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清靜的周末,有朋友來喝茶。
坐著閒聊。
說起去成都出差,早晨起來跑步,呀,黑乎乎一片,一看時間,七點,嚇死。
福州的七點,已經是人山人海,車堵滿路,電動車滿街亂竄。
這裡的七點,還是清風明月,一派冬日的清靜。冷寂寥然中,偶爾有幾片金黃的銀杏樹葉,隨風飄落。
街燈昏黃,樹影孤傲。
跑著跑著,有本地人出來跑了。
基本上都是老頭,中年人偶爾一兩個,並不多。年輕人幾乎沒有。
想起在上海外灘晨跑,遇上的都是年輕人和老外,老年人反而少見。
可見,少不入川,老不出關,是人生至理。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2》
翻看後臺的留言,比較有意思。
有茶友說,我喝巖茶會茶醉,一喝就翻江倒海。
瞬間就浮想起蘇軾的詞: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喝茶喝到飢腸漉漉,那股難受勁,真真是古今皆同。不獨大詩人蘇軾有,我們現代的茶友也有。
其實,喝巖茶容易感覺到飢餓,是很正常的。
它殺青,又發酵,還焙火,刮油的效果自然好。
那麼,如何喝巖茶,才不會讓自己感覺到飢餓難受呢?如何才能一方面體會好巖茶的滋味,一方面又不那麼難受呢?
畢竟,武夷巖茶一枝獨秀於青茶之林,如果因為易醉就放棄它,那就太遺憾了。
村姑陳有三個小方法,分享給列位看官:
1.喝茶之前,先吃幾塊蘇打餅乾。蘇打餅乾能中和胃酸,能緩解巖茶對胃的消化促進。
2.泡巖茶的時候不要坐杯悶泡,前五衝,每衝都快進快出,水注入蓋碗,馬上就合蓋倒出來。這樣可以避免過量的茶多酚浸入茶湯,刺激胃部。
3.喝完第四衝,吃七八粒福州特產白曬花生,補充一些油脂、一些蛋白質。讓胃裡面有食物消化,從而抵消掉巖茶當中的刮油物質對胃黏膜的刺激。
另外,白曬花生是花生的原味,不會影響到味蕾對巖茶的感知度。
若是外省茶友,沒有白曬花生,那選擇鹽味淡的腰果,杏仁,核桃,瓜子。
如此這般之後,列位看官就可以愉快地跟巖茶唇舌交融了。
《3》
另外一個茶友,老在朋友圈跟我留言。
今天又是跟往常說過很多遍的一句話:巖茶我老是喝不習慣,我只喜歡你的白茶。
這也不獨是這位茶友一個人的困惑。
很多從來沒有喝過武夷巖茶的茶友,也會產生這種想法:白茶香清甘活,容易接受。巖茶苦澀厚重,難以下咽。
一來二去,就給巖茶貼上了「難喝」的標籤。
從此再不碰它。
而其實,白茶自有白茶的魅力,巖茶也自有巖茶的風骨。萬紫千紅,這麼好的一朵花,就在手邊,不欣賞它,豈不暴殄天哉?
那麼,新茶友該如何摘下武夷巖茶這朵花,還不被小刺所傷呢?
村姑陳也來給茶友支幾個小妙招:
1.從正巖茶開始喝。
外山茶,見過它們的種植方式的人都知道,那是成片成片的,滿山遍野的種植的。
這種環境,讓外山的巖茶,比正巖的茶,接受了更多的陽光照射,在光照強度和時長上,都遠高於正巖茶。
於是就讓外山茶擁有了比正巖茶更多的多酚類和咖啡鹼類物質。
這些物質如果在加工工藝上沒有被處理掉的話,就有可能大量殘留在茶葉中,在衝泡時,釋放到茶湯裡,讓人喝下去。
如此一來,新茶友就會覺得巖茶苦、澀,不好喝,就此打消了喝巖茶的念頭。
因此,為了讓新茶友對巖茶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大家還是喝先天苦澀味淡的正巖茶吧。
巖骨花香,雖然新茶友可能喝不懂,但至少,不會留下苦澀難耐的印象。
好的開始,才擁有了成功的可能。
2.從火功輕的巖茶開始喝。
火功,決定了一款巖茶的適喝程度。
輕火茶,花香清鮮,湯水清純,入口甘香。
中火茶,香氣醇和,花香成熟,湯水綿柔,回味悠長。
高火茶,香氣內斂,花香落水,渾厚凝重,綿柔清長。
輕火的、中輕火的,新人一般都能接受。而中足火的、足火的、高火的,則需要耐受力更強一些的味蕾,以及喝正巖巖茶經驗超過三五年的老茶客,才能有福消受。
當然有一些人天賦異稟,只喝了半年就擁有老茶客一般的味覺。但這只是少多,大多數人,還是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喝吧。
如果一開始就喝中火、高火的巖茶,對於這些簇新的味蕾來說,不但絲毫不會感覺到武夷巖茶巖骨花香之美,還會帶來反作用——無數個新茶友來投訴,巖茶一股煙味,滿口火味,喝完嗓子在冒煙——這就是新人冒進嘗試中火和高火巖茶所帶來的後果。
從輕火或者中輕火的正巖巖茶開始喝起,先感受巖茶的花香,再喝中足火和高火的正巖巖茶,去感受巖茶的巖骨。
是最適合新手茶客的巖茶進階之路。
3.泡巖茶時切忌坐杯悶泡。
巖茶的味道,在六大茶類裡,跟清鮮的綠茶,跟花香嫋嫋的白茶,跟花果香的紅茶相比,無疑是重的。
既是如此,新茶友在衝泡巖茶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坐杯悶泡。
把茶放在蓋碗裡,沸水衝入之後,盒上蓋子,讓茶葉在蓋碗中呆上三十秒,一分鐘,再倒出來,便是坐杯悶泡。
這種方式,讓茶葉過度地與沸水接觸,讓茶葉當中的大量呈苦澀味的物質浸出到茶湯中,給新手喝下肚子去。
那感覺,跟喝中藥,也沒差多少了。
這種感覺當然不好,於是,新手茶客自然就不愛喝巖茶了,愁眉苦臉地發來表情包——刮舌頭,不好喝!
嗯,前段還有人說,這種感覺很好,像是把舌頭放巖石上摩擦,真不知道怎麼想的!
我也同意,刮舌頭的巖茶,不好喝。
尤其是新手,坐杯悶泡後,巖茶呈現出來的,根本不是它本來的樣子,但這種苦澀味重的茶湯,卻極容易讓茶友以為,這就是巖茶的口感,這就是標準的、正常的巖茶的口感。
於是,只喝過一款巖茶,只因為坐杯悶泡把它給坐苦了悶澀了,新茶友就會一竿子打翻一船茶,認定所有巖茶都是苦澀的。
從此放棄巖茶。
故而,我們泡巖茶,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都不應該坐杯悶泡——除非味覺實在是需要重口味才能刺激——當然這種人不多。
快出水,才是最適合新人的泡茶之道。
《4》
任何事物,都應該循序漸進。
任何事物,都有其獨到的規律,掌握它,才會無往面不利。
學做茶如是,學喝茶亦如是。
新人就得嘗試著來,才能獲得進階級的興趣和良好的體驗。
有了好的開始,新人才會學會喜歡巖茶,愛上巖茶。
掌握了喝巖茶的小技巧,才會在喝茶的路上,走得更加順暢、愉悅。
不知不覺,就從新茶友晉升成了味覺超凡的老茶客。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