做成。羊皮花絲,即細切的羊肚絲;逡巡醬,即為魚肉羊肉製作的醬,魚羊為鮮;五生盤,即羊、豬、牛、熊、鹿 5 種肉的拼盤;格食,即用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等等,最誇張的是「昇平炙」,一道菜用三百條羊舌、鹿舌烤熟後拌在一起,即寓意能言善辯,又體現君臣一心。
到了宋朝,羊肉價格變得十分昂貴。由於宋朝疆域較小,大量過去適宜養羊的地區被其他鼎立少數民族政權佔據。羊是軍用物資,羊皮可以製造軍隊的營帳和官兵的衣服。《遼史》中就明確記載,宋遼兩國的邊境貿易中,為了削弱宋軍的軍事力量,遼國嚴格控制羊的出境。西夏政權倒是允許羊賣到宋境,可價格貴的令人乍舌,幾斤茶葉才能換一隻羊。因此,在宋朝一般人是吃不起羊肉的。平江府的羊肉每斤賣到900錢,而冬天的黃河鯉魚每斤不到100錢,一頓普通有酒菜的飯10錢也夠了。因為羊肉太貴,連俸祿低的小官也吃不起。
羊肉在宋朝皇家的地位特別。宋朝皇族的家規定:「飲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御膳房只用羊肉就夠了。」因此,宋朝的御膳房主要做羊肉,每年要消耗十萬多斤羊肉。宋朝皇帝也愛吃羊肉,宋仁宗半夜做夢,都想吃烤羊。宰相呂大防止曾經對宋哲宗說:「宋朝能夠維持一百多年的國泰民安,就是因為皇家只吃羊肉。」 這或許與唐朝以來盛行的中醫 「以形補體」,「吃啥補啥的」的理論相似,羊是溫順,安靜的動物,與宋朝皇帝形成寬厚仁慈的性格也有影響。即便皇帝只吃羊肉,天才的廚師們也能做出巧奪天工的人間美味。《武林舊事》記載:紹興二十一年,宋高宗親臨清河郡王張俊府第,並在張府接受了張俊的宴請,這是極其難得的聖眷恩寵。張俊準備了大量山珍海味,作為皇家最重要的羊肉,自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羊頭菜羹、燒羊頭、羊舌託胎羹、鋪羊粉飯、燒羊、斬羊、羊舌籤等,其中羊舌籤是把羊舌頭切成極小塊,熬成肉粥,用雞蛋做卷,包裹碎肉,味道香甜可口,寓意能言善辯。羊舌託胎羹則用羊舌二枚,羊皮二塊,羊腎四枚,蘑菇、糟姜做羹,食用肉湯,有補中益氣的效用。
羊肉的皇家榮耀,上行下效,宋朝的官員也格外看重羊肉。羊肉的吃法雖多,歸納起來是兩大類,一種是「文吃」。這點很符合讀書人的品味,不但要求羊肉要做的好吃,還要有搭配美酒。吃肉的環境雅致,有美好的音樂舞蹈助興;另外一種叫做「武吃」。這種吃飯是對專注與羊肉單純的熱愛,只吃肉,別的都不用。宋朝大臣蒲宗孟一家是武吃的代表。一家人一天要吃十幾隻羊,一年共需四千多隻。
酷愛羊蠍子的蘇東坡
宋朝的大名士蘇軾和羊肉緣分頗深。蘇軾性格耿直,仕途坎坷。宋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新黨貶斥。好不容易熬到宋神宗去世,舊黨上臺。蘇軾卻反對徹底廢除王安石的新法,仕途再遇障礙。最倒黴的是宋哲宗親政後,新黨再次上臺,蘇軾被貶斥到惠州,從此再無翻身的機會。今天的惠州市地處珠三角地區,經濟繁榮,人口密集。在北宋時,這裡可是偏僻荒涼,民生凋敝。對於這個沒有前途的罪官,蘇軾身邊的姬妾們紛紛離他而去,只有那位給蘇軾「欲把西湖比西子」靈感的紅粉知己王朝雲,一直陪在身旁。不幸的是由於水土不服,王朝雲常年患病,最終逝於惠州。面對事業和感情的雙重打擊,蘇軾依然倔強的生活著,並不斷發現生活中的樂趣。他喜歡吃荔枝,學習古法釀酒,甚至憑藉自己多年對美食的造詣,不斷發明改進羊肉的新吃法。
蘇軾發現杏仁茶和羊肉同煮,滋補身體,口感更佳。羊肉和胡桃合煮,能消除羊肉的羶腥之味。蘇軾在給弟弟蘇轍的信裡記載了和羊肉相關的趣事:惠州市場寥落,商品匱乏,然而每日殺一隻羊。因為蘇軾是被貶斥的罪官,所以不敢與當地權貴爭搶好的羊肉。於是蘇軾私下囑咐殺羊的人,給他留下一般沒人要的羊脊骨,在這些骨頭之間也有一點羊肉。取回家後,蘇軾先將羊脊骨徹底煮透,再用酒澆在骨頭上,點鹽少許,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蘇軾終日在羊脊骨間摘剔碎肉,自稱就像吃海鮮蝦蟹的感覺和味道。蘇軾大約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並在信中調侃蘇轍,你生活優渥,多年公款吃喝,飽食好羊肉,把牙齒都陷進去了,也碰不到羊骨頭,怎麼能明白這種美味呢?在信末,蘇軾還幽默了一把說,這種吃法是不錯,只是每次自己把骨頭上的肉挑剔光了,圍繞在身邊的幾隻狗都很不開心。
蘇軾愛吃羊肉還影響了身邊的人。蘇軾的朋友韓宗儒也酷愛吃羊肉,可惜家裡窮,買不起。當時蘇軾的字在北宋已經聞名。韓宗儒就把蘇軾寫給他的信,送給殿帥姚麟,一次就換了十幾斤羊肉。自從發現了這個好辦法,韓宗儒不斷給蘇軾寫信,讓蘇軾回信。次數多了,終於有人告訴了蘇軾:「東晉的時候王羲之用字和道士換鵝。現在你的字被人拿去換羊肉了。」蘇軾聽完大笑。之後不久,韓宗儒又讓僕人給蘇軾送信,並要求把回信快點拿回來。僕人見到蘇軾,一再催促蘇軾回信。蘇軾笑著說:「你回去說,今天屠戶休息,沒肉吃了。」南宋時,蘇軾的詩文更加著名。著名詩人陸遊曾說:建炎朝以來,學者一致推崇蘇軾的詩文,尤其是四川文人最為推崇。當時流行一句話:通熟蘇軾文章的人,能吃羊肉;不懂蘇軾文章的人,只能喝菜湯了。看來蘇軾在後世和羊肉的緣分越來越深了。
蘇軾吃羊脊骨基本算「武吃」的範疇。蘇軾可能沒想到,他喜歡的羊脊骨,千百年後竟然逐漸興旺發達起來,且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羊蠍子」。據說,清朝康熙年間,一次蒙古奈曼部的王爺打獵回府,突然被一陣奇異的香味所吸引,派人打聽,原來是府裡新來的廚子正在煮羊脊骨。王爺趕緊讓人呈上享用,讚不絕口。因為整條羊脊骨的形狀像是一隻張牙舞爪的蠍子,於是被命名為「羊蠍子」。清代蒙古王公與清朝皇室之間交往頻繁,羊蠍子也傳入宮廷,獲得了康熙帝的讚許,從此羊蠍子被列入皇家御宴。不久,其他達官顯貴也跟風而進,將羊蠍子添加各種新佐料,改進位作方法,使肉嫩湯鮮更進一步。再往後,羊蠍子逐漸流傳入民間,成為北京城老百姓喜歡的美食。
筆者對這個傳說表示懷疑,因為吃過羊蠍子的人都知道,如果想吃羊蠍子,必定兩手是羊油,且羊脊骨極難啃,吃相很不雅觀。作為普通百姓無所謂,但皇家是最講禮儀的地方,讓皇家人為代表的貴族,當眾不顧儀態的大啃羊骨頭,估計不太靠譜。筆者也查閱過部分清朝宮廷正式宴會的菜單,並未見到羊脊骨這類菜餚的名目。其實,羊蠍子真正的流行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那時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中國人,逐漸從吃飽發展到尋求健康,羊蠍子湯含鈣的高優點被發現,於是從北京慢慢興起吃羊蠍子火鍋的熱潮,大街小巷不時能見到各種經營羊蠍子的飯館。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這股風潮流傳到中國的大江南北,甚至某些專營羊蠍子火鍋的飯店已經成為全國巨型的連鎖企業。如果蘇軾泉下有知,不知是不是也深感欣慰呢?只是今天羊脊骨的製作方法與古法不同,或許可以用蘇軾的烹飪之法,另開一家「東坡羊蠍子」,告慰先賢。
羊肉的饕餮之法
羊肉在清朝被進一步發揚光大,除了 「羊蠍子」,還有眾多羊肉美食。清末官員陳恆慶在《諫書稀庵筆記》中記載了眾多老北京的羊肉美食。在北京的冬天,人們喜歡吃烤羊肉、炮羊肉(就是爆炒羊肉),都是美味。烹製炮羊肉小販用特製的鐵片代替吆喝,鐵片欓噹噹當一響,周圍的人便一哄而上,爭相購買。戶部秘方五香醬羊肉,以盒盛裝,竟然可以運送千裡不腐。夏天的時候,北京有燒羊肉,其湯濃腴,以乾隆年間就存在的「白魁老號」最為有名。大部分人吃綿陽,不吃山羊。老北京,用白水煮的叫做羊膏,也有羊雜碎,以深溝胡同所賣者最為美味。在櫻桃斜街妓寮,有個叫富琴的妓女,善作羊肉包子,中間插蔥一段,快要上宴席則拔去,不見蔥而蔥香仍在,人們稱呼這個妓女為「蔥姑娘」。有位葉員外喜歡她,納富琴為妾。陳恆慶曾經去葉家飲酒,飽啖一次聲名在外的包子,並即興撰寫一副對聯助興,以葉與蔥作對:「才子一身輕似葉,佳人十指細於蔥。」
老北京的各種羊肉吃法中,涮羊肉估計是最有名的。關於涮羊肉的緣起,眾說紛紜。最流行傳說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一次戰鬥前,軍情急迫,沒有時間徹底把羊肉煮熟,廚師將羊肉切薄,用沸水稍煮即熟,味道鮮美。忽必烈龍顏大悅,從此流傳下來。還有兩種類似的傳說,只是主角變成了拔都和努爾哈赤。歷史傳說真偽難辨,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涮羊肉在清朝廣為傳播。嘉慶元年(1796年),乾隆帝最後一次千叟宴,共用了1950個火鍋,從此涮羊肉為眾多人知曉,開始進入民間。《舊都百話》載:「羊肉鍋子,為歲寒時最普通之美味,須於羊肉館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遊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在眾多北京的涮羊肉館中,名店開始產生。
第一家涮羊肉的名店叫做「正陽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前門外肉市路東,山東掖縣人孫振清盤下了一座二層小樓,借用前面正陽門之名,期望生意能像中午的太陽一樣火爆。光緒初年,孫振清逝世,長子孫學仁繼續家業。正陽樓逐漸由酒館改為飯館,涮羊肉成為該店一絕。「正陽樓」所用的羊肉是從張家口買來的小羊,在自家羊圈中養肥之後,進行屠宰。羊肉必須用冰塊壓住,既能保鮮,又去除肉中的血水和腥羶。「正陽樓」山西廚師刀法精湛,二兩羊肉能切出20片,肉片細薄如紙,長短一致,無一不完整,且肥瘦紅白相間,可以在盤子上看見肉的自然花紋。「正陽樓」羊腰子的橫切法,來自於清廷御膳房的刀工。切出的腰子,薄大美觀,入水即熟。為了滿足不同口味,「正陽樓」豐富了涮羊肉的種類。愛吃肥的顧客,可以選擇「三大岔」,肉色一邊白一邊紅;愛吃瘦的,有「黃瓜條」,純紅肉;至於喜歡半肥半瘦的,則有「小三岔」,兩頭紅中間白。在清末民初紛亂的時局中,「正陽樓」也與眾多歷史人物一起進入了歷史,袁世凱、段祺瑞等大人物都曾在正陽樓宴客。一些政壇人物重要的家宴,也會邀請「正陽樓」的廚師去主勺。袁世凱愛吃火鍋,也常在家用火鍋宴請過當時的各界名人。袁世凱的吃相不太好,他的女兒袁靜雪回憶,袁世凱吃火鍋時,經常鼻涕口水也流進火鍋裡,還喜歡用袖子擦嘴。不知道是不是羊肉太好吃的緣故。
「正陽樓」的烤羊肉也非常出名,具體做法是,將烤羊肉的爐子放到屋子中間,把燒紅的炭放在爐盆裡,爐子上加上鐵柵。生羊肉片切的極薄,漬以各種調料,放在碟子裡。一個爐子可以圍坐十幾個人,每人拿著碟子坐在爐子旁。吃到盡興之處,食客脫下外衣,邊烤邊喊,喝著溫熱的燒酒,旁邊則是成片的空碟,路過的人都能聞到香美的味道,受到歡樂氣氛的感染。《舊京竹枝詞》曾寫道:「烤涮羊肉正陽樓,沽飲三杯好澆愁。幾代興亡此樓在,誰為盜蹠誰尼丘。」亂世中,「正陽樓」沒能倖免,起初是孫學仁與他的堂弟孫學士產生了矛盾,造成了家業的分散,之後在競爭對手的打壓下,1942年最終倒閉。如今北京的「正陽樓」是1984年12月,在新址重新開業,時間卻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
後來居上的「東來順」
今天聲名大噪的「東來順」涮羊肉是後來者居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京王府井大街金魚胡同的一塊空地上,一個僅有一條板凳,一輛手推車的回民,經營羊肉小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這個人就是「東來順」的創始人丁德山。東來順的意思是「我來自北京的東面,一切都將順利。」隨著生意日漸興隆,1914年,丁德山正式將自己的飯館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
「東來順」只選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35斤到42斤的小尾巴羊,且只選取羊的前後腿,及腹部和臀部下邊的廋肉,一隻綿羊只能選出13斤左右的肉。為了保證口味純正,芝麻醬、辣椒油、蝦油、醬油、醬豆腐乳、紹酒、韭菜花等佐料,都是自家特製。如醬油是自家醬園所制,使用頭等露油加冰糖、甘草熬成;辣椒油是用香油炸鮮紅辣椒做成。另外,「東來順」銅鐵用具,也是由自家的「長興鐵鋪」設計打造而成,比如「東來順」火鍋的煙囪與眾不同,比別家高一截,爐火更旺,羊肉熟的更快。「東來順」對夥計要求更高,客人上門,夥計熱情歡迎;中間用餐,小心詢問;客人離開,順風相送。總之,要給客人賓至如歸的感覺。這些營銷理念和今天一些著名的火鍋連鎖店有很多相似。二十世紀初,「東來順」涮羊肉已經名滿京城。為了戰勝涮羊肉界的大佬「正陽樓」,「東來順」經過認真分析認為,涮羊肉重要的核心技術是羊肉要切的好,丁德山想盡辦法將「正陽樓」技術最好的兩位切羊肉老師傅挖過來, 「東來順」羊肉的刀工迅速提高,迅速超過了「正陽樓」。相應「正陽樓」則遭受重大打擊,最終倒閉歇業。從此,「東來順」成為北京城涮羊肉界的翹楚。1950年,丁德山逝世。1955年11月,丁德山的兒子丁福亭申請「東來順」公私合營,成為北京市一家高級飯莊,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羊肉也進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當下的天氣,春寒料峭。在感受羊肉的同時,人們也可以品味歷史上那些和羊肉相關的奇妙往事。(文/李治國)
(本文原載於「凱風智見」,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原標題為《美食前傳之「了不起」的羊蠍子》,現標題和小標題為編者所擬)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