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是怎麼看《金瓶梅》的?他們把紅鴛鳳嘴鞋是這樣翻譯的

2020-12-15 挖史人

明初在服飾方面人為地製造良賤之別,以服飾為標誌區分出三六九等。服飾的色彩和材質歷來都是服飾文化所重視的要素,因為它們折射出服飾的社會文化內涵,能體現一個人身份的尊卑和地位的高低。明初時,視商賈地位低下,在服飾制度方面採取了人為的歧視政策,規定商賈之家只許穿絹布,不準穿綢、紗。庶民婦女不能用大紅、鴉青和黃色。但到了明朝晚期,民間各個群體內僭越和違禁穿著服飾的事件屢禁不止,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潮流,封建等級服飾制度的根基開始從根本上動搖,取而代之的是豐富多彩的衣冠服飾,體現了明代社會多元發展的風貌。在《金瓶梅》一書中,作者以雋秀靈逸的文筆,把晚明的女裝描寫的紅酣綠醉,色彩絢麗,如畫如繡;對女人腳上的弓鞋,也描繪的千般生姿,萬種風情!

紅鴛鳳嘴鞋

「鳳」是古人出於對鳥的崇拜而幻想出來的一種神鳥,它的各個身體部位分別借鑑了雞的頭和嘴,鴛鴦的身體,大鵬的翅膀,仙鶴的腿,集多種鳥禽類的身體部位於一體。這裡的「紅鴛鳳嘴」其實指的就是紅色的鳳凰,而「紅鴛鳳嘴鞋」就是紅色鳳頭鞋,為古代一種鞋頭處裝飾有鳳凰的鞋子。李漁在《閒情偶寄》中有記載說:「從來名婦人之鞋者,必曰『鳳頭』」。早在秦漢就有對鳳頭履的記載,一直到唐代它都是皇后嬪妃專用之履。在中國歷史上,皇帝為龍,皇后為鳳,因此,鳳頭鞋成為歷代女性高貴的象徵,自五代以後成為貴族纏足的鳳頭蓮鞋。到了明代,鳳頭鞋已經在民間的富貴大戶家解禁並仿製開來。鳳頭鞋雖繁簡不一,但在製作上非常講究,盡顯鞋的華麗高貴,堪稱繡花金蓮鞋中的佼佼者。

例 18:

原文:(李瓶兒)夏月間帶著銀絲髻,金鑲紫瑛墜子,藕絲對衿衫,白紗挑線鑲邊裙,裙邊露一對紅鴛鳳嘴尖尖趫趫小腳,立在二門裡臺基上。

厄譯:She wore a silken hair-net, with golden earrings set with amethysts, a coat with white trimmings, and an embroidered skirt, beneath which peeped forth a pair of dainty little feet.(Volume 1, P301)

芮譯:Li P』ing-erh was standing on the raised stone platform just inside the second gate, the unfinished vamp of a sand-green Lu-chou pongee shoe in her hand. She was wearing a summer outfit that consisted of: A chignon enclosed in a fret of silver filigree, pendant amethyst earrings in gold settings, a blouse of pale lavender silk, opening down the middle, and a white silk skirt with drawnwork borders, beneath which there peeked out a pair of tiny shoes, the points of which bore the beaks of red phoenixes.(Volume 1, P254)

此處「一對紅鴛鳳嘴尖尖趫趫小腳」,厄譯本「a pair of dainty little feet」只譯出了小腳,漏譯了李瓶兒所穿的紅色鳳頭鞋。而芮效衛的翻譯「a pair of tiny shoes, the points of which bore the beaks of red phoenixes」譯出「tiny shoes」(極小的鞋)也就傳達出李瓶兒的「金蓮小腳」,而且在翻譯「紅鴛鳳嘴」時並沒有直譯為「紅色的鴛鴦和鳳凰的嘴」,因此,此處芮效衛的翻譯是完整可取的。

相關焦點

  • 《金瓶梅》裡的性暗示怎麼翻譯?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近日在《紐約書評》撰文,由芮譯《金瓶梅》談起翻譯中遇到的困境。芮譯本4400餘個腳註是必須的嗎?《金瓶梅》和現代漢語的隔閡可以翻譯嗎? 澎湃新聞實習記者 臧繼賢什麼是翻譯?恐怕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非專業人士所想像的那樣,翻譯並不是代碼的互換。我們可以從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中舉個例子。
  • 30年翻譯《金瓶梅》,堅持「完整呈現」
    他曾幫助過賽珍珠翻譯《水滸傳》,這部偉大的中國小說影響了《金瓶梅》。1930年,賽珍珠翻譯的《水滸傳》以《All Men are Brothers》為名出版。 我們在這位家庭教師的教導下重新學習講中文。過了一或兩個禮拜,我讓他給我們看看怎麼用中文寫我們的名字和街名。他寫了一大堆符號、好多筆畫。為了寫得好看,我熬了半個晚上練習寫我的名字和街名,我還問了他很多這方面的事情。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在上世紀20年代,老舍居於倫敦期間,曾幫助國外著名翻譯家Clement Egerton翻譯了我國小說史上的巨著《金瓶梅》;其在倫敦的居所St.James's Gardens,也被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列為「英國遺產」;作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老舍還錄製過靈格風漢語聲片教材,用灌制唱片的辦法教外國人發音和會話,這一箱漢語教材的正式名稱是《言語聲片》,在世界上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
  • 漢學家芮效衛:30年翻譯《金瓶梅》 堅持「完整呈現」
    他曾幫助過賽珍珠翻譯《水滸傳》,這部偉大的中國小說影響了《金瓶梅》。1930年,賽珍珠翻譯的《水滸傳》以《All Men are Brothers》為名出版。 我們在這位家庭教師的教導下重新學習講中文。過了一或兩個禮拜,我讓他給我們看看怎麼用中文寫我們的名字和街名。他寫了一大堆符號、好多筆畫。為了寫得好看,我熬了半個晚上練習寫我的名字和街名,我還問了他很多這方面的事情。
  • 美國學者芮效衛:翻譯足本《金瓶梅》,困難但值得
    她請了一名專業導師教我和弟弟中文——或者重新教育我們——一位非常好的名叫趙雅男的老先生,他曾經協助過賽珍珠翻譯《水滸傳》,一部非常著名的中國小說,對《金瓶梅》產生過很大影響。她的翻譯在1930年代中期出版時被改為《四海之內皆兄弟》。  我們開始跟著這位導師重新學習中文。一兩個星期後,我問他自己的名字和家所在的街道用中文怎麼寫,他用大大的字寫給我看。
  • 美國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
    原標題:美國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 他的「獵物」是一本內容未經刪節的《金瓶梅》。   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腐敗商人一生的起起伏伏。作者是16世紀末一位姓名不為人所知的作家。芮效衛花了近40年時間設法把這本小說全部翻譯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第五卷也是最後一卷後,翻譯工作才全部完成。
  •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易德波透露,目前她正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因為《紅樓夢》、《水滸傳》等已經翻譯到了丹麥等北歐國家,所以她選擇翻譯《金瓶梅》,而《金瓶梅》的藝術價值也是她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去做的主要原因之一。  談揚州評話: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學藝術魔力  易德波原名易伯克·卡爾達娜,易德波是其中文名。
  • 他傾力30年翻譯《金瓶梅》,其弟曾任美國駐華大使
    「我的父母決定,既然他們是以傳教士身份來中國,他們的職責就是傳遞他們的信仰,不該理會政治環境。他們沒有逃離共產黨人,他們決定看看能否堅守下來。」芮效衛回憶,當1949年5月,解放軍解放上海時,他所就讀的美國學校裡400個學生只剩下了包括他在內的16人。當解放軍進城的時候,他正在參加10年級幾何考試。
  • 美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用30年時間翻譯《金瓶梅》
    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當時已經被醫師診斷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的「漸凍人」)的芮效衛說,很開心自己能夠「活」著完成這項工作,這套《金瓶梅》將是他此生最後一本著作。
  • 《金瓶梅》是如何被翻譯到國外的?翻譯的挺奇葩的
    因此,研究文化翻譯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協調翻譯理論認為,翻譯的方法需要協調。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直譯還是意譯的翻譯方法,要看原文的可譯度程度,因此翻譯方法也需要經常地加以協調。將足衣名稱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要特別注意協調兩種文化,同時保持原語言中足衣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傳播中國服飾文化。
  • 《金瓶梅》曾是日本侵略者維護統治教科書
    雖然《金瓶梅》受到過知識、統治階層的歡迎,但是普通的日本老百姓卻對這部作品並不感興趣。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況?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日本神奈川大學副校長、外國語學部中國語學科教授鈴木陽一。  《金瓶梅》作教材引入日本人喜看不敢承認  鈴木陽一告訴記者,《金瓶梅》在日本的推廣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就是在江戶時代。
  • 外國人學中文啥體驗?看他們翻譯的漢語,哈哈哈……天道好輪迴!
    那麼,外國人學中文啥體驗?看他們翻譯的漢語,哈哈哈……天道好輪迴!隨著中國人走出去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外國人也不得不學起了中文,畢竟開門做生意嘛,現在不少外國飯店都開始招聘中文廚師了,平時可以做菜,緊急時刻還能當翻譯。不然的話只有靠各種翻譯軟體,比如,下面這個……你們看出外國人是要表達啥意思不?
  • 外國人怎麼翻譯中文?俄羅斯肯德基中文菜單,網友:靈魂翻譯!
    看俄語書本的時候你都是咋翻譯成中文的?作為一個純正的中國人,一直以來對於外語都是各種記不住,那麼外國人學中文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外國人怎麼翻譯中文,俄羅斯肯德基中文菜單,網友:靈魂翻譯!
  • 中國菜名被翻譯成這樣,四喜丸子叫四個開心肉球,外國人無語了
    中國美食非常多,不可否認的是外國人他們也是非常喜歡吃中國的菜,很多菜也是流傳到了國外,那麼外國人他們看不懂中文,所以中國菜他們要翻譯成英語他們才認識。中國菜名被翻譯成這樣,外國人點了實物之後,真的是無語了,菜名描述的讓人根本不知道是什麼食物。
  • 你知道外國人怎麼翻譯中國的電視劇嗎?
    你知道外國人怎麼翻譯中國的電視劇嗎?看完別笑哦當我們學習英語焦頭爛額的時候,也沒想到,中國的漢字能難住外國人,而且,對於漢字的博大精深,他們是一頭霧水,我們看到他們的翻譯也是哈哈大笑。語言有國界翻譯需謹慎哈哈,請控制住你的笑點。
  • 美國學者費時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鴻篇巨製
    原標題:美國學者費時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鴻篇巨製   據美國《紐約時報》11月19日報導,芝加哥大學研究中國文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年近80歲的芮效衛曾在1950年走進中國南京一個二手書書店,發現了小說《金瓶梅》。
  • 紐約時報:美國學者費時40年翻譯足本《金瓶梅》
    據《紐約時報》19日報導,美國學者芮效衛(David Tod Roy)花了近40年時間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第五卷,即最後一卷後,翻譯工作才全部完成。報導稱,1950年,16歲的美國傳教士之子芮效衛踏進了中國南京的一個舊書店,找一本色情書。他要找的是未刪減版的《金瓶梅》。
  • 美國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用30年時間翻譯《金瓶梅》
    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當時已經被醫師診斷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的「漸凍人」)的芮效衛說,很開心自己能夠「活」著完成這項工作,這套《金瓶梅》將是他此生最後一本著作。
  • 看完《金瓶梅》,忍不住想問作者:武松怎麼就被你寫成這樣了!
    但是,從《水滸傳》中截取出來的情節所寫就的《金瓶梅》,卻把武松寫得那麼的不堪。因此,小編我禁不住想問問這謎一樣的作者(姑且只能認為就是蘭陵笑笑生吧),武松是哪兒得罪你了嗎?首先,從武大郎之死說起。《水滸傳》裡的武松,在得知武大郎死了的消息後,首先是自己仔細搜索證據,包括從賣梨的鄆哥那兒,還有最關鍵的是驗屍的何九那兒。
  • 外國人是這樣翻譯中國菜的,網友:難怪他們都不敢吃中國菜!
    夫妻肺片,外國人翻譯為Husbandand wife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這到底是什麼鬼!)土匪豬肝在外國人的翻譯裡就更有意思了,他們直接翻譯為Many bandits,很多土匪!這誰還敢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