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傑明
「條條大路通羅馬」 是一句諺語,出自《羅馬典故》。原話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句話出自西哥特王阿拉裡克。公元五世紀前後,西羅馬帝國內政腐敗,而日益強悍的日耳曼族群勢力則嚴重威脅著羅馬。日耳曼族群中最有實力的西哥特王阿拉裡克一直想要攻佔羅馬,但是屢屢敗於西羅馬將軍斯提裡科之手。雙方交鋒近十五年,阿拉裡克每每都被斯提裡科打的大敗。雖然屢戰屢敗,但阿拉裡克從未放棄。善敗者終勝,公元407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自毀長城,以反叛罪殺死斯提裡科。當時身在斯洛維尼亞的阿拉裡克得到斯提裡科被殺的消息後,仰天大笑:「終於沒有人能阻止我去羅馬了。」當他手下的將軍問:「不知大王打算走哪條路去羅馬?」西哥特王哈哈大笑,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如今人們使用這句諺語,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一切的可能都在等著我們去發現。
我是一個教師。我們的教育習慣於盲從已經很久了,我們使用同樣的教材,以同樣的進度,按照同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布置同樣的作業,參加同樣的考試,接受同一個標準的挑選,我們只有一條被指定的道路可以行走。雖然教室裡男女有別,姓氏各異,但學生們和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件其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都被努力塑造打磨成了一個個「螺絲釘」與「墊腳石」。我們一個跟著一個,一代學著一代,已經習慣於這種「目中無人」的教育很久很久了。
前天,我在微信上與我們單位一位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女教師聊天。這位年輕女教師是一名黨員,因為我在單位負責黨員身份信息的採集,就要求她提供黨組織關係介紹信以證明自己的黨員身份。以下是我和她的對話:呆呆:按規定,你要去教育局黨委拿一個組織關係介紹信到我們學校的。你就沒有關心一下自己的組織關係有沒成功轉接?
俐俐:東西都沒經過我的手,直接是別人在網上轉的。人家說轉了。呆呆:那你也要關心落實一下哦!人家說?人家能為他說過的話負責嗎?按規定,你要去教育局黨委拿一個組織關係介紹信到我們學校的。俐俐:所以我還要去教育局??呆呆:如果有人願意送來,你也可以不去。俐俐:誰會送啊?呆呆:就是!所以還得你自己去。俐俐:沒有介紹信行不行?呆呆:沒有介紹信,你說你是黨員就是黨員啦?俐俐:對啊,這個還有人造假?呆呆:假的多了去了!你是好孩子,不會造假。問題是我們還沒有傻到別人說什麼就相信什麼的程度。俐俐:好吧。
這位年輕的女教師是一名學生黨員,能夠在大學入黨,應該算是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了,可看她說話做事的派頭卻又分明就是一個「傻白甜」。為人處世必須具備的常識與技能幾近於零,完全搞不清狀況,一廂情願地想問題,提要求,其智商與情商完全與其大學生的身份不相符。《紅樓夢》裡有一幅很妙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不難懂,說的是: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把人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這不是老於世故的滑頭主義應世哲學的生動再現,而是對儒學傳統積極入世思想的形象概括。教育雖然是為明天的社會做人才的儲備,教育應該有理想主義的色彩,但教育不是懸於半空中的「烏託邦」,教育不能目中無人,教育必須積極入世。可環顧我們的左右,我們甚至已經不能把孩子上學叫做「讀書」了,現在的孩子上學只能叫做「刷題」。由於實用主義的教育教學觀盛行,不要說「做事」,就連「讀書」也已早就失去了在學校合理存在的必要空間。如果不考慮政治理論書籍與必需的教材教輔,校長不讀書,教師不讀書,學生自然也是不讀書的。大家都在一門心思、爭分奪秒地琢磨題目,計較分數。有道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讀書不能計分,不讀也罷。於是,圖書館成了擺設,書籍上落滿了灰塵。只有在學校評比驗收、評星晉級時,大家才能想起圖書館的存在對於我們具有怎樣的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人文主義教育家莫爾在其《烏託邦》中提出的兒童邊學習邊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設想。英國經濟學家貝勒斯在《關於創辦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業和農業的勞動學院的建議》中,首次明確提出教育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主張。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深刻剖析現代教育與現代社會的關係,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要讓兒童參加力所能及的定量生產勞動,同時對他們進行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這不僅是提高生產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是改造舊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方法。早些年,在我自己剛讀書的那會兒,毛澤東同志也曾教導我們說:「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要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們雖然極端不贊成文化大革命中由造反派提出來的「停課鬧革命、上山下鄉大串聯」的一套,但我們也同樣極端不贊成讓教育與生產勞動完全脫離、只計較分數不考慮育人的功利主義的一套。
人活得久了,頭童齒豁,兩眼昏花,各種疾病紛紛找上門來。人活得久了,唯一的好處就是知道了比較。我通過比較,發現我們的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教育行為的價值取向總是在忽左忽右地搖擺。過去沉得太深,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現在又浮得太多,完全沒有了對學生立身處世的教育與培訓。不要說「人情練達」、「世事洞明」,就連最基本的人文常識、生活經驗,我們的學生都是十分缺乏的。矮腳軟手玻璃心,遇人沒有話說,遇事沒有主見,承擔不起責任,經受不了打擊,除了考試分數,還真是乏善可陳。前天,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消息。11月19日18時40分許,24歲的女生王鈺敏因為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獨自離家,在北京方莊附近與家人失聯。11月21日22時許,女孩家屬對外回應稱:人已找到,遺憾的是人已離世。據女孩的姐姐王女士介紹說:「女孩本科、研究生均在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就讀,畢業後從事金融工作。最近經常抱怨工作壓力大,工作總是出差錯,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很失望。無獨有偶,曾有一位媽媽向我訴苦。她兒子從小就是一個學霸,一路重點學校,一直年級前三,最後保送進了名牌大學。可是大學畢業一年,已經失業了三次。前兩次是沒過試用期,第三次是自己估計通不過,主動打包走人了。然後他就拒絕再找工作,現在已經在家悶了快半年。整天打遊戲到深夜,無節制地吃垃圾食品。這位媽媽急得起火,偷偷打電話給兒子的前領導。對方也坦誠,說:「你兒子對工作不上心。好幾次安排他工作,他根本就不幹,還沒有任何理由。批評他一次,人家第二天就不來上班了。更重要的是他不太懂事,開會老是嗆領導,走廊裡見了老總從來不打招呼,跟同事相處也不好。」這位傷心的媽媽說:「我有一個那麼優秀的兒子,以前一直都是我的驕傲,我也覺得自己是一個挺成功的母親,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了呢?」我倒覺得,事情肯定不是「一下子」變得這麼糟糕的,這些孩子身上那些糟糕的特質其實都是我們不科學的教育體制與不正確的教育教學價值觀的可怕「饋贈」。我們有太多這樣的學生了,題海遨遊,考場爭雄,考上了名校,拿到了很高的學位,甚至還多才多藝,但是他們自私、冷漠、脆弱、沒擔當、不懂事……完全不適應社會。畢業後他出個差、加個班就叫苦連天,面對同事的排擠孤立、明爭暗鬥,驚慌失措,消極迴避,全無應對能力。領導夾菜他轉桌,領導開門他上車,領導開會他嘮嗑,還絲毫意識不到有何不妥。面對工作任務,全無責任心;面對重大場面,全無敬畏心,面對痛苦災難,全無同情心。在社會這片海,他剛一下水,就出現巨大的排異反應。別人的毛毛雨,都是他的狂風暴雨;別人的小浪花,都是他的驚濤駭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工作的大船說沉就沉了,人生的巨輪說漏就漏了。他頭破血流,他不知所措。這樣的情況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再見不驚了。但是,我們卻不能不思考,我們更不能不改變。
隋唐以前,我們國家選拔人才採用的是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人才察舉有孝廉、秀才、賢良、方正、文學、兵法等各種不同的種類。九品中正制也同樣是以人舉人,但中正(相當於面試評委)選人是專業化的,標準是量化的。在自私和貪慾面前,沒有可行的監督機制,以人為評價標準的此類選官制度,最終都難免會逐步淪為強勢群體走向仕途的專用通道。隋唐以後,科舉製取代了察舉制與九品中正制,這無疑是人才選拔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科舉制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調動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員素質,有利於社會進步。但明清以後,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八股文為主,逐步淪為一種教條僵化的應試模式,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與才華,暴露出了種種弊端,「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因此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回顧中國歷史上人才選拔制度的沿革,每一種制度在它誕生之初都能廓開人才選拔的路徑,增加人才選拔的種類,對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與變革,又總會無一例外地逐步走上了登峰造極與腐敗墮落的老路,成為僵化的模式和謀利的手段。高考制度恢復四十多年來,高考影響和改變了幾代中國人的命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最初的不及2%,到現在已跨過40%的關口,正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標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在中國落地生根,逐步確立了文化知識、智力因素等在高校人才選拔中的基礎作用。通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大學生一批又一批地走向中國的各個領域,他們見證和參與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逐步成為推動這個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考定終生,分數是命根」的高考制度也造成了「自古華山一條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險峻局面,多年來應試教育登峰造極、變本加厲的管、卡、壓已經嚴重扭曲異化了基礎教育的價值取向與發展生態,「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只要多一分,壓死一千人」,諸如此類的標語口號已經把高考的氣氛渲染成了你死我活的殘酷戰場。除了分數,沒有別的什麼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暴富,沒有別的什麼是值得追求的。中國的基礎教育工廠化經營,數位化的檢驗,標準化的管控,已經完全異化成了一種「目中無人」的變態教育。
公元407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自毀長城,以反叛罪殺死斯提裡科,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年成功解放了一批人的是高考,如今無情束縛了一批人的也是高考。「千古華山一條道,只看分數不問人」的高考制度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我們有必要認真回味一下西哥特王在公元五世紀說出的那句千古名言:All Roads Lead to Rome。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一切的可能都在等著我們去發現。
作者簡介:吳傑明,江蘇省射陽縣高級中學校長辦副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射陽縣高中語文學科帶頭人,射陽縣名教師,鹽城市優秀共產黨員,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多次主持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並順利結題,出版專業書籍三部,發表專業論文及散文詩歌數十篇,榮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成果獎。
封面配圖:尤斯圖納斯·朱萬達
歡迎下載「齊魯壹點」app敬請關注《陌上風文藝》壹點號主創:白來勤 亦凡 楊崇德 淡霧 王安之 蘇銀東 畢瓊 孔凡勇 白春業 完顏蕙蕙編輯:王新靖 楊新剛 單連強 朱婧 滕悅 趙曙光 許冉冉 郇長亮 崔吉皓信箱:shirihe@foxmail.com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