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社交恐懼源於無童年社交

2020-08-28 育鄰人

育鄰夢

成年社交恐懼源於無童年社交。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沒有童年社交陪伴的孩子,很難想像他們長大之後能夠與人「遊刃有餘」的友好相處。所以,關注成人社交恐懼或其他社會心理,就必須為孩子歡度童年時光做足功課。

我,一個人也活得精彩 。」據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人。這些處於單身狀態人群單身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以歸結為社交恐懼,更準確一些的說法是這些人因為無童年社交而沒有完成生活環境從我向我們的轉變。

抱起屏幕的本質是逃避現實社交

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並不是只有我,而是因為有我們,是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達爾文就曾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像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人生成長進步的過程就是從我走向我們的過程,也就是從以我為核心的童年走向與同伴進行深度分工、協作的成年。每個人剛出生之時都是以自己為核心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我就是全世界、我的需求就是全世界必須滿足的需求。因此,我們不難看到嬰幼兒一點自我需求未能得到及時滿足就會發脾氣或者大哭,而發脾氣或者大哭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周圍的人能夠發現並滿足自己的需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開始有了區分我和其他的能力,也開始逐步適應與其他進行分工、協作,比如獲得其他人的幫助之後會以感謝或者用等價物質作為交換、在個人的思想中開始加入其他的概念,也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考慮需求問題時不再只考慮自己。

成長就是不斷從小我走向大我們的過程,孩子從小成長最大的特點就是隨著自身力量增強,他們越來越渴望融入更大的社交群體。那麼,既然人天生具備渴望奔向更大成長空間的欲望,又為何成年人會產生社交恐懼症呢?

社交能力需從小實踐

1、「精養」的童年抑制了社交能力萌芽

計劃生育、城市化等一系列社會生活場景變化使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孩子的童年生活也隨之而變。計劃生育、城市化之前,每個家庭都按家庭自願生育多個孩子,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也多處於「散養」狀態,也就是很多孩子都是「吃百家飯」長大的。所以,他們從小就適應了與不同人交往;計劃生育、城市化之後,今天每個家庭都只養育兩個左右的孩子,孩子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少了,同時由於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鄰裡之間的孩子們也少了聚會的場所和活動時間。

2、「寸土寸金」的城市少了人際友情

生活方式的轉變讓人際之間實現分工協作的途徑也發生了轉變,在農村人際協作的方式是換工,也就是人情為協作的紐帶;城市則不然,城市實現協作的唯一中介就是貨幣。童年也不例外,食物、玩具、遊樂設施都需要用貨幣交換,貨幣交易方式讓社交變得有那麼一些不自然、缺少了友情。

3、追求個人高能力不利於形成友好社交關係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追求高分數的教育模式,極大提升了個人能力水平。但是,追求個人高排名的教學方式必然讓同學關係變成直接競爭關係,因為每個學分位上只能有一個同學。很多家庭為孩子補習了很多學識,但幾乎沒有人自願與****同學共同成長進步的。因此,原本應該團結協作的同窗學習成長方式變成了「立杆」式的成長,每個學生的書包裡塞滿了課本、課桌上堆滿的資料,就是學習過程中少了互幫互助的同伴。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裡教育服務生態圈。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社交恐懼,與銀行卡的餘額呈正相關關係?社交與資本
    社交恐懼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大部分發生在17-30歲之間,一般情況下沒有明顯誘因。表現症狀為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審視,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會顯得不自然,不敢抬頭,不敢與人對視,刻意迴避社交,極端情緒下可能導致社會隔離。青少年時期心智發育不成熟,性情敏感,個人的內心秩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患者通過年齡、社交經驗的增加,以及合理的治療,在成年以後病情大部分都能得到緩解。
  • 你也有社交恐懼嗎?
    超模Jessie Paege曾在其主頁上發表對於社交恐懼表現的看法:社交恐懼並不是,我喜歡電視劇/動漫/遊戲,我討厭每一個人類。社交恐懼的根源:社交恐懼也是一種本能,其根源是我們的恐懼機制。1、正常的自我保護機制我們的社交恐懼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不是在陌生場合、面對陌生人和權威人士的時候,我們會緊張、害怕?
  • 社交恐懼——不只是怕人
    而據相關的數據顯示,當下中國有10%的人患有各種類型的社交恐懼,又或者是社交焦慮。有人說:社交恐懼源自於某些人自我之前和以往負面性的社交經歷。這些經歷讓他們由自我的內心當中對社交本身產生了一種難以言說的恐懼與不安。
  • 內向的人如何打破社交恐懼,讓自己輕鬆面對社交
    內向性格不一定都是社交恐懼,但內向性格的人社交恐懼的概率大些。性格內向和外向各有優勢、劣勢、和其價值。內向性格並不是一種缺點,只是人性格的一種方式。內向性格因為獨處,所以深思、會更謹慎。內向性格的人克服社交恐懼之前最應該做的是接納自己是內向性格,然後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發展自己的社交需求,發展社交優勢。
  • 內向與社交恐懼有什麼區別?
    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症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 社交恐懼跟抑鬱症的區別
    我想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有社交恐懼社交恐懼就是自己在家與在外的反差。 抑鬱症,崩潰的跡象。一種無徵兆的情緒崩潰,心情落差大,可能別人的某一句話刺激到了自己就會心情鬱悶,不開心;對任何事情沒有興趣,情緒控制不了,說崩就崩,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的想哭。 社交恐懼跟抑鬱最大的區別應該是別人帶給自己的感受和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情緒了吧。
  • 社交恐懼的放鬆
    緊張與放鬆 緊張是面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對於社交恐懼的朋友,可以表現在學校、單位等公眾場合,在與人接觸時緊張時的表現可以千差萬別,但這並不是很多問題,它們的本質是社交恐懼。對於緊張恐懼的防禦方式是,掩飾與迴避。這是面對社會性情境的情況。另一個問題,是預期恐懼。就是對即將到來的社會活動,感到擔心,不願面對,思前想後。可能會迴避。面對社交情境時的緊張,與不敢去參與,是社會功能受損,並為這種情況感到很痛苦,因為社交恐懼的人是渴望與他人交往的。如一個異性恐懼的人,內心是渴望接近異性的。
  • 怎樣克服社交恐懼?——請放棄你無用的社交
    要說怎樣克服社交恐懼?我先要問問您,為什麼要克服社交恐懼?為什麼社交恐懼?我們是社交恐懼?還是恐懼社交?如果真的是恐懼社交?那麼社交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恐懼呢?或者,我們為什麼要社交呢?我們來看一下社交的概念。社交,是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社交原來是要達到某種目的?
  • 重視社交恐懼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這些典型的表現就是社交恐懼。有時社交恐懼並不易分辨,當你感覺自己在集體中成為焦點被評價時,就會產生恐懼;當產生的恐懼過多成為廣泛性社交恐懼。最常見的社交恐懼症就是對公眾演講的恐懼。社交恐懼症早發於童年晚期和青春期。那些內向的兒童在面臨同伴的壓力時,更易患社交恐懼症。對內向、敏感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多關注,多鼓勵,要注意平時對孩子的說話言語,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在家裡多創造言論自由的氛圍,無論孩子說話什麼內容都不被打擊,孩子就不會有膽心說話錯誤的恐懼,患社交恐懼的機率就會有效降低。
  • 社交恐懼:口罩能治好社交恐懼症?
    4.如果病情嚴重,患者可能因恐懼而與社會隔絕,僅與家人保持接觸,甚至失去工作能力。但當離開恐懼對象時,便沒有任何焦慮了。如果只是在當眾發言時會有些緊張,完全屬於正常情況,不用擔心。不要給自己暗示,經常性暗示自己有社交恐懼對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 應對社交恐懼的心理準備
    在社交恐懼的人心中,有存在一種精神的抗拒作用,這是讓你痛苦的根源,頭腦裡每天思考的問題都可以用「但願如此」「必須如此」來說明。舉個例子:一個人給你打電話,你希望跟他愉快的交談,但是又認為這樣並不是真實的自己,好像自己帶了面具去跟別人說話,於是你的心又告訴你不必如此。沉默就沉默吧,恐懼就恐懼吧。但一旦深入到恐懼之中沒有了話題,你又到處去抓話題,沒話找話,希望對方在談話中獲得愉快,而自己也獲得愉快。
  • 花季少女得了社交恐懼,原因竟然是手汗症
    花季少女得了社交恐懼,原因竟然是手汗症 2020-05-31 0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演講恐懼?社交恐懼?三步重塑焦慮的大腦,改變恐懼帶來的焦慮
    大腦一直具有可塑性,即使成年之後,也可以通過認知改變、行為訓練重塑大腦。很多人演講恐懼、社交恐懼。如果讓這些恐懼支配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範圍就會越縮越小。很多時候,人們對自己恐懼的事情,採取了逃避的方式應對。社交恐懼和演講恐懼,為了躲避這些恐懼的事情,可能會逃避參加聚會,逃避同事、朋友交往,逃避在工作裡承擔社交方面的角色(成為領導、部門溝通等)。小王有演講恐懼,當他知道自己要在整個公司面前發表演講的時候,強烈的焦慮感襲來。
  • 我不想當社交逃犯!社交恐懼我該怎麼辦?
    社交恐懼症分為:一般社交恐懼症和特殊社交恐懼症。2、特殊社交恐懼症:如果你患了特殊社交恐懼症,你會對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場合特別恐懼。儘管如此,你在別的社交場合,卻並不感到恐懼。推銷員、演員、教師、音樂演奏家,等等,經常都會有特殊社交恐怖症。
  • 四種克服社交恐懼的辦法,有社交恐懼症的你都能做到嗎?
    什麼是社交恐懼,社交恐懼就是過分關注外界對自己的消極評價,以及表現出退縮和迴避的行為。進而會妨礙到自己對於人生目標的追求。通俗點說就是怕人,他害怕別人說它笨拙,害怕大家不理他,害怕空氣突然安靜。對於一些社交場合會莫名覺得發抖害怕,心跳加速,比如同學聚會,打電話,和陌生人聊天這樣類似的社交場合會下意識的拒絕。給許多有社交恐懼症的小夥伴造成極大的困擾。對於社恐的小夥伴們也不要慌,以下四種比較典型克服社交恐懼的方法,你都能做到嗎?
  • 社交不可怕,別恐懼
    如何克服社交?為你朗讀1 分鐘患有社交恐懼症無非幾種情況1.性格因素。害怕做事情出現問題,害怕和人交往,擔心和人交往別人看到自己的某些缺點,從而導致迴避社會,不願意和人交往。2.心理因素。社交恐懼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較強,害怕被別人拒絕,或者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信心。3.思維方式。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量表(LSAS)是目前應用很廣的社交恐懼自測評估工具。總共24道題,每道題答兩個分數。(總分是144分): 0~30分:你沒有社交恐懼 31~60分:你有輕度的社交恐懼,但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你可能面對陌生人時會緊張、焦慮,但一旦熟悉了,這種緊張的情緒就會大大緩和。
  • 不必擔憂青年人的「社交恐懼」
    (《中國青年報》12月21日) 嚴格意義上看,「社恐」即是「社交恐懼症」,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為「社交焦慮失協症」,指的是「對一種以上社交情形的強烈恐懼,致使人深感苦惱、維持日常生活的至少某些部分的能力受損。」近四成青年人自認為有「社恐」,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
  • 社交恐懼是什麼?該怎麼克服
    你是否因恐懼社交失去很多首先說一下社社交焦慮,社交焦慮(又稱作「社交恐懼」)就是指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基本症狀有在大街上走路,覺得別人都在觀察自己?社交恐懼的人會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害怕成為社交的焦點。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時,產生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出糗或難堪。社交恐懼不僅可能是工作交際的短板,還可能影響戀愛生活。如何正確看待社交恐懼,以及如何改善、應對甚至克服社交恐懼,也是現在生人社交需求社會和宅文化大背景下,越來越多人面對的問題。
  • 心理學:擁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往往有不好的童年
    她是很典型的社交恐懼症患者,非常的害怕跟人交往。寧願宅在家裡,也不願意出門。她曾留過學,家裡是非常的有錢。當時,我很好奇,為什麼她的家境如此優渥,會怕社交呢?我朋友說,「我表姐的媽媽把她管得太嚴了,對她的控制欲非常的強,從小的時候,她做了一點讓她不如意的事,就會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