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系
印歐語系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系。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國家都採用印歐語系的語言作為母語或官方語言。印歐語系各語言都是屈折語;廣泛利用詞綴和詞幹元音音變來表達語法意義;名詞和大部分形容詞有格、性和數的變化;動詞有時態、語態和語體的變化,主語和動詞在變化中互相呼應。各語言包括:
日耳曼語族
西語支:英語德語荷蘭語依地語佛蘭芒語阿非利堪斯語弗裡西亞語盧森堡語
北語支:(斯堪地那維亞語支)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法羅斯語
羅曼語族
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加泰隆尼亞語(加泰隆)普羅旺斯語拉託羅曼語撒丁語摩爾達維亞語
凱爾特語族
布裡索尼語支威爾斯語布列塔尼語
戈依迪利語支愛爾蘭語蘇格蘭語
波羅的海語族
立陶宛語拉託維亞語
斯拉夫語族
東語支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
西語支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索布語
南語支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馬其頓語
印度-伊朗語族
伊朗語支波斯語普什圖語庫德語俾路支語塔吉克語奧塞梯語
印度語支梵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馬拉蒂語古吉拉特語比哈爾語(比哈?邦?)拉賈斯坦語奧裡亞語阿薩姆語克什米爾語尼泊爾語信德語僧伽羅語比利語吉普賽語馬爾地夫語
希臘語族
古希臘語中古希臘語(拜佔廷語)希臘語(新希臘語)
阿爾巴尼亞語族
阿爾巴尼亞語
亞美尼亞語族
亞美尼亞語
安納託利亞語族(已滅絕)
吐火羅語族(已滅絕)
可見整個歐洲幾乎都包括在了印歐語系之下,僅有的例外是芬蘭和匈牙利。這個可以說是阿提拉的功勞了。還有一個例外是巴斯克語,它至今都是學術界的一個難題。
在語言學上英語是屬於日耳曼語族的,和法語沒有根本的聯繫。關於英語的發展過程,可參閱維基百科的解釋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8%AF%AD,這裡就不再多費口舌了。下面重點說一下拉丁語,畢竟它是影響最大的西方語言。
拉丁語
拉丁語是拉丁族的語言。該族最初定居在亞平寧半島西部的拉丁地區(Latium),即羅馬城附近。前753年羅馬城建立,該族便和其他幾個共同居住在該地區的民族一起被稱為羅馬人,他們所說的語言拉丁語也就成為了羅馬人通用的語言。羅馬人最初是弱小的,國土僅限於拉丁地區。公元前3世紀開始羅馬人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到公元前一世紀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在擴張的過程中,拉丁語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語言而逐漸豐富了起來。到公元一世紀,古典拉丁語形成,並正式定為羅馬國家官方語言。從此直到18世紀,拉丁語在歐洲還是公認的學術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書面語言,而且一直是天主教會的正式語言。
為什麼拉丁語有如此權威的地位呢?除了因為羅馬教廷的緣故外,還因為古典拉丁語的結構十分嚴謹,用拉丁文寫就的文本不可能出現歧義的現象。我們在這裡只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名詞變格現象。今天的德語和俄語中也有類似的現象。但是幾種主要的從拉丁語演變過來的語言(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名詞變格現象已經消失了(僅在羅馬尼亞語中有系統的保留),只留有一些痕跡。比如用在從句中的關係代詞what,在葡萄牙語中都是que,但是在法語中就有qui, que兩種,前者用於關係代詞指代主語的情況,而後者用於指代直接賓語。
拉丁語是個綜合語,複雜的屈折變化體系構成了拉丁語語法的主要部分。這些變化通常使用在詞尾添加後綴構成(外部屈折)或者變化詞幹的輔音或元音(內部屈折)。對於名詞、形容詞和代詞,這種變化叫做「格」,對於動詞,叫做「變位」(conjugation)。名詞有六個格的區別,動詞則有四種不同的變位法。名詞的這六種形式是:
nominatívus「主格」(表示主語或表語)
genitívus「屬格」(表示所有關係,同英語的所有格)
datívus 「與格」(表示間接賓語或者其他間接語法意義)
accusatívus「賓格」(表示直接賓語,也叫對格)
ablatívus「奪格」(與一些前置詞連用,或者獨用以表示工具、手段)
vocatívus「呼格」(用於對某人稱呼)
因為格變化已經表達了拉丁語的名詞動詞之間的語法關係,因此拉丁語的詞序高度自由,並不遵守主-謂-賓的格式。例如:父親愛兒子,這句話在中文、英文、法文裡,都只能有一種語序,即主語-謂語-賓語。但在拉丁文裡,可以有六種語序,分別是: Pateramat filium. Filium amat pater. Pater filium amat. Filium pater amat. Amatpater filium. Amat filium pater. 這六句話意思一樣。如果要表達「兒子愛父親」,則需要進行格變化。同樣有6種語序表達這句話: Filius patrum amat. 其他語序從略。
拉丁語名詞有5種、形容詞有兩種變格法,每種變格法用不同的變格方式來區別上述六個格。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氣(直陳、虛擬、命令)和態(主動、被動)的區別。拉丁語動詞有四種不同的變位法,另外還包括一些不規則動詞。
茲舉一例,演示拉丁語名詞的變格。
Servus (僕人)(屬於第二變格法)單數:主格:Servus, 屬格: Servi, 與格:Servo, 賓格:Servum, 奪格: Servo, 呼格: Serve
複數主格:Servi, 屬格:Servorum, 與格:Servis,賓格:Servos, 奪格:Servis, 呼格:Servi
因為拉丁語名詞變格規則複雜,所以當單單列舉一個拉丁語名詞的時候,要同時舉出其主格單數和屬格單數的詞尾形式。因為知道了這兩個詞尾,就知道了這個名詞的所有變化形式。比如說問「拉丁語的玫瑰花怎麼說?」回答應該是「rosa, rosae」。根據這個回答我們就可以了解到玫瑰花這個詞屬於第一變格法。
至於名詞的陰陽性,動詞變位這兩個現象在羅曼語族的各語言中都存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學習英語感到頭痛的人,不妨去問一問學這些語言的人背動詞變位的感受是什麼。英語的語法實在是太簡單了。
下面以葡萄牙語為例,簡單談一下拉丁文向現代語言的演變過程。
從拉丁語到葡萄牙語
在羅馬擴張到亞平寧半島以外的歐洲之前,整個歐洲,除了羅馬和希臘以外,使用的都是相當原始和簡單的語言,沒有系統的語法,也沒有文字。隨著羅馬的擴張,拉丁語隨著羅馬軍隊傳播到了除日耳曼地區以外的歐洲各地。但是外傳的拉丁語和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古典拉丁語不同,是一種更加簡單的口語化了的拉丁語。這種拉丁語口語隨著羅馬士兵、商人和殖民定居者一道來到了羅馬的新領地,對當地語言造成了強烈的衝擊。以伊比利亞半島為例,羅馬的入侵是在前218年,而其統治直到公元409年才由於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西哥特人對半島的入侵而宣告結束。其間半島的經濟、文化、社會組織結構等諸多方面被完全的羅馬化了,尤其是語言。當地的原住民基本上完全拋棄了本民族的語言,而採用起了拉丁語口語。
是什麼使得原住民拋棄了本族語言的呢?是高度發達的羅馬文明。我們可以拿滿族對中原的入侵作比較。滿人是徵服者,但是他們卻學漢文,讀漢書,寫漢字,致使今天滿文幾進滅絕。這是因為相對他們的遊牧文明,漢文化要高級的多,甚至是「需仰視才可得見」。羅馬的情況也一樣。因為羅馬文明高級,所以當地人都能夠不自覺地向高級文明靠攏而習得了拉丁語口語。但是語言的影響是相互的。當拉丁語進入當地人的生活之後,拉丁語本身也起了很多變化。就像我們剛學英語的時候經常錯將open和close用於收音機和電燈的開和關一樣,說話者原有的語言對習得的語言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稱為底層語言影響或基礎語言影響(substratuminfluence)。這種影響直到今天還存在著。比如說兔子一詞,拉丁語是lepus,法語是lapin,義大利語是lepore,明顯是從拉丁語演化而來;但是這個詞在西班牙語中卻是conijo,葡萄牙語是coelho,跟拉丁語一點也不沾邊。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半島的原住民大都擅長漁獵,所以這方面的語彙相對豐富,也就把它們保留下來了。
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崩潰。北方的蠻族猶如潮水一般湧向南方。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是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和西哥特人等幾支蠻族。這些民族野蠻彪悍,文明水平低於當時已完全羅馬化了的半島。至今葡萄牙語中還有一個形容詞vandálico,詞根為汪達爾人,意為野蠻的、破壞性的和故意破壞文化的。他們在軍事上是徵服者,但卻被拉丁語所徵服。他們如饑似渴的吸收著拉丁語所帶來的先進文化。隨後西哥特王國統一了半島,並皈依了羅馬教廷。直至今天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非常正統的天主教國家。但是,隨著中世紀的開始,由於古典拉丁語為教士階層所壟斷,以及歐洲分裂為許多小國互相徵戰,拉丁語的一致性受到了衝擊。在接受了拉丁語的各個地區,語言開始按照各自的規律自行發展演化;這時,一種介於現代羅曼語族各語言與拉丁語口語之間的過渡語言出現了(葡語中稱這種過渡語言為Romanço,而稱羅曼語族語言為Línguas Românicas。這種過渡語言的中文或英文說法我都沒有找到)。在半島上雖然是統一的一個國家,但是不同的地區發展出了不同的方言。在西北地區原蘇維匯王國的所在地,發展出了加裡西亞-葡萄牙語;半島中南部出現了卡斯蒂利亞語,也即是我們今天說的西班牙語;半島東北部則是加泰隆尼亞語。這幾種語言都從拉丁語口語發展而來,也都受到了蠻族人的影響。蠻族入侵對半島語言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其一是詞彙量的減少,因為野蠻的侵略者對許多抽象的詞彙理解能力有限,漸漸就棄用了。其二是詞彙量的豐富,蠻族在棄用了許多詞彙的同時也引入了新的詞彙,主要是和戰爭有關的詞彙。葡語中「戰爭」一詞guerra就是蠻族語言。這種外來的侵略者對當地語言的影響被稱作上層語言影響(superstratum influence)。諾曼第公爵佔領英格蘭之後法語對英語的影響也屬於這種現象。漢語,尤其是北方方言中大量的詞彙也是來自於北方少數民族。
711年,阿拉伯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入侵了伊比利亞半島。基督徒後撤至北部山區組織力量進行反抗。隨後則是長達近八百年的戰爭。在那些長期為阿拉伯人所佔領的地區,阿拉伯語成為了官方語言。但是它卻從未成功地滲透到下層民眾中去,大概是因為宗教的原因。葡語中尚留有600多個來自於阿拉伯語的詞彙,大都是專業詞彙,集中在農業和手工業領域。此外,半島中部和南部的許多地名也有阿拉伯語的影子。這種只對當地的語言的特定領域造成影響的現象被稱為adstratum(我尚未查找到該術語相應的中文譯名,不過以ad-開頭的詞大多有向???靠近、與???相似或和???結合的意思,同時再考慮到上述的兩個作用一個是「sub-」下面的,一個是「super-」上面的,那麼這個作用就應該是平級的意思)。
1143年,葡萄牙從萊昂王國下屬的一個伯爵領地獨立成為了王國。以米紐河(Minho)為界,從前講一種語言??加裡西亞-葡萄牙語的半島西北部地區從此在政治上分裂了開來。從此該語言也隨之分離,分別演化為加裡西亞語和葡萄牙語。不過今天葡萄牙北部仍在個別詞彙的發音上和加裡西亞語一致,比如字母組合CH-在葡語裡應發「師」的音,但在北部地區和加裡西亞語中傾向於讀作「吃」。葡萄牙建國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忙於和阿拉伯人作戰,向南擴展領土,直到國王唐?迪尼士(D.Dinis)統治時期領土問題才基本上得到了解決。這位「詩人國王」隨即在十三世紀末正式將葡萄牙語定為官方語言。從此之後,葡萄牙語在語音、詞法和句法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下的例子中,最左方的詞是拉丁語,中間的是過渡形態,最右面的是現代葡萄牙語)
I.語音方面:
1. 音的缺失
兩個元音之間的輔音中略現象:國王 regem->rege-> ree-> rei 第三步出現了中略,g缺失了
2. 詞尾輔音的缺失:
上例中第一步m的缺失;以及玫瑰花rosam的m的缺失。(m通常是拉丁語名詞賓格單數的詞尾)
3. 音的縮合
1) 元音融合(兩個元音變成一個元音):腳pedem-> pede-> pee-> pé 經過了尾音缺失-〉中略-〉元音融合三步
2) 元音結合(兩個元音變成一個雙元音):國王 regem->rege-> ree-> rei 最後一步是元音結合
4. 字母「n」的中略以及對之前的元音的鼻音化
手manum-> manu-> mãu-> mão
羊毛lanam-> lana-> laã-> lã
聲音sonum->sonu-> sõu-> som
狗(第三變格主格複數)canes-> cães
這個現象在南北方的地名差異上反映得相當明顯。北方的許多地名都以-ães結尾,如吉馬良斯Guimarães;但是南方的許多地名都保留了-anes的詞尾。因為南方收復得較晚,阿拉伯人統治的時間相對長。
5. 詞首輔音組合的顎音化,FL-,CL-和PL- 轉化為CH-
火炬flamam->flama-> chama
叫clamare-> chamar
雨 pluvia-> chuva
鑰匙 flavia-> chave
鉛 plumbium->chumbo (還記得鉛的化學元素符號嗎?Pb,就是從拉丁語過來的)
在以上幾個主要的語音的變化中,前兩項廣泛存在於羅曼語族的各分支之中,而後兩項是葡語特有的現象。
II.詞彙方面:
16世紀的海外大發現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現有的葡語語彙顯得不能適應需要了;上層知識分子便重新回到古典拉丁語和希臘語的語彙中以創造新詞。這樣就造成了葡語詞彙的兩種發展途徑:
1.民間途徑:詞彙按照自然的口語上的變化發展而最終定型。比如「國王」一詞,在民間口語中已經從regem發展成為rei的音,那麼在葡語官方化之後,人們就按照rei的讀音進行拼寫。
2.文人途徑:知識分子出於某種需要以拉丁文為基礎進行的創造。例(括號中為相關的詞的民間途徑):
手柄 manípulo (手manum-> mão)
貨幣的 monetário (貨幣moneta-> moeda)
彩色的 colorido (顏色colorem -> cor)
3.雙途徑:指同一個拉丁詞語經過上述兩種發展途徑而在現代葡語中形成兩個詞語的現象。例:
地面 planum
民間途徑:planum->planu-> chanu-> chãu-> chão 地面,地板
文人途徑:planum->plano 平面,布局,計劃,平原
法語和意語中planum的進化結果是唯一的,前者是plancher,後者是piano(長得像鋼琴是吧?對,但是義大利人的鋼琴可不是piano,而是pianoforte)。所以同一個拉丁詞源在不同地區的進化演變方式是很不同的。
同時,不同的拉丁語詞在葡語中也可演變成一個多義詞。例如:
sanu ->são健康的 sunt-> são 是(相當於英語裡的系動詞am, is, are 裡的are)
以-ão結尾的詞的不同的複數形式
複數:手manus-> mãus-> mãos 單數:手 manum-> manu-> mão
狗canes-> cães 狗 canem-> cane-> *cãe-> cão
獅子leones-> leões 獅子 leonem-> leone-> *leõe->leão
上述三個詞語的演變方式都為字母「n」的中略以及對之前的元音的鼻音化,但由於各自的拉丁詞源分屬於不同的變格,複數方式各不相同,從而造成了三種不同的複數形式。但是巧的是單數形式上都採用了-ão的詞尾。後來經由文人途徑創造出來的所謂的「大詞」以-ão結尾的都以獅子的複數變化方式為準,使得另兩個複數詞尾變成了特殊情況。例如參與participação,複數為participações。相同的拉丁語詞源在英語裡採用的相應的詞尾就是-tion;參與participation。所以說有第二外語學習經驗的人大多都會發現歐洲語言中有很多詞都長得非常相似,比如說上述的參與一詞。這都是各國的知識分子通過文人途徑創造出來的詞彙,而詞源都基本上是拉丁語和希臘語。直到科學技術得到極大發展的近現代,當學術領域需要一個新名詞的時候,也往往通過這種文人途徑去拉丁語和希臘語中尋找相應的詞根組合成詞。這方面的例子浩如煙海,就不再舉例了。
除上述變化之外,葡語在這一時期還在詞法和句法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雙重否定現象的消失。例如,要表達一個人也沒有的意思,葡語是Não há ninguém,其中Não為否定詞,ninguém意為英語裡的nobody或no one;這句話逐詞譯成英語的話就成了There is not no one。但這句英語的意思反而成了不是沒有人,也就是有人。正確的譯法應為There is no one。這就是因為英語有雙重否定而葡語沒有。同屬羅曼語族的法語仍保留了拉丁文語法中的雙重否定,但是葡語偏偏丟棄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16世紀中期,葡語的這一發展過程基本結束,現代葡語的架構已經形成。此後的幾個世紀的諸多變化已經不是根本性的了。至於歐洲葡語、巴西葡語和非洲葡語的聯繫、區別及發展演變過程的課題就太大了,這篇文章已經承受不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找一找相關的資料研究一下。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的聯繫與區別的課題是相似的,資料估計更加好找一些。漢語的發展和演變的題目更是大得很,如果說上述的幾個課題還是力有所不逮的話,那麼漢語的課題根本就是力不能及。面對圖書館裡一架一架的中外文研究資料,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趕緊走開/
在如此枯燥的問題上費了這半天口舌,不知大家是不是看煩了。但是本人的出發點可不是要煩人,而是想通過介紹一種西方語言的大概發展演變情況,來引起大家對語言學的興趣。語言學除了這裡介紹的研究語言變化發展的歷史比較語言學之外,還有最基礎的語法學,語義學,語用學等等;甚至於抽象的符號學理論,甚至於哲學。維根斯坦認為世界圖像的建立是通過語言描繪實現的;海德格爾乾脆就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所以在有空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試著以一個此在的身份回家看看,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參考網頁: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參考書目:
1. 拉丁語基礎肖原編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 現代法語實用語法 [法]莫熱著徐?秋譯王尚民校訂北京出版社1981年
3. 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英漢雙解版 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Heidi Platt著朗文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香港)1998年
4. 歷史比較語言學講話岑麟祥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5. 西方譯論研究劉重德編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年
6. 語言學概論謝國平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1985年
7. 葡萄牙語語法王鎖瑛魯晏賓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
8. 葡漢詞典陳用儀主編商務印書館 2001年
9. 葡萄牙歷史 [葡]A.H.德?奧利維拉?馬爾格斯著李均報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
特別鳴謝:澳門大學社會及人文科學院葡文系 Prof. Dr. Raul Pissarra
(以上內容均轉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