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幹了啥事,讓評點《三國演義》的毛綸和毛宗崗父子跳腳痛罵?

2020-12-16 歷史小兔子

咱們知道《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當時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所以有許多知名的人士喜歡對它進行評點,其中最有名的叫做毛宗崗,大家經常說的毛批三國,這個毛就是指的他,其實呢,在他之前,他老爹毛綸,也評過三國,他是明代著名文學評論家。他中年以後,雙目失明,乃評《琵琶記》、《三國志演義》以自娛。評書時,由他口授,再由其子毛宗崗校訂、加工和最後定稿。

曹操

那麼曹操究竟做了啥事,讓這父子倆都氣憤不已,差點就跳腳罵街呢,其實這個典故大家在《三國演義》新老版本都演過,那就是曹操割發代首,具體的,小編再跟大家重溫一下。操留荀彧許都調遣兵將,自統大軍進發。行軍之次,見一路麥已熟,民因兵之逃避在外,不敢刈麥。操使人遠近遍諭村人父老及各處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軍法甚嚴,爾民勿得驚疑。」百姓聞諭,無不歡喜稱頌,望塵遮道而拜。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並不敢踐踏。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操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主簿曰:「丞相豈可議罪?」操曰:「吾自製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操沉吟良久,乃曰:「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吾姑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於地曰:「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軍,曰:「丞相踐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

削髮代首

這段文字並不難懂,小編簡單的說下,就是曹操出去打仗,命令官兵不準踩踏人家的麥田,違者殺頭,可曹操的馬受驚了,踩了一大片,結果曹操就要自殺,當然眾人趕緊攔住,曹操就以頭髮代替頭顱割掉了,以後曹操的軍令執行力度就非常大了。毛氏父子倆看到這段,非常氣憤,認為曹操輕描淡寫就把死刑規避走了,如果是下等的士兵那百分百被殺頭,為啥他不處決自己呢,所以這就是個奸雄。

曹操

當然了,網上又一個論調,認為曹操做的沒毛病,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輕易割捨,所以割發如割頭,還有人說,古代頭髮短的都是奴隸,曹操這種髮型就跟奴隸一個造型,所以曹操這麼做已經夠可以了。小編並不贊成,因為三國是啥時候,那為了自己的利益,連乾爹都能認,親兄弟都能置於死地,曹操有那麼高尚嗎,如果頭髮能換來自己一統江山的話,他寧願當過光頭。還有司馬懿,堂而皇之的穿上諸葛亮送的大紅襖,這也不男女有別了,所以呢,像曹操這樣的奸雄,是分得清頭髮與頭顱的,根本不受「身體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的約束。所以毛氏父子沒罵錯,大家覺得呢?

本文系歷史小兔子原創,圖片來自網絡,素材《三國演義》《毛批三國》等。

相關焦點

  • 你家孩子真的讀懂《三國演義》了嗎?
    今天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還有第二作者,也就是作者之後,對《三國演義》進行系統的加工者、改寫者和整理者。在明朝初年,也就是大致與金聖歎同時代的這個時間裡,有一對父子叫毛綸和毛宗崗。毛氏父子很喜歡《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他就對《三國演義》進行了評點。
  • 哭泣、垂淚、痛哭,三國演義裡的劉備為何那麼愛哭?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三國演義》有兩個重要的版本,一是《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是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改評加工後的《三國志演義》(俗稱毛本《三國演義》)。後者是最通行的版本。
  • 古人評點《三國演義》的「三絕」是哪三絕?
    大家都對小說《三國演義》人物如數家珍,其中有三位奇人,被稱之為「三絕」。他們在「三絕」方面都超出常人。那麼,他們分別是誰?又絕在何處呢?第一位是「智絕」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的才智能力和妖怪相仿」,孔明之智已經被刻畫得似妖非人了。
  • 這首詞,作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而人盡皆知,您知道作者是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為經典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這首歌的曲調和歌詞我們大多耳熟能詳,當熟悉的旋律響起,總給我們意境蒼涼、慷慨豪邁之感,其中意味之高遠曠達和磊落灑脫令人心馳神往,不勝感慨。
  • 蠢貨害曹操冤殺兩員大將?別聽三國演義胡扯,那倆人壓根沒死
    《三國演義》裡描寫了不少,比如袁紹、袁術兄弟,比如劉表父子爺仨,比如蜀地的劉璋,他們不是昏庸就是懦弱,要麼就是鼠目寸光。不過這些裡,最蠢的那一隻我覺得應該是蔣幹。《三國演義》裡的蔣幹真的不是一點點傻,簡直傻到冒煙。
  • 金克木:小說的分類和評點
    小說的古典研究也是從分類起始到評點成為高峰。當代的應另論。《漢書·藝文志》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這是漢代的分類定性。從《隋書·經籍志》一直到明、清都是這種說法。這裡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小說出於「官」,但造者是老百姓。二、「君子」不作小說,可又消滅不了。「稗」不是僅僅指細小瑣碎,而是說像稗子一樣, 沒有什麼養分,還妨害糧食作物。
  • 《三國演義》「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謀士怎麼排呢?
    在明末後,三國演義評話版中,出現了有關三國中武將排行的口訣,也稱順口溜,後來流傳演變為較為完善的24將口訣。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三國曹操父子的文學成就據說高不可攀,當時有誰可與之抗衡?
    如果《三國演義》以文學水平論高低,曹操父子三人絕對碾壓劉備、孫權和司馬懿,估計也只有「建安七子」和諸葛亮、周瑜可抗衡!在中國文學史上,曹操父子三人的文學成就是一座豐碑,魏晉風骨的形成就在這一階段,並成為唐宋文學復古運動競相效仿的主要部分。東漢中葉,隨著宦官弄權、良臣散野,文學作品的質量和數量也出現嚴重滑坡,一些讚揚盛世的大賦開始轉向抒情小賦,文學作品凋零。
  • 楊慎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為何成為《三國演義》卷首語?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看到這幾句歌詞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87版的片頭曲,也是小說《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雖然大家對歌詞極為熟悉,但如果不了解情況的人會誤以為這原本就是羅貫中寫的,因為詞意和《三國演義》中的意境非常貼合。
  • 說曹操,曹操到,下一句經典百倍,卻沒多少人知道
    圖:曹操文/歷史滾輪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被塑造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之奸雄未必吧今天,我就來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曹操救天子的歷史典故——說曹操,曹操到東漢末年,李傕,郭汜大軍曾把漢獻帝逼入險境,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有人推薦曹操可以救駕,然而派出去的信使還沒有出去呢
  • 「說曹操曹操就到」背後有何典故,為何不是其他人,非曹操不可嗎
    其實這句話現在的意思就是為了描述當你講到某人的事情的時候,他恰好來了,是為了形容一種巧合的事情,其實關於非要用「曹操」一事,主要是來源於曹操的兩件事,而這兩件事,就給曹操刻畫了一個形象,就是跑的比較快。
  • 「方說曹操,曹操就到」其實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麼嗎?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估計對這句話都有印象,其中第十二回為「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記述的就是這件事情。公元前194年,呂布駐兵在濮陽,曹操率軍來攻打呂布。剛一交戰,曹操沒有佔到便宜,於是退兵。
  • 《三國演義》為何能深受讀者喜愛?亦雅亦俗、雅俗共賞
    譬如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如此。老百姓喜聞樂見,文人學子也津津樂道。像《儒林外史》《紅樓夢》這樣的作品,雖然也劃入通俗小說,但比起《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來說,又要雅了一點,但在民間的影響力卻無法與之相比。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宋江、武松、李逵、孫悟空、豬八戒,比王冕、範進、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知名度高多了。說雅俗共賞則影響最大,實際上是同義反覆。
  • 「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諺語是怎麼來的,其中發生了哪些故事
    經常被人拿來說事,其中包含著很多事理和認知,比如周瑜打黃蓋、劉備摔孩子、司馬昭之心等等。這些諺語,大部分都是出自於《三國演義》,也有一部分出自於其他的史書,比如大意失荊州,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些都是通過一些小故事,引出一些禮則。
  • 任務群教學實錄丨張小兵:如何從回目入手進行《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教學
    生:這張思維導圖有利於我們思維的發散,前三十三回裡出現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大多得以列舉。同時,這張圖很方便補充事件、細節,不會顯得很亂。但這張圖也有問題,集團與集團之間的關係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如果要連線,肯定會非常亂。比如說曹操和董卓之間,在原來的基礎上再畫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整張圖就不會那麼清爽。 師:好。
  • 蔣幹兩過江東,害死曹操百萬大軍?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
    蔣幹兩過江東,害死曹操百萬大軍?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 然而周郎破曹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避難江東的龐統雖想出了連環計,但如何讓龐統平安過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竇?正在周瑜為此發愁的時候,蔣幹又來了。是他把龐統引見給曹操,曹操輕信了名士龐統獻的連環計,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蔣幹兩次過江,兩次中計,不僅葬送了曹魏的83萬人馬,連曹操本人也差點命喪黃泉。難怪後人評價蔣幹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
  • 94央視版《三國演義》和中日往事|日本|三國|曹操|紅樓夢|央視|...
    雖然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並沒有完全禁止和中國的通商貿易和文化交流。而在此前後,《三國演義》跨越漫漫東海,降臨遙遠的日本土地。之後的兩百多年,《三國演義》在日本的受眾從貴族延伸到市井小民,成為廣受歡迎的讀物。
  • 如果高順像張遼一樣痛罵曹賊,曹操會放了他嗎?
    最後在下邳兵敗,被曹操擒獲,除了張遼大罵曹操後投降,呂布、陳宮、高順等人都被殺害。高順作為呂布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將,為呂布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的人才,曹操肯定是看到眼裡,記在心裡。可惜在曹操問高順「汝有何言」的時候,高順卻不屑與曹操對話,慷慨赴死。一代將星隕落確實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