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怎樣寫出一篇60分的教學論文?

2020-12-17 藍色winds

每逢到了期末的績效統計,學校都會發一份師生獲獎記錄給大家核對。我在查閱時,似乎總能發現有部分同事寫出在市裡或區裡獲獎的論文,而且有幾個還是常客。

論文我也想寫,但之前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高大上的東西,豈是自己這種凡夫俗子能夠駕馭的!不過想想,那些論文獲獎的同事,難道都是因為對教育和教學有很深的道行和功力嗎?懷著一顆好奇和學習的心,我收集了一些獲獎的論文,仔細閱讀了幾遍,發現寫一篇90分的論文的確不容易,但是寫一篇60分的論文,還是可以做到的。

一篇論文如果能到60分,說明它足以從一堆參賽的論文中脫穎而出,進入獲獎的行列;如果能到90分,說明它足以得到市場的認可,這時會有專業的刊物願意免費發表,甚至還支付稿費。

我寫過兩次,也上交過兩次,一次市二等獎,一次區三等獎。雖然經驗不算多,現在讓我寫一篇,我也不敢拍著胸脯說一定能拿獎,但我相信,只要不斷提高論文的質量,獲獎會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

有些老師不寫論文,是因為不想寫;而有些老師不寫論文,是因為自我要求比較高,覺得自己要麼不寫,要寫就得一鳴驚人。其實,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教學論文目前都是零的話,不妨先追求寫出60分的論文,然後通過復盤,爭取快速迭代升級。

那麼,如何寫出一篇60分的教學論文呢?

1.定標題

所謂論文,就是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寫論文的過程,其實也是思考如何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只不過是用議論文的形式來表達而已。因此,定標題的關鍵,是找一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怎麼找呢?分兩步。

第一步是選題指南找方向。

論文評選活動的通知裡,通常會有一份選題指南,裡面每一條都是當前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比如信息化、線上教育、校本教研、有效教學、深度學習、STEM教育等等。這些內容可以為我們提供思考問題的方向,如果哪個名詞覺得深奧,只要上網搜索一下,就能了解個大概。

第二步是就近原則找落點。

有了方向,接著從三個維度找具體問題。

一是資源維度,分為兩類,一類是數學內容,比如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問題等;另一類是學習材料,比如教材、學案、微課、教具等。

二是學生維度,分為兩類,一類是數學能力,比如思維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等;另一類是學習方法,比如預習、聽課、複習、作業、拓展等。

三是教師維度,可從備課、上課、作業、培輔和測驗這五個基本教學組成來找。

可寫的問題很多,選哪個好呢?我的思路是就近原則,這樣比較容易找到鮮活的案例,比如我最近一年教初三,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考數學的複習,而中考複習通常分為三輪,再結合深度學習這個方向,就能得出「基於深度思考的中考數學第一輪複習策略」這個核心問題。為了進一步縮小範圍,我再加個副標題「以『與圓有關的概念與性質』複習為例」,這樣就大致確定了一個標題。

2.搭框架

標題確定後,有的老師就著手考慮開頭怎麼寫了。問題是,對許多老師來說,寫論文只是每天眾多事務中的一件,能抽出來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時間足夠一氣呵成,倒沒什麼;可是如果一次寫不完,等下一次接著寫,往往要花點時間把思路重新找回來。那怎麼辦呢?辦法就是,不用急著寫開頭,先搭建論文的框架,也就是語文老師常說的列提綱。

有的人能直接搭出來,有的人搭不出來,怎麼辦?搜集類似標題的論文,先看看別人的框架是怎麼樣的。

找論文有一個免費的辦法,就是藉助當地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服務,比如我登錄佛山圖書館,選擇「數字資源」,就能進入中國知網下載論文了。

像我這個標題「基於深度思考的中考數學第一輪複習策略——以『與圓有關的概念與性質』複習為例」,用關鍵詞「基於+數學+為例」搜索,就能找到許多類似的論文。新建一個「對標文獻」文件夾,選幾篇好的下載下來,就可以拆解框架了。

拿我這篇論文為例,它由引言、論述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

引言用經典的SCQA模型,大概這麼寫:「我們要開展中考數學第一輪複習(S),可是複習的效果難落實,複習效率難提高(C),那怎麼辦呢(Q)?用深度學習吧(A)!」這裡的S表示背景,C表示衝突,Q表示疑問,A表示解答。

論述是論文的主體,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紹深度學習的涵義和特徵,讓讀者了解深度學習是個什麼東西;另一部分就是以深度學習為指導,結合「與圓有關的概念與性質」的複習,提出中考數學第一輪複習的策略。

結束語的一種常見操作是強化主題和價值,簡單說,就是再次強調「中考數學第一輪複習很重要,複習策略很關鍵,深化學習很好用」。

有了框架,我們就不用擔心寫作進度被打斷,不僅如此,框架還能為我們啟動視網膜效應。什麼是視網膜效應?舉個例子,當你沒買車時,偶爾看到一部車不會覺得奇怪;如果你買了一輛奧迪,會發現自己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奧迪的車。是開奧迪的人變多了嗎?不是,而是視網膜效應讓你比平時更加關注奧迪的車。同樣道理,論文的框架就像一塊磁鐵,讓我們的注意力比平時更容易捕捉到靈感與合適的素材。

3.寫初稿

框架出來後,寫論文的過程,就變成填充和完善框架的過程。用來填充框架的內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理論乾貨,用來組織解決問題的思路;另一個是教學素材,用來提供佐證,或者讓思路更容易理解。

教學素材不難找,知識點可以翻教材,題目可以上菁優網,至於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或課件之類的,百度文庫有一大堆……再說,只要你教了幾年書,光自身的經驗就是一筆不小的素材。

理論乾貨上哪裡找呢?文獻!

廣義上,凡是記錄有知識的材料都算是文獻,但寫論文最常用的,還是圖書和論文,尤其是後者。下載論文的方法,上文已經提到過,這裡不再重複。

還是以我這篇論文為例,分別用「深度學習」、「中考數學複習」、「圓」這三個關鍵詞單個或組合進行搜索,接著看標題,感覺合適的,能下多少下多少,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論文的來源越權威越好,博士碩士論文優先。

下載的論文怎麼整理呢?新建兩個文件夾,一個是「候選文獻」文件夾,把所有論文集中保存,然後帶著框架逐一檢視閱讀;另一個是「參考文獻」文件夾,在檢視閱讀時感覺能用得上的論文,就剪切到這裡,等下一步分析閱讀用,如果分析閱讀後發現用不上,再放回「候選文獻」文件夾。

當我們對一篇論文進行分析閱讀時,就可以著手填充框架了。通常來說,博碩士論文或核心期刊論文對理論乾貨的闡述會更加系統詳細,但是我們要注意,不要直接複製粘貼,這樣到了論文查重會很麻煩,更好的選擇,是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提煉,如果概括不出來,就看多幾篇論文,看看不同的作者是如何闡述同一個理論的,然後再作嘗試。

保持一顆平常心,每天推進一點,遇到問題就返回去找文獻,或者搜索更多的資料,或者調整框架,這樣框架就能慢慢地充實起來。等框架填充完,找個時間整合一下,論文的初稿就出來了。

4.修成文

完成初稿後,不妨先放幾天,等自己脫離了作者身份,再切換成讀者身份來讀,然後從三個方面進行修改:一是「信」,即準確表達意思,看看是否存在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結構失衡;二是「達」,即順利傳達信息,看看是否存在邏輯不清,表達不通順;三是「雅」,即足夠高級表達,看看是否存在用詞粗俗、表達乏味。

除了修改,還有一些事情需要處理。

第一件是寫摘要。摘要就是論文的內容梗概,用200字左右來概括論文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如果不會寫怎麼辦?回到「對標文獻」文件夾,找上幾篇論文,看看別人怎麼寫。

第二件是列參考文獻。寫完論文,還留在「參考文獻」文件夾裡的論文,基本上都是參考文獻了。參考文獻目錄的格式很複雜,不過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用百度學術搜索一篇論文,在相應的主頁面點擊「引用」,然後直接複製粘貼就行。有的論文可能用不了,只能想別的辦法。

第三件是論文查重降重。一篇論文的重複率多少算合格,我查了網上的說法,很多都表示30%是底線,越嚴格越好。有的老師覺得只要規範引用就不算重複,其實也會算,而且引用率不能超過全文的5%。百度學術有論文查重功能,裡面提供了十多個查重品牌。比較權威的,應該是萬方數據和ParerPass。

選定一個品牌,按要求提交論文後,一般五分鐘就能出檢測報告,每個句子的相似度都在裡面都有詳細的標記。如果某一句被標記紅色,說明它嚴重相似,要麼刪掉,要麼修改。如果捨不得刪,又擔心改了以後還是紅色,可以藉助一些降重工具,比如網上有一個貝影論文修改助手,操作簡單,每天都可以免費使用3000字,是不是感覺很貼心?

這三件事做完,剩下的也就是排版提交之類的邊角料了,這些事項通常在通知文件中會有詳細的說明,而且不同的論文評選活動,要求可能都不太一樣,所以按具體要求做就好了。

這篇文章算是一個復盤,對於論文寫作,我有兩個感受:

第一,寫論文有不同的套路,每一個都能寫出優質精彩的論文。不過,我們沒必要每個套路都掌握,只要找到感覺順手的,把它練熟用好就行了,畢竟論文只是思考問題的一件工具。

第二,最影響論文寫作效率的,其實是問題意識和積累意識的缺乏。沒有問題意識,就會對工作中的一切熟視無睹,自然發現不了好的問題,等到寫論文時,只能跟隨別人的話題泛泛而談。沒有積累意識,東西用過了就扔,工作做完了就忘,等到寫論文時,發現自己絲毫沒有沉澱,只能搬出別人的素材加以評論。

因此,寫論文不僅是一項工程,還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在教學的路上是否走得踏實。

相關焦點

  • 數學老師怎樣寫出一篇60分的教學論文?
    我在查閱時,似乎總能發現有部分同事寫出在市裡或區裡獲獎的論文,而且有幾個還是常客。論文我也想寫,但之前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高大上的東西,豈是自己這種凡夫俗子能夠駕馭的!不過想想,那些論文獲獎的同事,難道都是因為對教育和教學有很深的道行和功力嗎?懷著一顆好奇和學習的心,我收集了一些獲獎的論文,仔細閱讀了幾遍,發現寫一篇90分的論文的確不容易,但是寫一篇60分的論文,還是可以做到的。
  • 如何寫出一篇像樣的學術論文?
    要想寫出一篇好一點的文章,至少應當注意以下4個問題。不懂得這個道理,寫論文時總怕論述的方面不符合現實中的複雜聯繫,那就很難概括,而只能陷入各種情況、成份和因素交錯雜揉的混亂境地。初學寫論文時,由於不懂得這種「舍象」的道理,往往不敢有意識地撇開一些情況和問題,因此不敢也不能進行概括。
  • 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論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要想寫出一篇好一點的文章,至少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不懂得這個道理,寫論文時總怕論述的方面不符合現實中的複雜聯繫,那就很難概括,而只能陷入各種情況、成分和因素交錯雜揉的混亂境地。初學寫論文時,由於不懂得這種「舍象」的道理,往往不敢有意識地撇開一些情況和問題,因此不敢也不能進行概括。2.同一問題只能放在一個地方討論在一篇文章中,同一個問題只能放在某一章、某一節中討論。
  • 保研經驗:如何寫出一篇高質量的論文,我有自己的方法
    考慮到這些,很多有志於夏令營推免的學生會考慮如何在科研成果上有所突破,琢磨怎樣「弄" 好論文。 我了解到一些學弟學妹們,或因對科研論文撰寫無所知而垂頭喪氣,或由於誤解夏令營要求,粗製濫造論文,其實,只要找對方法,寫出一篇好的論文也不是那麼難。 首先,在論文的靈感上,課堂上老師提出的理論爭議點和時事熱點,都可以給我們啟發。
  • 如何寫出一篇好的論文?做好這7步,你能快速寫出一篇好論文!
    對於不少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最想知道的事就是如何寫出一篇好的論文了。其實想要快速寫出一篇好的畢業論文並不難,大家只要做好下面這7步就行了。那麼究竟是哪7步呢?3、構思論文基本的雛形、論文相關的資料都有了,接下來就要進行構思了。構思的目的就是進一步將這些資料串聯起來,並且進一步思考怎麼寫論文,可以用到哪些資料,大概要怎麼用等等,有了這些想法,接下來就容易很多了。
  • 手把手指導年輕老師寫論文,簡單易學
    這個學期之初,學校分進來兩位年輕的新老師——小劉和小謝。通過幾次交談,可以看出她們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充滿期待。她們主動詢問要向哪些方面去努力。我告訴她們,要鑽研教學,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成績,還要學會管理班級,學會教育學生。我最後告訴她們,要練習寫論文。
  • 數學建模專家張利利專訪:學好數學建模,激發學生潛能-對教學老師的...
    本次希望通過對張利利老師的採訪,能夠讓數學老師逐步地將數學建模和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在數學建模活動中更好地體現和完成素質教育.記者:張老師,您好!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專門開設了數學建模課程,但是聽說一般的數學老師在講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您了解嗎?張利利:幾位記者朋友好!
  • 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好論文?
    對於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好論文這個問題,由於不同學術專業,不同科研層次的論文要求是不同的,它是很難給出一個通用的方法。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論文,都會遵循寫作的一些基本原則,都有助於提高撰寫論文的效率和質量。1、擇好題目什麼樣的論文標題才是好的呢?根據我多年的寫作經驗,一個好的論文題目應該符合三點:(1)與您的主要專業(研究方向)相關。這是選擇主題最基本的要求,我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2)與你研究課題相關的參考文獻有很多。
  • 數學建模專家張利利專訪2:學好數學建模,激發學生潛能-對教學老師...
    原標題:數學建模專家張利利專訪2:學好數學建模,激發學生潛能-對教學老師的時代新要求本次希望通過對張利利老師的採訪,能夠讓數學老師逐步地將數學建模和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在數學建模活動中更好地體現和完成素質教育.記者:張老師,您好!現在很多學校已經專門開設了數學建模課程,但是聽說一般的數學老師在講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您了解嗎?張利利:幾位記者朋友好!
  • 老師如何寫論文?把握這兩個努力方向,寫論文不求人
    話說現在的很多中小學老師,由於不會寫論文,所以一提到評職稱寫論文就頭大,就會生出厭煩情緒,抱怨說:一個小學(或中學)老師哪裡需要寫什麼論文,又能寫出什麼論文!的確,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小學老師發表的那些關於教育教學探究的文章,其實大多數都是一些經驗之談,算不上論文,或者說是算不上正規的論文。
  • 讀一篇文獻就能寫出一篇論文,你能做到嗎?
    你寫論文之前是不是也有讀文獻的習慣,讀完之後呢,有啥收穫呀?  有的人讀完一篇文獻,就可以寫出一篇論文,這是什麼操作?差別在哪裡?  每一篇發表的文獻都有它的使命,要麼就是解決了某一個技術問題,要麼就是得出了新的理念。  讀懂了這個問題,你就能很清楚明白的了解到這篇論文文獻的是啥意思了。
  • 如何寫出優秀議論文(一):弄懂議論文寫作原理
    有不少同學就寫出了這樣的一個論點構成:論點:生命的意義分論點一:生命的意義在於向人間播撒芬芳;分論點二:生命的意義在於綻放絢爛;分論點三:生命的意義在於奔向大海它們固然能構成生命意義的豐富性,但卻是並列關係,即使將其直接改成論點表述方式,也是三個完全不同的論點,照這樣寫出來的一篇文章屬於論點散亂,是「堆砌型」寫法,並沒有議論邏輯,在考試中也許會有少數老師一時走眼給個高分,但大多數老師都能清晰判斷出這不符合議論文的文體要求,也就不符合議論文的評分標準。有的同學說,索性把「生命的意義是豐富的」當做此文的觀點行不行?
  • 南林大老師蔣華松:沒發表一篇論文,評上了教授
    今年三月,蔣華松所在的南京林業大學出臺了職稱評審新政策: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不再以發表論文數量作為考核內容,而是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查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三個月的評選結束後,蔣華松成為校內憑藉「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
  • 教學論文寫作不是什麼難事兒
    從選題構思到行文定稿,是一個從無到有、變虛為實的教研思維物化顯現的過程。而最終承載起一篇論文的,是文字(有時還會配以圖示)。唯有基於得當的文字進行表述,作者的本源意圖才有可能充分展露,文章的內涵張力才有可能得以顯現。 可見,教學論文寫作中的文字表述是極其重要的。本文試著梳理當前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論文寫作在文字表述方面存在的四大問題,進而提出改進建議,以饗讀者。
  • 楊立巖人大演講:怎樣寫出好論文?
    經濟學的數學很簡單,有吃不飽的感覺。幸虧當時保留了對理科的熱愛,選聽了管理學院和數學系的課。直到碩士期間,跟著老師(註:著名經濟學家黃少安老師)學習了產權、制度經濟學。老師在產權這一塊很有見地,在山東省的產權改革領域做了很多工作。他做學問強調從實際出發,去了很多地方做調研,基礎做得很紮實。(黃)老師對我影響很大。
  • 保研乾貨|如何寫出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那怎樣獲取學術資源呢?圖書館便是首選。因為一是實體紙質資源豐富, 包括不同專業的各類書籍、期刊和報紙等,其中保存完好的珍貴古籍文獻資料更是我們學習和研究的無價之寶;二是學校圖書館也提供了大量的電子資源,其中有很多電子資源是學校特別購買專供大家使用的。
  • 別人家的學校:發一篇SCI論文獎勵60W!
    60萬?!發家致富指日可待!!之前的文章中學霸姐姐有跟大家算過,發表一篇SCI論文大概需要多少花費支出,計算結果是驚人的,生物方向6分左右的期刊,按照研究不同,實驗不同,成本範圍大概是25~48w。第一梯隊:獎勵50-60W學霸姐姐聽說的有:重慶大學、鄭州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等,其中重慶大學排名第一!發表Nature/Science/Cell級別的論文,最高獎勵60W!
  • 怎樣提高英語學術論文寫作?
    今天有同學在迷你寫作訓練營中提了個問題:老師,有個問題想請教。英語語法和詞彙都不好,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寫理工科技類英文學術文章。
  • 「教育強國」王炳林:寫出好論文才是硬道理
    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無論從事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還是其他工作,會寫文章都是基本功。博士研究生在校學習期間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寫出好論文,為以後的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學校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使出各種招數,學位論文要經過開題報告會、導師進行修改把關、檢查重複率、預答辯、匿名評審、答辯、論文抽檢等眾多環節。所有這些,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寫出一篇符合博士學位要求的高水平論文。
  • 英語掛科畢業生寫出優秀物理學論文被特授學位
    英語掛科的學生,寫出95分的物理學論文  6月12日,成都理工大學教學督導組組長姚聖國在例行畢業論文答辯的抽查中,發現了一篇不同尋常的畢業論文。  「第一感覺就是『厚』。」姚聖國說,「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達到1.5萬字就可以了,而這本用5號字列印的畢業論文,足足有78頁。」姚聖國粗略估計,論文至少有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