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心最近發生的一個悲劇
給所有家長敲響了警鐘!
先來看看這則新聞
▼
湖南沅江市委宣傳部3日發布通報稱,12月3日12時24分,沅江市公安局接到群眾報警稱,泗湖山鎮東安垸村發生一起命案。
經查,受害人陳某(女,34歲,沅江市泗湖山鎮人)被人殺死在自家臥室內,身上多處刀傷,嫌疑對象已鎖定為其子吳某康(男,沅江市泗湖山鎮人,六年級在校學生)。目前,嫌疑對象吳某康已被警方控制。經初步審訊,吳某康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被母親打後心生怨恨,於12月2日晚9時許持刀將母親殺死。(據北青報)
據最新消息
因吳某沒滿14歲
不能進行拘留或進少管所
所以被警方釋放
由親屬接回監管
吳某被釋放後,來接他的親屬們想把他重新送回校園,進行教育指導,但是卻遭到了學生家長們的強烈反對,都說大家對吳某很害怕同時也充滿了擔心,因為弒母男孩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擔心他在學校裡面再次犯事。
吳某之前和爺爺奶奶住的老房子。
12月11日,記者從益陽市公安局、益陽市教育局相關人士處獲悉,由於未達到法定年齡,吳某目前已經被警方釋放。為了小孩的成長,教育部門希望吳某家屬將他轉校,心理專家建議進行心理疏導。
益陽市教育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此事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爺爺奶奶嬌慣溺愛孫子,吳某還只有兩歲時,其母親外出打工,其他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養。小孩染上一些不良習慣,最終釀成殺母悲劇。
(網絡圖片,圖文無關)
這件悲劇
讓小編想起最近看過的一篇文章
在這裡分享給各位家長
▼
01
02
03
這一消息傳到國內後,很多人都無法相信,聰明乖巧的龔宏偉,緣何對美麗優雅的母親龔柳雲做出如此殘忍之事。
就像,我們很少看到,那些優秀的兒子和能幹的媽媽之間,很多時候也隔著一道道深暗兇險的鴻溝:
●2015年7月,北大學生吳謝宇,通過高科技犯罪,把單親媽媽謝天琴殺害後人間蒸發,至今沒有歸案;
●2012年3月,南昌青年高某某將母親殺死,只因母親平時對他的工資管得太嚴;
●2011年3月,上海留日學生汪佳晶,向母親索要生活費無果,在機場將母親捅傷後險些殺死……
這一樁樁極端慘烈的悲劇背後,無不隱藏著這樣的真相:
無私到大包大攬、事無巨細的母親,歹毒到人性泯滅、殘暴瘋狂的兒子,親密到不分你我、沒有邊界的關係,釀成了仇恨對立、不共戴天的悲劇。
就像,8分鐘短片《包寶寶》講述的那樣。
04
華裔導演石之予的短片《包寶寶》,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媽媽做的一個包子,突然變成了一個軟糯可愛的包寶寶。
媽媽很愛包寶寶,無論去哪裡都把他帶在身上,怕他被狗咬傷,怕他被人拐走,更怕他跟別的孩子學壞。
包寶寶越長越大,渴望交朋友,期待能自由。在反抗和牴觸中,他和深愛他又控制他的媽媽,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
為逃離媽媽的監視,包寶寶帶上新認識的女友,決定離家出走。媽媽再三挽留,去意已決的包寶寶還是推門而去。
看到那個曾經那麼依賴自己的兒子,為了女朋友和新生活,竟如此狠心無情,媽媽一怒之下將包寶寶拽回來,張大口再次吞進肚子裡。
短片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臺詞,卻詮釋了無數中國媽媽的集體悲哀:
我要再次把你放進肚子裡,這樣就不會再失去你,這樣你就不會反抗我,這樣我們就能永遠在一起。
就像導演石之予所說的那樣:
活不出自我的中國媽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化身。娃小時,她們用食物餵養,一味溺愛。娃大後,她們用精神控制,不願鬆開。
直到有天,悲劇到來。
05
我付出全部真心,卻把自己變成你最恨的人。
我為了你傾盡所有,卻最終慘死在你的刀口。
多麼悲哀的中國媽媽,多麼痛心的人間悲劇。
生活的艱辛,打工的漂泊,讓很多底層媽媽,無法在孩子童年時給予有效陪伴。等孩子逐漸長大,出現諸多問題,她們想去引導,為時已晚。
丈夫的缺席,內心的焦慮,讓她們要麼一次次用嫌惡語言和粗暴行為幹預孩子,最終成為孩子最恨的人;要麼一味妥協嬌慣,聽之任之,讓孩子在無法無天中,觸犯法律。
而那些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的媽媽,在忙碌生活和焦慮狀態中,過早放棄自我的成長,因過於擔憂孩子犯錯受傷,無視孩子的身心發育和獨立願望,對他的人生指手畫腳,強加幹涉,在一次次觸碰孩子底線後,最終站到孩子的對立面。
曾經來自媽媽的孩子,成了媽媽的痛楚;曾經付出全部的媽媽,成了孩子的敵人。
但這一切,都是媽媽的錯嗎?
06
多少悲劇發生,多少母子成仇,我們才能明白:
●好的教育不該只有媽媽。
爸爸成為影子,家庭才缺少陽光,孩子才扭曲生長。
好的家庭,是爸爸長情地愛著媽媽,媽媽平和地愛著孩子。
爸爸聽不見媽媽的話,媽媽的話就會傳到孩子的耳朵裡;爸爸讓媽媽不安,媽媽才會控制孩子。
●好的媽媽不該只有孩子。
孩子的生命來自媽媽,但他有自己要去的遠方。
他的未來,媽媽沒有去過,所以不輕易審判,不過多幹預。媽媽的餘生,當為自己而活,你活得越出彩平和,孩子才會越堅韌執著。
當媽媽們替孩子擋住所有風雨,也剝奪了他看彩虹的權利。
●好的孩子不該只有成績。
相比奢望孩子優秀,考上名牌大學,接受孩子終將成為平凡的普通人,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因為,生命之中,生活之上,還有比成績和面子、學業和名望更重要的事兒,那就是親人間的愛和信賴。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孩子成長沒有偏方,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提供的穩定而健康的土壤。
這土壤裡,有媽媽的陪伴,更有爸爸的身影;有童年的親密,更有少年的尊重;有無私的給予,更有得體的退出;有及時的提醒,更有信賴的滿足。
願所有中國媽媽,和我一起銘記這兩句話:
親密,是為了有朝一日的別離;
深愛,是為了找到明媚的自己。
來源:平頂山教育電視臺 編輯: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