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作為拖雷的第四子,很早便接觸到了中原文士,對漢地的情況有所了解。他對漢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在身邊聚攏了一大堆以漢族為主的知識分子。窩闊臺時期投靠蒙古貴族的竇默、姚樞先後被收入忽必烈帳下,竇默給他講三綱五常、正心誠意,姚樞給他講儒家齊家治國。和林僧人劉秉忠為忽必烈上萬言策,「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
忽必烈這個人最霸道的地方,在於用漢法治中原,用漢人管漢人。中原人才曉得那些道道,騎兵是不擅攻城的,這裡就冒出個張弘範。張弘範不得了,他先是搞定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在零丁洋上勸他寫招降信,要投給張世傑,他已經決意要滅掉宋朝最後的反抗力量,結果得了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史》載,張弘範擊潰了張世傑部,「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獲其符璽印章。世傑先遁,李恆追至大洋不及。世傑走交趾,風壞舟,死海陵港。其餘將吏皆降。嶺海悉平,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
當然忽必烈也是有很大優勢的就是軍功比阿里不哥顯赫。第二、輩分比阿里不哥大,蒙哥死後,他居長。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忽必烈掌握漠南漢地,漠南諸王、漢族士大夫和漢族地主武裝全力支持忽必烈。
為了迎得漢地更廣泛的支持,忽必烈也做出了回應,立刻頒布新政,設立十路宣撫使治理地方,又設立太常寺、儀鳳司等機構,並採取了理冤獄,減賦稅等措施。在中統四年,設立樞密院掌兵戎。而阿里不哥叛亂被平定後,西北諸王對他的承認態度又十分有限,所以忽必烈更加認同立足漢地,做中國的皇帝。終於,在至元八年的十一月,頒布《建國號詔》,是為「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