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最初的關鍵就是認識六道輪迴、認識苦,沒有這種認識,就絕對沒有真實的佛法。修心引導結合具體的經教來融會貫通,才能獲得精義。
一般的世間人都難以養成完整的輪迴觀念,而我們雖說學了很高深的佛法,但真正檢查起來,是不是有了六道輪迴的觀念呢?恐怕很多人都是沒有的,或者只是表面的理解。所謂的學佛法就只是學學教理,有所了解而已。
如果沒有輪迴的觀念,哪裡會有出離心呢?所謂「出離」就是從輪迴出離,不知道輪迴是什麼,又從何處出離呢?認識輪迴首先要從宏觀的方面有所了解,再從中歸納出十二緣起的法則,了解到苦集的運轉機制和循環的機制。
在我本人看來,假使不深入《念處經》,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根本不會有一個完整、深刻的輪迴觀念,這是事實。
生死品之三《正法念處經講記(二)》 ︱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 譯 ︱ 智圓法師 講解 ︱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云何彼比丘修禪念住,知業報法?觀察一切眾生之心常自在行,為心所使,為心所縛。如是觀察,彼見聞知或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業自在,依心業行,為心所使。
修行者內心思維,我怎樣隨順正法呢?他觀察法行。那位比丘是怎樣修靜慮,以念力安住在法中來了知業果狀況的呢?
他觀察到,世間眾生的心一直都是放任自由的。「常自在行」,是說世間眾生都是跟著無明的心在跑。心想怎麼做,馬上身語就怎麼做,這就是凡夫。眾生為心所使,被心所驅,成為了心的奴隸。凡夫都是這樣被心纏縛、綁牢的,他沒辦法超越這凡夫的心。比丘這樣作觀察時,他通過見聞了解到或者以天眼見到,一切眾生都是被心業所自在的,依於心業所運行的,一直被妄心所驅使,這就是凡夫狀況。
在修行佛道的過程中,關鍵一點是要區分真心和妄心,如果不了解心有真妄,就會認假為真,以為妄心就是自己。世人我行我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人人都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那這樣就壞了,這就叫做被心業自在了,被自己的妄心騙掉了。心怎麼想就怎麼做,這個觀念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如果這個觀念沒有問題,為什麼世人還要受苦?苦了就說明它有特別大的問題。實際上,妄心一起就有了業果愚和真實義愚。不明業果的愚痴導致胡作非為,隨著妄心造惡業,那就要墮地獄、餓鬼、旁生惡道。或者本來沒有所謂的自我,卻顛倒地以為有我,處處為我裝飾、為我爭取、為我營造,為我享受等等,這樣就累積無數生死的有漏業。因此,一直聽信妄心的話,按照它的吩咐去做,就造成了綿延無期的生死輪轉。因緣造成虛假的妄心,世人奉它為自己,只聽它的,這就叫「心業自在」。
世人就相信自己的念頭,心的話是最管用的,這樣一聽話結果就錯了,被它給綁住了。真心是本來的佛、如來藏,但是出了一個亂臣賊子的妄心,它佔據了心的王國,發號施令。如果跟著它走,那就會一直被它控制,這叫「為心所縛」。就像奸臣掌控了朝綱,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像附體把原來的人心給擠掉,佔據了軀體那樣,妄心主導一切,這就叫做「為心所縛」「心業自在」。
又復觀察,云何眾生縛在生死,無始無終,無量轉行?彼見聞知或天眼見,以心染故眾生系縛,以心淨故,眾生解脫。如是心者,無量種種攀緣壞相,自體壞相,同業壞相。心有五種,謂五道中自在秉執,與結使心和合相應,常在生死,離第一依,謂虛空等三無為法。
比丘又觀察,眾生是怎樣被縛在生死中,無始無終受無量生死輪轉的呢?他以見聞了知或以天眼見到,以心雜染的緣故眾生被系縛,也就是以自心的無明力落在煩惱和業當中,結果就被系縛了;而心清淨的緣故,眾生就得解脫。當心如實明見了法,見到諸法實相,就遠離了業果愚和真實義愚,這樣就不會再起惑造業,也就獲得了解脫。
這個心有無量種種的攀緣壞相、自體壞相、同業壞相。「無量種種」指不計其數的種類。「攀緣」等指三類壞相,從因位說攀緣壞相,從體性說自體壞相,從果位說同業壞相。「壞」是壞滅,表示生滅無常。也就是在因位上,心攀緣此攀緣彼,不斷地變換,每個攀緣心都是剎那就滅,有無數種類。「自體壞相」指世俗心本身就是壞滅性。譬如貪心、嗔心、慢心、嫉妒心等,每一種心的自體都是變壞的、生滅的。「同業壞相」指果位受報等的心,也就是與當初因業同類而生,一生了就滅,也有無量種類。
「心有五種」,是指五道的心相續:地獄心相續、餓鬼心相續、旁生心相續、人心相續和天心相續,以這五類心在五道中自在秉執眾生,使得眾生流轉。在流轉時又和結使煩惱心相應,起惑造業,從而恆常流轉在生死中。
「遠離第一所依」,也就是遠離了虛空等的三種無為法。這是說,眾生隨妄心起惑造業的緣故,落在因緣生滅的苦流轉中,遠離了不生不滅安樂的法性。
五根壞相,有五種心,無量無邊愛心依止,種種壞相,以要言之此是染分。
這裡說到染分的內容有兩種,就是五根和心,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分內容。那些變壞相或剎那生滅相的眼、耳、鼻、舌、身等根身法,以及地獄、餓鬼、旁生、人、天五類心是總相,在這五類心中有無量無邊的愛心依止。也就是依著五類心相續,會出現無量無邊以愛為體性的心。愛是廣義的,貪嗔都叫愛。所有五道妄心都是變滅的,所以叫「種種壞相」,根身心識就是染分的內容。總而言之,以無明力所起的種種因緣幻變相,無論因相、果相全部是染分,都是變壞的苦相,毫無實義,對此應厭患而出離。
節錄自智圓法師《正法念處經講記》
文章標題及彩色文字為編者自行標註,僅供參考,具體學習請恭讀原文講記
學了《念處經》才知道,自心完全被顛倒的樂執蒙蔽了,這個樂顛倒猶如頑石一般堅固,它又無孔不入、無處不在。如果沒有極強大的觀察力和破除邪執的力量,哪裡能動搖它呢?
如果沒有讀過《念處經》,儘管一再強調輪迴是苦也不起作用;儘管說這是毒仍然要吃,吃了才舒服;說了這樣會墮落也不相信;說這是苦性,也無法覺察,那麼頑固!所以,一定要看到整個世界,乃至上界超勝人間千百萬倍的享樂,最終仍免不了壽盡而死,免不了墮落的結局。這整個的過程要真正看清楚。除了實在是頑冥不靈的人,一般還是能看得到自己的顛倒樂執,把人間僅有的一點蒼蠅飲尿般的小樂誇張到了無窮大,處處都以為有樂可求。那個樂我沒得到不甘心,那個新花樣我一定要嘗一嘗,這樣從根本的樂顛倒發展出了無數逐樂的妄動。所以要破除常、樂、淨、我四大顛倒,必須依靠《念處經》。尤其是破樂顛倒,必須依靠《念處經》,才能讓觀念伸展得非常廣大、堅實、有力。它可以從深處、從根子上一舉摧破這個樂顛倒的大山。
在緣起的認識上面,因和果各方面很容易得出法則,這個時候無論學三苦、四諦、十二緣起、大悲等等都非常方便。幾種皈依的心態也非常清楚。下士的皈依是什麼?就是厭惡趣苦,然後一心皈依三寶。中士的皈依是什麼?就是厭生死苦,要皈依三寶。上士的皈依是什麼?就是代一切眾生厭輪迴苦而作皈依,這一切都建立在整個的輪迴觀念上。
再者,所謂三苦攝一切苦的大原則,也一定要通過具體的認識輪迴以後,才能歸攝出來。它是從無量具體的事相當中提煉出來的,是由博返約,是由事相總結到理則的。如果沒有具體的認識,沒有經過一道一道的分析,怎麼會在心裡累積成它的法則,這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說:我不是一樣的積成了?這是抄襲,是口頭的模仿,只是理趣上蜻蜓點水般的沾了一點。但是由於量不夠就發現法則歸法則,學了多少法則這個心也不動,什麼原因呢?就是定解的力量不深,不能攝持心、引導心趣入明行道,並且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只是外在的模仿怎麼可能長久?一檢查就漏餡了,因為根本不是真正地變動其心,更沒有猛勵變動,這樣就長期活在假相當中。口是心非,或者一時有一時無。這就是偷懶、不肯下死功夫的結果。所以不要輕易聽信自己的心,它只想佔便宜,它的想法有非常大的問題,根本不符合正理的軌道。
有了廣博的認識以後,能輕鬆的歸攝出總的原則,而且能如實的確認它。比如學習十二緣起,十二支都學完以後,就要分成兩個部分來思維。一、以十二緣起怎麼轉生到下界?它的無明定義為業果愚,它的行是由業果愚趨使出現的各種非福業,它所燻的識是墮惡趣的識,之後就出現惡趣的名色、六入、觸等等。整個大的緣起定律怎麼具體地思維呢?就是在《念處經》上可以看到。為什麼呢?因為佛在宣說地獄、餓鬼、旁生等的果報時,都指示了它們的業因。也就是這些有情由於業果愚,根本不相信善惡因果,造下殺、盜、淫、妄語、邪見等非福業,被非福業的行燻了識,結果變現出惡趣的器情世間。為什麼說是唯識變現?通過對地獄等的介紹就非常清晰地知道是唯識變現。就是一個識在不斷地變,變得鋪天蓋地、極其慘烈、似乎逼真,而且受苦的時候雖說是幻,但也是非常劇烈難忍。這一層一層是怎麼現出來的,不通過《念處經》怎麼知道?那個乾巴巴的了解完全不同於有血有肉的認識。通過《念處經》結合十二緣起的規則,再觀察流轉下界的行相,才有了具體的定解。
學《正法念處經》重要,還表現在能看清業和果的關係。只有看到業果的關係才能發生斷惡和行善兩方面的欲,才會趣入人天的善道,在這之上才會發生三乘聖道。《念處經》中已經確定了它的法則,給出了具體的業感緣起的指示。比如以十惡業怎麼生到地獄、餓鬼、旁生,以十善業又怎麼生到上界人天。其中的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從前到後發生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所以它是真正確立業果正見非常重要的經典。
學了以後會發生真畏懼、真欣樂,這不能停留在口頭的空論上,一定要發生心行上的變化。再者,對整個世界就是業在支配這一點,通過《念處經》會得到深刻的了解,進一步它唯心變現的法則也容易深入。也就不會再有無因生、邪因生這類的邪見,不會以為它是被某個造物主、人格化的神所擺布,或者認為是無緣無故自然出現的。能看到貫穿輪迴的一條線索就是業,由業在支配,在變現,而唯一自救的道路也是淨化業。諸佛只能給我們指明真相和順應緣起的大道,無法代替我們發生心理、行為上的轉變,所以一定要去學《念處經》才能建立起一個宏大的世界觀,發生的如理的觀念。
對於受燻非常嚴重,已經有各種錯亂知見堆積在心的我們來說,沒有《念處經》這樣的大部頭詳詳細細、有條不紊、一段一段地開示、引領我們去看的話,要轉變觀念恐怕相當不容易。但是經過這一番以後,心裡就已經裝下了足夠多的真相,發生了足夠多的認識。這些集合起來就有希望建立業果正見,而它就成為一切白法的根本,從這以上才有所謂的正道可言,所以它是引發業果正見的根本素材。
在已經破掉了以前燻下的常、樂、我、淨等顛倒執著以及各種不順應緣起的邪見以後,見解的天地就打開了,這個時候就真正可以開始在三士道上行進了。過去的邪見大廈已經傾塌,取而代之的是因果正見、四諦正見,在這之上可以順利地邁入大乘的修行。
大乘的根源是大悲心,它建立在對苦的認識上,再推己及人就會發生廣大的大悲,這種意樂如何達成?必須對六道輪迴苦有一種特別深、特別廣、特別透徹的了解,知道那無非是苦,知道那種苦的輪轉無休無止,這樣才有了大悲心所緣的對境,從這裡會出生真正出世間大乘的大悲。所以它一定要建立在一個真實的對輪迴的認識上,因此它成為引發大乘意樂的根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