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6月1日訊 據BBC中文網5月31日報導,美國漢學家芮效衛(David Tod Roy)於5月30日在美國芝加哥去世,享年83歲。芮效衛是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曾經用30年時間將《金瓶梅》譯成英文出版。
2013年12月,芮效衛翻譯的《金瓶梅》(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最後一卷出版,全書共全五冊,總長達2500多頁。當時已經被醫師診斷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的「漸凍人」)的芮效衛說,很開心自己能夠「活」著完成這項工作,這套《金瓶梅》將是他此生最後一本著作。
芮效衛1933年在南京出生,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 是美國長老會在中國的傳教士。他的弟弟芮效儉(J.Stapleton Roy) 也在南京出生,芮效儉曾在九十年代任美國駐華大使。
「1930年代,我的父母以長老會傳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國,他們先在北京生活了兩年,並在那裡接受高強度中文學習。我的父親學習語言非常具有天賦,他很快就以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的身份用中文做講演。1932年,我的父母搬到了南京,1933年我在南京鼓樓醫院出生。1936年,我們全家回到美國休假。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的時候,南京大學搬到了四川省首府成都,我們也於1938年返回中國,並在成都一直住到1945年。」
2013年,芮效衛在芝加哥大學人文學院出版的校園半年刊《TABLEAU》上回憶了自己在中國的童年,「我的童年時代非常動蕩。1938年至1939年,日軍空襲成都,每個禮拜總有五六次。幸運的是,那裡有非常好的防空警報系統,空襲的時候我們就在院子裡的防空洞裡過夜。當時我讀的是加拿大的學校,學校後來關閉搬到了鄉下。我的弟弟(芮效儉)和我就由家庭教師來教,他們是成都其他大學各大院系的老師。從1939年到1945年,我們沒有受過正統的學校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芮效衛隨全家返回美國,因為父親要回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學位。1948年他又和全家一起回到南京。這時內戰已經全面爆發,即便南京和上海也即將處於前線。但芮效衛父母決定留在中國。「我的父母決定,既然他們是以傳教士身份來中國,他們的職責就是傳遞他們的信仰,不該理會政治環境。他們決定看看能否堅守下來。」芮效衛回憶,當1949年5月,解放軍解放上海時,他所就讀的美國學校裡400個學生只剩下了包括他在內的16人。當解放軍進城的時候,他正在參加10年級幾何考試。
1949年至1950年,芮效衛全家住在南京,那裡沒有西方學校,只好由大學教授們來教芮家兄弟。「我弟弟和我可以說非常流利的中國話,我們都是從生活的環境中習得的,但我們都不會讀寫中文。」芮效衛回憶說,當時母親僱了個專業家庭教師來教他和弟弟中文。半個多世紀後他還能記得他的名字叫趙雅男(音同),他曾幫助賽珍珠翻譯《水滸傳》。
在這位家庭教師的教導下,芮家兄弟重新學習中文,在那個時候芮效衛才發現自己完全被這門語言迷住了。1950年,17歲的芮效衛在南京秦淮河邊一家二手書店找到《金瓶梅》,從此與《金瓶梅》結下不解之緣。他稱自己從1950年起就一直是《金瓶梅》的學生。(老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