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人話的英文

2020-12-11 網易財經

黃昱寧

十年前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來華宣傳,我是跟班。德老師果然德藝雙馨,每當瞥見跟班面露難色就會放慢語速,整個過程大體順暢自然。我漸漸得意起來,直到那天中午趕時間打不到車,我領著德老師鑽進地鐵。德老師誇獎上海地鐵要比倫敦新得多也氣派得多,我一順嘴就接了句美國詞兒「You bet」。

德老師當時就沒繃住,在地鐵上笑得眉不是眉眼不是眼。在我的認知範圍裡,You bet與詞典上的釋義「那當然」當然可以畫等號,可是它顯然溢出了德老師的語言體系。想想也是啊,人家半真半假地恭維一句,你不曉得用The old way is the best way(老派最風流)打哈哈也就罷了,還要氣壯如牛地吼一句美國俚語……後來我一幀幀地腦補這些鏡頭,覺得自己就像是劉姥姥抄起又粗又長的筷子,顫巍巍地夾起了鴿子蛋。

深入任何一種外語,大抵都能找到這樣看著好吃、用著難受的「鴿子蛋」,但英國人似乎對此特別執迷,有時候幾近病態。這可能與英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比其他語言更大的開放性有關——由於外來語眾多,詞源龐雜,英文從讀音到語法都靈活善變,同時也為準確理解、運用和翻譯製造了多重障礙。所以英文並不適合拿來制定法規,卻天然是歧義、雙關之類修辭遊戲的溫床,階層與階層之間的語言門檻往往用這種遊戲的難度係數來區分,久而久之就成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標誌性特色。從這個角度看,小寶老師的妙文《學一點說人話的英文》(《上海書評》2014年7月 20日)應該算是代表全世界深受這些門檻壓迫的"you bet"們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襲。

不過,寶文中提到的那個「文縐縐」的例子——Adolescent irony can get lost in translation(青少年的反諷無法確譯)——尚屬一眼就能看出的矯揉,更可怕的陷阱是那種字面特別簡單、指涉卻相當曖昧的句子。也就是說,在英文裡,有時候就算看起來很像「人話」的句子,你也不一定能把它當人話來聽。

關於這一點,德老師在那次訪華之行中也給我上過形象的一課:言及某位將要跟德老師一起對話的高校教師,我欲形容其健談,就用了中學裡便熟記的詞talkative。德老師大驚失色,問我是不是跟此人有過節。原來,我的中學老師不知道,talkative在英國人看來是性質嚴重的指控,是「話癆」中的極品才能領受的頭銜。說到這裡,德老師來了精神,告誡我英式英語這玩意其實也不難,只要死死抱住understatement(低調陳述)這一件法寶就夠。所有的詞,你大約把詞典上、教材上的標準說法打個七八折(某些形容詞也許得打五六折),用起來就會比較安全。不幸的是,當時我只記住,在那個語境下,talkative和eloquent語氣都太強,sociable更是透著不懷好意——至於德老師提供的標準答案是哪個詞,我倒是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這種不斷「收縮防線」的國民習慣,導致在典型的英國電影裡,哪怕男女主角的肢體語言已經火燒火燎,臺詞依然保持著篤悠悠霧蒙蒙的節奏。女人一挑眉毛,說:「I always thought of that day, more than I had thought I would.」(我老是在想那天,我本來可沒預料到會想得這麼頻繁。)男人接口道:「I'll take it as a compliment。」(你這麼說我會以為你是在誇我。)對一下眼。於是男人再問,末尾是降調:「So it was a compliment?」(那麼你是在誇我?) 親一個嘴。女人笑道:「I believe it was」(我相信是這樣)。這裡頭每個詞兒都沒跳出大學四六級範圍,但那股子在時態和聲調的褶皺裡暗藏勢能的悶騷勁,你若非長期浸淫其中是學不會的。我把這段貼到微博上,京城女俠方希評論說:這意思若是讓東北人民表達,一定特簡單——「你整得老好了那天,再來?」「成。」

「不說人話」的方式一旦被提煉到這個層次,就多少有了點美學價值。好玩的是,放眼古今文藝界,目之所及,最高度濃縮這種價值的人倒恰恰是個比英國人更英國的美國人——亨利·詹姆斯。打開他的小說,你得撥開多少形式主語(賓語)、多重否定以及繁複時態語態組成的密林,才能看見他那點以退為進的雄心。以至於E. M. 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裡這樣揶揄詹姆斯:「如此慘痛的犧牲,致使眾多讀者都對詹姆斯提不起興趣,雖說他們能明白他字裡行間的意思(他的晦澀難懂實在是過於誇張了),也能欣賞他付出的努力。他們就是無法認同他的創作前提——人類生活的大部分內容都必須被過濾掉,他才能為我們寫出一部小說來。」

好在,消受不起詹姆斯的現代讀者,可以到《唐頓莊園》裡找Maggie Smith「求輕虐」。老太太的「不說人話」總是掌握在最合適的分寸。她輕描淡寫地來一句「我不喜歡希臘戲劇,什麼事都在臺下發生」(everything happens offstage),你可以猜想一下此處「過濾」掉的是不是那種臺上專司造型、幕後負責合唱的古典程式,但即便什麼都不去深究,聯繫上下文,它也不失為一句煞有介事、餘韻繞梁的俏皮話。你還可以閒來無事,隨便到英國人的論壇上看看他們如何冷麵吐槽,信手砸掛,個個秒殺郭德綱。比方說,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女歌星Jessie J唱得正歡,冷不防網上冒出這樣一句評論:Jessie J did in 5 minutes what IRA could never do:kill Queen(Jessie J只花了五分鐘就做到了愛爾蘭共和軍永遠幹不成的事:滅了Queen)。這個簡短得令人髮指的句子至少在字面上「過濾」掉三層意思: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政府的宿怨, kill這個詞的反諷意味,以及一個足以成為翻譯噩夢的雙關詞Queen——既是「皇后」樂隊(當時Jessie J唱的正是Queen樂隊的名曲,而Queen在國內約定俗成的譯法是「皇后」),也是大不列顛的女王。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聰明之人,不說四話
    在痛苦中,他拿起老莊的著作,回想起此前為人處事,他明白了自己的不足,說話的狂妄,太過高調,自然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柏拉圖說:「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聰明的人,往往會說話,一般來說,聰明人不說四話。
  • 高考滿分作文就是不說人話?
    但在門檻之外,還有很大一個原因,那就是:寫作者壓根不說人話。寫文章不說人話,這種事情其實古已有之,而且是各民族皆然。原因也很簡單,書面語確實不是說話——它是另一套表達體系。歐洲中世紀用拉丁語寫文章,但口語用的是英語德語法語日德蘭語,中國古代也是文言文寫作,口語則用白話交流;日本韓國朝鮮早先也都用漢字書寫,口語則是本國語言。
  • 不說人話的作文給滿分,此風不可長
    晦澀、生僻詞、翻譯腔……一言以蔽之,叫「不說人話」。高考作文文體不限,如果寫的是古文,另當別論。但是這篇作文寫的是白話文,卻故意弄出那麼多古怪來:嚆矢、振翮、婞直、薄脊、孜孜矻矻、一覘、玉墀……這都是什麼鬼?《新華字典》裡沒有,可能要查《康熙字典》吧。這叫死文字,叫不說人話。
  •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學會了「有話不說」!
    「會說話」的人往往事半功倍,卻也最易招致災禍。 而懂「有話不說」的人則是無往而不利。 說與不說間,充滿著人生的智慧。 真正厲害的人,早已學會了「有話不說」。
  • 言多必失,真正聰明的人不說這「六種話」
    《增廣賢文》裡寫到: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說話是一門藝術,說好了,大家都高興,也不得罪人;說不好,人與人的關係就搞砸了,也許因此交惡。言多必失,真正聰明的人不說以下這「六種話」。做一個會說話的人,可以讓自己處於和諧的環境之中,人生越走越順。
  • 聰明人,一輩子不說的三種話!
    一句暖心的話,讓人如沐春風,對生活充滿希望;一句傷人的話,讓人如墜冰窟,遍體生寒,對生活充滿絕望。說話是人的本能,會說話是人的本事,學會閉嘴是人的高級修養。做人就要做個和善仁慈的聰明人,懂得如何說話,言談做到適可而止。要明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話多惹禍」的道理。
  • 聰明的人,不說這五種話
    人在不同場合,有些話不能說,也不適合說。要是強行說出來,傷己傷人。很多時候,沉默才是最好的表達。1、不說沒有意義的爭論和辯解的話。對於不講道理的人,沒有必要解釋和爭論。認知不同,也不要據理力爭。俗話說得好,常與同好爭高下,不和傻瓜論長短。
  • 《生活在樹上》,不過是頭頂三尺,「不說人話」者跪下
    「不說人話!」這是某公眾號文章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評價,更是對完成這篇高考作文考生人格的無端攻擊。「他們故弄玄虛,裝腔作勢,(是)掩飾無知的『怪胎』」!這是上述同一公眾號文章對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閱卷團隊的無端辱罵。無論是激揚文字、錦繡華章,抑或是無病呻吟、譁眾取寵,無論褒貶,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晚安 我的城 | 人和人之間,最怕「有話不說」
    晚安 我的城 | 人和人之間,最怕「有話不說」 2020-10-05 21: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真正聰明的人,不說這5種話,遠離是非與禍患
    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情商高,他們說話的時候不只是圖自己快活,從不說以下這5種話,繼而遠離是非與禍患。1、落魄時,不說訴苦話。從前,有隻小猴子,不小心被樹枝劃破了肚皮,流了很多血,它每見到一個猴子朋友就扒開傷口說「你看我的傷口,好痛」。它的朋友看見傷口後,都同情它、安慰它。
  • 閉嘴,是一種修行,聰明的人,不說這3種話
    所以在生活中,不該說的最好不說,不該問的就不問,看懂了不問,看透了不說,才是聰明人的選擇。永遠記住,話,是惹禍根苗,寧可沉默,也別多說。說話,是人的一種本能。而閉嘴,卻是一種修行,聰明人,絕對不會說以下這3種話。第一種、不說狂話。狂妄自大,是無知的表現。
  • 厚道的人,三種話不說,三件事不做
    生活中無論是誰,都喜歡跟厚道的人打交道。厚道之人,往往心無羈絆,至真、至善、至美,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許多良好的言行,就比如:三種話不說,三件事不做。01 三種話不說彎彎繞繞的話,不說厚道之人,首先在說話上,就沒那麼多彎彎繞繞,雖也並非傻愣愣地直來直去,但必定開門見山、簡潔明了,且誠意滿滿。
  • 「感情裡最怕的,是有話不說」
    無論是在戀愛,還是婚姻裡,不怕鬧矛盾,不怕吵架,最怕的是有話不說。把很多應該說的話憋在心裡,寧可自己受委屈,寧可把不愉快,把氣埋在心裡,就是不說出來。用這種方式來解決感情裡的矛盾,以為自己不說就能避免爭吵,以為埋在心裡就能息事寧人,以為忍耐不說,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讓時間去化解彼此的怨氣。
  • 為什麼作文「不說人話」反而能得高分?
    不是因為寫得太好被討論,而是因為大家都覺著這篇作文「不說人話」,看不懂,卻得了滿分,而備受質疑。更為波折的是,高考評分時,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最後經過作文審查組審定,判定為滿分。
  • 有些話,不說出來,別人就不會懂
    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要,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思想的時候,東方人和西方人有明顯的不同,西方人更偏向於直抒胸臆,有什麼都會直接說出來,而東方人則明顯更加含蓄,很多話都說不出口,而只是化在行動裡,體現在細節中。朋友之間也是一樣的道理,再了解你的朋友,相處得再久,也不可能明白你的所有心事,有時候,有些話不說出來,誰都不會懂得,誰都無法理解你。這樣的話多了,朋友之間也會漸漸疏遠。所以,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應該學會表達,都應該明白,有些話雖然不能說,不必說,有些話,卻必須要說出來,因為如果你不說出來,別人就不會懂。
  • 抖音明人不說暗話下一句是什麼 明人不說暗話我喜歡你是什麼歌
    「我要偷你的體溫」  「說人話」  「要抱抱」 原標題:抖音明人不說暗話下一句是什麼 明人不說暗話我喜歡你是什麼歌 責任編輯:黃敬偉
  • 俗語「一人不說兩面話,人前不討兩面光」是什麼意思?
    俗語「一人不說兩面話,人前不討兩面光」是什麼意思?就像小編今天和各位說的這句俗語「一人不說兩面話,人前不討兩面光。」 「一人不說兩面話,人前不討兩面光」,這句話只看字面意思就是,一人不說兩個方面的話,人前不討得兩面的光。事實上就是說的做人的一種原則和信條,說話要人前人後都一樣,不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做事要有原則,不能太圓滑事故,為了兩面都不得罪而放下底線。
  • 孩子說「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
    這個媽媽說,她把作文發給孩子看,覺得這篇作文不說人話,結果上初二的孩子回了句:不說人話的作文才能得高分。給這樣的作文滿分,簡直是在制度化地鼓勵學生不說人話!在我看來,這種不說人話的作文得滿分,某種程度上危害程度甚至會超過高考頂替,因為它涉及的人數更多,潛在的危害更廣。兒子:高考得滿分的作文應該很少吧,為什麼說它涉及的人數更多?
  • 這四種話,儘可能不說,因果報應太重
    #佛教#學佛修行之人都懂得善護三業。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四種話,儘可能不說,因為因果報應太大。第一、妄語儘可能不說。妄語就是指虛妄不實的話,假話,謊言。佛法教誨我們要講真實的話,不講妄語。《金剛經》上也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佛陀自身就給我們做了示範榜樣。
  • 啥也不說了~ 懶得跟人多講時英文都能怎樣跳過?
    懶得跟TA講,啥也不說了……英文你該如何躲過不想說的事兒。 1. Skip it.  Skip本身就有「跳過」的意思,跳過它也就是這個不提了,咱們還是說說別的吧~ 例: I meant to…oh, skip it. It's not important any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