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位高權重,皇帝都要看她的臉色行事。可她卻更加怕死。慈禧太后為了保證「人身安全」,為了防止中毒,甚至設置了一個嘗膳官,可是嘗膳官的後代解密:「當年我爺爺,不是嘗毒,只是為了檢驗菜品的溫度是否適宜入口。」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慈禧真的很怕死,我們看到慈禧的生活用具,就會發現這位老佛爺真是謹慎。她的湯匙、碗碟有不少是用銀子製作。為何用銀子?我們都知道,劇毒的砒霜含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遇到銀子會發生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故此,慈禧還製造了大量的試毒銀牌。在銀色的微妙變化中,分辨檢驗菜餚中是否含毒。
何為試毒銀牌?試毒銀牌的銀子相對於銀制餐具來說,更靈活一些。工匠用要經過特殊的加工銀子,製作出一條一條的形狀,然後再讓太監試毒。不過試毒銀牌是一次性的,在沾上湯汁和油水之後,再試驗第二道菜就不那麼靈敏了。若慈禧真的頓頓吃上滿漢全席,那就要製作出上百條試毒銀牌,如果想要第二次使用,就需要重新擦拭,復新,去除油汙。但這兩道關卡確實保證了慈禧的食品安全。
然而做到這個地步,慈禧仍然不放心。慈禧為了吃飯的時候更加安心,又設置一個嘗膳官。畢竟,試毒銀牌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嘗膳官的任務,就是試吃菜餚,看看是否有毒。若是這些毒能夠經過銀器的重重考驗,可一旦進了嘗膳官的嘴裡,嘗膳官就會首先中毒身亡,為隨後用膳的慈禧預警。
慈禧垂簾聽政,每餐之菜式都在百種左右。只要太監一聲「傳膳」,浩浩蕩蕩的太監隊伍,便立即抬著膳桌和食盒魚貫而入。歷史記載中,慈禧的時代,有一位姓厲的嘗膳官,他的任務就是嘗吃皇宮裡的這些膳食,慈禧吃的每一道菜,都要經他品嘗。
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嘗膳官真的是為試毒而存在的嗎?這個問題無論是查閱歷史資料,還是翻閱更多的書籍,都得不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大家可以直接從這個嘗膳官後代的口中,得到最終的正確答案。因為這個姓厲的嘗膳官,在清朝滅亡後出宮,開了一個菜館,後來,他把許多宮廷菜配方和做法教給了兒子,然後又傳給了孫子厲先生。他曾經親口告訴自己的子嗣,他的任務不是試毒,而是試溫度,掌握菜品的溫度是否適宜入口,防止燙到了太后。
為何嘗膳官不是試毒呢,因為御膳房防毒的設施千千萬,想要在慈禧太后的膳食中下毒,簡直比登天下海都難。
嘗膳官無毒可辨,他不能閒著,故此,他的任務就轉變為嘗試菜品的溫度,燙不燙也要專人品嘗嗎?這真的是事實,厲嘗膳官告訴後人說:「這可不是小事。」
因為哪道菜燙了慈禧,慈禧只要一時不痛快,她就有一千個辦法,讓誰一輩子不痛快。
我們從厲嘗膳官的話中,完全可以知道慈禧的生活是多麼的奢侈。她一頓飯耗費的銀兩,夠平民百姓一年的生活費了。最後,她吃飯的溫度,竟然還需要找專用「專人」能為自己把關,簡直窮奢極欲遇到了極點。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