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猴說教育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在家裡和在幼兒園完全就是兩個樣子。」其實,根本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在家長身上。
每個在家帶娃的寶媽都希望孩子能快快長大,上了幼兒園以後自己就能輕鬆了,可是,當孩子真的到了入園的年齡,寶媽們除了不舍,更多的則是擔心,怕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睡不香。
果果到了可以入園的年紀,果果媽媽多家走訪勘察,最終為果果選擇了一家環境好、離家近、教育理念也比較先進的幼兒園,最主要的是,這家幼兒園安裝了監控系統,果果媽媽可以通過手機軟體實時看到果果在幼兒園裡的一舉一動。
對於果果媽來說,最擔心的就是果果在幼兒園的吃飯問題,果果從小就比較挑食,吃的又少,所以身體素質比較差,也經常容易生病,為此果果媽媽翻看了不少食譜,變著花樣的給果果做各種美食,效果也都不是很好。
所以每到幼兒園吃飯的時候,果果媽都會打開軟體「監督」果果的吃飯情況。
讓果果媽意想不到的是,果果非但不挑食,而且還吃了兩碗飯,這在家是從來沒有過的情況。放學後,果果媽還特意向老師詢問了果果吃飯的表現,還以為是自己看錯了,可是老師給到的反饋和果果媽在視頻上看到的是一樣的。
果果媽心想:自己想盡辦法都沒有解決的果果吃飯問題,難道一個幼兒園就全解決了?再看看幼兒園發給家長的食譜,好像也並沒有比自己在家做的豐富多少。
「也許果果只是突然換了口味,比較新鮮,所以才吃的這麼好,過兩天什麼樣還不知道呢」,果果媽媽心裡暗自嘀咕著。
連著一個星期,果果媽每天都會在飯點打開手機看果果吃飯情況,可是發現果果之前的表現並不是「意外」,果果接下來的每天吃飯都非常積極,這也讓果果媽很是高興。
周末休息在家,想著果果現在胃口大好,於是果果媽又做了幾樣拿手菜給果果調劑一下口味,哪知道果果又恢復到了原來在家的樣子,果果媽還是得一直跟到屁股後邊餵飯,果果依然一副「見飯愁」的模樣。
這讓果果媽瞬間很是失望,還以為果果已經完全喜歡上了吃飯。
可是周一發生的事讓果果媽更加意外了,監控裡的果果在吃飯時依然表現的積極,而且還吃了很多。這一舉動讓果果媽很是納悶,決定明天到了飯點的時候要「突襲」幼兒園一探究竟。
第二天中午,當老師知道果果媽的來意後,便笑呵呵的帶著果果媽參觀了孩子們吃飯的情景,果果媽發現幼兒園的飯菜營養搭配是很均衡,但是跟平時自己在家做的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甚至美觀上還不如自己做的呢,為什麼果果會喜歡幼兒園的飯菜呢?
老師看出了果果媽的疑慮,於是向果果媽說出了果果之所以能在幼兒園食慾大增的「真相」:
每個班裡都有二三十個孩子,孩子一多了就會「熱鬧」,吃飯也自然就變得比較「香」了,就像家長一個人吃飯總會覺得沒胃口是一樣的,孩子在家沒人更「搶」著吃,所有的好吃的都是他的,所以也會覺得沒意思。
吃飯又多又快的孩子和乖乖吃飯的孩子一般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看到其他孩子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後,自己為了也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們也會努力吃飯。
孩子們每天在幼兒園的運動量遠比在家裡大得多,經過一上午的體力與腦力的運動,能量自然消耗比較多,所以中午就需要多吃一點來補充體力。
孩子在家裡吃飯時一般都會有動畫片或者是玩具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家庭還會有家長和老人餵飯,邊吃邊玩注意力根本不在飯上,所以想要孩子自主進食肯定會比較困難
聽完老師的話,果果媽才明白為什麼果果在家和在幼兒園吃飯會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態,同時也反思了果果在家吃飯時的一些陋習。
其實,不單是吃飯的問題,還有很多事情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裡的表現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家時,想要孩子睡午覺簡直是超難的事情,又是遊戲又是故事地折騰一圈,往往都是家長已睡孩子依然清醒。
而在幼兒園吃完午飯後,在老師的安排下,所有的孩子們居然都可以自己乖乖的蓋上被子安靜睡覺。
這是因為平時休息在家,孩子一般起的比較晚,如果上午在家更是不需要消耗體力,所以中午自然精力充沛,而一般在下午四五點時有些孩子就會瞌睡了,到了晚上清醒了就會睡的比較晚。
所以,即使在家,孩子的生物鐘也不能懶散,家長也一定要保證孩子有一個健康的作息時間。
每天放學後寫作業想必是讓很多家長最「頭疼」的事情,孩子們總有上不完的衛生間和喝不完的水,還有一寫字就斷掉的鉛筆。
難道孩子在幼兒園也這樣嗎?還真不是。孩子們的課堂作業總會按時按點完成,而且沒有家長的督促和陪伴,作業的質量反而還會提高很多。
這是因為課堂作業老師們總會要求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果完不成就會有相應的「懲罰」,而且看著身邊其孩子接二連三的完成作業後,孩子自然也比較積極。
所以,想要孩子能快速高質量完成作業,那麼時間一定要規定好,而且到點沒完成一定也要有「小懲罰」,而且在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們一定不要有過多的幹擾,安靜的環境更有利於讓孩子專心完成作業。
孩子在家基本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別說幫家長完成家務了,連自己基本的內務問題都需要家長幫忙。
而在幼兒園時,孩子不僅能幫老師分發碗筷、整理玩具和書籍,午睡起床後還可以自己穿衣服穿鞋,並且整理好自己的床鋪。
這是因為在家時,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根本不會做也做不好;有些家長是「不捨得」讓孩子自動動手;還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就著急,直接自己上手三兩下就完成。
所以,並不是孩子不做,而是家長沒給孩子機會。也許他們會做不好、也會做的慢,但是沒有練手的機會就永遠沒有會的那一天。
所以,孩子們的「兩面派」完全是家長的原因。
想要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裡一樣優秀,那麼家長一定要:
「捨得」放手:做了、錯了、改了、會了,如果連「做」的機會都沒有,怎麼能有「會」的可能呢?
「規矩」意識:「無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制定了規矩,孩子才會遵守規矩。
#你家的孩子是「兩面派」嗎?體現在哪些方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關注我,不走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