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無憂無慮,中年時代為了生計奔波,悲歡離合,五味雜陳。到了老年早已見慣人世間風雨,悲歡離合,月圓月缺,早已默然,看遍人世百態,逐漸淡漠。
蔣捷一首《虞美人·聽雨》影射出了自己的人生,也是許多人的一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講到雨,每個人不同處境、不同心情、不同年齡所思所感都是不一樣的。詩人便用他一生三個階段聽雨的不同感受來表達自身的境遇。讀完似乎也被詩人詩中的情緒所感動,久久不能釋懷。
詞第一句寫詩人年少時,少年人不時憂愁,無憂無慮,在歌樓上聽雨,心情輕鬆愉悅。
接著又寫到中年時代,人到中年難免要為生存發愁,為了生計四處奔波。這個聽雨的片段詩人正好在船上,江闊雲低,更加凸顯了詩人的渺小和孤獨。正在詩人傷感的時候,一隻跟丟隊伍的大雁發出了聲聲哀鳴。使得詩人原本傷感的內心更加悲傷。自己不也像這隻大雁一樣嗎?遠離家人朋友,這時的與寒冷刺骨,不是雨寒,是心冷。
第三句,詩人已經到了老年,頭髮已經泛白。也是現在的作者,因為下雨,正在趕路的他躲到了一間寺廟中。經歷了太多的悲歡離合,詩人早已麻木,雖然聽到雨聲也有想起家人,可是心中早已泛不起一絲漣漪,只是默默地聽著雨聲。
作者選取自己人生的三個片段,以少時的歡愉,中年時期的孤獨,來襯託自己老年的麻木。為什麼麻木,當然是經歷太多,看慣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走遍人生坎坷。這時再看雨,只是默默地聽著,一夜無眠。不是詩人已經看淡,看淡又怎會無眠,只不過長期的悲傷早已讓詩人的心麻木,或許可以說詩人的心一直都是處於悲傷狀態的,不能更加悲傷了,所以聽到這雨聲才會毫無波瀾,只是一夜無眠,暴露了詩人內心的感慨。
其實,這不止是詩人的一生,許多人的生命歷程或多或少都和詩中所寫相吻合,少年歡愉,中年奔波,老年看遍人世冷暖,一顆心早已麻木不堪。
讀完這首詩,難免會想到以後的自己,心中便多了份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