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是如何被翻譯到國外的?翻譯的挺奇葩的

2020-12-25 挖史人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等目的的語言轉換活動,翻譯不是一項純粹的語言活動,它還牽涉到各種非語言因素,如文化因素。而如何排除信息傳遞和傳喚中的各種幹擾,確保原語信息在目的語中真實地再現,是譯界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促進世界信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關鍵。因此,研究文化翻譯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

協調翻譯理論認為,翻譯的方法需要協調。在翻譯過程中,選擇直譯還是意譯的翻譯方法,要看原文的可譯度程度,因此翻譯方法也需要經常地加以協調。將足衣名稱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要特別注意協調兩種文化,同時保持原語言中足衣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傳播中國服飾文化。通過對比和分析厄傑頓和芮效衛兩個譯者對《金瓶梅》中足衣的翻譯,在總結其準確到位翻譯的同時,本文也指出了其翻譯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翻譯方法。

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提出,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儘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儘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之後,美國翻譯理論家韋努蒂將第一種方法稱作「異化」,將第二種方法稱作「歸化」。異化策略強調譯者使用與原作者相同的表達方式,從而再現原作內容和異域色彩。韋努蒂主張異化策略,在翻譯實踐中,他力求再現原文的語言習慣和風格。「歸化」強調譯者有意識地採用通順的目的語語言結構,使譯作符合目的語的話語要求,從而方便譯語讀者理解譯作。奈達主張歸化策略,他力求譯文通順易懂,能為譯語讀者所接受。他不忠實原語的文化因素,認為譯文基本上應是原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翻譯的重點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

為了使讀者能夠從中獲得與他一樣的感受,厄傑頓在翻譯過程中主要以「歸化」為主,在行文上主動向讀者靠近。而芮效衛在翻譯時,有意識地採用「異化」手段,向讀者展示《金瓶梅》語言藝術的複雜性和思想內容的嚴肅性。

如例 7 中的「細結底陳橋鞋兒」,厄傑頓的翻譯為「fine but heavily soled shoes」,芮效衛的翻譯為「fine-soled Ch』en-ch』iao shoes」。陳橋鞋,這是一款以地方名命名的鞋,鞋底緊密、結實,厄傑頓用「fine but heavily soled shoes」表達出鞋底比較結實這一特徵。芮效衛翻譯為「fine-soled Ch』en-ch』iao shoes」,用音譯的方法不僅突出了陳橋鞋結實的鞋底,還突出鞋子的名字。像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足衣名稱,筆者認為,後者的翻譯更為恰當,能夠較全面地傳達出足衣的文化信息,有利於中國文化在外的傳播。

再看兩位譯者對例 16 中男性「裹腳」的翻譯。厄傑頓的翻譯是「boots」,芮效衛的翻譯為「foot-bindings」。厄傑頓並不是弄混了裹腳和靴子,而是採用西方讀者所熟悉的形象「靴子」來代替原語的中「裹腳」,方便讀者閱讀。芮效衛採用異化的方式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信息,只是男性和女性的裹腳在作用和形制上有些差異,因此用歸化的方法將男性裹腳翻譯為「footwraps」更合適。

再如在翻譯女性足衣「腳帶」時,厄傑頓採用歸化策略,用西方讀者熟悉的「lace」和「ribbon」來翻譯,有的誤譯,有的不足以譯出腳帶的力量感。芮效衛用異化策略將其翻譯為「foot-bindings」,有利於讀者了解中國服飾和民俗文化。

最後,在對「襪」進行翻譯時,厄傑頓多次歸化翻譯為「socks」,而芮效衛更多地異化翻譯為「stockings」,雖然當時中國男女襪的襪筒都比較長,大概到小腿處,但是,其形制、鬆緊、長度都與「stockings」不同,而用款式眾多的「socks」來表示更合適。

上述分析充分證明了厄傑頓在翻譯時更多地採用的是歸化策略,而芮效衛則傾向於異化策略。異化翻譯可以保留原作的語言習慣和風格,給譯語讀者帶來新鮮感,且可以充分傳達原作的「異國風味」,使原語文化在譯語文化中得以傳播。但歸化策略更有利於譯語讀者理解到原文,而且在遇到爭議比較大的詞彙翻譯時,使用歸化翻譯方法可以讓譯文讀起來更加通順易懂。

就理論層面而言,翻譯的根本要求是忠實地再現原作的思想和風格,若不採取異化的翻譯方法,則很難傳遞原作那帶有濃厚異國情調的筆調和情趣;與此同時,譯文應像原作一樣通順,這就要求譯者在語言表達中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歸化。就實踐層面而言,無論一個譯者喜歡異化亦或是歸化,一般都是歸化和異化並用,只是使用兩種翻譯策略的比例不同而已。總之,譯文既不可能是單純的異化結果,也不可能是純粹的歸化結果,而只能是原語和譯語的「協調」結果。在這種「協調」語言中,異化與歸化成分所佔比例,沒有統一的「度量標準」,「度」的把握,還得靠譯者發揮主動性,酌情處理。

今天與厄傑頓先生和芮效衛先生翻譯《金瓶梅》的時代已經不同。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文化全球化也正在逐漸突破國家和民族的限制,不同文化將會慢慢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去。隨著翻譯語言異化現象的不斷增加,讀者的接受力也會跟著提升。文化翻譯如果能越來越多地採用異化譯法,採取原語的表達方式,則譯文往往能夠更加準確、充分地傳達原文的意思。但是,在異化策略行不通的時候,譯者就要衝破原文形式的束縛,退而採用歸化策略通達曉暢地傳達原文意思。因此,肩負著中華文化「走出去」重大使命的中國譯者應該儘可能採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並輔以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中華文化為出發點,忠實將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相關焦點

  •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丹麥漢學家正在翻譯《金瓶梅》 每天僅翻譯三頁 在4月20日下午由省作協舉行的中外文學交流座談會上,易德波就如何看待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解放區文學現象、中國話本藝術與小說藝術的相互影響話題與參會的河北作家進行了交流探討。易德波透露,目前她正在翻譯中國古典名著《金瓶梅》,因為《紅樓夢》、《水滸傳》等已經翻譯到了丹麥等北歐國家,所以她選擇翻譯《金瓶梅》,而《金瓶梅》的藝術價值也是她認為這項工作值得去做的主要原因之一。
  • 30年翻譯《金瓶梅》,堅持「完整呈現」
    芮效衛版5卷本《金瓶梅》英譯本第一卷出版於1993年,如今出版的完整英譯版共3000多頁,4400個詳細註解。在完成這部中國古典小說巨著翻譯同時,芮效衛被診斷出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即漸凍人)。就在完整版《金瓶梅》英譯本出版之前,在芝加哥大學今年春夏之際的一系列工作坊活動和採訪中,芮效衛回憶了他與中國的淵源,以及個人研究翻譯《金瓶梅》的半個世紀。
  • 《金瓶梅》裡的性暗示怎麼翻譯?
    美國漢學家林培瑞近日在《紐約書評》撰文,由芮譯《金瓶梅》談起翻譯中遇到的困境。芮譯本4400餘個腳註是必須的嗎?《金瓶梅》和現代漢語的隔閡可以翻譯嗎? 澎湃新聞實習記者 臧繼賢什麼是翻譯?恐怕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非專業人士所想像的那樣,翻譯並不是代碼的互換。我們可以從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中舉個例子。
  • 美國學者芮效衛:翻譯足本《金瓶梅》,困難但值得
    自從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發布了芮效衛的《金瓶梅》英譯本第一冊,學者們對他的匠心譯作多加讚賞。如今翻譯工作全部完成,伴隨著4400個詳盡尾注,芮效衛第一個完整地提供了這本錯綜複雜的小說的歐洲語言版本。  今年春夏,80歲的芮效衛在與大學生的訪談中,敘述了他與《金瓶梅》的緣分,他在翻譯過程中的種種思考,現摘錄在此。
  • 漢學家芮效衛:30年翻譯《金瓶梅》 堅持「完整呈現」
    今年11月,年近80歲的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終於用30年時間完成了對中國古典小說《金瓶梅》最後一卷《死亡》的翻譯,並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金瓶梅》第一次用西方語言完整翻譯。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在上世紀20年代,老舍居於倫敦期間,曾幫助國外著名翻譯家Clement Egerton翻譯了我國小說史上的巨著《金瓶梅》;其在倫敦的居所St.James's Gardens,也被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列為「英國遺產」;作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老舍還錄製過靈格風漢語聲片教材,用灌制唱片的辦法教外國人發音和會話,這一箱漢語教材的正式名稱是《言語聲片》,在世界上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
  • 他傾力30年翻譯《金瓶梅》,其弟曾任美國駐華大使
    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研究中國文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用30年時間將中國明朝《金瓶梅》名著譯成英文出版。 芮效衛自小就到中國 抗戰在南京 芮效衛一家與中國淵源頗深。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 是美國長老會傳教士。
  • 美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用30年時間翻譯《金瓶梅》
    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當時已經被醫師診斷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的「漸凍人」)的芮效衛說,很開心自己能夠「活」著完成這項工作,這套《金瓶梅》將是他此生最後一本著作。
  • 美國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
    原標題:美國學者花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 他的「獵物」是一本內容未經刪節的《金瓶梅》。   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腐敗商人一生的起起伏伏。作者是16世紀末一位姓名不為人所知的作家。芮效衛花了近40年時間設法把這本小說全部翻譯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第五卷也是最後一卷後,翻譯工作才全部完成。
  • 美國學者費時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鴻篇巨製
    原標題:美國學者費時40年將《金瓶梅》翻譯成鴻篇巨製   據美國《紐約時報》11月19日報導,芝加哥大學研究中國文學的榮譽退休教授、年近80歲的芮效衛曾在1950年走進中國南京一個二手書書店,發現了小說《金瓶梅》。
  • 紐約時報:美國學者費時40年翻譯足本《金瓶梅》
    據《紐約時報》19日報導,美國學者芮效衛(David Tod Roy)花了近40年時間將《金瓶梅》翻譯成英文,直至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第五卷,即最後一卷後,翻譯工作才全部完成。報導稱,1950年,16歲的美國傳教士之子芮效衛踏進了中國南京的一個舊書店,找一本色情書。他要找的是未刪減版的《金瓶梅》。
  • 美國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用30年時間翻譯《金瓶梅》
    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當時已經被醫師診斷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的「漸凍人」)的芮效衛說,很開心自己能夠「活」著完成這項工作,這套《金瓶梅》將是他此生最後一本著作。
  • 戲曲走國際範先過翻譯關 奇葩翻譯讓外國觀眾笑場
    奇葩翻譯讓外國觀眾笑場  《戲曲也走國際範兒?先把翻譯關過了吧!》是北外大二學生陳璐和一位大四師姐共同寫的,由一個名叫「花影重門」的微信公眾號首發。陳璐稱,自己也是「忍無可忍」才寫了這篇文章,「我們經常去看戲,發現翻譯是個大問題,詞不達意是最常見的,有的時候帶外國朋友去看戲,他們經常會被那些英文翻譯弄得笑場,我們也覺得好尷尬。」
  • 讓人爆笑的奇葩遊戲翻譯 如果遊戲名字翻譯成這樣,你還會玩嗎?
    讓人爆笑的奇葩遊戲翻譯 如果遊戲名字翻譯成這樣,你還會玩嗎?國產遊戲的命名自然是各大遊戲廠商集思廣益精心挑選出來的,那要是國外的遊戲引進國內需要進行翻譯,那這其中一些奇葩搞笑的遊戲名稱翻譯就亮了。
  • 奇葩翻譯不只是翻譯問題
    先把翻譯關過了吧!》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一篇嚴肅討論「戲曲翻譯」的文章能引發廣泛關注,是因為它觸痛了不少人的神經。在日益國際化、全球化的今天,翻譯對於我們越來越重要:不同國家的文學、電影、戲劇等作品需要相互譯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車站、機場、餐館和景區等地,也都掛上了標有外語的指示牌。而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公共場所,奇葩翻譯都普遍存在。
  • 《金瓶梅》曾是日本侵略者維護統治教科書
    當時的日本人為了學習漢語,就進口了一些中國的通俗文學,《金瓶梅》這樣的小說就被大量引入日本。後來,這些日本人在完成學習漢語的過程之後,更多地是注重閱讀中國小說本身,用以消遣娛樂,但由於其中比較多的性描寫,即便在性開放程度比較高的日本也仍然認為這是一部「淫書」,一直到明治時期日本的知識分子也都是私下偷偷閱讀,不敢公開說自己喜歡《金瓶梅》。
  • 外媒:美漢學家芮效衛辭世 曾花30年翻譯《金瓶梅》
    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當時已經被醫師診斷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的「漸凍人」)的芮效衛說,很開心自己能夠「活」著完成這項工作,這套《金瓶梅》將是他此生最後一本著作。
  • 國外旅遊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中文翻譯,你能堅持到第幾個?
    說起去國外旅遊,對於一些朋友來說,語言上的不通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一些非常歡迎中國遊客的國家,不僅人人學起了漢語,而且不管是在景區還是在商場、飯店,都非常貼心的備註了中文翻譯,不過我們去旅遊的時候看了這些中文的翻譯,反而更加摸不到頭腦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匯總了一些國家讓人哭笑不得的
  • 那些年的奇葩文言文翻譯,語文老師深呼吸,文言文翻譯給我這樣學
    不是同學們不會翻譯,而是沒有對文言文正確理解,一個字沒看清,就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來看看這些奇葩的文言文翻譯,大家是不是深有感觸?·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出自《小石潭記》學生的奇葩翻譯:岸上有兩條狗在打架,不知道因為什麼!
  • 別再讓奇葩翻譯貽笑大方
    我們並不缺少能夠準確翻譯標識的人,而是缺少一顆認真認真負責的心以及對待「翻譯」二字應有的嚴肅態度。五一小長假來了,出行遊玩成為不少人的假期選擇。當遊客們欣賞美景的時候,一些景區的「奇葩翻譯」也引發了網友的圍觀,成為旅遊新聞中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