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從造車夢中醒來

2020-12-11 donews

文章轉自公眾號:極客公園(ID:geekpark),作者:王訓魁

今天,英國億萬富翁發明家、無塵袋式真空吸塵器的發明者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宣布取消電動汽車項目,因為這項計劃在「商業上不可行」。

這位英國企業家周四在全體員工的電子郵件中宣布了這一消息(文末郵件全文),詹姆斯·戴森和董事會在試圖找到買家失敗後決定停止這一造車計劃。戴森說,展望未來,他的公司將「專注於製造固態電池的艱巨任務」以及視覺系統、機器人技術,機器學習和 AI 等其他「基礎」技術。

戴森在電子郵件中寫道:「戴森汽車團隊開發了一款出色的汽車:他們的方法獨具匠心,同時忠實於我們的理念。」「但是,儘管我們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做了各種嘗試,但還是無法確保這款汽車的商業可行性。」

戴森原本應該在 2020 年推出電動汽車,但是去年,這個日期被推遲到 2021 年,當時他宣布自己的公司將在新加坡建立製造工廠。

戴森公司(Dyson)目前有近 600 人從事電動汽車項目的工作,該項目於 2017 年宣布。戴森在電子郵件中說,他和他的團隊「正在努力儘快在戴森內部為儘可能多的團隊找到其他職位,我們有足夠的職位空缺將大多數人吸收到我們的家庭業務中。」如果戴森不能他為員工找到了新的職位,或者他們不希望留在公司,他說公司將「公平地給予他們支持,並給予應有的尊重。」

戴森寫道:「這不是產品失敗,也不是團隊失敗,對於他們而言,接受這樣的決定是艱難的。基於這個龐大項目的複雜程度,我們的汽車團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惋惜這樣一個龐大項目終止的同時,戴森的「果斷」也正體現了戴森這家公司對於創新的一種特殊文化。

「長跑中」的龐大造車計劃

2015 年 10 月,戴森以 9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固態電池製造商 Sakti3,這也是外界對「戴森造車」猜測的開始。而電池作為核心的零部件,對電動汽車的性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2017 年 9 月 27 日,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稱公司正致力於在 2020 年以前開發出一種電動汽車。戴森計劃在電動汽車研發上投入 20 億英鎊,其中一半專門將用於電池研發。據悉,戴森的固態電池研發在包括英國的全球四個地區進行。

Sakti3 的電池產品組合 | Sakti3

戴森在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當時一個擁有 400 餘名工程師的強大團隊已經花了兩年半時間來在威爾特郡馬姆斯伯裡(Malmesbury)開發迄今仍處於保密狀態的汽車項目。但是,這種汽車本身仍需重新設計,而且電池的選擇也還未最終敲定。他表示,戴森公司更想使用固態電池而非現有電動汽車所採用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原因是前者更安全、不會變得過熱、充電迅速並且功效也可能更加強大。

今年早些時候,三張有關戴森汽車的專利申請被公開,我們得以有機會一窺戴森老爺子對這個大件產品的暢想和規劃。單從專利呈現的細節來看,戴森汽車很可能是一輛長五米、七座。搭載了超高效電池組,配置了特製輪胎、懸掛和剎車系統的豪華車型。

根據戴森公開的專利申請繪製的電動車型渲染圖 | AutoCar

在接受外媒 AutoCar 採訪時,戴森爵士首次承認,該電動車型將採用全鋁車身架構。他和團隊的工程師認為碳纖維材料技術還未成熟到能夠運用在電動汽車上,而鋼材的話又太重了。

戴森至今沒有在公開場合談過電機的的事情。但戴森之所以有信心要造車,也是因為在數字馬達技術、電池、空氣動力及溫控系統上積累了豐富的開發經驗和專利。戴森在高速數碼馬達上的研發已經超過 15 年。2004 年面世的第一代高速數碼馬達 DDM V1,轉速高達 10 萬轉/分鐘,超過 F1 賽車引擎的轉速,其功率比傳統發動機要高出三倍。考慮到目前戴森設計的高速電動機在性能表現,戴森肯定也會為自家的電動汽車開發定製化的電機產品。

根據之前戴森電動車團隊招募的情況來看,曾擔任英菲尼迪全球總裁以及日產汽車高級副總裁的 Roland Krueger 正式加入戴森,在新加坡製造基地全面負責造車項目直至產品上市。其他一眾幹將還包括阿斯頓馬丁前首席工程師 Ian Minards 以及寶馬前董事會成員 Ian Robertson。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順利實現造車計劃,戴森 2018 年在英國投資兩億英鎊,建造了佔地 750 英畝的哈拉溫頓園區,已投入運營,有超過 400 名汽車工程師在這裡工作。而位於新加坡的製造基地也將破土動工,計劃 2020 年落成。「戴森的亞洲客戶越來越多,所有的製造業務都位於亞洲,新加坡毗鄰多個高增長市場,擁有比較完備的供應鏈和高科技人才儲備,是完成造車再合適不過的地方。」戴森在前期規劃時說。

戴森汽車製造工廠 | 官方渲染圖

然而就是這個準備足夠充分,投資巨大,已經秘密進行了超過四年以上的「大項目」,在今天又突然被戴森冷靜與果斷的終止了。對於戴森來說,做出這樣的選擇一定足夠艱難。

創新的「本分」

戴森原本的目標是將三款電動汽車推向市場,第一款車型將於 2021 年面世,其基礎是其在電池和電動機方面的專業能力以開發電動汽車。他的目標是突破汽車行業,就像他的吸塵器引起了國內家電市場的一場革命一樣。

戴森公司計劃使用固態電池為電動汽車供電,提前押注新型的電池革命使其在電動汽車中佔優勢,但造車計劃的停止也許從側面證實了電池技術的更新周期還未到來,同時戴森也低估了現階段從零啟動一家顛覆性汽車公司的複雜性和資金投入。

在電動汽車上最關鍵的兩個核心部件——電池和電機領域,都做到突破式的技術創新也許並不難,但真正做到符合汽車可靠性的「量產」,以及真正進入整車的生產研發製造的商業體系內都是一件投入巨大的事情。

特斯拉與松下合作的一號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 1)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即便是運用松下相對成熟的電池技術,特斯拉最初在 2014 年 7 月公布 Giga1 設計投資額 50 億美元,最大產能為 50GWh/年。但截至 2018 年底,特斯拉和松下及供應商集群已經在 Giga1 投資了 60 億美元後,年產能也只有 24GWh/年。

戴森這家公司給外界的感覺一直是「不走尋常路」,別出心裁的設計、屢屢刷頻的「黑科技」以及酷炫的造型,使其產品在全球市場屢獲讚譽。但即便是對於內部投資巨大、時間長遠的造車計劃,戴森這樣的「果斷停止」正是他發明家的一種「本分」,也是戴森公司一直以來對於內部創新的態度。

戴森的這種發明家的「本分」是做符合規律,尊重規律的事情,不被情緒和慣性影響,做正確的選擇。

「這不是戴森首次改變項目方向,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戴森在內部信中說到。

戴森一直喜歡使用「發明家」作為自己的頭銜。「發明家」,這個詞在如今顯得有些生僻了。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在公開亮相時,頭銜不是 CEO 就是「創始人」——這個古老的詞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那個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那個營銷沒有產品重要的時代。

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 官方圖片

戴森在接受採訪時常常提起愛迪生,他會說起那個所有人小時候都聽過的故事——愛迪生如何在無數次失敗之後發明了電燈,以及他最喜歡的那句名言:「我未曾失敗,只是發現了一萬種無效的方法。」

時代不一樣了,不再有人有時間失敗「一萬次」,可能就連戴森自己也沒有這樣的精力。可是他還是喜歡不停地強調失敗的重要性,反反覆覆地向外界講述他當年在失敗了五千多次後發明了戴森第一款明星產品的故事。

「失敗是發明家的基因,你無法從成功中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從失敗中可以,」戴森希望他的員工們記住這個故事,並將這種「失敗」的價值和力量傳承下去。

而在創新之下「本分」的戴森在汽車項目上也許並沒有失敗,這种放棄也許正是能夠集中優勢在專注於製造固態電池及其他核心技術項目。發現和遵循商業規律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在未來汽車產業變革的路上我們一定能夠再次看到戴森的身影。

以下為 James Dyson 致全體員工郵件全文翻譯:

親愛的同事們:

秉承戴森設計理念,並運用獨創巧妙的方法,戴森汽車團隊已經開發出一款令人期待的電動汽車。但是,儘管我們在整個開發過程中做了各種嘗試,但還是無法確保這款汽車的商業可行性。我們也嚴謹地找尋可能接受這項業務的買家,遺憾的是,目前尚未有所進展。我希望由我與各位同事直接分享關於汽車業務的最新情況——在我們進行了諸多努力之後,戴森董事會不得不決定終止電動汽車項目。

這並不意味著這款汽車或者汽車團隊的失敗。基於這個龐大項目的複雜程度,我們的汽車團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對整個團隊來說,接受這樣的決定是艱難的。我們將迅速從現有的戴森業務所空缺的充足崗位中尋求合適他們能夠繼續在戴森發展的機會。對於無法轉崗或不希望接受轉崗的汽車團隊成員,我們也將給予他們同等的支持和尊重。我們將盡力協助受影響的同事度過這個艱難時期,同時,我也懇請各位給予他們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戴森將繼續 25 億英鎊的投資項目用於新技術研發及戴森工程與技術學院的擴張,並持續拓展我們在馬姆斯伯裡、哈拉溫頓、新加坡及全球其他地區的業務。我們還將專注於製造固態電池及其他核心技術項目,全力以赴地把握這些,包括傳感技術、視覺系統、機器人、機器學習技術及人工智慧在內的技術,所帶來的宏大發展機會。我們的電池將為戴森奠定堅實的基礎,引領我們實現更多未來創新。總而言之,我們的投資膽略絲毫不減,我們將繼續深化公司基於英國和新加坡的發展。

戴森從創立之日起,就勇於承擔風險、挑戰自我、不斷用新產品和新技術突破現狀。這樣的方式讓我們能夠不斷前進,但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通向成功的道路總是充滿曲折。這不是戴森首次改變項目方向,也不會是最後一次。戴森今日的雄心壯志,投資實力和無比強大的團隊讓我依然萬分期待著戴森的未來。

讓我們攜手並肩繼續戴森技術革新之旅。

祝好,

James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戴森:我想造車!老闆:不,你不想……
    作為一家以吸塵器而聞名的英國電器製造商,戴森(Dyson)被很多人所熟知。而更多人了解它是因為2017年戴森宣布將開始「造車」了,今年5月還曝光了新車的設計圖。然而,戴森剛剛通過官網宣布:我們放棄造車這個計劃了。
  • 特斯拉都落戶上海了,戴森你為啥不來中國建廠造車?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總有一種買什麼都要集齊全套的執念。照著這個思路,如果蘋果和戴森哪天推出電動汽車了,我也真的會認真考慮一下,只要它們的電池不像手機和吸塵器那樣不禁用。雖然蘋果至今對造車還是遮遮掩掩不願明說,但是戴森卻已經昭告天下了(不太了解詳情的盆友可以移步這裡簡單回顧一下)。只不過讓我有些詫異的是,最近它竟然宣布把第一家工廠放在了新加坡,而不是中國。寸土寸金的新加坡,適合造電動車麼?
  • 戴森「造車」夢醒:180億打水漂
    英國家電巨頭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通過電子郵件向全體員工宣布,該公司將放棄醞釀了6年的電動汽車項目。戴森承認,公司的工程團隊已經製造出非常好的原型車,但始終沒有找到可行的商業化方案。在出售電動汽車部門未果後,最後只能做出這個最困難的選擇,並關閉在英國和新加坡的研發機構。
  • 英國首富戴森都不玩電動車了,「PPT造車」們會不會瑟瑟發抖?
    相信此時感到震驚的除了廣大網友,還有一眾造車新勢力了。連動輒數百億元都拿得出手的戴森都玩不轉新能源汽車了,天天哭窮到處融資的造車新勢力此時該作何感想?戴森的野心2017年9月,戴森就以郵件的方式向公司全體員工宣布,戴森公司要涉足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發製造電動汽車。但那時候,戴森吹風機還沒有成為「網紅」,大家都把焦點放在特斯拉身上,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們正在忙著到處路演,為投資人展示自己的PPT,以融到資金推進量產。
  • 知道賣吹風機吸塵器的戴森不?這貨居然要造汽車啦!
    文丨白蘭鴿這些年我見過的奇葩造車廠家實在是太多了!有賣手機電腦的跑去造汽車——仿佛造車這件事就像找富士康代工個手機一般簡單。雖然我預感這些四六不著調的汽車今後會有大部分被市場淘汰掉,但依然有人前赴後繼!這不,最近又來了位新玩家——
  • 電動車也不是說造就造的 戴森Dyson取消電動車項目
    去年戴森決定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本來大家都以為戴森能夠複製在吹風機和吸塵器市場的成功,推出一些有新意的電動車,但最終戴森還是承認電動車也不是想造就造的。戴森的電動車原計劃在2021年上市,為此戴森計劃投資20億英鎊,並且在新加坡建造汽車工廠。
  • 三千的捲髮棒算什麼 戴森電動工廠落戶新加坡 「車界愛馬仕」來襲
    不管是急著轉身的傳統車企,還是初出茅廬的造車新勢力,都緊盯著電動汽車行業這塊大蛋糕,想要搶佔先機多分一杯羹。相信很多人都曾見過一個叫戴森的家電品牌,沒錯,就是一個吹風機賣兩千,一個捲髮棒售價三千,以為我們的錢都是大風吹來的那個戴森。在玩透了家電這些「小玩具」後,想要「搞點大事情」。
  • 家電巨頭戴森電動汽車夢碎
    近日,家用電器巨頭戴森創始人詹姆斯.戴森在一封內部郵件中宣布,雖然戴森很努力地嘗試過造電動汽車,但最終還是因為「不具備商業可行性」而決定放棄20億英鎊電動汽車項目。在造車領域,有人為夢想窒息,有人也選擇急流勇退。
  • 新能源汽車競爭進入下半場 跨界造車還有機會嗎
    一方面,以特斯拉、理想、蔚來、小鵬為代表的具有網際網路背景和思維的造車新勢力,不斷刷新著市值新高;另一方面,以戴森、多氟多為代表的傳統企業跨界造車項目卻在面臨中止、停滯不前甚至「流產」,傳統企業跨界造車為何鮮見成功者,這是一個值得各方思考的問題。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已經步入下半場,跨界造車是否還有機會,怎樣才能更好分享汽車工業成果,將是跨界造車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 突然從夢中醒來有什麼含義!
    而一些人,在夢中會突然醒來,那又是什麼意思呢?夢,是人們在睡眠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情境,基本上不會對人造成太大的影響,雖然夢都是有所預示的,但也不能直接說它就決定一個人接下來的生活走向。但是,有的人在睡夢中真的就會被夢境所影響到,一下子就醒來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其實,人在夢中突然醒來,大概就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嚇醒的,一種是開心醒的。
  • 躲得過戴森吹風機、捲髮棒,躲得過戴森電動汽車嗎?
    好好的造網紅吸塵器跟各類女性電器用品已經滿足不了戴森的野心了,畢竟作為一個讓男人聞風喪膽的品牌並不是戴森最初的目的,顯而易見,他的目的是不分性別的所有消費者,當戴森造車的消息又一次刷爆全網,我知道這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品牌,魔爪已經觸達了男性的心靈深處
  • 戴森竟然造了一個「太陽」:外觀簡約,能用60年
    說起戴森這個牌子,真的是讓人又愛又恨。恨的是,戴森每一款產品的定價都很高冷,總是令人「薪儘自然涼」。但高售價卻從來沒有降低大家對它的喜愛,凡是戴森出品就沒有低過3000,卻照樣能賣到手軟。一百多年了,整個行業都在乖乖造帶葉扇,戴森卻搞出了無葉淨化扇▼用了幾十年電吹風,別人都遵循風葉旋轉吹風的時候,它偏偏搞了個吸入式氣流-高壓氣流噴射原理。▼所以,當9月12日戴森推出號稱能用60年的戴森Lightcycle燈具的時候,果小妞覺得出乎意料又合乎戴森風格。
  • 大道詩魂的現代詩中年從夢中醒來
    大道詩魂水墨詩派穆凱的現代詩中年從夢中醒來:昨晚入睡天已亮,中年突然從夢中醒來,一看時間中午十二點。也不知哪位詩人說過:"童年的雨天最是泥濘,那卻是我記憶裡最乾淨的曾經。"如今囯道省道鄉村路密如蛛網,車水馬龍,那曾經的乾淨卻再也無法尋到。
  • ...港珠澳大橋太空美照;吹風機巨頭戴森新加坡造車;360兒童手錶7X...
    吹風機巨頭戴森新加坡造車英國戴森(Dyson)公司董事會成員已經批准在新加坡建造第一座汽車製造廠。這座專用的先進設施,將於 2020 年完工。這家公司確實擁有打造電動汽車所不可或缺的許多組件和經驗,比如電池和無刷直流電機,值得業界期待。
  • 戴森牌汽車了解一下,我確定說的是汽車而不是吹風機和捲髮棒
    戴森捲髮棒去年戴森剛剛宣布造車的時候,我著實驚掉了下巴,因為就在戴森宣布造車之前沒有多久的時候,我的老婆剛剛問過我:」戴森吹風機這麼好用,他們為什麼不造汽車啊?戴森造車那麼問題來了,戴森為什麼要造車?首先,戴森不缺資金,所以戴森造車無需融資,自己的錢就夠了。而且戴森已經花費2億英鎊在英國哈拉溫頓建立了電動汽車專屬研發中心。工廠的選址不在英國,而是選在了新加坡,據傳,新加坡的工廠將在2020年完工。
  • 明知故問| 戴森為什麼放棄投了25億美元的電動車項目?
    ,戴森放棄25億美元造車計劃又是出於何種考慮?百度百科中將「商業化」等同為市場化,並強調商業化是以營利為第一要義的行為,因此,戴森信件中所說的「商業化不可行」,也可理解成戴森及其團隊並沒有看到戴森公司造車營利的可行性,既然看不到營利,那就及時止損,於是戴森適時放棄,選擇將資源配置到與核心家電業務聯繫更加緊密的電池上。
  • 口嫌體正直,「蘋果」們紛紛下場造車
    科技公司造車的幾個邏輯科技公司造車之風,並非今日才起。早在2017年,戴森便正式宣布啟動電動車項目,計劃投資逾20億英鎊(約合25億美元)開發一款「全新的、與眾不同」的電動汽車。然而,2019年10月,戴森公司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卻向全體員工宣布:放棄造電動車。原因很簡單:產品非常符合戴森的理念,但可惜在商業上並不可行。
  • 專訪戴森CEO:從捲髮棒到電動車,戴森生意邏輯是什麼?丨稜鏡
    戴森公司一般每年會推出大約15款新產品,其中可能僅有一款是升級或調整後的產品。每年正在進行中研發項目的大約有40個,以確保未來始終擁有充足的技術儲備。神秘EV計劃2019年4月,Roland Krueger將正式加入戴森,在新加坡製造基地全面負責造車項目直至產品上市。
  • 戴森創始人:絕不後悔造車項目 公司35%供應鏈在中國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專訪戴森創始人:絕不後悔造車項目,公司35%供應鏈在中國澎湃新聞記者 王啟帆 綜合報導「終止電動汽車項目是戴森目前為止做出的最困難的決定之一。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原型車是一輛七座的SUV,長5米寬2米高1.7米,續航裡程可達到600英裡(約合966公裡),百公裡加速度約4.8秒,最高時速可達到200公裡。2019年10月,詹姆斯·戴森在公司郵件中宣布放棄電動汽車製造項目。
  • 捲髮棒一夜刷屏後,戴森確認2021年在新加坡投產電動車
    澎湃新聞 在價值3500元的捲髮棒「一夜刷屏」之後,戴森這家以高端家電聞名的科技公司已經決定將自己的名字刻進「造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